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无锡市明诺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主营项目:铝合金铸造 重力铸造 低压铸造 0510-85307043

新闻动态

分享最新公司动态

青铜时代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4-01-22 浏览量:25

  原标题:青铜时代的秘密

  在中国新石器晚期时代,通过一些传说记载和不断的考古发现,可以发现,有过一个石器和青铜并存的发展阶段,然后逐步形成了一个世界文明中具有辉煌意义的中国青铜时代,从黄帝时代到秦汉。中国是怎样提炼出青铜和铸造出青铜器的?青铜的出现和传说中的文字产生是同一时代,很难找到留下的痕迹。从现有的史籍记载看,明确提到青铜最早出现的是黄帝制鼎的传说。黄帝制鼎与当时的瓯地瓯人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当时瓯族的核心台温,在商至秦时,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是当地青铜铸造的基地,而作为这一基地的中心的古港章安,既是瓯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逐步成为青铜铸造和管理的中心,并演变成秦汉时偶闻其名又十分神秘的东冶。

  一、黄帝制鼎和瓯人的关系。

  《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後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後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在史籍中关于黄帝制鼎的传说中,可以清晰地找到这么些的线索。一是当时铜的冶炼和铸造己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二是鼎代表了超越部落的“天下”的初步国家概念。三是鼎还包涵“祭天”这种原始道教的宗教元素。从这段记载看,采和铸是二个地方。首山在那?有说在河南襄城县,亦有说在辽宁省兴城市。从现有考古发现来看,三四千年前的青铜矿料来源主要是在长江中下流和辽西的二片古铜矿(1)。首山应在这二片区域中。那铸鼎的荆山又在那?有说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亦有说在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南,亦有说在河南灵宝。综合有关历史传说、史籍记载和考古发现的综合分析,这个荆山,应和先秦以前原始道教的发展和青铜出现的大的背景有一定的关联,也和先秦的东冶和瓯治子应有一定的传承和联系,黄帝晚期活动和制鼎的地方应在浙东南一带,荆山也应在这一带。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黄帝作为统治者之外还有另一个身份便是原始道教创始人,道教有许多经书相传作于黄帝,如《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内经》、《龙虎经》、《阴符经》等。

  从历史传说中,可以发现,黄帝不管是一个人,还是几代传承,总的有二个阶段,一是早年统一华夏,二是后来政权稳定后转向求仙寻道。在他的求仙寻道阶段,有很多传说和遗迹,说明他是在现在的浙江东南一带。《史记正义》说,“黄帝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山海经·海内南经第十》里说到:“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关于这个三天子鄣的说法,向来不一。在晋代郭璞的《山海经注》中,对于三天子鄣山,他注释如下:“今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三王山,浙江出其边也。”他认为三天子鄣山就是三王山。但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张氏土地记曰,东阳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唐王瑾《广黄帝本行记》有黄帝“藏丹经于委羽山,最后息驾反真,乘龙升天为太一君”等记载。宋陈耆卿著《嘉定赤城志》和《民国临海志》、《台州道教考》等书都记载了《列子·黄帝》“黄帝梦游”的典故,“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有轩辕黄帝“尝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的记载。清·胡昌贤《委羽山记》称:“轩辕黄帝慕道周游四方,求解三一真气之要。遂南浮于江,登会稽至天台受金液神丹之方,炼九鼎之丹于缙云……而付之以丹经,藏于委羽山。”考古人员2007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等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发现的,可称为“中华第一城”。现代也有专家认为良渚文化遗址可能就是黄帝故都。同时,传说中的黄帝的正妃是嫘祖。在浙江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了丝绢残片等实物,江苏梅堰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蚕纹装饰。证明中国蚕桑种源地应在江浙一带。这一发现时代,也与黄帝、嫘祖时代基本相符。

  在远古时,这一大片区域同为瓯地。为何黄帝制鼎选择在瓯地?从大的背景上,应有以下可能:一是还得从铜的发现利用说起。二是与古代瓯族的特性有关。

  铜的发现利用一定有一个过程,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看,主要源于火的运用,在陶瓷的烧制和原始宗教巫师仪式中,在一些火的利用过程,原始人类找到了熔点较低的铜,远古称之为金,应是金属慨念的开始。在台州的三合潭、马头山、亭旁都出土过殷商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豆、盂、盘等原始青瓷,玉环三合潭文化遗址第二层为西周与商代。在距地表4到5米深灰土层中,出土大量原始表瓷,其胎料疏松,施釉不到底,但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已玻化(2)。台温一带在当时领先开始从陶到瓷发展有了大的突破和创新,这就是说在温度控制的提高和材料使用的广泛性上,为发现并初步提炼出金属创造了条件。据《说文》释义,“瓯”作族称,是指在水泊边居住之人。另有释义,瓯即盂,小盆,指陶器也。所以对瓯的名称的来历,有一种观点是瓯即陶也,瓯人之称由此而来。同时,古瓯地还是原始道教的发源地,这一带山海之地,地处东南海角,与内陆又有崇山峻岭相隔,山海之美丽自然斧成,气象之多变神奇梦幻,更兼生物新奇丰富,道家追求的长生不老之材,如茶叶、黄精、葛根、芝兰遍布丘陵之所,山海之民行踪飘逸,常怀外地民众所不知之耕山牧海之异技,以为奇也。原始道教从拜物转向人自身超越的鬼神化,就是崇拜异奇。瓯地就是原始道教圣地古丹丘所在。丹丘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现在发现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诗作《楚辞·远游》:“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作为瓯的中心的古章安一带的神话传说中多有升天成仙故事,显然与原始道教关系密切。原始道教仪式和修炼过程中,往往使用火,并有了一些初步的化学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也容易发现和提炼出铜。

  但是,瓯地并没有比较丰富的铜矿,从各方面情况看,应是瓯人先零碎地发现、提炼并使用了铜,掌握了初步的技术。黄帝到了瓯地后,一边组织当地掌握了初步的技术的人进一步的研究,一边动用了统治权的力量,从全国各地寻找铜资源,然后集中在荆山,铸造出第一只鼎。这个荆山是否在章安,比如即章安的金鳌山,不得而知。而作为瓯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章安,应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禹以后铸九鼎,目的也和黄帝是相同的。《史记·武帝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关于禹铸九鼎之地,也有很多争论。《史记》记载了西汉时流行的说法:“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从禹留后人於越在会稽守陵而发展出越族的历史看,禹制九鼎,应就是为了这次诸侯的会稽之会。而制鼎的地点,由于其用材的量比较大和采材地点比较广泛,在台温一带的古瓯地似比较合适。一是有工艺基础。二是章安古港适宜水运。三是可沾原始道教的仙气。

  二、蟠龙青铜大盘和瓯冶子

  1984年3月17日,浙江台州市温岭琛山乡莞渭童村出土一只蟠龙青铜盘。据专家考证:这件青铜盘为商代晚期盘,此盘高26厘米,口径61.5厘米,重22.5公斤。敞口、宽平缘,无耳,腹部平缓内收,高圈足,有阶裙。腹与圈足饰对应的六组扉棱,以之间隔各组成六组纹饰。腹部每组纹饰以同向双鸟为主纹,衬以云雷纹为地,鸟身上饰云纹。圈足每组纹饰以一夔龙纹为主纹,亦以云雷纹为地,是专门用来祭祀的礼器。

  蟠龙盛行于商末西周初。这只蟠龙青铜大盘的出土,可以撩开当时瓯地作为青铜铸造基地的一角神秘面纱。从当时瓯的社会组织状况看,十分松散,地域又十分广泛,连部落首领也没见留下一丝名字和踪迹,加上黄帝及以后夏政权的影响实际己顺利的进入,所以他的领导层似没有拥有这只蟠龙青铜大盘的层级。那么,这只蟠龙青铜大盘是如何留在台州的呢?估计是当时瓯人工匠为商王朝铸造的,但造好后商已衰败或灭亡,这只蟠龙青铜大盘就留在了瓯人部落首领手中,后因战乱什么的遗落。发现蟠龙青铜大盘的温岭琛山乡莞渭童村与曾为东瓯国都的大溪相近,应有这一可能。

  随着不断的考古发现,台州仙居上田村和水底门、临海上山冯、温岭楼旗村、玉环三合潭和温州一带不断发现更多商至春秋战国的青铜遗迹。仙居县湫山上田村出土窖藏有青铜矛、镞、 弩机、斧和釜、鼎等;城关水底门和三桥村出土青铜斧和铜料。临海市境内的有长田上山冯(春秋战国)印纹陶遗址和2处青铜窖藏。其中上山冯遗址中出土2个窖藏近百斤饼形铜料,属纯铜。仙居上田村窖藏出土饼形铜料7公斤,但制成品却都为铜与铝、锡合金铸制。从这些铜器的质量看,合金成份配料合理,火候得当,质地坚韧锋利,铸造技术达到相当水平(3)。当时,青铜冶炼和铸造逐步走向普及,全国各地发现的很多青铜器和冶炼遗址大多也是这一时期的。台州不产铜,出土的却是高品质的提纯铜料和相当先进的铜合金,这些铜料和铜合金可能是先在外地精炼好再运入台州,也可能是在外地粗炼后再到台州作进一步的精炼,不管那种情况,这种向台州的集中,都说明当时最高的青铜铸造工艺和基地是在台州一带。而在与这些遗址同时发现的其它器件为普通的实用件,用这些远地运来的高品质铜料去制作普通的实用器在当时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奢侈,只有可能当时这些铜饼是专门用来铸制王室专用的礼器,而这些礼器是绝不允许留下私用的。当地的普通实用器,应是学习和研究时用边角剩料留下的东西,所以水平和品质也有很高的水平。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越王允常聘瓯治子作名剑五:“一曰纯钩,二曰湛卢,三曰豪曹,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史籍都记载了瓯冶子其人其事,从活动范围和时间跨度看,这个瓯冶子,应该是高水平青铜铸造工匠的统称。其时,越已开始大规模地与瓯进行融合,但是,史书仍称之为瓯冶子,一是说明瓯冶子的称谓形成更早,也从侧面反证了瓯在春秋前就己是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重地,工艺水平和所处地位一直是居于领先。二是特地区别这些瓯冶子并非越人,而是直指台温一带。三是可以从中发现,这些瓯冶子己开始具备工匠精神,走出瓯地,为天下服务,也从而把高巧的青铜铸造工艺带到全国各地。四是从这些瓯冶子所拥有的经验和工艺水平看,必然经千锤万炼和世代师承,而能够为他们提供这一些条件的,只能是黄帝、夏、商等王室力量。也就是说,历代帝王一定有派机构或人员来管理和服务他们。

  这些机构和人员在那呢?史料和考古开始比较集中地指向章安。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勾践灭吴称霸,仿效周制父兄昆弟,功臣部族为诸侯王。据《 越绝书》记载,封有瓯王、摇王、干王、荆王、糜王、宋王等。越王勾践赐姒越国公族东瓯公族昆弟仲余为公爵,封瓯王,领瓯地。瓯王的封地,大致包含现今中国浙江省的台州市 、温州市、丽水市一带。后来,越王无疆次子蹄所建立的国家,又名东越国,无疆伐楚失败后,由于其生前未曾指定王位继承人,长子玉在福建地区建立闽越国,次子蹄(欧阳宰勋)在欧余山之南建立瓯越国。由于当时瓯整体己被不断边缘化中,又没文字,远离中原核心,这一段历史十分复杂而模糊,找不到都城的记载和痕迹。从后来秦汉时都在章安设政权和机构来行政管理尚存的瓯的余国看,而这些余国甚至远在福建,章安在瓯人中的地位应是很高的,且有一定历史形成的原因。这一切,在秦汉逐步解密成了东冶。

  三、东冶和闽中郡、冶

  在越的发展后期,瓯己经被划入越的统治范围。楚灭越后,东瓯在实际上是得到一定的保留。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先后在瓯人旧地设立闽中郡和冶县,很有意思的是,这个郡和县虽已设立,但一直保留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情况。秦朝在统一六国以后就进入这一地区,公元前222年设置了闽中郡,为秦王朝的四十郡之一。闽中郡包括今天的福建全部和浙江温州、台州、丽水、衢州等区域。从史料看,秦虽建立闽中郡,但还没来得及建立实际的行政统治机构,只是废去闽越王的王位,改用“君长”的名号让其继续统治该地。汉时废除闽中郡,汉高祖封无诸闽越国。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又封闽君摇为东海王,统辖今浙江南部地区。

  这里有二个后来成为历史谜案的事情。一是“章安故治冶”的史籍记载,也就是说秦时章安已负责治理现在福建一带。二是东冶到底是那里?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史籍记载看,这都与青铜铸造有关。

  (一)、当时青铜的制造基地已从台温扩展到福建,但这些基地和匠人还是延续历史状况,由章安的某一机构领导和控制,秦时可能己设立东冶的管理机构。

  (二)、秦对控制当地的土地民众并不着急,急于控制的是青铜铸造的基地和人力。

  (三)、秦汉都对保留的分封王国不放心,强制把都城放在离福建有一点距离的东冶,即现在的章安,与管理青铜铸造的职司相互牵制。而这些分封王国对此不服,后来迁都到外地,因此又爆发战争。

  这一段历史,倒都有一定的明确史籍记载:《后汉书·会稽郡》曰:“章安故治冶”,《续汉书·郡国志》有“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汉书》载:“汉高祖五年以亡诸为闽粤王,都东冶。”《史记.东越列传》记为“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临海水土异物志》称:“夷洲在临海东,去郡二千里,由东冶入海行”。”晋司马彪《续汉志》注冶和章安地望曰:“冶即章安故地。”有人质疑《后汉书》是否是笔误。历代对撰史者要求极高,以庙堂之神圣待之,不知者而误可能,象这种常识类的,是绝对不允许出错的。

  前面的三点若能成立,这些史籍记载中的疑问便基本上迎刃可解了。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吴王濞之子刘驹煽动闽越北击东瓯,武帝遣中大夫严助发会稽郡兵渡海往救。汉兵未至,闽越已退兵。东瓯王请求举国内迁,武帝准之迁往长江、淮河之间。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反,汉发兵灭闽越,立无诸之孙繇君丑为粤繇王,又立郢之弟余善为东越王。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反。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兵平定东越,迁其部众于江淮。改其地属会稽郡鄞县,置回浦乡。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改为回浦县。汉时,青铜已让位于铁器。随着青铜时代的落幕,瓯和章安也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图片选自网络】

  责任编辑:

    联系我们
  • 0510-85307043
  • 0510-85307043
  • 172663584@qq.com
  • 无锡市硕放镇薛典路经发六路
  • 214101
  • www.miogolf.com.cn
  • 微信扫一扫
Copyright©1993~2020 无锡市明诺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