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简 介
1.1中国古代铸造技术发展
中华文明大致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历史阶段,这三种材质的工具和技术的创造发明,随着人类的繁衍,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向高级阶段发展,金属的应用使人类文明产生了根本性的飞跃,而铸造技术的运用和金属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古代很多务农的人来说,铸造技术是一门手艺。据历史考证,我国铸造技术开始于夏朝初期,迄今已有5000多年。到了晚商和西周初期,青铜的铸造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遗留到今天的有一批铸造工艺水平较高的铸造产品。
中国古代的铸造方法有:石型即用石头或石膏制作铸型;泥型古称“陶范”;金属型古称“铁范”;失蜡型有出蜡法、走蜡法、脱蜡法或刻蜡法;砂型这种方法是伴随泥型一起产生的。
中国古代铸造中的精品有:沧州铁狮,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曾侯乙尊盘,永乐大铜钟,大型铜编钟,铜车马仪仗队等。
1.2中国铸造技术发展现状
尽管近年来我国铸造行业取得迅速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规模小 。我国每年每厂的平均生产量是815t,远远低于美国的4606t和日本的4878t。第二,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低。我国高精度、高性能铸件比例比日本低约20个百分点。第三,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铸造技术基础薄弱。第四,管理水平不高,有些企业尽管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却无法生产出高质量铸件,究其原因就是管理水平较低。第五,材料损耗及能耗高污染严重。中国铸铁件能耗比美国、日本高70%~120%。第六,研发投入低、企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1.3发达国家铸造技术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总体上铸造技术先进、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环境污染少、原辅材料已形成商品化系列化供应,如在欧洲已建立跨国服务系统。生产普遍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计算机控制、机器人操作)。
在大批量中小铸件的生产中,大多采用微机控制的高密度静压、射压或气冲造型机械化、自动化高效流水线湿型砂造型工艺。 砂处理采用高效连续混砂机、人工智能型砂在线控制专家系统, 制芯工艺普遍采用树脂砂热、温芯盒法和冷芯盒法。熔模铸造普遍用硅溶胶和硅酸乙酯做粘结剂的制壳工艺。铸造生产全过程主动、从严执行技术标准,铸件废品率仅2%-5%;标准更新快(标龄4-5年);普遍进行ISO9000、ISO14000等认证。
重视开发使用互联网技术,纷纷建立自己的主页、站点。铸造业的电子商务、远程设计与制造、虚拟铸造工厂等飞速发展。
1.4我国铸造未来发展趋势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铸造行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其未来发展将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鼓励企业重组发展专业化生产,包括铸件大型化和轻量化生产。第二,加大科技投入切实推动自主创新,实现铸件的精确化生产和数字化铸造。第三,培养专业人才加强职工技术培训。第四,大力降低能耗抓好环境保护,实现清洁化铸造。
1.5 ZL102
材料名称: ZAlSi5Cu1Mg
合金代号: ZL105
标准:GB/T 1173-1995
特性及适用范围:
不可热处理强化,该合金的铸造性能优良,无热裂及疏松倾向,气密性较高。其密度小,耐蚀性好,可在受大气.海水腐蚀的环境中使用,可承受工业气氛的环境中浓硝酸.过氧化氢等的腐蚀作用;焊接性能也好。但该合金的力学性能低,耐热性和切削加工性差。
化学成份:
硅Si:10.0-13.0
铝Al:余量
铁(砂型铸造):0.000~0.700
铁(金属型铸造):0.000~1.000
铜Cu:≤0.30(杂质)
锰Mn:≤0.5(杂质)
镁Mg:0≤0.10(杂质)
锌Zn:≤0.1(杂质)
钛Ti:≤0.20(杂质)
注:杂质总和:(砂型铸造)≤2.0;(金属型铸造)≤2.2
力学性能:
抗拉强度σb (MPa):≥145
伸长率δ5 (%):≥4
硬度(HB):≥50(5/250/30)
铸造方法:
砂型铸造加变质处理、金属型铸造加变质处理、熔模铸造(F态.SB.JB.RB.KB)
第二章 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2.1封闭开关外体的生产条件、结构及技术要求
产品生产性质——大批量生产
零件材质——ZL102
零件的外型示意图如图2.1所示,封闭开关外体的零件图如图2.2所示,封闭开关外体的外形轮廓尺寸为260mm*104mm*85.5mm,主要壁厚4mm,最大壁厚8mm,为一中小型铸件;铸件除满足几何尺寸精度及材质方面的要求外,无其他特殊技术要求。
根据ProE实体图的测量得铸件的体积V= 311795mm3
ZL102密度由《铸造实用手册》查表1.1-90得:q=2.7 g/cm3
铸件质量为m=0.84kg
2.2封闭开关外体结构的铸造工艺性
零件结构的铸造工艺性是指零件的结构应符合铸造生产的要求,易于保证铸件品质,简化铸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