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是国家博物馆和深圳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青铜器展览,意在展示’青铜器中的古代中国’ 。展览分为造型艺术、装饰纹样、铭文书法、冶铸工艺和腐蚀机理五大专题,简称为“形,花,铭,工,皮”。这五个专题是目前青铜器研究的主要角度,此次报告也将围绕着青铜器在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历程和特征器物进行展开论述。
首先介绍青铜器和其历史:在古代中国,青铜器被称为金或吉金。 ‘中国青铜时代从公园钱两千年左右开始,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两汉时期,大约十五个世纪。青铜器的发展史大约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育成期(夏代至商代中期,公元前 21世纪 — 前 13世纪)
鼎盛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 13世纪 — 前 11世纪)
转变期(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公元前 11世纪末 — 前 7世纪上半叶)
更新期(春秋中期至两汉时期,公元前 7世纪下半叶 — 公元3世纪初)’
1. 造型艺术 ‘形’
‘青铜器的造型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功能,功能决定了器物的外形。论功能,青铜器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量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几大类,各个类别下面又缀以数至十数个品种’。所以由功能衍生的造型艺术也有着繁杂的种类。
‘育成期的造型艺术古拙而质朴。因受限于浑铸法的技术约束,器物的结构较为简单,个别罕见器物的造型,则构思于不同器物局部的混合搭配。造型艺术在育成期的创作积淀,孕育了下一时期自由捭阖的艺术风采。’ 育成期的展品是兽面纹钺,是天子的象征,用作惩戒和祭祀。钺是一种刃部呈弧状的砍砸兵器。构思于青铜戈,此件兽面纹钺内部向下弯曲。同时,钺不仅是兵器,还是礼器。 ‘在战事胜利班师归来时,奴隶主会用钺砍杀俘虏,祭地神于礼社’。而且因为 ‘钺既有肃杀之威’,只有天子和贵族有权使用,所以钺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鼎盛期是青铜器造型艺术第一次井喷式的爆发,依托于育成期末分铸工艺的出现和在鼎盛期广泛使用。分铸工艺增添或优化了簋、斝等器物的附件,并创造出新的器物门类。尤其是该时期的鸟兽行尊,喻形于用,是造型艺术集大成的异类。’ 从展览的器物可以看出,鼎盛期的青铜器有了更多精美的纹饰和附件,例如鼎盛期开篇巨制的妇好鸮樽、镂空蛇纹鞘剑、商代晚期的作册般鼋、兽面纹方尊等。
‘更新期是青铜器艺术的第二次高峰,分铸工艺更加细化,新技术的演进推动了艺术构思的创意,同时诸多列国的文化激荡也促进了创作的自由争鸣’。此时的器物在纹饰、附件上更小巧,细节更充分。例如彩绘雁鱼釭等虎形足器座,鸟首壶等等。同时,立鸟首装饰也继鼎盛期起源之后再度流行,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莲鹤方壶。
2.装饰纹样 ‘花’
在青铜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非常丰富的装饰纹样,主要包括几类:
‘龙文、凤纹一类想象中的瑞兽纹样;
鱼纹、虎纹一类现实中的动物纹样;
竹编纹、花形纹一类贴近生活的植物纹样;
雷纹、云纹一类高度重复的几何纹样;
窃曲纹、重环纹一类从其他纹样中解构和重构的艺术纹样;
虎食人纹、攻占纹一类带有情景的叙事纹样。’
‘鼎盛期装饰纹样的磐石为集成于育成期的兽面纹,此外瑞兽纹样及动物纹样也应用广泛。此时的纹样制作工艺在精致程度上大大优于育成期,形成“三层花”的技术巅峰,奠定了青铜器纹样艺术高度的基础’。如冉方彝上应用的兽面纹和瑞兽纹、蟒纹提梁壶则在提梁两端饰有龙首,提梁上布施棱形的蟒纹、还有颈部饰兽面纹,器腹饰有雷纹的雷纹鼎,以及精美的龙虎纹尊: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有龙纹、云纹等程式化的纹样,还有情景装饰主题虎食人纹。虎食人纹是一种典型的纹饰: ‘在鼎盛期较为流行,于湘北地区的炭河里文化和成都平原的早期蜀文化都有发现,说明传播广远。这一主题的人文内涵,因缺乏直接的文献证据,众说纷纭。《论衡·订鬼篇》称,古有虎噬鬼魅,借以震慑邪崇,可能是取意的来源。’
在转变期,除了对龙纹、凤纹等传统纹样的发扬,还 ‘以旧有纹样的解构与重构为基本特征,形成窃曲纹,重环纹等高度重复的纹样。竹编器物纹样加入青铜器装饰也是这一时期突出的审美意趣’
‘更新期的装饰纹样依托于单位纹样范拼兑技术的发明,形成蟠螭纹,蟠虺纹一类单元重复的纹样,显得细密繁复,华美异常。’ ‘蟠虺纹在构图上以多条小龙相互交绕,组成一个纹样单元,在重复此单元,形成带状或片状,通过模印的方式连续牙龈与范上制成,或通过规制的单元纹样范拼兑构成,也是更新期范铸工艺改革的标志。’ 举例则有纹样繁缛的莲盖蟠螭纹壶。
3.铭文书法 ‘铭’
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是青铜器研究的重要构成。 ‘一方面,青铜器铭文因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而显得极为珍贵;另一方面,铭文是当时语言的载体,保存了大量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资料。想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铭辞学。另外,青铜器铭文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育成期,青铜器的铭文初步形成, ‘内容仅限于族徽、受祭者等简单信息,可以称为“早起铭文”。但因缺少动词,不能构成完整语句。’ 目前已知最早的有铭铜器是耳鬲,口沿内侧有铸铭“耳”字。 ‘约在商代末期帝乙、帝辛二王时,叙事的长篇铭文开始出现。叙事铭文记录了历史事件,是后世通过青铜器重建亡逸史实的重要依据。’ 拥有最早期长篇铭文的青铜器之一就是作册般甗, ‘其铭文的书法雄劲有力,宏放恣肆,被称为“波磔体”’。
在转变期初, ‘青铜器铭文逐渐脱离了之前端严谨持的作风和凝重谲奇的气氛,形成一种笔道柔和、字划圆浑的风格,称为“玉箸体”’。代表作便是师酉簋。
在更新期, ‘以婚嫁为手段的政治联姻,是列国交往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更新期的青铜器铭文上占有很大比重’,如春秋晚期的蔡侯申尊上“敬配吴王”的铭文,反映了吴蔡两家的通婚史实。
从功用看,绝大多数青铜器属于礼器和兵器,‘从铭文内容来说,这两者也是当时社会生活被记录的大宗’ 印证了这一点。另外,在青铜器上记录的铭文也含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制度等信息,包括监国制、巡查制、军制等等。
4.冶铸工艺 ‘工’
青铜器研究最早的记载是冶铸工艺, ‘成文于春秋时期的《周礼·考功记》,记录了当时钟鼎、斧斤等的合金成分配制。’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大多采用“范铸法”铸造而成,范铸工艺是基于自然科学衍生的研究视角, ‘几次冶铸工艺的革新,与形、花、铭这三门艺术的变革密切相关,也符合“艺术发展高度依托于科技发展高度”这一客观规律’。 ‘范铸法的工艺流程遵循由模生范、由范制芯、范芯铸器三个基本步骤。模,指计划铸造器物的造型,可有木或泥制成;范,指由模翻制而成的铸件外廓。为便于从立体的模上剥脱,制范时需要分割成数块,即多件铸型组成部分构成一个铸件外廓;芯,指浇铸时用以形成器物内腔的泥芯,也被习称作内范。’
范铸法的技术演进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育成期的“浑铸法”;
育成期末的“分铸法”;
更新期初承袭“分铸法”,并出现焊接组合技术。
浑铸法的典型器物是兽面纹斝,器身无插接的分铸线索,所以是采用浑铸法,一次浇铸成器。分铸法是不同部分分别浇铸成器,典型器物是父辛卣,提梁、器身皆采用分铸法制成,通过套铸技术铸成提梁。分铸与焊接组合的器物是蟠螭纹鼎,它的器物与足部的范线并不相连,表明身、足是用焊接的方法组合而成。
除此之外,还有嵌石工艺、错金银、鎏金、纹样制作工艺等复杂精巧的工艺,在青铜器的冶铸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5.腐蚀机理 ‘皮’
研究青铜器的腐蚀机理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腐蚀过程揭示着青铜器的生命历程。 腐蚀机理涉及到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在内的多重复杂因素,很难直观的描述。但是至少, ‘立足于腐蚀表象,通过一些斑驳陆离的样品,可以打破“青铜器因呈现青灰色而得名”之一误解’。 青铜器本色的原理为:’中国的青铜器以铜锡合金为主,锡含量较低时,它的天然颜色为金色。因铜锡离子形成不同的氧化产物,表面又附着其他成分,故今天见到的青铜器色彩中,金色较为罕见。’
我国南方地区的环境为酸性环境。埋藏在酸性环境中的青铜器, ‘易造成铜离子流失而锡离子富集在器表,形成光洁细腻的表皮质地,即“漆古”青铜器’ ,如在河北康山出土的兽纹豆,表皮色泽黑中透绿。而北方的碱性环境的氧化反应则复杂得多,器物常遍布绿斑,并间杂红、银、黑等色泽。
以上便是这次考察中所涉及到的青铜器在形、花、铭、工、皮五个方面所涉及到的知识。碍于篇幅,青铜器研究还有更多复杂精深的内容无法展开。青铜器的研究和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科学是博大精深的学问,最后感谢此次课程的安排,可以有机会对此有所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2019/1/18 - 2019/3/31),《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深圳。
‘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夏官司马第四·大司马》周公旦)。
‘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史记·殷本纪》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