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钱】
一般来说,铁钱是以铜钱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货币与商品经济的矛盾相对尖锐化时期的产物,但具体到不同的时期,铁钱产生的原因亦有所不同,如汉代产生铁钱的直接原因是私铸谋利,而宋代大量铸造铁钱是因为铜钱无法满足商品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清代咸丰年间铸造铁钱大钱则是因为太平天国等起义使滇铜北运受阻,政府发生财政危机,筹措军费困难……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铸》曰:“铁质贱甚,从古无铸钱。起于唐藩镇魏博诸地,铜货不通,始冶为之,盖斯须之计也。皇家盛时,则冶银为豆,杂伯(伯即霸,杂伯指割据政权)衰时,则铸铁为钱,并志博物者感慨。”
……
中国铁钱的产生和发展演变,虽然具有自身内在的联系及规律,但其自始至终都受到铜钱发展演变的影响,并以铜钱币制的变化为其币制变化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讲,铜钱与铁钱,仅仅是币材的更替。因为除了币材、币值和购买力不同外,二者本身的形制、币文、铸造等,总体上均无大的差别。很多钱制首先表现在铜钱上,然后才反映在铁钱上。追随铜钱的铁钱,因之有补充或调解铜钱与商品矛盾的功能。而铁钱的特殊作用,只有在币制严重影响商品贸易活动时,才能较清晰地呈现出来。近代以来的古钱收藏者都了解铜钱与铁钱的这种关系,都是在收藏铜钱的基础上再收藏铁钱。我几乎没听说过有先收藏铁钱而后收藏铜钱的,或者只收藏铁钱而不收藏铜钱的。
两宋是中国铁钱铸行的鼎盛时期。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铜荒”和“钱荒”,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等地则专用铁钱。因为铜贵铁贱,所以三个铁钱顶一个铜钱。当时,四川是盐、茶、丝绸的重要产地,货币流通很大,但铁钱非常笨重,大钱一千枚重25斤,中钱也有13斤,买一匹罗要中钱两万枚,需肩挑车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不便流通的弊病越来越突出,遂促成代替铁钱的纸币——“交子”在四川诞生,这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对此,《中国铁钱》作者刘森先生认为:“显然,纸币产生的根源既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又与宋代币制对铁钱在一定区域内的放任、强行使用有关。封建社会小商品生产的不稳定造成了商业的不稳定,二者又共同导致了其币制的混乱与流通波动频率的难以估测,酿成了铁钱流通时间的间断现象。”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0083ab0102e3hw.html
——————————
【铅钱】
我国官铸流通铅钱应以五代十国时期闽王审知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所祷铅质“开元通宝”小平钱为最早。从唐末到北宋时期因为缺铜,所以铅钱、铁钱大量代替铜钱流通,五代十国时期铅钱最为活跃,两宋时期则多铸铁钱,这段时间铅钱、铁钱的流通根本原因是连年战乱导致的物价飞涨和铜钱短缺造成的,两宋以后铅钱、铁钱等货币不再流通。
乾亨重宝铅钱是南汉政府发行的通用货币,公元918年正式发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正式发行的铅钱。其比值是十个铅钱当一个铜钱用。官奉非有特殊贡献,都不发给铜钱,只发铅钱。
铅钱质地松软,容易锈蚀损毁,因此,很难留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