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在中国古代是如何制造的?这个答案往往被告知从一部古代文献中查找。
《考工记》出自于《周礼》,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部文献不仅记载了齐国官方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还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这部古籍中指出来六种混合青铜的化学配方,并列出了剑、钟、斧、刀和镜子等制造这些物品的方法。
在过去的100年里,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翻译其中的两种主要成分,它们被列为 "金 "和 "锡"。专家们认为这些成为在现代应该是铜和锡,它们也是古代青铜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成分。然而,当研究人员试图重新创建配方时,所得到的金属与中国古代文物的成分并不相符。
《古物》杂志在星期二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伦敦大英博物馆早期中国藏品部负责人刘睿良表示,新的发现使人们对古代青铜器的生产有了更好的了解,并对这一过程何时开始提出了新的问题,因为大规模的青铜器生产早在《考工记》中分享这六个配方之前就已发生。
在现代汉语中,金是指黄金。但这个词的古代含义可能是铜、铜合金,甚至只是金属,这就是为什么一直难以确定具体成分的原因。
刘睿良教授和研究的主要作者马克-波拉德分析了一枚接近《考工记》成书时铸造的中国刀币的化学成分。此前,研究人员曾认为这些钱币是通过用锡和铅稀释铜而制成的。但是分析表明,这些钱币的化学成分是混合两种预先准备好的金属合金的结果,一种是由铜、锡和铅制成的,另一种是铜和铅。
这两位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考工记》上记载的“金”和“锡”很可能是预先混合的金属合金。这些发现表明,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制造依靠的是结合合金而不是纯金属,而且金属加工比以前认为的要复杂。
刘睿良教授认为,这表明在中国早期铜合金物品的制造过程中还有一个步骤——生产预先准备好的合金。并且,这代表了中国金属生产和供应网络中还存在一个额外的但以前未知的层次。但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进行化学分析,将无法实现对于金属结构的探测。
这种分析古代青铜器合金化的做法对于我们了解青铜礼器以及商周社会的基本大规模生产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说,使用这种类型的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未来破译来自不同文化和地区的关于古代冶金的其他文本。
橙柿互动见习记者 房婧怡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