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生产佛像产品,客户需要实心,佛像比较大,铸造出来很多沙孔,请问有木有结局办法
为什么要铸造实心的佛像产品摆件?关于这一点我有些疑惑,一般黄铜摆件的壁厚,规格30cm以下的产品壁厚采用3mm-3.5mm,规格30cm-1m之间的产品壁厚采用4mm-5mm,1mm以上的铸件壁厚6mm-8mm也可以了。目前世界最高的铸铜像——印度团结雕像(Statue of Unity,帕特尔铜像)壁厚也就8mm厚,因为大型造像的主要强度来源于内部的骨架与延伸出来的多重支杆,铜像类似于建筑的幕墙外挂一样,不需要通过壁厚实现自支撑或是抗外力的强度,重点还是在于造型和表现效果的呈现。
传统铸造中铸钟、铸鼎、故宫铜缸这些敞开式的结构是实心的,铸铜佛像多是通过失蜡法铸造,是有一定壁厚空心铸件,而不采用实心铸件。因为无论从铸造工艺、铸造成本,还是从铸造效果而言,都没有必要采用实心铸造的方式。
回到你这个问题,甲方大佬既然有这种特殊要求的话,倒是不妨一试,毕竟我曾经也遇到过类似的“可爱要求”.......
黄铜是铜锌合金,不知道你采用的配比是多少?62/65/68?是否还有其他添加元素?你说的佛像较大的尺寸是多大?采用的失蜡法铸造还是砂型铸造?熔炼温度多少?浇注温度多少?
一般而言,黄铜的基本合金性质是确定的,黄铜的凝固过程属于壳状凝固,你所说的很多沙孔想必应该是缩孔吧?因为合金溶液在凝固的过程中补缩不足而产生的空洞,这一点与糊状凝固过程产生的酥松,以及失蜡铸造过程中因为模壳内部清洁、强度不足、引入异物造成的沙孔很相似,但是具体的形状是有区别的,形成的原理自然是迥然不同的。而且,出现缩孔更符合你说提出的铸造实心铸件时所产生的的问题。
因此,假定其为缩孔的话,又要求铸造实心铸件,那么重点要解决四个问题:一、调整浇注系统的设计,结合铸件型体特征,根据黄铜壳状凝固的特性,尽量实现凝固过程中“顺序凝固”;二、加大、加粗浇冒口、提高压力头,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浇注液体的体积;三、添加必要的补缩,在产品上增加用于工艺补缩的地方,比如在佛像的背部纹饰较少的区域增加补缩区域,待浇注完成后再切除就可以了;四、调整好出气孔的位置,保证合金液体不要憋气,干扰铸造工艺设计的凝固顺序。
基本解决措施就是以上几点了,有技术条件的用procast之类的软件模拟一下,没有软件条件的话,工艺研讨一下,按照这个思路应该是可以解决的。供参考。
@Damon DanceForMe 有很多铜头皮带,你把铸坏了的铜佛回收,改铸成很多个皮带的铜头,应该能够卖不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