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无锡市明诺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主营项目:铝合金铸造 重力铸造 低压铸造 0510-85307043

新闻动态

分享最新公司动态

镜鉴乾坤——青铜古镜,集锦欣赏(1)战国至汉朝篇

发布时间:2024-02-10 浏览量:47

  【说明:之前一篇文章提到“黄帝与镜子”的故事:】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服饰篇】黄帝四位妻子,传说她们各有发明【《捣练图》、古代各朝梳子赏析】

  【故此,本文整理了“古代的镜子”(多图欣赏)】

  ---------------------------------------------------------------------------------------------

  【说明:本文很多图文转载自:远古空间的博客《青铜古镜--海外集锦(一)》等系列博文;此外,还自行搜集了许多其他来源的古镜文物图,一并整理成此文,以飨读者】

  ---------------------------------------------------------------------------------------------

  【导语:】

  在中国文献史籍中,「镜」字最早见于《墨子.非攻》及战国末期的著作。《庄子.应帝王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同书《天道篇》也有「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先来看两件古镜:】

  2000年前的西汉鎏金“中国大宁”铜镜。年代:新莽 (公元9~23年),直径18.6cm、厚1.3cm,1952年湖南长沙五家岭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铜镜是典型的汉代六博博局纹镜式样。六博是当时从宫廷到民间都十分流行的棋类游戏,棋盘也因此常常被当作镜子上的装饰纹样。这面镜子最珍贵的地方,一是其精湛的鎏金工艺,二是在于镜缘间铸的一首诗。 该诗共计五十二个字:“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祥。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诗的内容包含了阴阳五行思想和对国家、子孙的祝福祈愿。其中“中国大宁”四字,更能在华夏子孙的心中引起深远的共鸣。

  【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汉末三国佛像镜,深圳博物馆藏

  【提醒:上图为超清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一次后,再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通过这种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上图说明:

  《深圳博物馆清理家底 首次发现汉末三国早期佛像镜》

  来源:深圳特区报,2017年04月10日,第A10版

  据介绍:深圳博物馆,首次发现汉末三国早期佛像镜。经初步研究,该铜镜是目前海内外博物馆藏唯一采用西王母龙虎座的早期佛像镜,这与两晋时期双狮座佛像完全不同,为研究早期佛教艺术传播与汉民族文化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 无复姮娥影,空留明月辉。” 此诗是“破镜重圆”典故中流传下的一首五言绝句,可见唐《本事诗》一卷,古文故事读之甚有趣味,可为当今社会人情事故所借鉴。

  本篇青铜镜重品绝品集结,突显铜镜的历史渊源和艺术价值,图片大部分来源于海外典藏与拍卖,但所知者也仅是沧海一粟。它贯穿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堪称时代发展的见证物,而且艺术价值颇高,现已成民间收藏追捧的热点之一,几年之间其价值呈魔术般的增长,真品珍品一镜难求。

  铜镜背面的构思主题最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古代铜镜上有的纹饰的寓意与配置,至今仍有许多解不开的谜,如战国山字纹镜,汉代的规矩纹镜,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

  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其重要价值。它是中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特征,因此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的标准器之一。铜镜上的纪年铭和不同时代风格特征,是判断出土器物的重要借鉴和依据。通过对铜镜形制、花纹和铭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各个时代的铸造技术、工艺美术、工官制度、商业关系、思想意识以及与国外的文化交往等。由于镜背面积小,纹饰所选用的题材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出土的铜镜宣告了齐家文化已有铜镜,换句话说,铜镜的铸造与使用至少可追溯至距今四千年前。

  战国时期青铜镜:

  春秋、战国、秦的铜镜由于普及化,产生许多不同地方与时期的式样,很多纹饰与此时的丝织品及铜器有很深刻的联系。战国时期的镜钮大部份是三弦钮。此类镜钮由战国开始,历经秦至西汉初年,直到西汉下半叶才为半圆钮所取代。

  镜中用山字形设计乃是战国镜中重要镜式,更是南方楚国的特有色彩。楚镜虽然起步较晚,但从战国中期开始,南楚地区铜镜铸造迅速发展,不仅数量大,而且品种繁多、纹饰精美。山字纹是楚镜中最为盛行的纹饰,常见的是四山纹,五山纹次之,三山、六山纹较爲罕见。山字纹的起源与寓意衆说纷纭,一说为山字纹既写实又寓意,将天地之间有山,山与山之间有花草、动物,无垠世界具体而微地掌握在只手可握的一方铜镜间。

  3,战国 四山镜 径:11.5 cm

  此镜代表战国特色的是三弦纽及凸边,代表楚国的则是山字形图案。此镜为四山镜,镜边的厚度大于镜面的厚度,由镜边向内有一条光滑及向内凹的环带。与三弦纽一般,此类镜边特色同样延伸到到西汉中期,也因此战国铜镜与西汉早期铜镜的分别往往基于花纹的不同来判定。方形纽座在此时较为少见,纽座无纹饰,四角饰以八叶纹,与四山形成一规律的韵律。楚国铸镜匠师不仅在山字纹上寻求变化,并常以与山字纹相宜的花叶纹或动物纹作爲辅助纹饰,在镜背上营造出活泼灵动,生机盎然的景色。

  战国 彩漆四山字纹镜 直径23.1cm

  战国铜镜在纹饰方面虽然已有不少花样,仍可分为几大类,如山形镜、素镜、兽纹镜、方连纹镜、蟠螭纹镜、羽状纹镜、镂空纹镜等主要形式。此时期铜镜上的龙纹形象趋近于同时期流行于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因此战国时期龙纹镜一般也称之为蟠螭纹镜。用蟠螭纹作为装饰的铜镜在南方楚地较为流行,为「楚式镜」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1,战国 双龙纹镜 径:9.8 cm

  此镜镜钮呈拱桥形,圆纽座,中间有一环带,底纹结合云纹与菱格纹,与外圈主纹饰之底纹相同,连成一气。镜身外边先有一凹槽,再有一道凹曲面素身环带。外边是较高身的边,薄镜身同样为战国铜镜的主要特色之一。方格卷云之地纹上以变形龙纹为主纹。双龙以钮为中心同向排列,卷躯回首,生动活泼。类似的纹饰可见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变形四龙纹镜与湖南衡阳公行山墓地、长沙侯家塘等地出土之铜镜。

  战国.镶嵌玉琉璃镜

  战国.镶嵌玉琉璃镜

  主纹饰地纹以云纹装饰,此类云纹常见于战国时期玉器。战国时期墓葬中,可见由铜镜取代玉璧殉葬使用的情况,除了陪葬位置与方式上和玉璧雷同,纹饰上也可见挪用的情形。两汉时期,铜镜制作增加,墓葬中铜镜作为实用器陪葬的意味逐渐较明器来得高。

  从战国镜开始,就有大量表现禽鸟的纹饰,其中既有比较写实的鸟纹,也有许多变体、夸张、繁复夔凤纹。禽鸟纹饰延续到西汉以后,在很多纹饰品种中作为辅助纹饰大量出现,除了四灵中有朱雀之外,规矩镜、神兽镜、画像镜中均有大量的禽鸟纹饰。

  战国~前汉初期 松绿石象嵌镜 直径28.0cm重1313g

  此镜圆形,无缘,镜体整面以金属细工装饰技法「错石」工艺制作,即在待错的铜镜錾槽里,用漆液粘嵌绿松石,然后打磨加工而成。镜体从内向外分作三环状区,内环区施花蕾状纹,外环区饰变形云纹。作为主体的中环区,则主要是三角状几何形构图,状如战国时代兵器之斧钺或长矛。以斧钺状构图,至今极为罕见。

  战国.透雕虺龙纹复合镜

  在种类繁多、铸造精美的战国铜镜中,镂空复合镜以其独特的形制、瑰丽的纹饰、精湛的铸造技术和高超的复合工艺而成为战国镜中之翘楚。所谓复合镜,是指镜面和镜背经分别铸造后合成。复合镜制作过程复杂,镜背先镂空铸造纹饰,再与镜面合贯为一镜,因此又称透纹镜或透雕镜,此类铜镜大多出现于战国时代.复合铜镜在战国以后即绝迹。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对宫内收藏古镜镜面多进行重新整理,以达鉴容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古镜即采复合方法,重新铸造一镜面,研磨好后再粘附在古镜正面。不过这种复合镜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复合镜自然有所不同。

  战国铜镜,镂空复合镜

  上图与下面三幅图均转载自:罗勒叶子的博客《镜映乾坤---上海博物馆馆庆古代铜镜展(上)》

  23】透空四龙纹方镜 战国

  24】透空四鸟纹镜 战国

  上面四幅图均转载自:罗勒叶子的博客《镜映乾坤---上海博物馆馆庆古代铜镜展(上)》

  2,战国 云纹地连弧纹镜 径:18 cm

  镜钮为三弦钮,为战国主要钮式。圆形钮座。钮座周围饰一条无纹环形带,平素的镜边与钮座环形带间则装饰以平素无纹的连弧纹环带。主纹饰地纹以云纹装饰,此类云纹常见于战国时期玉器。

  4.四虎纹镜 直径12.2厘米 重710克 战国

  5,战国 双虎复合镜 径:8.2 cm

  本件圆形复合铜镜,镜背雕饰双龙,双龙各据一方,龙首面向镜缘,身躯略呈S形弯曲,龙爪伸向镜缘。龙之身躯与足爪线条粗壮,覆以云纹等装饰,姿态生动。镜缘宽平,外围一圈云雷纹为饰。饰带与镜缘间可见复合痕迹。拱桥形钮,无钮座。

  连弧螭凤纹镜 年代:战国后期 尺寸:面径18.3cm 重量:480g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3, 战国朱漆彩绘镜

  古人以铜为镜,铜镜除可照容、端正衣冠外,铜镜光亮反射的特性,使古人视之为神物,明亮光洁的镜面可与日月同辉。

  以下几幅图文转载自:罗勒叶子的博客

  上海博物馆在馆庆60周年,举行了“镜映乾坤”--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中国古代铜镜展(展览汇集了扣岑先生捐赠91件铜镜中的59件精品。)

  罗伊德.扣岑先生是美国洛杉矶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慈善家,露得清公司公司前总裁。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铜镜,他的藏品注重早期铜镜、各个时期典型铜镜、特殊工艺铜镜,独具特色。

  6】羽翅纹镜 战国

  10】四鸟纹镜 战国

  12】变形四凤纹镜 战国

  13】龙纹镜 战国

  17】变形三鸟纹镜 细节 战国

  21】龙凤连弧纹镜 战国

  细节:

  22】看细节,甚至要借助镜头的微距功能看,有时候会被它吓到的,点线相接,很细致,密密麻麻的,但线条清晰,绝不含糊。

  经常看雄浑大气的青铜器,但是看铜器的精细入微,也许只有在铜镜上可以体会到

  20】龙凤纹铜镜 细节 战国

  以下几件忘了叫什么名字了,也是上海博物馆里展出的(与上面这些一起拍摄的,战国时代):

  26】斗兽纹镜 战国

  细节:

  27】细节 无论是颜色还是生动的图案,都会令人神往那个不拘一格的年代。

  我在这个铜镜前面伫立很久。 一个激烈的斗兽场面,即使不能细致描绘出武士的表情,通过他的动态身影已经完全表现出来。 古人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跃然镜上。

  28】嵌玉绿松石钮变形龙纹镜 战国

  我在这面镜子前看呆了。这么漂亮的镜子,放到今天也很珍罕呢!

  汉代青铜镜:

  3,西汉初期 十一连弧素文地菱文镜 直径18.4cm

  重341g 圆形,三弦钮,镜饰菱形纹相间排列,镜缘饰内向十一连弧纹。

  西汉时期,连弧纹环带逐渐取代战国镜式边,成为连弧纹边,为西汉铜镜中一个重要类别。西汉的铜镜由战国镜中的蟠螭纹镜继续发展,慢慢地脱离战国镜的风格,逐步建立起西汉铜镜的特色,其中铭文及四乳钉可说是西汉铜镜的主要特色,此外由很细、薄的战国镜,逐步加厚加大;边加高,而蟠螭纹变细,但仍保留三弦钮、圆纽座及薄的构造。进一步,在蟠螭纹环带中间,增多一条环纹,又在环纹上出现四乳钉,或者在蟠螭纹环带与无花纹的边之间,出现连弧纹环带。另一方面,西汉时期铜镜可见把战国式无花纹的圆纽座,加入一圈的铭文,其后这圈铭文带由圆带转为方带,镜钮也逐渐从战国式的三弦纽改变成西汉式的半圆纽。

  ▲ 铭文镜 西汉

  6,汉 星云铜镜,径:18.1 cm

  西汉中期镜式以四乳为中心,可以发展成星云镜、铭文镜、四兽镜、规矩纹镜及东汉的四神镜,但可以把四乳变成五乳及七乳。由于道教在东汉盛行,因此很多道教的概念思想都在东汉镜及其陶器中出现,例如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面神人又有东王公和西王母等。西汉时的四乳镜在两乳钉之间多放一禽或兽,到了东汉,四乳钉加大及升高,变成更重要的构造。到了东汉末年,其纹鉓更走向立体化,因此人物、车马都明显凸出,连镜纽都更加凸起。

  6.西汉.草叶纹铭文镜

  7,东汉 草叶鸟首规矩镜 径:13.5 cm

  镜钮高凸,方形钮座,钮座内无纹饰,外饰一方带。钮座四角分别有四个乳钉,将画面分为四个区块,乳钉与乳钉间的空间可见双鸟草叶,两两成组,双鸟侧首相背。镜边平整,尚未出现东汉晚期,镜边外缘比内缘高,而外缘向外斜,最后形成三角形切面的不平整镜边。西汉后期开始流行以连弧纹边为饰,此镜边饰则为十六内向连弧纹。

  “尚方御镜”规矩镜,直径16.1cm,图源:北京保利国际,2014春季拍卖会,专场:国有善铜——中国铜镜,拍品编号7147

  说明:圆形,圆钮,柿蒂形钮座。钮座外围凹面方形界格。界格内十二枚圆座乳丁及地支文相间环绕一周,界格与博局纹将镜背分成四方八区,分别配置八枚圆座乳丁及瑞兽纹饰,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及瑞兽、羽人、鸾鸟等。期间点缀金乌玉蟾及卷草纹饰,铭文为“尚方御镜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羊,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东富昌”,小修。重量:591g

  【“尚方御镜”规矩镜,“尚方”,官署名,秦朝设置,掌管铸造皇室所用的兵器、铜镜及一些赏玩器物。 从王莽时期到东汉中期,官方铸造的“尚方”铭镜大量流行,私人经营的姓氏作镜开始出现。在外圈的铭文上有“尚方.....”的字样。】

  局部:

  东汉早期到中期最重要及最普及的镜式,仍是西汉末及新莽时期开始流行的规矩纹镜,只不过在东汉镜中的花纹更复杂,镜边上的花纹带出现更多的式样。在规矩纹镜中,在钮座外有一方形栏,栏外有「┐」、「┬」、「└」等规矩形记号。除规矩纹外,时而有四乳或八乳。在乳钉之间,往往有细凸纹构成的鸟、兽、人物、龙虎或几何形花纹等纹鉓。画像镜为东汉中后期最具特色的新镜类,多流行于长江流域,例如浙江绍兴就出土了不少画像镜。题材以神人神兽、历史故事为主,采用高浮雕技法装饰,纹饰风格表现与汉代画像石多有雷同。画像镜一直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仍流行。东汉时期铜镜镜钮在全镜比例中明显增大,与镜的直径比例,由1:7升到1:4,甚至到1:3。镜钮也不似西汉时期及东汉中期时的半圆形,而逐渐变为扁圆形。

  汉代是我国史书记载十分详尽的历史时期,其皇室、官吏、礼仪、服饰、文化、社会、制造、农业、商阜、军事、战争、丧葬、等等都有涉及。青铜镜早已成为商品而流转与集市,为民间所喜爱。为保证铜镜能具有真实、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铸造铜镜时,镜子的大小和弧度有相对严格的比例,小一点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厘米的铜镜就基本是一个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古铜镜在随葬的时候,都会被人们用一块丝质的布包裹着陪葬。铜镜经过了千年的腐化,包裹铜镜的丝布会粘到绿锈上,因此只要侧着看出土铜镜的锈色,则隐约可以看得到一些丝线的痕迹,等等这些,已成为经验之谈。

  7,后汉 素纹缘鎏金兽带镜 直径12.8cm

  说明:重301g 此品圆形,中有一圈铭文带,古朴厚重。鎏金虽多剥落,但金黄遗辉尚依稀可见。

  正是由于汉代历史记述的清晰和文学创作的繁荣,使我们今日得以了解了汉代史诗般的社会背景和皇室的宫廷生活。同时,也为我们鉴赏汉代古物时带来无尽的遐想与浪漫的趣味:

  《汉宫镜》

  薄云浮明月,倒映成镜枱;玉兔桂宫殿,丽影独徘徊。

  锦裳寒自浸,青丝懒梳怠;镜中光烛莹,玉面带粉腮。

  将军征千里,家书祁连外;柳青整鞍马,无蹄踏叶来。

  恍然闻君语,梦惊窥镜哀;烛尽泪痕复,忧思天幕白。

  (注:“柳青整鞍马,无蹄踏叶来”,意为春出征,秋未归。)

  四神规矩镜-汉代铜镜

  汉朝逐步使春秋以来分裂的地方色彩归并成一种一统性的文化,并且为“形而下”的物质世界与“形而上”的精神世界,从容不迫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系统,作为“汉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这个“宇宙论”的形成,在造型美术上,即显现为“圆”与“方”的密切结合。

  汉朝之前尤其是春秋战国的艺术品通常都制作得相当精彩,似乎每个艺术家都在努力表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然而,到了汉朝,艺术家似乎都在努力表现“我跟别人的相同性在哪里”,艺术家在努力寻找人生或是人性里最共通性的部分,因此,这个“方”与“圆”不是任何个人的发现,而是宇宙间的基本道理和秩序,是一个能让所有人共同遵守的规矩与心理认同的美学。

  可以说,汉代是春秋战国各种试验成果的总集成。汉儒解经之中,已与先秦孔学不完全相同,其中掺杂的各家学说,已使“儒家”包容了从宇宙到人事的各种先秦诸子的长处。如同上古时代,以“八音”来概括“美”的思维方式一样,“五行相生相克”是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意象手法对世界本质的提炼——金、木、水、火、土,五种因子指代自然界现象、人体生物钟、社会运行、文化美学等各领域里具有共通性的五种状态:静而敛藏(金)、生而发散(木)、寒而向下(水)、炎而向上(火)、涵养中和(土)。

  五种状态交替、互补地发挥作用,在相反相成之间,推动了从宇宙运行到人事和谐均衡的庞大秩序,囊括五音、五色、五味、五脏六腑、仁义礼智信的五德,通过这种五线谱一般有节奏、有韵律、有法度的巧妙配置,让它们各居其位。这种简洁优美如同一首五言诗的理念,是两千年来影响中国人生活最基本的框架。

  这种理念世界,集中反映在汉朝铜镜的造型特征上。先秦以前的设计路径多半是观念、物质、技术三者的互动,到了汉代则是清楚的观念强有力地在指导具体造型。大量传世的汉镜,镜背纹的基本形状是圆与方,代表最基始的“规”与“矩”的配合,使纷乱夭矫、纠缠腾扬的战国铜镜造型被一个内在的“方”固定住。一种人世的秩序与安定重新被找到了,在这秩序与安定之外,有回环运行的天,是儒家人伦与道家天命的结合,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规”为圆规、周整,“矩”为直尺、准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伏羲女娲图”中的人物亦一手执“规”、一手执“矩”,在衡量人心与世道,在划定正邪与善恶,在匡正伦理与秩序。女娲不仅造人,不仅补天,更是在匡正人的体格、思想与品行。“规矩”代表了宇宙文明的创始,具备有特别深邃的形而上学的意义。

  锯齿复波纹绿方格规矩四神镜,东汉

  一件“涂金方格规矩四神镜”是典型的汉镜模式。中央的方格,斜角长度大约是圆径的三分之一,方格四周从正北方向顺时针排列十二地支。“子”在正北,“午”在正南,“卯”在正东,“酉”在正西。各有一T形突出物,紧靠内缘的圆形边缘则有四组L形布置,在四组L形间隔中则是内缘圆的 V形符号。在这件汉镜内缘的铭文铸的句子是:“尚方御镜大毋伤,巧工刻镂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鸟玄武调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敞金石如侯王。”除了美学意义之外,镜子也具有实用性,可以随身佩戴,在镜子上立一个指针,投射到镜盘上的影子可以判别时间,事实上发挥了自我提醒的座右铭以及时钟等多种功能。

  (上图是一件标明为“汉朝涂金方格规矩四神镜”的私人收藏的网上拍品)

  尚方御四神规矩镜

  “尚方御”四神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青龙配人首鸟身的句芒,中间饰鸟,青龙后饰芝草,句芒后饰乌;右白虎配蟾蜍,中间饰鸟,白虎后饰鸟,蟾蜍后亦饰鸟;前为朱雀配仙人骑鹿,中间饰鸟,朱雀后饰鸟,鹿后亦饰鸟;后玄武配前肢捧芝草的辟邪,玄武后饰鸟,辟邪后亦饰鸟。周围铭文为:“尚方御竟(镜)大毋伤,左龙右虎辟不详(祥)。朱鸟玄武调〔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得富昌。寿敝今(金)石如侯王。”

  对汉朝人来说,镜子的功能不仅仅是照映仪容,更是一种观照心灵的自我约束。一天之计在于晨,每天清晨对镜凝视自己的时候,都是在提醒自己是否处在“规矩”当中,将自己安分地放置到天圆地方的宇宙秩序之中,会看清自己生命的意义,会感到一种安稳与明澈。精通辞章、数术、天文、音律的东汉大家蔡邕,曾经为教导女儿蔡文姬如何“临镜修饰”而写下《女训》,爱女之情、谆谆之语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脸一天不修饰,就会让尘垢弄脏;心一天不修善,就会窜入邪恶的念头。所以你照镜子的时候,就要想到心是否圣洁;抹香脂时,要想想自己的心是否平和;搽粉时,要考虑你的心是否鲜洁干净;润泽头发时,要考虑你的心是否安顺;用梳子梳头发时,就要考虑你的心是否有条有理;挽髻时,要想到心是否与髻一样端正;束鬓时,要考虑你的心是否与鬓发一样整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无方圆则不成美。真正的美,源自于人对内心的敞亮,是近道的一种方式。如《大学》所言:知、止、定、静、安、虑、得。这种内明功夫又称为“明明德”,在明明德基础上的为人处世、社会活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当好一名管理人、经营者。《大学》称之为“亲民”。亲民的范围,有大有小,从天下、国家到家庭不等。明明德、亲民,都要求“止于至善”。至善意味着面对自然生命中生、老、病、死的变化,一个真正懂得了生命的人不会站在岌岌可危的墙脚等待灾难的降临。反之,会将自然的生命放在“道”的背景中来实践,正命而死。因此,尽管人生管理指向个体修身,人生经营与家庭、国家以及天下息息相关,但由于“人”的共性而使“修身”成为根本。儒道思想主张,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惟有自明之人才可能推己及人,改变生命环境,从而使自己连同他人从容自在,获得真正的自由。

  “以铜为镜”与儒家“修身”紧密结合,儒家将“修身”放在一个向外开放的家、国、天下中来考察,其次指出身与内在的心、意的必然联系。这样,修身就成了打通生命内外境界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有点像埋在地下的种子,只有当生命的因缘和合之后绿芽方可破土而出;出土之后的幼苗,又必须经受住外界环境的风风雨雨,方能茁壮成长。也就是说,修身是寻找生命的一个过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有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为就叫格物,也可以叫日新,这与每天对镜理旧貌、焕新颜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道理。

  在汉朝思想文化中,“人”的生命主体一分为三,又三位一体:一、独立世界的生命,主讲诚意与正心;二、血缘关系的生命,主讲修身与齐家;三、公共空间的生命,主讲治国、平天下。这三样环境又互相影响,同时变现出种种现象。

  因此,汉朝一个小小的镜子艺术,却融入了庞大的宇宙概念,是在人世稳定的秩序中有天道不息的循回,是在人间的方正之外有四时的转动,是在人世的限制与范围外有无限的优悠和余地。汉朝美学,带领我们从一个个美术品的细目入手,以规矩为参照坐标,犹如将路上布满的荆棘指了出来,使行人清楚被何“物”所阻,进则走向大道。

  3,前汉 骑马人物图彩画镜 直径21.5cm

  明重1237g .镜体圆硕,圆形钮座,座底涂以赤朱。两种环带将镜背彩绘分为三区。内区以朱为底,上绘云气纹,间以四朵红色团花,又以白色在红花绿云上勾勒点画。中区为绿地团花,画面清新艳丽,色泽夺目。八连弧纹之外为外区,亦以朱红为底,分四组分别描绘了策马、郊游、落马和树下欢舞的故事性情景。整个画面,共绘人物17人、7马、8树,构图疏密得体,刻画细致入微,色调明快朴素。人马形象充满动感,神采飞扬。在其中的落马场面中,一人坠下,前后皆惊,表情跃然而出,更称传神之杰作。

  前汉 贴金方格草叶纹镜 直径18.4cm

  说明:重717g 此镜圆钮,四叶纹钮座,外为大方格带围绕;四乳钉丰硕饱满,雄踞四角;叶纹大而卷曲,舒展自如;十六内向连弧纹缘连绵婉转,充满律动感。所施金箔光彩袭人,历千年而不朽。整体图案极尽典雅之气,纹饰清晰,铸造精良。

  5,西汉初 双螭纹镜

  6,西汉 双螭云气纹镜

  7,西汉 连弧纹镜

  传说镜子是黄帝合阴阳之精所铸成,万年不锈,能通合鬼神,镜子遂成为能驱除不祥的法器。铜镜光照反射的特性被进一步引申,明镜便有了鉴古知今的历史意味。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原标题:揭秘西汉千年"魔镜":阳光一照就能投影

  “见日之光”镜 年代:西汉 重量:50g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文/广州日报记者金叶

  “见日之光”是西汉铜镜,直径7.4厘米,净重50克。铜镜是古人照面容用的器物。这件铜镜乍看上去与一般铜镜并无区别,但若以一束阳光照到镜面,反射后投影到壁上,壁上的光斑中就会奇迹般地显现出镜背面的图案、铭文,好像光线透过铜镜,把背面图案、文字映在壁上似的,故称透光镜。又因为在铜镜背面花纹的外侧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该镜被命名为“见日之光”透光镜。

  古人一直将这种具有幻术般效应的“透光镜”视为“神物”。然而遗憾的是,透光镜至宋代(公元1000年左右)即已失传。上海博物馆有上万枚铜镜,发现所谓透光现象的却只有四枚,而且都出现在汉代。

  透光镜也从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被外国人称为“魔镜”。一千多年来,这种神奇的现象吸引了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从我国宋代的沈括到清朝的郑复光,从中国到大洋彼岸,无数学者试图揭开这困扰了世界千年的古镜之谜,但是没有人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测,或者更确切地说,没有人真正复制出与西汉透光古镜完全相同的镜子来。

  以下几幅图文转载自:罗勒叶子的博客

  上海博物馆在馆庆60周年,举行了“镜映乾坤”--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中国古代铜镜展(展览汇集了扣岑先生捐赠91件铜镜中的59件精品。)

  29】长贵富连弧纹镜 西汉

  西汉的铜镜新增加了用铭文装饰铜镜的特点,铭文主要都是吉语、祝福和夸赞等内容。这些美丽的纹饰和铭文搭配一起,环绕着镜钮,真是引人入胜呢!

  30】星云连弧纹镜 西汉31】从下面拍,看看铜镜的厚度,还有铸造的花纹的高度:

  32】博局连弧纹镜 西汉

  博局是铜镜上的一种纹饰,如L、V、T等形状,汉朝比较流行

  35】鎏金天王日月神人神兽画像镜 东汉

  东汉中期以后,形象各异的神兽、龙虎、车马人物等题材成为铜镜的主题纹饰。

  细节:

  36】细节

  这些纹饰大多采用了高浮雕的手法,使纹饰的视觉效果变得更加立体。

  37】石氏车马人物画像镜 东汉

  细节:

  38】细节,东汉时期的人物像,我终于可以不光在画像砖和画像石上看到了!

  以上几幅图文转载自:罗勒叶子的博客 《镜映乾坤---上海博物馆馆庆古代铜镜展(上)》

  东汉 会稽画像镜

  上图与下面文字转载自:盛世收藏网(qianzp0127) ,原标题:《赏玩 | 东汉会稽画像镜》,作者:qianzp0127,盛世收藏论坛“铜镜专区”版块。

  会稽,春秋战国时为越国都城。后遂将会稽所产铜镜称为会稽镜。会稽铜镜在东汉早中期兴起,有其历史原因。首先,自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始,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东汉初年,由于“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以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人口的增长,使得铜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其次,会稽一带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越绝书》卷十一曾载,“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从调查来看,绍兴平水附近有桃红兵康铜矿,绍兴兰亭谢家桥有大焦岭铅矿,上虞东关银山坝有铅矿,诸暨铜岩山有铜矿,在古代都有开采。《嘉泰会稽志》并载在县东五十里的锡山,越王曾采锡于此。

  再次,古会稽地区自古即有发达的冶炼技术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古越国即以铸剑著名,青铜兵器冶铸技术甚至远超中原。

  综上,从需求、原料、技术几方面,都保证了会稽铜镜铸造的先决条件。

  人们在论述铜镜铸造发展时,往往将东汉中期始兴的浮雕式画像镜、神兽镜视为中国古镜发展达到一个新阶段、及汉镜真正进入本时代特征的标志。东汉浙江会稽是当时全国著名的铜镜铸造中心之一,铜镜主要铸有浮雕式画像镜、神兽镜和龙虎镜,而其中以盛产和出土画像镜居多为其特色之一。由于画像镜形体大,内容丰富,雕铸精致,素为中外学者所重视。

  画像镜的浮雕艺术风格完全不同。画像镜的纹饰布局,采用四分法,钮座外的主要部位分成四区,每区之间隔以乳钉,花纹讲究对称,表现技法采用斜剔法平面浅浮雕,这是东汉画像石刻常用手法,颇具装饰趣味。画像镜是汉镜的尾声,却给人以“曲中奏雅”的强烈感受,如同夕阳晚照,分外灿烂。

  会稽铜镜中的画像镜,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是独创一格的。在画像镜产生以前,已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之类的铭文,但明确把西王母、东王公作为主题纹饰,却首先见于画像镜。把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作为纹饰的题材,也是画像镜开创的先例。

  9,东汉 镏金盘龙镜

  6, 后汉 兽纹缘线雕兽带镜 直径21.1cm

  说明:重912g ,镜形制呈圆形,圆钮座外饰九枚小乳钉,花叶纹相间环绕,其外饰两周凸弦纹宽带。外环区饰七枚四叶纹座乳钉,将主纹饰分为七区。每区分置青龙、白虎、朱雀、神鸟、玄武、神兽等纹饰,纹饰属高浮雕,构图典雅华丽。

  (下图与上图很像,但不是一件:)

  12, 后汉~三国 七乳线雕兽带镜 直径17.5cm

  说明重449g ,圆形,半圆钮,钮外置八枚小乳钉,主区有七枚乳钉。乳钉间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瑞禽瑞兽。

  (下图与上图很像,但不是一件:)

  8,后汉~三国 兽文縁线雕兽帯镜 直径18.5cm

  重731g 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饰九枚小乳钉和花叶纹相间环绕,其外饰一周凸弦纹宽带。七枚向内连弧纹座乳钉环绕将主纹饰分为七区,每一区分置青龙、白虎、羽人、神鹿、玄武、青羊、神兽等纹饰,纹饰构图典雅华丽,线条婉转流畅。镜缘内圈饰一周锯齿纹,外圈是一周环绕变形四神纹。黑漆古,精美大气。

  8,后汉 双头龙纹镜 直径14.1cm

  神人神兽画像镜年代:东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重量:820g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11,东汉后 方铭四兽镜

  8,东汉 羽人瑞兽画像镜 径:17.8 cm

  此镜为半圆形钮,圆钮座,镜边略高,由外而内分别饰以一周三角纹、短直线纹与弦纹。主纹饰区域四个锥形乳钉等距分布,乳钉外饰双圈弦纹。由乳钉区隔而成的四个空间分别饰以一羽人与三祥兽。祥兽扭身回首,口大张,露利齿,足踏纹饰圈边作奔跑状,与彷彿追逐在后的羽人产生一种不受束缚的奔腾感。此镜纹饰工艺精湛,浮雕人物表现细腻,眉宇清晰,造型生动。

  4,东汉 龙虎镜 直径14.2cm

  重486g 圆形,圆钮,圆钮座。主纹饰采用四乳钉结构,配对峙的龙虎纹饰。纹饰外有诗句铭文:“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沣泉,驾交(蛟)龙,东保口”,外缘饰一圈云气纹,黑漆古,光气佳,纹饰独特。

  13,东汉-三国 四龙纹镜

  18,东汉 四兽纹镜

  细节:

  (与上图类似的另一件:)

  上图:四神(四灵)里,玄武的位置被天马所取代(下面中间是一匹马)

  四神纹镜,东汉【玄武的位置被天马所取代,形成了青龙、白虎、朱雀、天马的格局】

  有关上图,此处插一段解析,图文转载自:盛世收藏网(宝鉴) ,原标题:《鉴赏|四神纹镜之再探》(摘录),作者:宝鉴,盛世收藏论坛“铜镜专区”版主。

  前不久,一浙江藏家发来一面东汉的画像镜,与一般的画像镜有所不同,玄武的位置被天马所取代,形成了青龙、白虎、朱雀、天马的格局。……按风水理论来说,“左靑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是最佳格局,再配上群山和远山环抱着穴位,如此就叫“四神相应”。

  四神作为瑞兽的说法,大家是公认的,且四神的定型也是早在周代之前。当然,也有人称之为“四灵”。不过,《礼记》中对“四灵”和“四神”的描述,是有差别的。《礼记·礼运第九》卷四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曲礼上第一》卷一说道:“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靑龙而右白虎,”其疏注“朱鸟、玄武、靑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可知这“四灵”和“四神”二种组合同时存在,前者是指地面上罕见(除龟之外)的生物,后者则是指天上的星宿。如此一说,被通称“四神”的靑龙、白虎、朱雀、玄武实则是在天上四方保护天地秩序和谐的星神,而地上的建筑物讲究“左靑龙、右白虎”,就是为了要对应星象,讲究个天地对应的说法。

  ……由此我们也可以猜想一下,东汉时期战乱频发,道教兴起,有天马图案的可能与战争的排兵布阵或者是道教的特殊教义有关。由是想到了我收藏的两面特殊的四神纹铜镜(上图是其中一件)。 上图细节:天马

  “翼马(天马)”最特殊,不同于四灵中的“西白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翼马”为天宇瑞兽,以白为贵。“白翼马”于“白虎”瑞相为变,此马卧姿扭头,肋生双翼,可以同乾陵石刻比对:

  乾陵翼马

  30,方格四兽镜

  后汉~三国 流云纹缘方格规矩四神镜 直径16.2cm

  10,东汉后 二神二兽镜

  13, 后汉~三国 方格二神二兽镜 直径17.6cm

  36,东汉、三国 白虎神人镜

  13,后汉~三国 兽文缘 方格四兽镜 直径21.4cm【羽人骑兽】

  重990g 半圆钮,圆钮座,外围花瓣纹和双线方格,方格四角设计。在四组纹饰中,其中一组为羽人白虎,虎背、虎前各有一羽人;其余三组均为羽人驾龙,龙背、龙前都有羽人,龙及虎皆作奔驰状。镜心纹饰外围以篾纹,边缘的纹饰为据齿和外圈的飞禽走兽组成的跑兽边,斜坡缘。

  此镜所铸羽人神兽造型精美,神采飞扬,饱满而有力度,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整器工艺精湛,黑漆古。羽人骑兽画像镜虽有传世,但纹饰大多粗疏。此镜纹饰精细,铸作精美,在同类器中很少见。

  14, 后汉~三国 神人车马镜 直径22.8cm

  说明:重1401g 镜圆形,半圆钮,连珠纹钮座。钮座四方,置绕以连珠纹带座之四乳。东王公与西王母及侍者端坐两区,另两区为骏马拉车奔驰图像。马车两侧立屏高耸,珠帘绣幔,骏骥栩栩如生.

  (下图与上图很像,但不是一件:)

  12,后汉~三国 神人车马镜 直径21.35cm

  重1142g 半圆钮,圆钮座,外围饰实心连珠纹。内区有四枚,外围亦围小实心连珠纹。主体纹饰右为东王公,左侧有一羽人,右侧为两名侍者和两羽人。左为西王母,左侧一羽人,右侧一侍者和一羽人。上部为五驾马车,两马向前奔驰,三马向后回首,车舆甚高,并有方格状栏杆。下部为六驾马车,六马全部向前疾驰。主图纹饰外围为一圈变形云气纹,云气纹以跑兽为界。镜外缘素面,镜面凸起。

  神人车马画像镜最早见于东汉早、中期,盛行于中、晚期,其纹饰变化多端,神人,车马的姿势各不相同,动静结合。在神人车马画像镜中,车舆有高低之不同,此为最高级别样式,此镜车舆上开有小窗少见。驾车之马有三匹、四匹、五匹、六匹不等,此镜五匹和六匹,虽为工匠随意为之不作为制度来考证,但也实属少见。此镜装饰为高浮雕,刻铸极精,人物面貌、羽人、奔马,都细致生动。

  (下图似乎是上图的背面)

  4,三国 贴金神人车马镜

  15,三国 「嘉禾六年 三月六日」铭金彩神兽镜 直径11.58cm

  说明:重218g ,为三国时期的金彩神兽铭文镜。该镜为兽面钮,镜面微凸,背斜至边缘。兽面钮外缘排列各种神兽充满神秘气氛。镜全面施金,灿灿若有光,是为金彩。外缘设铭文带,铭文多达三十余字,其中有「嘉禾六年三月六日」字样。按嘉禾六年即公元237 年,故此为三国时代孙吴之鋳镜无疑。铜镜有纪年者,当属珍稀之物。而详记到月日者,仅见1987年安徽贵池县出土的「嘉禾五年正月十七日安葬」等31字铭文镜。相比而论,本拍品铭文亦详记到「嘉禾六年三月六日」,当可添加一断代标准器矣.

  此图转载自:罗勒叶子的博客《镜映乾坤---上海博物馆馆庆古代铜镜展(上)》

  细节:

  长宜子孙连弧纹镜 东汉。局部

  6,后汉 寿如金石铭内行花文镜 直径21.75cm

  重1357g 圆形,圆钮,柿蒂纹钮座,四叶间各有一字,合为:“长宜子孙”,其外一周饰凸弦纹。主纹饰为内向八连弧纹带,其外环绕一周云雷纹。八连弧纹之间饰。铭文:寿如金石佳且好兮,字体古雅端庄。

  6,内行花文镜

  6.东汉.长宜子孙四叶连弧纹镜

  7,后汉~三国 环状乳神兽镜 直径14.6cm

  重494g 圆形,圆钮,连珠纹钮座,钮座外四只口衔矩的神兽将内区主纹饰分为四组,其中二组造型相似,中间端坐一神人,左右两侧饰一龙一凤。另一组为神人居中,左右两侧分饰一弯腰而立的侍从。还有一组为头戴冕旒的神人坐于神兽上,面对一名侍从。主纹饰外十二枚半圆和方枚相间环绕。方枚内均有四字铭文。镜缘处内圈饰一周神人驾龙车,乘鸾鸟,腾云驾雾出巡图。外圈饰勾连缠绕的云雷纹。

  转载自:文藏

  我国古代铜镜,滥觞于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历经战国、汉唐而臻鼎盛。两汉铜镜,继先朝之余脉,立后世之楷范,于实用功能外,承载思想,寄托情感,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纹饰铭文:崇神灵而作祈禳,饰图文以寓希冀。故避灾禳祸,纳福降瑞,乃是汉代镜铭纹饰的主题思想之一。

  角王巨虚四神间隔规矩镜

  “角王巨虚”四神间隔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青龙配人首鸟身的朱芒;右白虎配飞鸟;前朱雀配鸾鸟;后玄武配独角瑞兽。双圈内铭文为:“仓(苍)龙白虎神而明,赤爵(雀)玄武顺阴阳。角王鉅(巨)虚辟不详(祥),七子九孙治中央。”

  湅治铜华四灵间隔规矩镜

  “湅治铜华”四灵间隔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饰相随的两白虎;右饰手持芝草相对而跪的两羽人;前饰相向的两朱雀;后饰相随的两玄武。双圈内铭文为:“湅(炼)治铜华清而明,已(以)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辟不羊(祥),与天毋极、如日月之光长。”

  刻镂博局四神规矩镜

  “刻镂博局”四神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白虎配蹲伏的羽人;右青龙配手持芝草的羽人;前朱雀配麒麟;后玄武配瑞兽。周围铭文为:“新有善铜出丹阳,和已(以)银锡清且〔明〕。左龙右虎掌亖彭(方),朱爵(雀)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治中央,真尚安作出阳方。刻镂博局去不羊(祥)。”

  桼言四神规矩镜

  “桼言”四神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青龙配羽人;右白虎配蟾蜍;前回首之虎配九尾狐;后玄武配天鹿。周围铭文为:“桼言ㄓ(之)始自有纪,湅治铜锡去其宰(滓)。辟除不羊(祥)宜古(贾)市,长葆二亲利孙子。”

  铜出丹阳四神规矩镜

  “铜出丹阳”四神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为前肢捧内饰金乌日轮的青龙配人首鸟身的句芒,中间饰持杖羽人,青龙后饰蟾蜍,句芒上饰持杖羽人、后饰蟾蜍和羽人;右为前肢捧内饰蟾蜍月轮的白虎配独角瑞兽,中间饰麒麟,白虎后饰蟾蜍,独角兽后饰蟾蜍和飞鸟;前为朱雀配骑鹿仙人,中间饰蟾蜍,朱雀后饰羽人,鹿后饰鸟、羽人;后玄武配前肢捧芝草的辟邪,中间饰手持芝草的羽人,玄武后饰羽人,辟邪后饰蟾蜍。周围铭文为:“新有善铜出〔丹〕阳,百湅(炼)去宰(滓)清而明。仁工刻劳(镂)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详(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兮。”

  铜出丹阳五灵七乳镜

  “铜出丹阳”五灵七乳镜顺时针方向饰:蟾蜍,身后饰鸟;白虎;麒麟,身后饰鸟;朱雀;手持芝草的羽人;青龙,身后饰鸟;玄武。周围铭文为:“汉有善同(铜)出丹杨(阳),湅(炼)已(以)银锡清且明。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详(祥)。朱爵(雀)玄武顺阴阳,十二辰具六博张。明而日月之珠光,子孙备具居中央。佳何棠。”

  尚方四神七乳镜

  “尚方”四神七乳镜顺时针方向饰:手持芝草的羽人配鸟;青龙;朱雀;仙人骑鹿,其后饰鸟;蟾蜍;白虎;玄武,其后饰鸟。周围铭文为:“尚方佳竟(镜)大毋伤,左龙右虎辟不详(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敝今(金)石如侯王兮。”

  铜出丹阳瑞兽奏乐七乳镜

  “铜出丹阳”瑞兽奏乐七乳镜顺时针方向饰:前肢持锤击铙的跪地白虎,其左右各饰雏鸟;跪地奏瑟的白虎,其左饰雏鸟、右饰蟾蜍;口衔内饰金乌日轮的朱雀,其左边的上下各饰雏鸟,右旁饰鸟;跳舞的羽人和两蟾蜍,中间饰似为食奁的器具;左饰吹箎的青龙,右饰持杖的羽人,其上饰雏鸟;前后相随的两蟾蜍,其上饰两雏鸟,其中前面的蟾蜍前肢托内饰蟾蜍的月轮;玄武,其下饰四雏鸟。周围铭文为:“新有善同(铜)出丹阳,湅(炼)治铜锡清而明。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羊(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服具居中央。长保二乐乐富昌,寿如金石之侯王。”

  青盖作龙虎镜

  “青盖作”龙虎镜主区左虎右龙相对峙,其龙独角向后,曲颈向左,裆部饰男根,其下饰回头之龟,龟前饰持杖羽人。周围铭文为:“青盖作竟(镜)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羊(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乐兮。”

  周氏作穷奇龙虎镜

  “周氏作”穷奇龙虎镜主区左虎右龙相对峙,其龙双角向后,曲颈向左,其后随一瑞兽。周围铭文为:“周是(氏)作竟(镜)真大工,上有穷奇辟不羊(祥)。服此竟(镜)者日饮酒,月作倡;传告后世俱毋忘。”

  潘氏作神人瑞兽四乳镜

  “潘氏作”神人瑞兽四乳镜主区以四乳钉间隔:一组饰上骑羽人的两虎,对称的一组饰两虎;另一组饰双龙,对称的一组饰各骑一马的三人张弓射箭。周围铭文为:“潘氏作竟(镜)大毋伤,上有奇兽去不羊(祥),长保二亲宜侯王。”

  龙氏作龙虎镜

  “龙氏作”龙虎镜主区左龙右虎相对峙,其龙独角向后,曲颈向右,其后随一独角瑞兽。周围铭文为:“龙氏作竟(镜)佳且好,明而日月世之保,上有白虎辟邪主除道,服此竟(镜)者,田作大得,贾市万倍。”

  有一篇论文《从绍兴传世的尚方御镜试探新朝山阴的尚方铸镜作坊》(作者:张宏林),

  里面整理了古代铜镜上的铭文,表格如下:

  周氏作伍子胥画像镜

  “周氏作”伍子胥画像镜主区以四乳钉间隔,逆时针方向依次饰:越王与谋臣范蠡,中间榜题“越王”;并肩而立的两女子,应为越国美女西施与郑旦;端坐于帷幄之中的吴王,其旁榜题“吴王”;仗剑自刎的伍子胥,其旁榜题“伍子胥”。周围铭文为:“周是(氏)作竟(镜)真大工,上有诸王辟不羊(祥)。和以铜锡清且明,巧工刻之成文章,买此竟(镜)后富昌兮。”

  1, 后汉~三国 「吴王」铭画像镜 直径19.6cm

  重856g 此品为以春秋末期伍子胥和吴王之历史典故为题材的铭文画像镜。全镜以四个画面,描写了春秋末年越王与范蠡策划谋吴,越王将玉女二人贿赂给吴国太宰,吴王悠然自得及伍子胥愤然自刎的历史事件。

  成于东汉三国时代的这枚铜镜为圆钮,外围饰以篾纹、锯齿纹和曲折纹。四枚乳钉突兀而立,将镜面自然分为四区。

  按汉代叙事画中的连续式构图方式,沿顺时针旋转,四区分别为:越王和范蠡→越王二女 →吴王 →忠臣伍子胥,幅幅连贯呼应,刻划了伍子胥忠直敢谏,被吴王赐剑自杀的情景。

  【1】在第一区中,范蠡、越王席地而坐,其下各置一壶,两人正在密谈,旁有“越王、范蠡”(此镜作“范池”)字样。【2】在第二区中,有二女身着长裙,拱手而立,体侧亦有提梁壶,一般认为是被用来贿赂太宰噽的玉女,即西施和郑旦。【3】在第三区中,高冠博带的吴王居于榻床中,面部向右,左手举起,作不满或拒绝的姿态,榻床上角有铭文“吴王”。

  据考,伍子胥当时确曾进谏吴王,建议其拒纳越王所献二美女,吴王不听。《吴越春秋》卷十二记载,子胥谏曰:“不可,王勿受也!臣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吴王不听,遂受其女。在第四区中,认为已近亡国的伍子胥瞪目咬牙,须眉怒竖,置长剑于颈做自刎状,旁有“忠臣伍子胥”字样。此铜镜的典故,早见于《伍子胥列传》: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伍子胥画像镜最早载于宋代姚宽的《西溪丛语》:“近得一夹镜,大鼻,叩之中虚,有冠剑四人,一题忠臣伍子胥,一吴王,一越王,一范蠡,又二妇人云,越王二女皆小隶书,制作奇古。”然而,关于伍子胥画像镜却传世极少,现见于着录者仅有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丹阳和日本民间收藏家所藏的五枚。是镜铸做精致,手法娴熟,人物姿态与表情被刻划得淋漓尽致,堪称珍品。

  东汉.伍子胥画像镜

  乾隆皇帝:典藏与仿古铜镜的集大成者

  清代宫廷的古镜收藏甚丰。清宫典藏的古镜以汉、唐铜镜为主,也有少量宋、金、元、明铜镜。这些古铜镜自成系统又风貌多变,具体体现了近两千年连绵不绝的工艺、美感与思想发展,成为以物鉴史的绝佳范例。

  乾隆慧眼识宝,热衷于汉唐铜镜的收藏,因为当时几乎不见战国镜,只要民间发现铜镜精品悉数纳入宫中。乾隆皇帝依循《宣和博古图》的体例及概念,将宫中所藏汉代至明代铜镜收入《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及《西清续鉴·乙编》等,合称为“西清四鉴”的古铜器图谱中。

  “仙人不老”博局镜 年代:新莽-东汉早期 尺寸:径20.3公分

  著录于《西清续鉴乙编》卷十九页五“汉仙人不老鉴”,装盛于<西清续鉴乙编第一册>镜匣,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将内府典藏的古铜镜著录于《西清四鉴》图谱,更进一步将各书所录之古镜,珍藏于与图谱同名的书册式函匣:

  “仙人不老”博局镜,著录于《西清续鉴 乙编》卷十九页五“汉仙人不老鉴”,装盛于《西清续鉴 乙编 第一册》镜匣(下图)

  尚方作双龙镜

  “尚方作”双龙镜主区饰对峙的两龙。周围铭文为:“尚方作竟(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遨)四海,左龙右虎辟不道,佳且好。”

  尚方御四神规矩镜

  “尚方御”四神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青龙配一鸟,中间及青龙与鸟身后各饰一鸟;右白虎配蟾蜍,中间饰展翅之鸟,白虎身后饰鸟,蟾蜍上方和身后各饰鸟;前朱雀配仙人骑鹿,中间饰羽人,鹿后亦饰羽人;后玄武配舞蹈的两羽人。周围铭文为:“尚方御镜哉真大好,左龙右虎辟除道。上有神鲜(仙)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遨)亖海,寿如金石为国保。传之后世乐毋〔极〕。”

  ----------------------------------------------------------------------------------------------

  下几篇: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镜善镜美——青铜古镜,集锦(2)隋唐篇【多图集锦】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镜善镜美——青铜古镜,集锦(2)隋唐篇【从唐朝铜镜里看当时的月亮】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千型百态——青铜古镜,集锦(3)宋朝篇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万象一览——青铜古镜,集锦(4)金辽元明清篇【附:故宫龙椅上方的轩辕镜】

  ----------------------------------------------------------------------------------------------

    联系我们
  • 0510-85307043
  • 0510-85307043
  • 172663584@qq.com
  • 无锡市硕放镇薛典路经发六路
  • 214101
  • www.miogolf.com.cn
  • 微信扫一扫
Copyright©1993~2020 无锡市明诺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