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绵延三千多年的“铜商文化”而闻名,素有“天南铜都”的赞誉,清乾嘉时期,会泽的冶铜业达到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会泽府城以东、西、南、北四门对应的中轴线为经纬,建成“十”字形的街道,称东西街,南北街。在“十”字形的主街上再连接次要街巷,形成棋盘式的道路格局。
会泽民居建筑仍然保存有二进院、三进院、一颗印、重堂式、三间两耳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青砖欧式等风格不同,类型各异的各式建筑。
会馆是会泽古城的一大特色,记载着会泽铜商文化兴盛时期的历史回音。明清时期,各省商会在会泽建盖会馆、寺庙、祠堂共计108座,现保存完好的还有36座,古民居民宅117处,称“会馆之都”。
会馆建筑,很多时候是与祀神的庙宇联为一体甚至合二为一建立的。实际上,最早建立起来的会馆,其主要功能就是祀神、祭祖,联合起来实现共同利益的诉求是会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事了。
会馆又称江西庙、万寿宫,建于清康熙五十(1711)年,既是一座宗教建筑,也是江西人相聚和议事的活动场所。飞檐斗拱的门楼,精美的建筑,体现了江西铜老板的财力。
据说,当年,财大气粗的江西籍商贾,不惜重金从北京求来图纸,又请来云南剑川的木雕工匠,要求木匠按照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台样式施工,所以,江西会馆古戏台,被称为“乐府仙宫”,即掌管音乐的宫殿,神仙居住的宫阙,这是戏台上的一幅匾额,也是对戏台的绝佳赞誉。
经济重镇、铸币中心,当年人来车往,市井繁荣。会泽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古街和二道巷、三道巷那片民宅区。故居被新居围着,没有其他城市的被拆迁的命运,也没用被强行翻新装修的遭遇,故而土味十足。
走进会泽古城,犹如穿越到明清时期的大街小巷,留有深深马蹄印的青石板大街,让人想到“天南铜都”的马帮、驿站;四合院青瓦木质古民居,让人想到明清时期大户人家的富足和安详;庄重、古朴的会馆、庙宇,让人想到当年商贾云聚的繁华和辉煌。
这里的老房子是幸运的,逃脱了被铲除的厄运。一条条东西和南北走向的街道组成的街坊,老房子仍唱主角。这些老房也没有被刻意翻新,至今当地居民仍在其中生生不息。
会泽因铜矿开采铸币盛极一时 ,东汉时期会泽铸造煅打 的“堂琅铜洗”闻名遐迩。现存一枚直径57.8厘米,重41.4公斤,铸有“嘉靖通宝”的开炉纪念币,不论从直径和质量上都堪称世界古金属之最。
随着石城的建成和铜矿开采的兴旺,南来北往的各路人马伴随着马帮的铃声,交响成了最古老也是最动听的乌蒙山交响曲,一时之间,会泽成为众人向往的“淘金地”,五湖四海的人纷纷涌入会泽,建会馆、修寺庙,建作坊,兴工业,会泽俨然成为清政府的“经济特区”。
“嘉靖通宝”是在原型基础上放大 39 倍而成,高 22.62 米,重 7777 公斤,120米长的彩虹桥,从嘉靖通宝方孔中斜穿而过。为纪念这份历史上的荣誉和辉煌,一个硕大的钱币耸立在会泽广场,成为当地是抢眼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