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无锡市明诺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主营项目:铝合金铸造 重力铸造 低压铸造 0510-85307043

新闻动态

分享最新公司动态

探展|其实镜子背面,雕刻了一部中国史

发布时间:2024-02-02 浏览量:106

  铜镜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器具,而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镜,出土于甘南地区,来自新石器晚期的齐家文化。而中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铜镜,则直至商朝妇好墓中才有出土。

  ▼

  对比两镜不难看出,两者皆以线条为装饰,相似度很高。且据史料考证,妇好曾率兵西征,所以这位中国最早的女军事家墓中出土的铜镜,很可能是作为当时的战利品陪葬的。

  甲骨文的“鉴”

  ▼

  当时中原地区用于照面的工具,被称为“鉴”,是一种盛水的器具。

  自新石器时期开始至明清,铜镜的制作和使用贯穿了整部中国史。各个朝代的工匠在制作铜镜时使用的不同纹样,展现当时社会的大众审美;而且这些铜镜在铸造之时,被赋予的那些添福添寿、平安喜乐、延年益寿的祝愿,也代表了当时的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这些审美和祝愿既是那个朝代人们的根本追求,也是那个时代整体的气质体现。

  千秋绝艳图长卷(局部) 清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本次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的“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中,共精选出了260余件(套)展品。国博希望通过这些展品,完整地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能够向观众系统展示铜镜除日常作用外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化价值。

  铜镜作为古人常用的照面用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最初新石器时期的星芒纹铜镜,再到战国时期的山字纹铜镜;从两汉时期的博局纹铜镜,再到隋唐时期的葡萄纹铜镜等等,不同时期的铜镜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符号。除开纹样,工匠们还会根据不同朝代的审美打造特殊的工艺镜。比如西汉时期的透光镜、隋唐时期的错金银平脱镜和螺钿镜、宋元时期的故事镜等等。

  千秋绝艳图长卷(局部) 清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所以说来,每一个时期的铜镜,都有其所在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缩影,代表了每个朝代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现。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战国时期的社会进行了许多大的变革,铜镜等铸造业开始发展兴盛了起来。这一时期的铜镜出土量很多,分布于各个地区。背后的纹样也丰富了起来,山字纹、蟠螭纹、羽状纹等等。

  武士斗兽纹铜镜 战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看到这面镜子,想必大家不会太陌生。在我们前几期的视频号中,就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这面铜镜。

  这面铜镜名为武士斗兽纹铜镜,一眼望去,两位武士和两只豹子刻画的生动传神,画面颇具戏剧性。上方的武士与右侧的豹子为一组,画面是豹子飞身跃起与武士半蹲式的小心防御,气氛凝重;剩下的一人一豹为一组,武士的姿势未变,原本豹身向前、尾巴在后的形象,转变成了豹尾冲前、豹身向后、回首张望的样子,略显滑稽,两种形象呈现出强烈的对比。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自始皇帝平六国,完成大一统后,秦及后世朝代的社会开始步入了新阶段。在此基础上,两汉时期的铜镜铸造业有了崭新的突破,出现了全国性的铸镜中心,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铜镜装饰的种类更加丰富,结构也更加繁复,铭文也成了镜背装饰的一部分。

  “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 西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

  光像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祥)。

  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裳)元吉,有纪刚(纲)”

  这件西汉时期的铜镜上,在镜缘铸有五十二字铭文带一周,表达了这件铜镜的制作者或者是持有者希望国家安宁、子孙昌盛的愿望。

  “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局部) 西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除了铭文带中的文字外,铜镜上的内外区也刻有不同种类的纹样。镜背纹饰由一周双线弦纹分为内外两区,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瑞兽、羽人、以及云气纹等图案。图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像并不是按照我们熟知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进行排布,而是与瑞兽和羽人等纹样分散排布。

  仔细看镜背中纹样的细节,可以看到线条布局繁复且杂乱。镜钮附近的四个方位各有一个类似人脸的奇怪图案,神兽的部分身体也从镜子的外区越过弦纹带伸向内区等等。种种细节,希望你们可以前往现场一探究竟。

  在展馆中,有一面专门来详解这个“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的显示屏,可以很好的辅助现场观众来更细节的了解这面铜镜的精美之处。

  在西汉晚期和王莽的新朝时期,出现了一种博局纹铜镜,也称“TLV纹“镜。这个“T”“L”“V”三种图形用于分割镜背,也被认为源于六博戏的博局。

  何为“六博戏”呢?六博又作陆博,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使用六根博箸以吃子为胜。在汉朝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是六博的爱好者。六博戏的博戏用具种类很多,主要有博局(棋盘)、其(棋子)、筭(suàn)(筹码)、采或焭(qióng)(骰子)、刀、削和小铲等,并且用博具盒盛放。

  博具 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上这件辛追墓中出土的博具保存十分完整,内含1件方形髹(xiū)黑漆木博局,12根象牙箸状长筹码,30根象牙箸状短筹码,12枚象牙大棋子,18枚小棋子,1件小木铲,1个象牙削刀和1件环首角质刻刀等等。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国商旅带着各地的特产来到中国,不仅进行物品的交易买卖,同时他们的器型审美也在影响着当时的人们。 瑞兽葡萄纹铜镜 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瑞兽葡萄纹铜镜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随着两条丝绸之路的繁荣,唐代的铜镜背面,开始出现西域的纹样,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这种葡萄纹。葡萄枝叶蔓延,果实累累,贴近当时的人们祈盼子孙绵长、家庭兴旺的愿望。同时,在佛教艺术中菩萨手持葡萄是表示五谷不损,葡萄纹也带有五谷丰豋的寓意。因此,葡萄纹成为当时的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

  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面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不仅有中原地区的风格,也兼顾西域乃至中亚地区的形象,多种艺术风格在镜背融合,彰显出大唐气象和极尽盛世的华美气韵。

  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局部)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镜背嵌螺钿刻画人物、树木、鹦鹉、仙鹤等图样,其中壶是中亚地区常见的单耳酒壶。人物细节刻画生动形象,衣服的花色、褶皱、纹理皆一一显现出来,镜中左侧端坐一人,手弹阮咸,也就是产自中原地区的琵琶。

  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局部)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右侧坐一人,手持酒盅的男子头戴冠,面前一鼎一壶,身着类似魏晋时期的广袍大袖,尽显高士之风。后面的女侍身着唐代流行的团花圆领袍,手捧盒子立于男子身后,表情严肃。

  羽人花鸟金银平脱铜镜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金银平脱铜镜,是大唐时期流行的特种工艺镜,运用真金白银制作成花卉、人物等纹饰片,用漆填补空白之处后整体磨平,极尽华美。镜身整体呈八出葵花形,而非正圆,极尽自然之美。

  羽人花鸟金银平脱铜镜(局部)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其中心的钮座部分也别出心裁的设计成重瓣莲花的模样,使之与其他部分合为一体。

  羽人花鸟金银平脱铜镜(局部) 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镜背主装饰区内侧绕钮有银质较大的蜂蝶花卉和嵌金较小的鸟鹊错落分布。

  羽人花鸟金银平脱铜镜(局部)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外侧为银质的双飞仙和双凤鸟间隔沿镜缘飞翔,其间点缀金色的祥云、鸟鹊和花叶。

  羽人花鸟金银平脱铜镜(局部)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老生窥镜鬓成雪,俊鹘掣韝天欲霜

  这个时期,虽战火频起战乱连连,但各民族的文化工艺交流也十分普遍,铜镜铸造日趋生活化、平民化。同时士人阶层和文人雅士阶层兴起,铜镜的样式和工艺有了更多层次的变化,铜镜所表达的寓意也更加丰富。

  众所周知,铜镜基本上以圆型为主,唐代增加了葵花形和菱花形等形状,不过大体上还是十分规矩的。宋代增加了更多异形镜,如带柄镜、鼎型镜等等。

  仙人八卦纹祥云托日形铜镜 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款铜镜就是宋朝时期的异形镜,在圆形镜身下方,增加了祥云图案,呈现出祥云托日的形状。镜背以叙事的手法,刻画了一幅仙人演算八卦的纹样,八卦位于最上方,下方是滚滚海浪,正中间是仙人所处的亭台,刻画详尽生动,十分精美。

  “承安二年“吴牛喘月故事铜镜 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块镜子的背面,刻画了一幅吴牛喘月的画面,表达一种切忌因疑心而害怕的劝诫之意。

  吴牛喘月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司马昭之子)与大臣满奋的故事。满奋其人很有才学,缺点是十分怕冷。一日去宫中一座装着琉璃窗的殿中议事,他因见不到大殿中的窗户,就心神不安,冷的浑身打颤,引得司马炎哈哈大笑。在明白原委后,他解释道“我就像南方怕热的水牛,看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忍不住就喘起气来了。”这也就是吴牛喘月这个成语的由来。

  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

  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飞速发展,昔日贵族们才能用的铜镜早已流入大街小巷的市民之家。铜镜的工艺也趋于成熟,可以大批量生产,为了满足广大市民阶层的需求,镜子背后多以不同数目的大字组成纹饰,用于表达吉祥的寓意。

  “喜生贵子福寿双全“铜镜 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面上的铜镜刻有“喜生贵子福寿双全“的八字铭文,表达了对于喜生贵子的美好祝福。

  婴戏纹铜镜 清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同样,这件清朝的铜镜背面,刻有不同样式的小孩纹样共32个,姿态各异灵动有趣,这些小孩纹样大多取材于民间风俗,表达了对于子孙满堂的向往。正中间的镜钮上还铸有 “湖州薛晋侯自造”七个字的款。

  李小孩绿琉璃盖罐

  碧琉璃瓶 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除铜镜外,本次展览还将多年未见的李静训墓中出土文物进行展出。因为李静训字小孩,所以她也被大家称之为“李小孩”。

  青瓷镂空薰笼 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墓中出土了大量的贵重精美的首饰,其中最出名的要数那条“嵌珍珠宝石金项链”和琉璃器皿。

  绿琉璃盖罐 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款琉璃罐器壁极薄,形态为中国传统造型,为贵族盛放香料之用。后经化验,其质地为高铅玻璃和碱玻璃,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玻璃器,反映了隋代玻璃吹制技术的水平,是国家列入禁止出国展览名单的重点文物之一。

  古人常常把月亮比做铜镜,也将赋予月亮的美好寓意同样赋予铜镜,转赠他人。千百年来,明月挂在天空,铜镜点亮桌台,两者圆圆满满相耀生辉,带着古人的心愿,传承千年。

  铜镜虽小,却能映射方方面面,无论是古朴大方的先秦古镜;大气恢弘的秦汉铜镜;美艳绝伦的隋唐铜镜;还是惊奇巧构的宋元铜镜和寓意吉祥的明清铜镜,都代表了各个朝代的价值审美和文化内涵。 本次的“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无疑是一次各朝代精品铜镜的赏析。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260余件(套)文物,是想给观众们进行一次历史脉络的梳理,展出的既是铜镜,也不全是铜镜;既是文化,也是历史。

  整体

  非常推荐,是各朝代铜镜的集中展示,不仅适合铜镜爱好者观看,同时也是可以让所有观众欣赏铜镜之美的好展览。

  亮点

  不足

  展览信息

  📍:中国国家博物馆南14厅

  🕓:2020年11月24日-待定

  🎫:免费,需预约,日限额8000人

  扫码预约

  ▼

  部分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阡陌学社删除。

    联系我们
  • 0510-85307043
  • 0510-85307043
  • 172663584@qq.com
  • 无锡市硕放镇薛典路经发六路
  • 214101
  • www.miogolf.com.cn
  • 微信扫一扫
Copyright©1993~2020 无锡市明诺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