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阳城犁镜浴火重生:600年栗氏金火匠人的技艺传承
一叩拜,日月北斗,天长地久;
二叩拜,师徒联手,名播九州;
三叩拜,中华工匠,传承千秋;
……
收徒仪式开始前,师傅带领徒弟先向太上老君祖师像再三叩拜。悠扬的赞辞荡漾在晋城大地。
2019年10月10日上午,传承六百年历史的山西阳城栗氏金火匠传人石阳生在布政李府隆重举行收徒仪式。四位徒弟一一向师傅递名帖、敬香茶、献师礼。师父一一回敬,并赠送栗氏手工铁壶一把。
▍ ▎ ▏
栗氏金火匠传人石阳生的传承是什么?
“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流传千年的中国农耕文化中最经典的民间语录,曾是祖祖辈辈千千万万务农人最向往的生活状态。彼时务农人家家必备的犁地神器,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从此尘封在历史博物馆中。
犁镜作为犁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为其助力不少,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再知道了,甚至名扬中外的阳城犁镜也鲜被提起。
石阳生的手艺,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的重要组成——阳城犁镜铁范铸造技艺。它和犁炉炼铁技艺共同成就了阳城犁镜的传奇,二者缺一不可。
▲ 阳城犁镜光滑耐磨、不粘土
所谓犁镜,是耕犁的重要部件,安装于犁头上方,用以翻土,因常与土块相摩擦致表面发亮而得名。
早在明清之际,阳城的犁镜铸造已甚兴盛,最盛时期有犁炉近百座,年产70万片,除供应国内各地区外,还远销朝鲜、日本、尼泊尔、不丹等国。阳城犁镜也就成了名满天下、老少皆知的名牌产品。
之所以能闻名全国,阳城犁镜靠的是犁炉铁水直接浇铸进铁范中,由于铁散热性好,犁镜在铁范中急速冷却,表面形成一层硬膜,达到利土不沾泥的功效。
阳城犁镜更曾凭着利土、耐磨、省力三大特点,享有“翻地虎”、“金不换”的美誉,闻名全国。可以说,阳城犁镜是传统铁范铸造存世的唯一实例,堪称中国式铁范铸造的活化石。
铁范制作的无冕之王
▲ 战国中期以后,铁器就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手工业、农业中占主要地位。
石阳生出生自生铁冶铸世家,他的父亲、外公、舅舅都是金火匠,父亲更是师从润城铸造世家的栗天成。从20岁开始随父学艺,1978年,他便掌握了古代铁范制作技艺,即泥范铸造、铁范铸造、熔模铸造。
铁范说的就是铁模子,是用铁制成的铸造金属器物的空腹器。犁镜铁范由上下两扇范组成,外廓随犁镜的轮廓形状而变易。犁镜背面有“鼻”,用绳索或铁丝穿过“鼻孔”,可将犁镜固紧于犁的扶手上。
“阳城所用犁面盒子为灰口铸铁材料,抗热应力变化性能好,能耐高温铁水的冲击,可使用十多年,浇铸次数达3万次以上。”
但石阳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40年后的今天,他却成为了最后一个掌握犁镜铁范工艺的阳城金火匠。
阳城的名“炉头”
吉抓住是阳城有名的掌握全面冶铸技艺的“炉头”,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的传承人。自1976年拜舅舅张明锁为师学习犁炉炼铁技艺以来,深耕其中已有43年。
▲ 犁炉为中国的竖炉,由炉缸、炉腔、炉身及支架构成,这是阳城县废弃的犁炉。
制作犁镜过程中最关键的角色——看火师傅。做看火师傅要“一眼准”,必须经验老道,能凭借多年经验,通过看火色、辨铁水等方法娴熟地掌握炉况、火候及铁水成色,恰到好处地把握铁水的化学成分和温度。
其中,“看火色”和“看水色”也是重中之重。前者是依据出铁口喷出的火苗和炉缸内铁水情况,来判断炉况和铁水成分是否合格。后者是用长柄小铁勺舀出些许铁水,以嘴轻吹表面,从色泽来判断含碳量的高低。
▲ 此时铁水的温度在1475℃左右,浇铸时间不能超过5秒,十分考验技术。
吉抓住在长久的磨练中,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学会了制作犁镜的全套技术,也锻炼出了一个绝活,能在5秒钟之内浇注出有水波纹的犁镜,触感平滑如镜面,既是实用品又是工艺品。
▲ 润城镇由炼铁坩埚建筑的城墙,浆砌一律以石灰和炼铁渣调浆。
如今最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也知者、传者寥寥。庆幸的是,他掌握的犁镜冶铸技艺方面的资料,给国内很多专家、学者提供了很多关于犁镜方面鲜活的研究资料。
犁镜新生
▲ 由阳城犁镜铸造技艺铸造而成的铁壶。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犁镜扮演的角色已经从日用品变成展览品,但其制作工艺却仍有浴火重生的可能:制作“会唱歌的铁壶”——带照壶。
在过去,润城人做的壶堪称一绝,有着“小城茶壶会唱歌”的说法。
相传,过去镇里的一位铁匠长年在外干活,他的母亲睡眠不好,经常彻夜难眠,为了给母亲解闷儿,他专门制作了一个有点温度就会发声的铁壶,寂寞的长夜里,铁壶放在家中的炉火上,美妙的声音响起来,感受着儿子的一片孝心,老人很快入眠了。动人的故事传扬开来,人们纷纷前来购买。这种能助眠的特殊铁壶,后被皇宫选中,是最有名的御用产品,“带照壶”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意思是带有皇家执照的铁壶。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动荡,战火四起,铁茶壶的手艺就此失传。对于这门古老的技艺,石阳生始终念念不忘,他下决心要让会唱歌的茶壶重见天日。
石阳生一方面心痛于中国传统技艺的遗失,另一方面把制作犁镜的生铁冶铸工艺用来铸造铁壶。终于,凭借一己之力,恢复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失传的“带照壶”,赋予了阳城犁镜新的生命。
“过去晚上永远是不灭火,周围的炉边都是热的,铁壶、壶底和水就可以产生共鸣了。就是一点点温度,它的声音就出来了,所以说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并不是说加热时候响,就是不加热,少许有点温度,它就产生共鸣了。”
▲ 石阳生、吉抓住两人共同打造的阳城犁
“从小我父亲就告诉我,每一件产品你必须用心来磨它,这样你才能做好,单凭你自己的技术来做不行,得全身心投入才行。”
为传统工艺出一份力,这背后是无数像石阳生、吉抓住一样的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和热爱。
曾经,吉抓住和石阳生或许会无奈地成为阳城的最后一代金火匠。
但如今,随着社会各界对阳城犁镜铁范制作技艺和坩埚炼铁技艺的重视程度愈加提高,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必会在承载着无限期望与可能的铁茶壶中重新焕发生机。
在那燃烧了几千年的炉火中,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终将浴火重生……
来源:晋城文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