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无锡市明诺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主营项目:铝合金铸造 重力铸造 低压铸造 0510-85307043

新闻动态

分享最新公司动态

非常值得收藏的银锭、银铤、银饼

发布时间:2024-02-24 浏览量:38

  银锭的收藏

  一、什么是银锭

  银锭,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银锭货币。至清,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重量不等,因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银两是法定通货,不仅民间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纳地丁捐税也使用。由此形成银两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前后,民间交易多用金银。洪武八年(1375)发行宝钞(即钞)后,朝廷多次下令禁止民间以金银为货币进行交易,违者治罪。但政府发钞铸钱(见制钱)仍以银价为标准。银钞之间、银钱之间都有一定比价,同年定价,银一两当钱一千文,当钞一贯。明英宗即位后,放松用银的禁令,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并减少各种纳钞项目,以米银钱当钞。

  银锭是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一种块状物,就形制而言,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形状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名称,船形的一般称银锭,条形的一般称银铤,饼形的一般称银饼,因为人们常见的是船形的一种,也就是元宝,所以习惯上将它们统称为‘银元宝’。

  二、银锭的变迁

  明代:

  作为通货用的白银,主要是铸成两端翘起的船形银锭(银元宝)、银条和码形的银锭,小额交易则使用碎银。元宝银锭大小不等,大元宝一锭有重至五十两者,也有重二十两的。其上有铸造地点、重量和银匠姓名等文字。小锭上的文字多少不一。银锭和碎银的重量不划一,成色也各有差异,每次支付时都需秤重和鉴定成色,多有不便。

  明朝建立後,把各府以上的商税征收部门统称税课司,州县称税课局,同时在商业繁荣的城市、乡镇和行商必经之关津、渡口、桥头还设分司、分局、官店等。明代的商业税率是三十取一,商人在售货地点向当地的说课衙门缴纳。

  ——李晓萍著《元宝收藏与鉴赏》第73页。

  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制度,规定制钱一千文准银一两。银两是法定通货,不仅民间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纳地丁捐税也使用。由此形成银两制度。

  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宝银的种类和名称全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并不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银两,相互兑换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银两有实银和虚银之分。虚银是指它作为价值符号或计帐单位。清初法定的纹银、咸丰年间出现的上海规元银、汉口的洋例银以及天津的行化银,都是作为通行的计算单位的虚银,但它们可以随时折合兑取实在的银两。此外,还有作为特定用途从而具有特定衡量标准的虚银,主要有用作官库收捐纳税标准的库平银(一两为37.31克)、用作征收进出口货物关税标准的关平银(一两约合37.68克)和用作征收漕粮折色的漕平银(一两约为36.66克)。

  鸦片战争后,外国洋银(银元)的大量流入和自铸银元的流行,并没有根本改变或取代银两制度的地位。

  1934年宣布废两改元后,银两不再使用。

  三、银锭的货币价值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目前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当时也没有类似银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

  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一、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

  根据《宋史食货志》和《宋史职官志》的记载,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中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清代:

  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型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

  综上所述,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白银的颜色白润而沉稳,银锭气孔中有金黄色的多彩宝光。银锭本身色彩为雪白色,老银锭由于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们触摸、氧化等损伤,自然生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大多为灰色或灰褐色,色泽温润。

  民间对白银鉴别银色有很多口诀,这里介绍含黄铜和红铜的两个口诀。含有黄铜的银色为“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含红铜的银色口诀为“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色”。

  银锭的成色(即含银量)都基本在95%以上,银锭的颜色除有包浆外,都应是雪白色的发出宝光。

  市场上出现的渡银伪锭,其色泽浮而无光,新的时候色泽还亮丽,但气孔决无多彩的金黄色宝光,时间一久就会露出铜色。

  市场上的银铅或银铜等合金假锭,新时色泽灰暗、久后有时会呈现出红、黄、黑色,这是银中大量掺入红铜、黄铜和铅等所致,但仍无雪白色的宝光。

  市场上低劣的铅质假锭,新时色泽黯淡无光,久后外表变黑色。

  对用真白银制作的假锭,由于作假银锭的时间较短,不可能像老银锭一样生成天然的包浆,它的色泽看上去像刚出炉,火气很大,尤其是在底部和侧面。制假者都为了掩盖这一特征,往往在银锭身涂上一层化学药物,使银锭表面变成带黑色或其它颜色的花包浆。

  银锭铭文是指铸造银锭时錾刻或铸造在银锭上的文字,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大体包括银锭铸造的时间、地点、用途、成色、官员或工匠姓名等。

  錾刻铭文是当时为了保证银锭的质量,用签字画押的方法,表示对经手的银锭负责。正因为这样,却成了我们今天鉴别真假银锭的重要依据。历代铭文有其特点,各个历史时代银锭上的铭文都与当时的货币经济紧密相联,与当时政府用银为货币的历史相一致,如:

  汉代银锭铭文字少;

  唐代的银锭字开始多起来了;

  宋金银锭铭文较以前有了显著变化,用途也较广泛,很多银锭开始注明用途、地点、成色、匠人等铭文;

  元代用途进一步扩大,有了税课银徭役折银税等铭文;

  明代的铭文多涉及税银内容一般包括地点、时间、用途、重量、工匠、监铸押运官员等;

  清代和民国时期银锭铭文变化最大。

  铭文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有关赋、税、解、贡方面的银锭属官锭类,不管这些银锭是否官炉所铸(当时官银有委托银楼、银炉铸造的情况),都是官锭。

  另一类铭文为银楼、炉户、公司、银行吉语等银锭,属商银类。

  第三类是以个人的名义,铸的银锭为私银类。目前私银锭只发现“考试院院长戴传贤”一人在西康分金炉铸造的几种不同规格的银锭。

  铭文的錾刻、铸造方法:

  目前所见,在模上铸造铭文的一般在银锭的底部,属元代以前的银锭。这类银锭铭文目前发现不多,凡有这类铭文的都十分珍贵。

  目前见到的大多为錾刻铭文。錾刻铭文又分錾刻阴文和阳文,时间大致以清代雍正时期来划分,以前的多为阴文,以后的多为阳文。

  阴文铭文是在银锭铸造好后才用錾子錾刻上去的,字呈凹形,字体上看很不规则,多笔少画的事常有,并有代用字、简笔字的情况,一般没有名家书写,这跟工匠的文化水平、錾刻技术有关,但却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如果遇到的老银锭阴文不具有这些特征,要注意。还要用高倍放大镜细看阴文是否新錾刻的,新錾刻的字会伤字旁的包浆,字的包浆也与整个银锭的包浆不符。如果看到银锭整个皮壳包浆被破坏,就要特别小心是后錾刻的字。

  阳文银锭多数是在银锭未完全冷却尚呈朱红色时,用钢模打压上去的,因此铭文字呈凸型。阳文字体工整美观,内容精练简洁,字与整个银锭的皮壳包浆等完全为一体,银锭背面和侧面无打压痕迹。但在收藏中常常发现一些老银锭的背面或侧面有打压痕迹,这是因为:

  1、在钢模打压时银锭已经冷却了,钢模只有用铁锤打才能把字打到银锭上面;

  2、有些信誉好的银锭流到不同的地区后,经当地公估官员检验后没有重新铸造,而是打上当地的戳记,在当地流通。这类银锭的背面或侧面的打压痕迹更大,但银锭参与流通后,被打压的底部或侧面与整个银锭已显得很自然。

  目前制假者正是利用这种情况在普通锭中加字或改字,使之成为银锭珍品。鉴别这类假锭要看整个银锭的皮壳包浆是否一致,正面阳文字体是否一致,阳文字与周围的包浆是否一致,背或侧面被垫打后是否与整个银锭的磨损一致,打压的痕迹是否新打(新打的显雪白色,几年后仍与周围不一致)。如果被垫打部分或整个银锭被涂上了黑色等颜色,极有可能是假锭。

  鉴别真伪,需要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银锭铭文的格式特征、内容。比如:

  唐代的银锭中,没有出现过检验成色的“行人”之类的职位,直到宋金时期的铭文才出现。

  而宋金时期,也各有特点,如:具有“京销铤银”和“出门税”等字样的银锭,肯定是南宋时期的;出现“盐判”、“店户”、“使司”等字样的银锭,大体上是属于金代的。

  唐代的银锭铭文与时代的金银器上的文字一样,尽管是錾刻的,但好象是手书上去的。

  宋代银锭有錾刻和戳记两种。

  金代则以錾刻为主。

  元代早期为戳记,排列无规,背面常铸阴文;晚期则以錾刻为主。

  明代的银锭铭文较少发现戳记的。除“金花银”之外,一般都是錾刻。文字排列间隔不规范,尽管有序,但依然给人的感觉是杂乱。

  清代以前的银锭铭文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件上海博物所藏嘉靖三十一年圆锭外,基本上都是阴文。清代及民国的银锭都是阳文,或许是在银锭成型、还未完全冷凝时砸刻上去的,文字一般没有变化,内容丰富,因地而异。

  中国历代对银锭的铸造及发行都没有统一的严格规定,允许自由铸造。只要适应当时的流通环境和民间习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银锭造形无规定。特别是从清代开始,银锭的器形更加多样,各省各地各有千秋,异曲同工。

  中国银锭的种类繁多,器型各异:

  汉代银锭的器形为饼状;

  唐代一般是长方形条状,同时有饼状和船形;

  宋代银锭的器形以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形态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两个圆弧成束腰形;

  辽、西夏、金的银锭器形与宋差不多;

  元代银锭的器形与宋出入不大,无铭文锭的区分是周缘翘起,中间内凹,多数元锭没有铭文;

  明代银锭的器形长度较元代变短,而厚度却增加,束腰已较小,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特别是两端更加突出,形成一个双翅;

  清代到民国22年银锭退出货币领域始,银锭器形之杂,难以统计。但大体可分为元宝形、圆型、长方形、正方形、砝码形、牌坊形等几大类。

  银锭的铸造重量在清代前无统一规定,但银两代表的重量却不同,如唐代一两42克,宋为39克、元为36.6克,明为37克。清代一般在34至38克之间,除常见的五两、十两、二十五两、伍拾俩的重量外,还有三十两、四十两的银锭。其中,又有多少钱、多少铢的铭文等。

  从发现的明代银锭来看,重量有五十两、二十两、十两和五两等几种,官锭多刻有详细的铭文,内容多为地点、时间、用途、银匠、监铸官员及押运官员名等,目前存世的明代银锭多为民间铸造小锭,形制和铭文亦多不规范,官锭存世屈指可数。明代百两银锭十分罕见。

  这是由白银作为称量货币的性质所决定的,收藏时一定要注意。但清代和民国银锭在重量上就有了基本统一的规定,通常的是五两、十两和五十两三种银锭,五两以下为碎银,主要限于市场流通,补零等使用。

  银锭的重量及声音

  银锭的铸造重量在清代前无统一规定,但银两代表的重量却不同,如唐代一两42克,宋为39克、元为36.6克,明为37克。清代一般在34至38克之间,除常见的五两、十两、二十五两、伍拾俩的重量外,还有三十两、四十两的银锭。其中,又有多少钱、多少铢的铭文等。

  这是由白银作为称量货币的性质所决定的,收藏时一定要注意。但清代和民国银锭在重量上就有了基本统一的规定,通常的是五两、十两和五十两三种银锭,五两以下为碎银,主要限于市场流通,补零等使用。因此目前市场上出现清代银锭有叁拾两、肆拾两、壹佰两,甚至两佰两以上的大锭,都应该是假锭。

  据历料记载,中国镇库大锭清代只有湖北铸有100两的镇库银,目前不知去向。而明代500两的镇库银,1900年被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抢去,早已不知去向。

  听银锭的声音主要是防包壳假锭,对有疑问的银锭,拿另一个银锭敲,若有空心声或破声,应是包壳银锭。

  银锭成型情况

  各种银锭因铸造工艺不同,成型后的情况也不同。现在制假银锭,往往工艺与过去不一致,因此成型后的情况也不同。如果不是真银制假那更不相同了。

  如五十两的双翅银锭,成型后双翅层次分明,宝气光亮。锭面中心常常有一个小凹,但将型模倾斜固定于一边的中心无凹状,这类器型底部和侧部一般有蜂窝状。

  又如锭面凸出无丝纹的银锭器形,主要有两广、云南槽银、牌坊银、河南腰锭、山西晋泰锭等。这类银锭的特点是锭面平滑,呈溢满状凸出,四边是圆弧状角,侧面有重纹,槽银底部蜂窝状有的不明显,甚至没有,但牌坊锭底部有蜂窝状。

  再比如锭面凹陷无丝纹、中心有奶头状的银锭器形,主要是以四川为代表十两圆锭型,底部蜂窝状明显。

  而锭面微凹并有丝纹的器形,这类一般是碎银,银的成色达9成色以上就会有丝纹形,9成色以下者银的层色越低,属于无丝纹银。

  银锭的底部和侧的蜂窝状大小、多少、深浅是鉴别真假银锭的又一重要依据。凡蜂窝较深、较密,洞内圆润光亮,有回珠,有彩色光泽者必是真银锭,银合金锭一般没能上述特征。如果蜂窝中灰黑一片,可能是铅等假锭。蜂窝状凡是自然形成的必然是口小洞大,深浅不一,人为制造的蜂窝状正好相反。

  识别古银锭三招

  随着银锭近年来价格逐渐走高,造假现象也愈演愈烈,投资者需要巧妙鉴别,尤其提防“真材假货”。

  真材假货,防不胜防

  目前市面上银锭造假的方式五花八门,主要归类就是减低银的成色和重量两种。细分后:

  一是用铅锡,其表面呈青黑色,收藏者还比较容易辨认;

  二是浇铸时将铜块凝固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体大而轻,手感显然不同;

  三是灌铅法,在真银锭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取出银后灌入铅,再封焊洞口,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洞口留有封焊痕迹。

  后两种方式需要投资熟手根据手感来辨识,否则则要借助精密仪器来鉴别。

  银锭的鉴定:

  依据银锭蜂窝特征辨伪:

  银锭蜂窝是白银熔化过程中吸收的氧气在冷凝过程中逸出后留下的空间,是古代银锭铸造中经常出现的特征,这种铸造缺陷在中国古代往往作为判断银锭真伪的重要标志。真品银锭浇铸时,由于银液在冷却过程中迅速释放出来的氧气被挤压在银液底部和锭模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气泡,气泡撑出的空腔即是所谓的“蜂窝”。(密集恐惧症的噩梦)

  真银锭蜂窝的特征:

  老银锭侧面或底部有自然蜂窝形状,蜂窝的形成是因为当把熔化的银水倒入金属模具时,银水遇冷收缩产生气孔,自然形成的蜂窝典型特征——口小洞大、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珠光四溢、排列紧密,蜂窝是鉴定银锭的重要依据之一。

  银锭的蜂窝作伪:

  錾凿作伪。即在假锭的底部用圆凿、圆锥等工具錾刻、戳凿出凹坑,以此仿冒“蜂窝”。此种作伪手段形成的凹坑,口大里小。

  “蜂窝”一般呈圆球状空腔,内壁光洁。蜂窝内往往还会产生“滴珠”。“滴珠”是古代银锭铸造过程中又一常见特征,是部分“蜂窝”在后期发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形态,与“蜂窝”伴生。

  根据科学实验,低成色假银锭和非银金属锭一般不会产生“滴珠”形态。社会上一些低仿的银锭,没有铸出任何蜂窝形态,容易辨别。

    联系我们
  • 0510-85307043
  • 0510-85307043
  • 172663584@qq.com
  • 无锡市硕放镇薛典路经发六路
  • 214101
  • www.miogolf.com.cn
  • 微信扫一扫
Copyright©1993~2020 无锡市明诺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