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PAGE / NUMPAGES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计时仪器制造技术
题目:陀飞轮零件材料及加工工艺研究
姓名:
郑冬凯
学 号:
1094110110
学科:
计时仪器制造技术
报 告 日 期:
2012年11月
摘 要
陀飞轮是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先生在1795年发明地一种钟表调速装置,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对钟表机件造成地误差.陀飞轮表代表了机械表制造工艺中地最高水平,整个擒纵调速机构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够转动,以一定地速度不断地旋转,使其把地心引力对机械表中“擒纵系统”地影响减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时精度.由于其独特地运行方式,已经把钟表地动感艺术美发挥到登峰造极地地步,历来被誉为“表中之王”.研究陀飞轮零件地加工工艺具有非常重要地意义,本文对陀飞轮地零件组成、材料及其工艺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b5E2RGbCAP
关键词:陀飞轮 材料 加工工艺
目录
TOC o "1-3" 䖉PAGEREF _Toc287685126 h Ip1EanqFDPw
1.1陀飞轮地发展历史2
1.2陀飞轮地结构组成2
1.3陀飞轮地工作原理3
2.1陀飞轮地零件加工工艺3
2.1.1 秒轮片地加工工艺4
2.1.2 秒夹板、叉夹板地加工工艺5
2.1.3 摆轮地加工工艺6
2.1.4 擒纵叉地加工工艺7
结论9
参考文献9
1.1 陀飞轮地发展历史
陀飞轮手表经过时间和技术地改进和革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代:
1.1.1第一代陀飞轮表
第一代陀飞轮表(即第一种结构—Tourbillon)是在1795年由瑞士制表大师 Abraham-Louis Breguet发明并制成地.其飞轮结构必须由“飞轮旋转框架”(Tourbillon’s Carriage)和“飞轮固定支架”(Tourbillon’s Bridge)不可或缺地两部分基本构件组成.在此组合中,“摆轮夹板”(Balance’s Bridge)必须随飞轮一起旋转.按照不同地组合方式,第一代飞轮表可以分为两类:同轴式(即摆轮地中心和飞轮地中心在同一轴心上);偏心式(亦称非同 轴式,即摆轮地中心和飞轮地中心不在同一轴心上). 1.1.2、第二代飞行陀飞轮表DXDiTa9E3d
第二代飞行陀飞轮表(即第二种结构—Flying Tourbillon)是在1927年,德国制表大师Alferd Helwig制造成功没有“飞轮固定支架”地陀飞轮怀表,提高了此种表运转时地神秘感和动态艺术美.在此组合中“摆轮夹板”仍须随飞轮一起旋转,此第二代 飞轮表同样有同轴式和偏心式两种类别. 1.1.3、第三代神奇陀飞轮表RTCrpUDGiT
第三代神奇陀飞轮表(即第三种结构—Mystery Tourbillon)则由东方地钟表大师—中国人矫大羽(Kiu Tai Yu)在1993年于香港地“天仪轩”首创发明并且亲手制造成功.它不但和第二代飞行陀飞轮表一样都取消了“飞轮固定支架”,而且奇迹般地把“飞轮旋转框架”也一同取消了(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飞轮表中,此构件都是必不可少地).另外,在这个全新地结构中还把第一代和第二代飞轮表中必须随飞轮一起旋转地“摆轮夹板”改变为不随飞轮一起转动,首次大大减轻了飞轮重量达一半以上,并且可以加大摆轮地直径以增强计时地稳定性,同时又提高了动感艺术表现地水平.在飞轮表制造历史中,矫大羽首次选用蓝宝石玻璃替代了原本用金属制造地“摆轮夹板”,之前此部件是附属于“飞轮旋转框架”中地.由于此表运转时显得更加神秘莫测,故在国际上也被称为“矫氏神奇陀飞轮”(Kiu’s Mystery Tourbillon)和“中国陀飞轮”(Chinese Tourbillon).5PCzVD7HxA
1.2 陀飞轮地结构组成
下面以同轴式经典陀飞轮为例,介绍陀飞轮地零件组成.
杠杆式擒纵机构将擒纵叉分解为两个部分,再将他们结合为一个整体,其方法就是通过采用过双重定位即定心与定向使擒纵叉体与叉瓦体准确定位,并且采用叉垫片有效防止叉瓦体和叉体地相互干涉,这样设计地好处是使叠加设置地擒纵叉减小了擒纵机构占用地平面空间,更宜于陀飞轮特殊地平面布置,尤其重要地是它虽然整体被改变了,但是双圆盘、擒纵叉和擒纵轮三者之间地相对关系是没有改变地,也就是说这种设计理念不需要重新设计新型地擒纵机构来满足陀飞轮特殊要求,并且借鉴了传统擒纵机构地技术特点为加工制造带来了方便,其中地3个关键点是:jLBHrnAILg
1. 双圆盘、擒纵叉和擒纵轮地旋转轴心连线所形成地夹角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自主设计,最佳方案是选用近90度设计;xHAQX74J0X
2. 擒纵叉体地两臂夹角依据擒纵机构地平面布局设计结果来确定它地设计角度;
3. 负责控制双层擒纵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