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虽然铜镜的正面就是一块平平的、带有斑斑铜绿锈的金属片,可它的背面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纹饰考究辞铭温雅,形态美观图纹华丽,真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山西青铜博物馆“昭明——山西博物院藏铜镜展”,通过“天工开物”“见日之光”“繁华入镜”“照见生活”4个单元展出了200余件铜镜及相关文物,一枚枚古铜镜沾染着岁月痕迹,展现着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仿佛历史留下的一串串美丽足印,映照今人,一眼千年。
“天工开物”通过展品讲述了早期铜镜的渊源。铜镜最初被称为“鉴”,意为金属容器盛水后可以用来映照。铜镜,一般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因此又称青铜镜,光亮的一面为镜面,反面中央设钮以穿绦带便于手执使用。从考古资料来看,最早的铜镜出土于距今约四千年前的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齐家文化墓葬。我们的祖先从掬水照容演变为青铜制作的镜鉴,先秦时期仅贵族享用,秦汉以后逐渐走向民间,融入百姓生活,直到19世纪,随着玻璃镜的普及,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见日之光”板块展现的是纹饰华美的汉代铜镜。经历了短暂的秦朝,中国历史进入包括西汉、新莽和东汉的辉煌汉王朝,时代跨越400余年。汉代的官铸镜业长足发展,铜镜数量巨大,逐渐进入百姓生活,从制作工艺到艺术表现均彰显出浓郁的时代特色,成为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西汉早期,社会经济处于恢复阶段,铜镜大多沿用战国式样,铭文开始出现。汉武帝时期,经济、文化繁荣发展,铜镜制作也达到新高度,出现以四乳钉为基点四分布局,纹饰以镜钮为中心环绕分布,主题突出,地纹逐渐消失,草叶、星云和连弧纹大行其道,铭文逐渐成为重要的装饰内容。西汉晚期经新莽至东汉,纹饰题材种类繁多,动物和人物形象写实生动活泼,铭文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神仙思想和儒家思想对汉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显示出活跃的商业气息。其中,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新疆楼兰古城尼雅古城都出土过汉代铜镜,可见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汉镜也作为商品在丝路沿线流通,考古所见的大量实物,印证了汉代东西文化交流的兴盛。
“繁华入镜”展品中,唐代铜镜宛若丰满多元的生活画卷。经过南北朝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中国历史迎来空前繁荣的隋唐时期,社会开放、文化昌盛,铜镜制造重新焕发生机,艺术风格突破汉代传统。铜质精良,采用高锡青铜铸造,镜体白亮,技艺精湛;装饰手法出现金银平脱、螺钿镶嵌等新工艺;造型上新创菱花、葵花等新样式,镜钮虽多以传统的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新的钮形;布局上虽还是环绕式和对称式结构,但灵活多变、清新舒朗;纹饰图案自由奔放、动感写实,呈现出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创造了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照见生活”,宋金铜镜市井生活映出大千世界。五代、辽、宋、金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这一时期,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市井生活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绚烂多姿,铜镜铸造流行翻砂技术,普遍采用柔韧性更好的黄铜,工艺简化,使用更加普及。艺术表现呈现出更加世俗化面貌,并直接影响到元、明、清三代,形成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高峰。宋代铜镜不尚奢华,注重实用,器薄体轻,内空和形制则趋于多样化。金统一北方,经大定、明昌年间和平建设,经济、文化取得长足发展,铜镜铸造吸收中原传统,又融入北方民族的豪迈气质,展现出新的气息。流行于金代的双鱼纹镜,造型丰满写实,双鱼在波涛中相互逐游,是金人渔猎生活在艺术上的真实反映。
小小铜镜,包罗万象,映照出大千世界,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千百年来,源自镜鉴的思想光芒,却一直映照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