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9黄铜为价格最便宜的黄铜,强度、硬度高而塑性良好,在热态下仍能很好地承受压力加工,耐蚀性一般,其他性能和H62相近。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电镀方法制备黑铬镀层是进一步提高黄铜耐磨性及降低光学仪器中黄铜对光的反射率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是在 H59 黄铜的表面通过电镀黑铬方法制备铬镀层达到表面改性的目的。 实验中, 黄铜通过超声波清洗、 碱性除油、 酸洗、 活化前处理后采用成分不同的镀液配方施镀。 本研究在总结镀铬工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对黄铜进行了镀前表面活化, 通过多次实验得到活化液最佳配方为 60%磷酸、 8%硝酸混合溶液, 该活化液能有效去除黄铜表面的钝化膜, 且对黄铜基体的腐蚀小。 经过多次试验得出结论: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化学成份
锌 Zn:余量
铅 Pb:≤0.05
磷 P:≤0.01铁 Fe:≤0.3
锑 Sb :≤0.01
铋 Bi:≤0.003
注:≤1.0(杂质)
将试样在碱液中碱洗 3 分钟, 活化三分钟, 采用电流密度为 35mA 时得到的层最光亮、均匀, 晶粒细致。 通过电镀前后试样重量差计算沉积效率,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镀层进行了金相组织分析, 采用扫描探针显微镜(AFM) 对镀层表面形貌进行观察, 利用 x 衍射技术(XRD) 对镀层的物相结构进行分析, 用维氏硬度计测定镀层的硬度, 最后用电化学分析仪测试镀层的极化曲线, 为在室温条件下黄铜镀铬工艺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H59黄铜
普通黄铜的室温组织 普通黄铜是铜锌二元合金,其含锌量变化范围较大,因此其室温组织也有很大不同。根据Cu-Zn二元状态图,黄铜的室温组织有三种:含锌量在35%以下的黄铜,室温下的显微组织由单相的α固溶体组成,称为α黄铜;含锌量在36%~46%范围内的黄铜,室温下的显微组织由(α+β)两相组成,称为(α+β)黄铜(两相黄铜);含锌量超过46%~50%的黄铜,室温下的显微组织仅由β相组成,称为β黄铜。
力学性能 黄铜中由于含锌量不同,机械性能也不一样。对于α黄铜,随着含锌量的增多,σb和δ均不断增高。对于(α+β)黄铜,当含锌量增加到约为45%之前,室温强度不断提高。若再进一步增加含锌量,则由于合金组织中出现了脆性更大的r相(以Cu5Zn8化合物为基的固溶体),强度急剧降低。(α+β)黄铜的室温塑性则始终随含锌量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含锌量超过45%的铜锌合金无实用值。
热处理规范:
热加工温度730~820℃
退火温度60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