产生原因:型壳材料选用不当或质量不符合要求,或金属液中含有较多的氧化物,在高温下型壳材料与金属液发生化学反应。浇注前型壳返潮或型壳焙烧不充分。浇注时金属液和型壳的温度过高。铸件的结构不合理:局部散热条件差
防止措施:合理选择型壳材料并保证其质量:充分脱氧,尽量减少金属液氧化,并清除已产生的氧化物。控制型壳存放场地湿度和存放时间;采用合理的焙烧工艺,使型壳焙烧充分。适当降低浇注时金属液温度和型壳的温度。
产生原因:型壳中残留过多的造化物;焙烧不良。型腔中有过多的茸毛
防止措施:保证蜡料质量,避免蜡料在使用中产生过多的皂化物;脱蜡液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或工业酸盐;或脱蜡后用热水冲洗型腔;型壳要充分焙烧。脱蜡后的型壳存放时间不宜过长。
产生原因:1.图层间的涂料粘度差异过大,或图层间撒砂粒度相差太大,使型壳的强度低,鼓胀。2.铸件结构不合理,有大平面,或热节过大,或内浇口设计不当造成铸件局部过热,产生较大应力3.型壳在焙烧,或浇铸时,分层向内腔内部鼓胀。
防止措施:1.选择合理的制壳工艺并严格执行,如合适的涂料粘度,及相应的型砂粒度,使层间紧密结合,提高型壳强度。2.改进铸件结构,尽量避免大平面,或大而集中的热节,并正确设计内浇口,避免局部过热,减少应力。
产生原因:1.型壳抗高温变形能力低,浇注时在金属液的压力下,型壳鼓胀;当铸件有大平面或大圆弧面时,鼓胀更严重。2.浇注时的金属液温度和型壳温度过高,或压力头过高。3.型壳厚薄不均匀,硬化或干燥不充分,降低了型壳的高温强度。4.型壳面层或过渡层涂挂操作不当,涂料层太厚;硬化不充分
防止措施:1合理选用粘结剂和耐火材料,制壳和浇注工艺,提高型壳抗高温变形能力,对大圆弧面的铸件应增设工艺筋或工艺孔;或采用新工艺。2制定合理的浇注工艺,减少浇包嘴与浇口杯的距离,以及降低压力头高度。 3严格执行涂挂工艺。 4合理选择粘结剂和耐火材料;避免局部图层太厚,提高型壳强度。
《 熔模铸造缺陷图册》-作者:潘玉洪、朱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