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大方鼎 青铜制,高133厘米,重875千克,制作于商朝,出土于河南安阳。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器。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千克,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塑钟模型。
距今约5800年的西亚,人类学会了用氧化铜矿石与木炭混合加热还原得到金属铜。但无论是用天然铜还是人工纯铜制成的工具都比较软,不易保持锐利的锋刃。经过上千年的摸索,人们才懂得在铜中适当地掺入锡,形成的铜锡合金更硬,且易于加工和铸造,这就是青铜。
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而言到来较晚,但很快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距今4500~4000年前的龙山时代为形成期。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1600余年,形成了一套高水平的采铜、冶铸技术体系。
青铜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其克服了纯铜的柔软弱点,且具有熔点低、铸造性能好等优点,逐渐成为古代铜器中的主要品种,并促进了车、船、雕刻、金属加工等制造技术和农业、军事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的应用,代表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艺术水平,成为这一时代的鲜明标志。
到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随着铸铁技术的发明和铁器的推广使用,在兵器、工具等方面,铁器已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陶瓷器皿在生活用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青铜器开始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本文文字内容由中国科技馆提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