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无锡市明诺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主营项目:铝合金铸造 重力铸造 低压铸造 0510-85307043

新闻动态

分享最新公司动态

鼎盛期 青铜器真品特征

发布时间:2023-12-28 浏览量:30

  原标题:鼎盛期 青铜器真品特征

  典藏· 知识

  上节回顾

  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期是指商王武丁至西周昭王这一时期。此时,中国的青铜工艺已由初级阶段发展到成熟,并达到了一个高峰阶段。此时的青铜作品之造型和装饰都已经完全摆脱了陶器的造型艺术风格,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显示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在这一时期里,由于神文化、祭祀文化的发达,礼器为适合宗庙祭祀的凝重气氛,多数显得庄重大方,故青铜器器壁都较厚。器体造型除继承了育成期的传统外,还出现了大量新型器种。例如:罐鼎、鬲鼎、盂形簋、方彝、鸟兽尊等。各类器物几乎都摆脱了轮制陶器所制出的圆器传统,出现了方形的造型基调,并展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器高40厘米,腹宽24厘米。商代后期器。1974年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勉岭。现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该卣为扁圆体斜肩宽垂腹纵向提梁式。颈部稍收,鼓腹。器最宽处在腹部中线以下,整器有下垂感。提梁在颈部最短径上。器盖中央有1瓜棱形钮,沿较高。提梁上饰有蝉纹,两端饰有牛首。盖面饰有牛面纹,缘部饰有夔纹,两侧有翘起的角。器口沿下饰有夔纹,方向与盖沿夔纹相背。腹部饰有牛面纹,角上加饰蚕纹。圈足上饰有夔纹。自盖到足饰有四道对称的扉棱。器盖内有铭文1字;“央”。此器为典型商器,却在“百越”部族聚居地广西出土,可见商文化对边地文化的影响交流是深入的。

  - 牛首纹卣-

  同育成期的青铜器造型相比较,这时的礼器造型非常讲究,上下左右十分协调,在视觉上给人以凝重、沉稳的感受。礼器鼎、甗、鬲等足根已由锥形足变为柱足,爵、斝已由平底改作凸底。爵的柱一般在口上而接近流折处。青铜器的基本组合仍以洒器爵、觚、斝为主。觚的造型脰部向细长发展,喇叭口不断扩大。斝鋬上大都出现了兽头装饰,三足较以前明显增高。在周代初期,卣类器开始增多,并流行起来。卣、尊型器的流行,预示着商代青铜器的基本组合开始出现变化,青铜器形已由商文化的以酒器为主向周文化的以食器为主过渡。

  器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商代后期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妇好墓。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该觥为怪兽形。它由器盖合为一体作四足立兽。器盖前端兽首为非牛非马的竖耳卷角形,中脊至尾为卷龙形装饰,体部前两足为兽蹄,器后部似鸟形,有翅,后两足为鸷鸟爪形。器尾部有兽首鋬,流端有1圆孔。器、盖背有铭文3字:“后母辛”。此觥前兽后鸟的设计颇具创意。

  - 后母辛觥 -

  在青铜器的装饰纹饰方面,这时已完全发展到了极盛阶段。装饰内容和纹饰种类十分丰富,以动物及神怪为主题的兽面纹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装饰手法亦由单一的一层或两层带状装饰,发展到了多层次、集群式的艺术表现。一般都以动物及神怪为主题的兽面纹为主纹饰布满器身,有的甚至在视线所不能及的器底部亦布有纹饰。有的器物上饰有几十种动物纹,形态各异,反映了当时青铜匠人高超的艺术想象力。此时期的装饰纹饰大都是多层次的,其地纹一般用细云雷纹,而主体纹则以浮雕、高浮雕和立雕来表现。这样,地纹和主体纹便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了独有的艺术感染力。

  器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商代后期器。1959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村。现藏湖南省博物馆。该鼎体呈长方槽形,立耳,深腹,柱足,四壁稍向外倾斜。耳侧沿饰有简化的夔纹。腹部饰有人面,人面的颧部较高,脸较宽,表情肃穆,其耳部下有手爪。鼎足上部饰有饕餮纹,下部饰有4道弦纹。器身四隅及足上部皆饰有扉棱。鼎腹内壁有铭文:“大禾”。此器造型具有明显的商代后期器特征。以人面为饰盛行于商代后期,但商代的人面纹或多或少都带有半人半兽的特点。有的虽为人面,但或加饰兽的身躯,或在头上口中加饰长角、獠牙。此器则加饰有兽爪。这种装饰法大概与商文化中的众神崇拜、万物有灵及其动物图腾有关。不过,鼎壁以人面为主题纹饰,仅见此器。有学者认为:此器的造型与古书中记载的“皇帝四面”的传说有关。

  - 大禾人面方鼎-

  商代后期的铜器大多没有铭文,少数有族徽符号。到了商末帝乙、帝辛时代才开始有纪事形式的长篇铭文出现,一般较长的有20~30字。但从总体上看,商器铸铭文者较少,现在所发现的有铭文二三十字的商器仅十余件,这说明商代人大概没有在铜器上铸长铭文的习惯。

  器高25.6厘米,口径14.5厘米。商代后期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殷墟妇好墓。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该觚为高体细腰式。侈口,颈腹较细,高圈足。其颈部饰有4道扉棱,间以饕餮纹。此器高挑修长,底小口大,但由于其扉棱装饰和圈足的巧妙配置,使其重心下移,在轻巧之中又给人以稳重的感觉,这种造型代表了商代后期至西周初期觚器的造型特点。此器圈足内有铭文2字:“妇好”。妇好墓共出土有这种形制的觚6件,尺寸大小略有差异,纹饰都十分精美,特别是其圈足的镂空花纹异常精致,表现了极为高超的青铜铸造手段及装饰技艺。

  - 妇好觚 -

  西周早期的铜器在器形和纹饰上完全继承了商代器的风格,周代早期的青铜器和晚商器在形制和纹饰上具有一致性,其形制凝重结实,纹饰奇巧庄严,文字字体结构工整谨严。周初的许多铜器大概亦就在晚商时制成,周人克商后,不少商器为周人夺得并继续使用,故商末周初的铜器很难进行严格的区别。所以对商末周初的时代界限模糊的器物,称之为殷末周初式。但在青铜器铸铭上,周人非常重视铭文,这与商人完全不同。铭文一般记录了该青铜器铸造的原因,并祈求该器能万世传之子孙。其中,包含了该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商代晚期最长的铭文不过50字,而周初的铭文就相当长了,例如周康王时期的“小盂鼎”铭文就长达近400字之多。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铭文在字体上与商代晚期的相近似,笔画有波磔且笔道较为明显。

  期高58.3厘米,口长52.4厘米,重34.5公斤。商代后期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月山铺。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该尊为方口,大沿,长颈,高圈足,是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其颈部饰有蕉叶纹及夔纹带;肩部立雕有4条蟠缠的龙;自肩到足的四隅部饰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十分宁静、威严。卷角羊背及胸部饰有麟纹,前腿为精丽的长冠鸟,圈足上饰有倒夔纹。全器上下都以细雷纹为地,纹饰线条刚劲光洁。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有长棱脊,其作用是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现象,同时亦用以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增加其造型气势。方尊肩上的龙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铸法完成,羊角是事先铸成后再配置在羊头上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而成的。要使整器达到如此浑然一体的效果,必须有高超的合范技术及铸造工艺。该器造型雄奇,纹饰精美,其工艺设计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体,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成功地融为一体,并以杰出的铸造工艺加以表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 四羊方尊 -

  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西周早期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乡西周窖藏遗址。现藏陕西省临潼县博物馆。该簋有2兽耳,耳下有垂珥;圆腹较深,腹下圈足与方坐相连。腹与方坐饰有饕餮纹,饕餮额上加饰有小兽首,两侧加饰倒夔纹。圈足饰有夔纹带,方坐四隅饰有蝉纹。带方坐簋是周初簋器的特色之一。此器造型典雅庄重,纹饰精致,构图严谨。体现了周初方座簋的风格。此簋腹内底有铭文4行32字,其大意是:周武王伐商,时间是甲子这天早晨岁星正当其上,宜于征伐,因而武王很快就占有商国。八天之后的辛未这天,武王在阑这个地方将铜赏赐给占星有功的史官利,利为纪念这个殊荣,便为他自己的先祖旜公做了这件铜器。此铭文证实了武王甲子伐商这一历史事件,具有珍贵的历史贡献价值。

  -利簋-

  器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西周早期器。1979年出土于陕西省淳化县史家塬西周墓中。现存陕西省淳化县文化馆。该鼎为平沿方唇,上有2立耳,腹壁较厚直。鼎之腹与三足对应铸有三个兽首屈耳鋬,这不仅使用,且具有装饰性。鋬上有兽耳高耸,上饰有卷曲夔龙。鋬下有鈎珥。鼎耳外侧饰有2条相向的龙,均以细雷纹填地。口下饰有夔龙6条,两两相对,中隔有短扉棱。夔龙卷尾,圆目凸起,张口卷唇,合观之则为饕餮纹。饕餮纹之下增饰浮雕牛首,造型奇特,栩栩如生。鼎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四角突出于器外,巨目利爪,咧嘴欲饰。主体花纹之外均有云雷纹填地。内底有三个直径为18.2厘米、深17厘米的圆窝与鼎足相对。此器是中国目前已知的西周铜鼎中最大和最重者。它造型魁伟,纹饰庄重,是中国青铜器艺术宝库中的一件瑰宝。

  - 龙纹五耳鼎-

  选自《中国青铜器真伪鉴别》

  本文系作者授权

  往 期 ·目 录

  | | | | || |

  美编| 步履不停

  ▼

  文章作者授权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编 辑:刘西子

  责任编辑:

    联系我们
  • 0510-85307043
  • 0510-85307043
  • 172663584@qq.com
  • 无锡市硕放镇薛典路经发六路
  • 214101
  • www.miogolf.com.cn
  • 微信扫一扫
Copyright©1993~2020 无锡市明诺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