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博物馆内有这样一面西汉青铜镜,铜镜正圆,半径3.7厘米,直径7.4厘米,净重约50克,背面装饰有汉代风格的纹饰。
它看上去和其他镜子一样,没有什么太多引人注目的地方。它的正面微微凸出,光洁而明亮,能够清楚地照出人的形象,它的背面有一圈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个字,每两个字之间有一个装饰性的符号,镜的中心有一圈连弧。
如果用强光或聚光照射在镜面上,镜面的反射光线就产生出一个奇异现象。它的投影像一张镜背的相片,而不是镜面。因为在投影中,镜背的花纹和文字,甚至镜钮穿带子的孔,都能清楚地反映在墙上,但投影的光好像不是镜面上直接反射出来的,而是从镜背透过来的。我国古代的著作中,称这种镜子为“透光镜”,这种镜子是非常珍贵和罕见的。
透光的说法是从唐代开始的,光线好似穿透了金属的镜体,从镜子背面反射出来一样,所以透光镜的称呼就传下来了。古人把这种具有幻术般效应的“透光镜”视为“神物”。然而遗憾的是透光镜的制作方法却未能代代相传,宋以后的铜镜就没有发现有透光的。
千百年来历代无数学者试图揭开铜镜透光的神奇奥秘,进行过大量探索和研究,唐代《古镜记》中载:“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世有透光鉴,以鉴承日光,则背纹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宋代周密的《云烟过眼录》中也讲到透光镜“映日则背花俱见,凡突起之花,其影皆空。”金代麻九畴,元代吾丘衍,明代方以智,何孟春,清代郑复光等人的著作中对透光镜都作过描述和探索。
十九世纪开始的不少国外学者开始研究透光镜。欧洲与日本学者,对此也作了不少努力,发表了不少见解。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博物馆和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科学工作者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终于揭开这个千古谜案。
西汉透光镜的透光机理可归结为:“铸造成因,研磨透光。”其反射成像原理与镜面的凸凹薄厚程度有关,由于镜面的曲率对光的反射程度不同,这才会出现奇特的透光现象。
虽然明白了原理,但是以目前的技术,依然是无法将这面透光镜进行复制。那么当时古代如此落后的科技水平,是如何做到这么高精密仪器的呢?这又是另一个待解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