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铜剑的铸造工艺:第六节
第六节 其它工艺剑
▏禁止转载 公众号:鲲青A460174▕
以上所述剑的形制,多是常见剑中最多的形制。图 16 亦为一把普通剑的结构推想图,其茎内的结构与图 3 的剑一样。从外表看,这种剑的茎内穿入了一块铜板,一直穿到格内,怎么穿进去的不得而知。人的眼睛只能看到表面,内部结构却无法看到。
其实这种剑的结构与一般剑的范铸工艺是一样的,只是内茎的尺寸宽于一般剑的内茎,外茎包不住而暴露在外茎以外。因此,当看到这种结构的剑时,由于过去不理解铸剑工艺,对此结构思不解,总以为在茎中插入了一块铜板。这种剑虽不多,但也有一定的数量。只有将范铸工艺了解清楚了,才能理解这种看似无法理解的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分型制模工艺
本是青铜时代范铸工艺中常用的制模工艺,夏文化晚期已在熟练应用。分型制模的设计思想,来源于无法制范的形体。为达到铸制目的,将一件器物各部位的型分成数段分别制模、制范或分铸组装成整器。
商早期就有分型叠铸工艺,
西周有分铸组装工艺,
春秋战国有分型嵌范工艺,
所有这些,都是为解决一次性制范不能达到目的的问题。而春秋战国时期,则是青铜器分型制模分得最细及分得最多的阶段。既然采用了分铸,就存在必须分铸的原因,否则,难以达到铸制目的及效果。由此看来,春秋战国青铜剑各部位的分型制模、分模制范、加工后铸接等,其工艺技术与时代是同步的。
春秋战国的范铸工艺设计思想,直接影响着铸剑工艺。战国剑采用这种复杂工艺制作,这是时代的工艺设计思想使然。因此,考证战国青铜剑的铸制工艺,应与考证其它青铜器一样,必须站在整个青铜时代的范铸工艺技术发展的主流干线上看待问题,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其主流工艺,其时代的产品,都不会远离当时的主流工艺。
因此,在分铸的设计思想没有达到春秋战国这么深入的西周,就不可能铸制出战国这种结构的青铜剑。如果不考虑当时的普遍工艺只研究单件个案的铸造技术,很容易脱离时代,被铜器表面的假象所迷惑。除以上铸制技术有许多问题不清楚外,尚有纹饰技术更不知所以然。 剑的纹饰技术不止一种,归纳起来有铸纹与铸后作纹两种。铸纹是在模面或范面作纹,如巴蜀剑上的虎纹,即是刻在模上的凹纹,翻范时虎纹被带在范面成凸纹,浇铸后形成凹纹饰。
以越王勾践剑为代表的棱格纹有两种制作工艺,一种是铸纹,一种是铸后手工绘制的纹饰。铸纹有可能是刻在模上的凹纹,亦有可能用泥料粘贴在范面成凸纹,两者都可铸出凹槽式棱格纹。
还有一种铸后绘制的纹饰,是铸制完成以后将某种物质按照纹饰规律涂抹在剑表面形成色泽反差。图 17 为两把纹饰剑的局部,左边为越王勾践剑,右边为安庆博物馆藏战国纹饰剑。红色箭头所指之处,是越王勾践剑的纹饰尽头形成的凹槽,看实物此铸槽的深度约 1mm。由于这些凹槽内颜色的反差,在剑的两边形成了锯齿形槽头。
右边安庆馆的这把纹饰剑为铸后手工绘制的,可看到纹饰的线条粗细有明显差异,椭圆形纹不规整,处处显示出手工的不准确性。因不形成凹槽,绘制的纹饰与剑表面是平的,因此,纹饰的尽头在剑的两边锷部没有锯齿形的槽头,而是截然的。宏观看剑体为黄褐色,纹饰为灰黑色,但在40 倍放大镜下,却只能看到剑的基体色却看不到纹饰的灰黑色,说明纹饰层谈不上厚度,亦谈不上透入基体。越王勾践剑的纹饰铸槽内,有一层黑色的填充物,填充物为何物? 是怎样填进去的? 还需进一步作检测及深入研究。安庆馆的剑表面纹饰是用何物绘制的? 是怎样绘制上去的? 所有这些,都需要采集残破标本作科学检测及深入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在铜器表面铸出各种纹饰本是轻而易举之事,越王勾践剑及吴王夫差矛都属于这种工艺, 在表面呈现了纹饰的凹槽,使人较容易分辩。安庆馆纹饰剑的菱形纹则是没有厚度的平面,也容易分辩出与前者不同的工艺。由此而知,虽然都具有菱形纹饰,但其制作工艺却不相同。用安庆馆纹饰剑的纹饰技术,制不出越王勾践剑这样的纹饰,用越王勾践剑的纹饰技术,也造不出安庆馆的纹饰剑,应当是采用了当时较容易采集到的某种物质, 并采用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制作纹饰。
究竟怎样制作的,还需作系统研究。在对出土标准器的研究中, 发现明确有以上两种纹饰的制作方法,即纹饰铸槽工艺及铸后手工绘制纹饰工艺。
还有没有第三种纹饰的制作方法?
从同时期其它青铜兵器上的纹饰技术看,尚有用锡热涂上去各种纹饰的工艺,也属于铸后加工。除以上三种工艺外,可能还有我们不曾认识到的纹饰制作技术,有待地下出土更多的实物资料供研究。已知的这三种方法具体是怎样操作的,至今也并不十分清楚,唯第三种热涂锡工艺由北京科技大学派博士生姚智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作了模拟实验,证实了热涂锡工艺是可行的。
图18 为安徽铜陵地区出土的两把纹饰剑的局部,其表面皆为平的,用手触摸感觉不到有凸起或凹陷。左边剑上的纹饰与安庆纹饰剑为一样的纹饰制作方法,明显为手工绘制,右边剑上的纹饰形状与左边菱形纹不同,还不能确认其制作方法,但也倾向于手工绘制。菱形纹饰只是剑纹饰中的一种,尚有其它各种纹饰存在,只要制作条件允许,先民可以作形像思维能达到的任何纹饰。不论是什么样的纹饰,只要不是凹陷的铸槽而是与剑体为一个平面的,均应是铸后手工制作的,可以是绘制的,可以是用锡热涂的或其它未知工艺。关于对春秋战国铸剑工艺的鉴别,首先应有一个主流或普遍铸制工艺技术的概念,应侧重从范铸逻辑学角度,根据以上所述铸剑工艺,研究表面留下的特征。
一般正常情况下,范铸逻辑是比较明确的。有些剑的径是扁径,其格明显是从径的一头插入的,甚至睛睛都能看到格与从之间有缝隙,且又铸制规整,这种剑是分铸两次,大约是铸制工艺较为简单的战国剑。更多的战国剑则是分三次、四次铸制,先铸制剑身,磨削加工后铸接格与茎及箍,最后再铸接首。
甚至还有单另铸箍后再铸接或穿入至茎上的。有许多剑的茎部范痕明显歪得偏一边,而另一面却是直的;还有些剑的茎部范痕明显错位,而另一面却没有对应着一起错位而是相反错位,亦有些剑在茎部可看到两个不同方向的浇口茬,所有这些,都还须更加深入地研究,目前解释不了所有眼睛可看到的接痕,看不见内部结构的技术问题,更有待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