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v法铸造生产中在浇注线上铸型移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在V法铸造生产中在浇注线上铸型移动装置,其包括移动底板,上下设置的固定的上梁结构和移动的下梁结构,移动的下梁结构带动移动底板移动;上梁结构包括固定真空梁(1),固定真空梁(1)上等距设置有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连接有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控制气缸(2);移动真空梁结构包括导轨(9),导轨上设置移动真空梁(12),移动真空梁上(12)等距设置有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连接有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控制气缸(14)和连接移动底板的定位销(11),定位销(11)与移动底板的连接与断开状态通过定位销控制气缸(10)控制,还包括控制移动真空梁水平来回运动的移动真空梁控制气缸。
【专利说明】一种在V法铸造生产中在浇注线上铸型移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V法铸造生产过程中的浇注环节,具体涉及浇注过程中实现铸型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移动的技术。
【背景技术】
[0002]通常,V法铸造工艺包括以下环节:烤膜、覆膜、喷涂、烘干、震动加砂、覆背膜、起模、合箱、浇注、冷却、起模落砂等。其中浇注环节是V法铸造工艺的核心环节之一,浇注过程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关系到铸件的质量优劣。同时,浇注环节也是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一个环节,如何合理设计浇注工序,提高自动化水平,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
[0003]在传统V法铸造企业中,浇注过程实现铸型的转移大部分是采用人工控制行车吊运的方法。有些企业每次吊运一箱到浇注位置浇注,铸型通过活动真空管保持负压。待浇注完成后,铸型要继续抽真空直到浇注的铸件凝固为止,因此通过工人手工更换下一道工序的活动真空管保持负压,撤掉浇注工序的真空管路,再通过行车吊运至冷却位置。另外一种使用比较多的方法是在车间设置很多个并排成一列的固定位置真空接口,工人把造型完毕的铸型通过行车吊运至每个真空接口的位置,将铸型同固定位置真空接口连接后断开造型时使用的活动真空管,如此实现铸型负压的保持,待铸型位置确定后,由行车吊运浇包至铸型处浇注,浇注完毕后在原位置保压冷却。第三种常见的方法,有的企业会定制或者自制移动轨道,将造型完毕的铸型由行车吊运至移动轨道上,更换移动轨道附近的真空管道为铸型提供负压。然后由行车吊运浇包至浇注位置浇注,与上一个方法类似,在浇注后不更换位置冷却至凝固完毕,后续铸型移动一般是通过电机驱动推动装置,或者通过电机驱动轨道上的滚轮转动。以上几种方法是在传统企业里常用的方法,这几种方法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动化程度低,每一步都需要人工辅助操作,尤其是需要工人不断手工更换真空管路,因此造成上述方案生产效率不高。与此同时,工人在生产线手工操作,如果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工人操作的随意性大,安全意识薄弱,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0004]在企业对生产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改进生产装备现状,提升企业自动化水平,节约人力成本,已经成为V法铸造装备的发展方向。如何改进现有装备,实现自动化生产,同时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可靠和生产线运行的稳定性,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引起了 V法铸造从业者极大的思考和关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V法铸造生产中在浇注线上铸型移动装置,该方法克服了人工操作的不稳定性和需要手工更换真空管道等问题,避免了人工操作,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由于人工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在V法铸造生产中在浇注线上铸型移动装置,其包括移动底板,上下设置的固定的上梁结构和移动的下梁结构,移动的下梁结构带动移动底板移动;
[0008]上梁结构包括固定真空梁,固定真空梁上等距设置有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连接有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控制气缸;
[0009]移动真空梁结构包括导轨,导轨上设置移动真空梁,移动真空梁上等距设置有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连接有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控制气缸和连接移动底板的定位销,定位销与移动底板的连接与断开状态通过定位销控制气缸控制,还包括控制移动真空梁水平来回运动的移动真空梁控制气缸。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真空梁上设置有固定真空梁与真空系统接口、固定真空梁软管接口,固定真空梁软管接口与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连接。
[001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真空梁上设置有移动真空梁与真空系统接口、移动真空梁软管接口,移动真空梁软管接口与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连接。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包括固定真空梁上箱真空接口和固定真空梁下箱真空接口 ;所述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包括移动真空梁上箱真空接口和移动真空梁下箱真空接口。
[0013]上述技术方案中,移动真空梁与导轨通过滚轮配合。
[0014]该装置工作如下:
[0015]步骤1、在固定真空梁上设置将砂箱抽真空的真空接口,固定真空梁上的真空接口通过气缸控制与砂箱的真空接口连接,并抽真空;
[0016]步骤2、在移动真空梁上设置将砂箱抽真空的真空接口,移动真空梁上的真空接口通过气缸控制与砂箱的真空接口连接,并抽真空;
[0017]步骤3、通过气缸控制将移动底板与移动真空梁通过销对接;
[0018]步骤4、通过气缸控制固定真空梁上的真空接口与砂箱上的真空接口断开;
[0019]步骤5、通过断头气缸的控制,使得移动真空梁水平向前运动,移动真空梁通过销带动移动底板和铸型沿着浇注辊道水平向前移动;
[0020]步骤6、水平向前移动固定长度的距离L后,控制移动真空梁移动的气缸停止工作,移动真空梁停止运动,铸型也停止运动;
[0021]步骤7、通过气缸控制移动真空梁上的真空接口与砂箱上的真空接口断开,同时移动真空梁上的销在气缸控制下与移动底板分离;
[0022]步骤8、移动真空梁在端头气缸的控制下往回运动固定的距离L。
[0023]上述技术方案中,循环步骤1-8,实现铸型在浇注线上不断的运动。
[0024]上述技术方案中,砂箱上的真空接口均为单向阀控制,在断开梁与砂箱的真空接口时,不会与大气连通。
[0025]因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所以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6]本实用新型相比于传统V法生产线,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在传统V法生产线上,一般造型完毕后通过工人控制行车吊运铸型移动,在移动过程中要通过工人手工连接和断开真空管,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本实用新型将克服上述缺点,通过移动真空梁和固定真空梁的配合,实现铸型自动化移动,通过合理的方法,保证了在移动过程中铸型真空不间断,从而大大提升了自动化水平,相比于传统的方法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移动真空梁俯视图;
[0028]图2为移动真空梁正视图;
[0029]图3固定真空梁俯视图;
[0030]图4固定真空梁正视图;
[0031]图5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示意图;
[0032]1-固定真空梁、2-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控制气缸、3-固定真空梁上箱真空接口、4-固定真空梁下箱真空接口、5-固定真空梁与真空系统接口、6-固定真空梁软管接口、7-固定真空梁支撑结构、8-移动真空梁控制气缸、9-导轨、10-定位销控制气缸、11-定位销、12-移动真空梁、13-移动真空梁与真空系统接口、14-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控制气缸、
15-移动真空梁上箱真空接口、16-移动真空梁软管接口、17-滚轮、18-移动真空梁下箱真空接口、19-砂箱、20-移动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
[00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0034]一种在V法铸造生产中在浇注线上铸型移动装置,其包括移动底板,上下设置的固定的上梁结构和移动的下梁结构,移动的下梁结构带动移动底板移动;
[0035]上梁结构包括固定真空梁,固定真空梁上等距设置有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连接有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控制气缸;
[0036]移动真空梁结构包括导轨,导轨上设置移动真空梁,移动真空梁上等距设置有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连接有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控制气缸和连接移动底板的定位销,定位销与移动底板的连接与断开状态通过和定位销控制气缸控制。
[003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真空梁上设置有固定真空梁与真空系统接口、固定真空梁软管接口,固定真空梁软管接口与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连接。
[003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真空梁上设置有移动真空梁与真空系统接口、移动真空梁软管接口,移动真空梁软管接口与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连接。
[003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包括固定真空梁上箱真空接口和固定真空梁下箱真空接口 ;所述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包括移动真空梁上箱真空接口和移动真空梁下箱真空接口。
[0040]上述技术方案中,移动真空梁与导轨通过滚轮配合。
[0041 ] 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控制气缸2 —共有6组,每组上下箱真空接口控制气缸各I个,每组2个,总共12个。控制气缸的压缩空气从压缩空气系统外接。
[0042]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真空梁上与砂箱的真空接口一共有12个,上下箱各6个。
[0043]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真空梁与真空系统接口有3组,每组3个,共9个,截面形状为直径为50mm的圆。
[0044]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真空梁软管接口有6组,每组2个,共12个。每一组的2个接口分别用软管与固定真空梁上下箱真空接口连接,软管用直径为50mm的黑色橡胶管。
[0045]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真空梁支撑结构固定在地面上,与地面上预先埋好的固定钢结构焊接在一起。
[0046]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真空梁的电控系统外接。
[0047]上述技术方案中,移动真空梁除移动真空梁控制气缸、定位销控制气缸以外,其余气缸均与固定真空梁对应。
[0048]上述技术方案中,移动真空梁所有真空接口、压缩空气接口与电控系统接口均与固定真空梁一致。
[0049]上述技术方案中,移动真空梁通过移动真空梁滚轮与移动真空梁移动导轨的配合控制运动方向。
[0050]上述技术方案中,移动真空梁的运动的动力由移动真空梁控制气缸控制。
[0051]上述技术方案中,移动真空梁定位销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定位砂箱位置,另一个是为砂箱移动提供动力。
[005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V法铸造生产中在浇注线上利用移动真空梁和固定真空梁配合推动铸型前进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案改进了传统V法铸造生产线中实现铸型移动的方法,克服了人工操作的不稳定性和手工更换真空管道等问题,避免了人工操作,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该实用新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由于人工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
[0053]实施例1
[0054]【I】铸型造型完成后,由浇注转运车转移到浇注线上。此时,固定真空梁上面的真空接口在气缸的控制下运动,直到与砂箱上的真空接口连接,为铸型提供真空。
[0055]【2】移动真空梁回到起始位置,移动真空梁上的真空接口通过气缸控制与砂箱上的真空接口对接,移动真空梁上的销通过气缸控制与移动底板上的孔对接。
[0056]【3】固定真空梁上的真空接口在气缸控制下与砂箱上的真空接口断开。
[0057]【4】移动真空梁在端头气缸的控制下向前运动,通过销提供动力,推动移动底板和铸型沿着浇注辊道向前移动。
[0058]【5】移动过一端固定长度的距离后,控制移动真空梁移动的气缸停止工作,移动真空梁停止运动,铸型也停止运动。
[0059]【6】此时,固定真空梁上的真空接口在气缸的推动下与砂箱的真空接口对接,为铸型提供真空。
[0060]【7】移动真空梁上的真空接口在气缸的控制下与砂箱上的真空接口断开,同时移动真空梁上的销在气缸控制下与移动底板分离。
[0061 ]【8】移动真空梁在端头气缸的控制下往回运动固定的距离,开始进行下一个循环。
[0062]【9】如此循环,实现铸型在浇注线上不断的运动。在上述过程中,砂箱上的真空接口都是由单向阀控制,在断开梁与砂箱的真空接口时,不会与大气连通。
[0063]本实用新型相比于传统V法生产线,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在传统V法生产线上,一般造型完毕后通过工人控制行车吊运铸型移动,在移动过程中要通过工人手工连接和断开真空管,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本实用新型将克服上述缺点,通过移动真空梁和固定真空梁的配合,实现铸型自动化移动,通过合理的方法,保证了在移动过程中铸型真空不间断,从而大大提升了自动化水平,相比于传统的方法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权利要求】
1.一种在V法铸造生产中在浇注线上铸型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底板,上下设置的固定的上梁结构和移动的下梁结构,移动的下梁结构带动移动底板移动; 上梁结构包括固定真空梁(I),固定真空梁(I)上等距设置有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连接有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控制气缸(2); 移动真空梁结构包括导轨(9),导轨上设置移动真空梁(12),移动真空梁上(12)等距设置有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连接有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控制气缸(14)和连接移动底板的定位销(11),定位销(11)与移动底板的连接与断开状态通过定位销控制气缸(10)控制,还包括控制移动真空梁(12)水平来回运动的移动真空梁控制气缸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V法铸造生产中在浇注线上铸型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真空梁上设置有固定真空梁与真空系统接口(5)、固定真空梁软管接口(6),固定真空梁软管接口(6)与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V法铸造生产中在浇注线上铸型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真空梁(12)上设置有移动真空梁与真空系统接口(13)、移动真空梁软管接口(16),移动真空梁软管接口(16)与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V法铸造生产中在浇注线上铸型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真空梁真空接口包括固定真空梁上箱真空接口(3)和固定真空梁下箱真空接口(4);所述移动真空梁真空接口包括移动真空梁上箱真空接口(15)和移动真空梁下箱真空接口(1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V法铸造生产中在浇注线上铸型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移动真空梁(12)与导轨(9)通过滚轮(17)配合。
【文档编号】B22D33/02GK204108293SQ201420434818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4日
【发明者】岳成平, 张建满 申请人:成都新同高复合器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