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无锡市明诺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主营项目:铝合金铸造 重力铸造 低压铸造 0510-85307043

新闻动态

分享最新公司动态

青铜或者铜制品是否最早来源于西亚?依据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2-25 浏览量:50

  如今全球人民都知道西亚是铜的发源地,那么这个依据是什么?我们知道一切考古的依据离不开出土文物,出土文物周边的环境和文物堆积层的印证以及理性的科学的判断!那么西亚依靠的是什么来证明“青铜或者铜制品”最早来源于西亚呢?

  考古考古,不是说挖到东西就行,关键所研究的是信息,是来源于古物上的信息

  因为不同地区诞生的文明所偏好的图案文字形态几乎可以说是除了用途相似外完全不同,所以这方面的判断很好进行,当然这也是为什么最后韩国和日本的考古都成了笑话,一个不认识汉字古籍读不懂,一个上边啥图案没有最后还被证实是现埋的

  正面案例如很多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上边不是有文字就是图案,形态更是中国地区特有,因此无论如何不可能划分到中亚去

  然后回到问题,最早来源于哪?

  对于开了西域之前的历史个人凭借着浅薄的历史知识认为

  没啥早晚可言

  几个完全没交流的聚落哪来的科技交流与借鉴,基本都是各自闭门造车的状态,就算你先,你的技术关我屁事,你谁啊我们很熟嘛?

  直到丝路开辟一条贯穿大陆的东西方交流通道建立互相之间才逐渐开始联系,西域的特产也开始流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丝绸瓷器也被其他地区所熟知,我认为这种开始广泛交流沟通的状态,才可以开始辩论谁先谁后,例如四大发明,你看谁质疑过那玩意谁先谁后?

  人类最早使用青铜的考古学证据为于土耳其东南地区的Cayonu Tepesi等多处遗址,年代为距今约10000年,当时的古人使用青铜矿石(天然的铜合金矿石)来锻造权杖头这类象征权力的物品,以及一些装饰品。

  西亚那地方,缺木少柴,怎能支撑青铜冶炼技术所需要的用火技术积累?

  一个参考:

  作者:天涯@yletpkki

  第五章 青铜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

  距今4200-3600年前的齐家文化,除了青铜刀之外,还有青铜镜,青铜斧,青铜矛等,种类多了起来,兵器、工具为主要部分;

  前1735-1530年的二里头文化,有青铜爵,青铜鼎,青铜铃,镶嵌绿松石饕餮纹青铜牌饰,生活用器多了起来,而且具有了礼器的元素;

  前1600年开始的商代,青铜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青铜时代的第一个高峰,铸造了世界最大的青铜鼎,拥有众多造型、纹饰和做工都达到一流的青铜器,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地位已经确立;

  前1046年开始的周朝,青铜器成为地位和财富的标志与象征,在商代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以东周曾侯乙墓青铜器为最高峰,除此之外,还发明了青铜器错金银技术,使青铜器极尽华美;

  前221-206年的秦帝国虽然历史短暂,但是秦皇陵青铜马车的出土标志着青铜器达到了技术的顶峰,秦兵马俑的青铜铍还有了镀铬防锈技术,秦青铜器还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这两项技术领先世界2000多年。

  从夏代二里头到商代中期晚期,青铜器制作阶段性进步明显,一步一脚印:

  现在有资料显示,长江流域在更早的大溪三期文化和油子岭文化就有了青铜冶炼,冶炼遗存不晚于公元前3800年;而河西地区西城驿文化早期冶炼遗存的年代上限为公元前2200年左右,比长江流域要晚;青铜冶炼技术是中华本土起源并发展的。

  图一、1─2. 河西走廊西城驿文化炉渣;3. 炉内附渣扫描电镜观测(摘《考古与文物》),红圈为研究者标出的Cu2O废料(表明铜的提炼未干净,技术稍差)。西城驿文化炉渣;3. 炉内附渣扫描电镜观测(摘《考古与文物》),红圈为研究者标出的Cu2O废料。

  图二、湖北大路铺遗址早期遗存的炉渣和矿渣:炉渣03ET2407⑧:13(含铜0.04%);炉渣03ET2507⑧:3(含铜0,表明提炼很干净,技术成熟)图二、大路铺遗址早期遗存的炉渣和矿渣:炉渣03ET2407⑧:13(含铜0.04%);炉渣03ET2507⑧:3(含铜0

  图三:1. 大路铺锡铅铜片03ET2307⑦:13(1.3*0.7*0.2~0.3 cm,Cu 19.84%, Pb 2图三:1. 大路铺锡铅铜片03ET2307⑦:13(1.3*0.7*0.2~0.3 cm,Cu 19.84%, Pb 2

  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用途分:礼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器、车马器等八类。

  下图列举的是部分礼器类型:

  每一种类的青铜器都有基本相同的特征,又有各自的鲜明特色,比如青铜觥,下图列举的是部分青铜觥觥盖头部的造型,绝无雷同,充满灵气:

  猫头鹰(鸮)在商代备受喜爱推崇,人们把鸮纹装饰在众多的青铜器上,有的甚至就以鸮作为青铜器的造型,下图列举的是部分鸮纹鸮造型的青铜器:

  青铜的的丰富造型可以从壶这个贯穿于青铜时代始终的用器中看出来。年代区分大致可以从壶的提手去看,从商代的贯耳壶,到西周的龙首带环壶,到春秋的龙耳壶,再到战国的兽首衔环壶,还有提梁壶提链壶,几乎每种类型都有方圆两种,纹饰造型充满时代特征,从商代的兽面纹到西周的十字纹,波曲纹,龙纹,宴乐攻战纹,几何纹,壶一般有盖,盖的造型也是充满变化,有莲瓣纹,立鸟纹;制作工艺有铸造的,有铸造后镶嵌的,还有错金银的,鎏金的。

  据说6000年前两河流域开始了青铜时代(甚至说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来自西亚),青铜时代的“古埃及”还建造了巨大无朋的金字塔,还有地中海沿岸的其他文明,它们的青铜器如此丰富的成系统的遗存吗?

  5.1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好多器型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比如觚,新石器时代有陶觚,蛋壳陶杯;

  觯,大溪文化有陶筒形器;

  簋,大溪文化有陶簋;

  鼎,扁足鼎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鱼鳍形扁足鼎,圆鼎也是早已有之,各地都有;

  卣和壶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的漆木筒;

  至于盉和鬲,新石器陶器时代早已有的造型,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

  这说明,中国的文化有根有源,传承有序的。地中海沿岸的三古四古青铜器,有这么清晰的传承脉络吗?

  5.2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绝大多数种类的器型都有方有圆,这一传统,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中就已经开始了,而且,不同的青铜器之间是组合使用的,成套成系列的,比如鼎和簋,盘和匜,尊和卣;同一种类也会成对组合,比如壶,卣,敦,簠;鼎的组合可多至九个,一套编钟的组合则多至六十五件。

  地中海沿岸则极少看见组合出现的青铜器,这是为什么呢?

  出土青铜器也一般是成组成系列的,地中海沿岸可曾有这样的出土?

  5.3

  中国的青铜器,有一千多年前出土记录在宋代的考古书籍上流传到现在的青铜鼎青铜盘,有出现在明代绘画中的青铜簋;有众多的考古出土现场图片;有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陶范,铸造遗址,矿山遗址采矿工具冶炼矿渣;还有商代铅锭,重要的青铜铸造添加剂之一。更重要的是有不同种类青铜器的配方,在春秋战国之交成书的《考工记》记载了六种配方:“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关于鉴燧之齐,汉代郑玄注:‘鉴燧,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鉴亦镜也。凡金多锡,则刀白且明也。”言铜镜中含锡多,则镜面光亮。

  学者对出土青铜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考工记的记载基本上是可靠的:

  ①钟鼎与斧斤之齐,与第一种铜锡配比接近。

  ②戟戈、削杀矢、鉴燧之齐,与第二种铜锡配比接近。

  ③大刃(剑)之齐,则两种解释含锡量均偏高。

  ④鉴燧之齐的金锡半,以第二种锡占33%比较合适。

  所有这些,反映了商周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和成熟。

  所有这些,地中海沿岸三古四古都有哪些?

  地中海沿岸古代没有青铜合金配方,可欧洲中世纪有“炼金术”,资料说欧洲中世纪的炼金术是当代化学的雏形。可我们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就已经有了不同用途青铜器的合金配方记载,不同比例的铜锡铅合金铸造的青铜器性能各自不同,但都满足了人们对该类用器的目标要求,这表明古人对金属元素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比西方中世纪的瞎蒙的炼金术高明多了,但年代则早了一千多年,为什么不是现代化学的源头?

  ---+---

  百科:

  炼金术(Alchemy)是中世纪的一种化学哲学的思想和始祖,是当代化学的雏形。其主要目标是将贱金属转变为贵金属,尤其是黄金。后来又发展出不同的研究,比如制造万能药(例如阿佐特),寻获贤者之石以及创造人造人(Homunculus)。

  现在的科学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但是直到19世纪之前,炼金术尚未被科学证据所否定。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曾进行过炼金术尝试。现代化学的出现才使人们对炼金术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

  炼金术在一个复杂网络之下跨越至少2500年,曾存在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波斯、印度、中国、日本、朝鲜、古希腊和罗马,以及穆斯林文明,然后在欧洲存在直至19世纪。

  在赫耳墨斯主义中,炼金术与占星术(Astrology)、神通术(Theurgy)等一起例为"全宇宙三大智慧",它们由一位名为"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Hermes Trismegistus)"的传说人物开创,所以他被看作是炼金术师的始祖。

  流传有序的青铜器

  出土现场

  商周时期陶范,铸铜遗址,矿山遗址,矿山出土文物,以及殷墟铅锭(青铜器铸造重要原料)

  考古发现的江西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开采年代最早的铜矿山,三千三百多年前:

  中国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不但有丰富精美的青铜器文物,有采矿遗址,还有铸造遗址。

  ★商代的铸铜遗址,现在发现了至少六个,五个在安阳殷墟,一个在安徽铜陵:

  商代中期铸铜遗址一个:

  ★中商时期都城遗址洹北商城,洹北商城遗址位于北关区彰北街道办事处韩王度村东部。

  商代晚期铸铜遗址一个:

  1.殷墟孝民屯铸铜遗址

  2.苗圃北地铸铜遗址

  3.安阳县辛店铸铜遗址

  4.任家庄南地铸铜遗址

  ★安徽铜陵师姑墩夏商时期遗址,师姑墩遗址是皖江南岸首次发现的夏商时期遗址,在这里发现的陶范(陶质铸铜模具)等珍贵文物,也被认为是我国考古学界第一次在长江南岸用科学的方法发现的铸铜痕迹,很可能将证明“铜都”先民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掌握铸造青铜器的技术。

  三古四古都有自己的青铜时代,钎焊法比中国还早2200年,它们的铸造遗址在哪里?

  任家庄南地铸铜遗址和殷墟孝民屯铸铜遗址的部分资料图片:

  古代矿井相关资料

  三千年前的“高科技”:河南安阳发现商周时期鼓风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2015年在中商时期都城遗址洹北商城考古发掘时,发现商周时期铸铜生产的专用熔铜工具——鼓风嘴等遗物,为寻找洹北商城的铸造青铜礼器作坊、进一步确定洹北商城的都城遗迹性质提供了新证据。

  “我们在这次发掘中发现了六件考古学中称作鼓风嘴的器物,这些器物表明这儿应该是铸铜遗址。”据考古人员向记者介绍,这6件陶质鼓风嘴长约5厘米,鼓风嘴一端与皮囊连接,用于往窑炉里鼓风输氧,以使燃料加速燃烧增加炉温。”

  古代青铜器铸造必不可少的陶范,是泥巴做成的,可能有些人没想到,这陶范的泥巴也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产品。为了铸造出精美器具,陶范必须足够坚韧,耐高温,不龟裂,泥质越细腻越好。检测结果也表明,陶范并不是普通的泥巴。

  相关资料说:殷墟陶范采用当地的粘土,经淘洗、练泥、陈腐的工序进行处理,并添加河砂、蚌粉(或其它硅酸盐物质)、植物质等羼和料,主要是为增加陶范的耐热急变性能,改善铸造性能。相比而言,芯中含更多羼和料,以具有更好的耐热度和溃散性。陶范添加的羼和料的数量多于陶器,这可能与铸造性能的要求有关。

  陶范的分型面上有刷涂红色细泥浆或者烟熏的现象,可能是为提高表面质量所采取的举措。

  这样的高科技泥巴,三古四古的在哪里?

  出土的商代陶范

  夏商周时期的坩埚、竖炉

  早期的铜冶炼中,使用坩埚炉来进行反应。在郑州二里头文化(夏)和安阳殷墟(商)都有发现类似的坩埚,称为“大口尊”或“将军盔”,这种坩埚最初由红陶或黑陶烧制,后演变成由铜质的容器为胎,外部敷上草拌泥,将铜矿石和木炭放入其中,点燃并鼓风,就可以进行冶炼。这种坩埚或大或小,高30厘米左右,直径30厘米至80厘米不等,一次约能熔铜10公斤左右。它的出现降低了熔铜的难度,但由于不能连续操作,必须“一锅一锅“冶炼,在当时已经是领先世界的了,当然相对来说生产效率十分有限。

  可喜的是,在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发掘出了冶炼区中的数座春秋炼铜竖炉残迹,以及炉壁、粗铜、矿石、炉渣、木炭、耐火材料和铜锭等,发现了古人另一种不同的冶炼方式。由于遗址残缺不全,而且炉基在地表以下,这种竖炉曾一度无法复原,随着对中外文献的比读和对勘察的深入,如今有了比较准确的还原。竖炉由炉身、炉缸和炉基组成,高2米以上,外形和今天的炼铁高炉很像似,工艺也多有类似,可见其对炼铁工艺的影响深远。其中有几处设计别出匠心,非常超前。

  风口:由于温度的要求,自然通风在铜的冶炼中不复可能,需要人力鼓风。汉代有画像石描绘的炼铁工艺中,采用了类似鼓风皮囊的形象,推测铜绿山铜冶炼可能也是此制式,或许更原始一些。问题在于多数炉缸已经损坏,不可知道是一侧鼓风还是两侧鼓风。对汉代炼铁来说,那钟高炉容积很大,炉缸会在两侧开两个风口,但以铜绿山的竖炉容积看,单侧鼓风提供的风量也是足够的。不过为了使炉料均匀接触气体,并增加反应速度,双侧鼓风应当是合理的。

  金门:排出铜液和铜渣的小孔,冶炼时先出铜液,后出铜渣,因为铜渣的密度比铜液小。金门的设计使得竖炉得以区分坩埚,它可以连续加料,间断出铜液和铜渣,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金门比炉底要高一些,所以会有一些铜液不能从金门排出,在考古发现中,确实有炉底发现滞留的积铜。从金门排出后,铜液注入陶瓷模具,铸成形状相对统一的圆形铜锭,这样便于验收和运送。

  竖炉的产生,使得大规模铸造青铜器成为可能,据估计,仅从铜绿山炼制的红铜就有四万吨左右。从更长远的意义上来说,这也促进了冶铁的发展,并对铁器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基础。

  这些,都是古代中国金属冶炼独立产生、发展完善而且技术超前的证据。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以及先人们的智慧:

  五行说“土生金”,《天工开物》,讲铸造的时候,说“夫金之生也,以土为母,及其成形而效用于世也,母模子肖,亦犹是焉。”看到这里的时候,真是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以及老祖宗的智慧。

  金属矿石深埋土中,古代冶炼铸造需要陶模,需要坩埚,这些不就是土生金最好的例证吗?

  那些说五行说不科学的,不妨”科学“地解释一下冶炼金属用土制坩埚的事情。

  汉语的青铜印记

  金属冶炼铸造以及青铜器给中华文化留下很多成语:铸造 ,陶冶,爵位,加官进爵 ,至尊,尊崇,尊敬 ,问鼎中原 一言九鼎 ,鼎立,鼎力,鼎足 ,钟鸣鼎食,九大簋 ···社会生活产生文化,文化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词语,既是青铜时代的结晶,也是青铜时代的见证。

  这些,所谓的青铜冶炼发源地西亚有吗?

  最初意义的鉴,可以追溯到陶器时代,那时还没有铜镜,只能以水为鉴。青铜器出现后,水作为镜子的功用依旧有其可取之处,在光线合适的情况下,照得比铜镜更清晰。所以,有很多青铜鉴文物流传至今。

  而鉴作为镜子的意义深入人心,现代汉语中与鉴有关的词语都有比照的意思,这至少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

  5.4

  中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从商代开始就有文物收藏了。以后历代都有前朝文物出土,西周墓地出土了红山文化玉猪龙、云纹玉佩,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西周的凤纹卣,《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时宫中“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 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 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宋代开始有了专门的考古收藏著作,著作中收录的藏品有的流传至今;绘画中不少品鉴古董场面,还有文物交易场面。

  所有这些,地中海沿岸有吗?

  墓葬中出土的前朝文物,以玉器为多,青铜器很少,因为青铜器很多时候改铸了

  古画中不少鉴赏文物和文物市场情景

  古画中文物爱好者与藏品“合影”

  5.5

  古代是等级社会,制度森严,往往会在各个方面有所体现。中国古代,除了斧钺代表军权王权以外,还有列鼎制,自王以下各级诸侯等次各自有所差别,生前死后都不可以僭越,这在史籍记载很多,出土文物也有很多。

  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

  但是,“古埃及”的绘画中没有这个方面的差别,法老与平民之间应该还有很多个不同级次的人,但事实上好像只有法老与平民最多加上奴隶三种人。表现等级地位的标志性文物更是没有。【古埃及壁画没有官民差别,为什么?】

  按说“古埃及”也是能“建造了”金字塔的,拥有很多金属资源不在话下,为何他们就不用一些来表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呢?要知道用丰富的资源显摆身份的做法至今还有啊。

  你说“古埃及”四五千年时间了,那些个法老、官员们为何就不搞一套这样的制度出来明尊卑,别上下,分贵贱呢?要说人人平等,可直到现在包括英美在内世界各国的军队还是有军衔制、层级分明呢。

  5.6

  资料都说,中国的青铜技术是“西来的”,铸铁技术也是“西来的”,两河流域是“青铜发源地”,古埃及用青铜工具建造了金字塔。可是这两地发掘了那么多君主墓葬,为何都没有什么像样的青铜器出土呢?从“乌尔王陵”的金饰以及埃及金字塔、帝王谷的墓葬看,这两地也是有厚葬传统的,为何当时的君主就不用青铜器陪葬呢?对比中国两周期间的小诸侯国曾国,叶家山西周时期曾侯墓地以及随州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这才是青铜时代君主的应有做派吧?

  叶家山曾侯墓地

  曾侯乙出土青铜器

  “古埃及”图坦卡蒙墓室,大约与之同期的妇好墓地(摆设的是复制品)

  曾(随)国,只不过是两周众多诸侯国中的一个中小诸侯国而已

  曾国如何会跟随国划等号,这也是费了很多周折的,最终还是自出土文物中找到证据。叶家山曾侯墓地“曾孙邵”墓中出土的“随大司马嘉有之行戈”有力地证明了曾国就是随国:

  顺便看看青铜器中可见历史上的世家大族

  虽说旧时王谢堂前燕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可是,古代的世家大族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比一般的要多要深,历史的记录也丰富些,这是客观事实。

  西周诸侯晋国公族的一支荀氏,战国时有荀子,东汉荀淑,为荀子第十一世孙,他的8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其第6子荀爽最为知名,官至司空。荀淑的孙子荀彧、从曾孙荀攸是汉魏之际的风云人物和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而荀氏在一开始的时候,已经分出了中行氏、智氏,这两家都属于晋国六卿之列;

  战国初期陈国的一支,入齐成为田氏,最终完成田氏代齐夺取姜太公一脉的政权,田氏人物众多,齐国灭后,秦汉交替期间,田氏一族在齐鲁大地还是呼风唤雨,几乎可以说是非田氏不王,汉初有田叔,汉末有田丰•••

  姜太公的一支崔氏,春秋时有崔杼,后分为两支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直到唐朝,崔氏仍为百姓之首;

  山西闻喜裴氏,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历史上59位大将军,59位宰相;当代将军11人;

  西汉《史记》有《世家》三十篇,即记载了三十多个大族。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发现商代有“亚丑”一族,商周有“作册”一族,两周有曾氏一族

  ••••

  有国才有家,有国就有家。既然有文明古国,就应该有名门望族。既然称得上文明古国了,这些应该是标配。

  问题来了,“古埃及”四千多年,“苏美尔”两千多年,“古希腊”近七百年、“古罗马”一千多年,他们都有哪些望族?有哪些望族文物?

  “亚丑”青铜器

  “作册”青铜器

  曾侯乙祖先“曾侯”青铜器

  曾侯乙部分青铜器(附曾侯乙之子曾侯丙青铜方缶)

  青铜器中的诸侯国信息:

  青铜器的徽记可区分地域:

  古代世家大族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之前已经看过的车马出行、宴乐、百戏都是其中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看他们的庄园庭院。

  这些都是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的内容。

  不知地中海沿岸古代的地主庄园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青铜器(其实漆器陶器瓷器等所有类型的用器都这样),一是多,各式各样琳琅满目,造型丰富多彩,二是每个时期又会有自己的特征,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断代。以青铜壶为例看看:商周时期的各种类型的的壶西周时期橄榄形壶西周时期的方壶两周秦汉隋唐的扁壶战国鹰首壶东周时期的匏壶东周扁壶战国方壶

  从商代到战国的青铜方壶,可以反映出先秦时代人们的冶炼铸造技术,艺术美术,数学几何水平是有多么的高:

  造型美观的玉壶春瓶宋代定型,其实也可以追溯到战国的一种小众铜壶:

  有人说明代的青花扁壶是受西亚影响: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伊拉克1240年代铜嵌银扁壶

  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永乐青花扁壶

  这个资料说“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明代青花大扁壶,是受伊斯兰世界影响的作品”

  我们看看古代中国的扁壶,最迟春秋时期就有了,一路发展,由铜器漆器而到瓷器,由青瓷而到青花,各种款式都有,凭什么说是西域传来的呢?

  5.7

  作为青铜时代的主角,青铜器文物留下了无数的时代印记,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从商周青铜彝青铜卣上,我们可以知道商周宫廷建筑的大致模样,春秋伎乐屋更是当时房子的真实再现,刖人守门方鼎留下了最早的窗子实物,错金龙凤纹方案留下最早的斗拱实物;水陆攻战宴乐纹壶为我们留下先秦生活的众多场面,采桑,渔猎,攻城,舟战,宴乐,射礼,还有居室图画;我们可以通过青铜器了解当年的冶炼铸造技术,了解当年的数学几何水平,了解古人的哲学理念,了解古人的图案造像抽象艺术,了解古人的艺术创造力水平···小小一个青铜斗,就反映了天文历法在那时的深入人心,因为它就是仿照北斗形状而造的。而青铜器上的铭文,更是那个时代的第一手文字资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是半部《史记》也不为过。

  可以说,出土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哲学科技的方方面面。

  地中海沿岸的青铜器,有这么丰富的信息吗?

  青铜器上的建筑信息

  宴乐狩猎纹铜壶图案战国嵌红铜狩猎纹青铜鉴

  意大利都灵亚洲艺术美术馆藏战国早期狩猎纹壶

  体现高科技的一些青铜器

  一组春秋战国时期的冰箱

  炎炎夏日,冰从何来?我们在古代的文献典籍中就能找到答案。

  《诗经·豳风·七月》中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周礼·天官·凌人》中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十二月,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凌人去凿冰,一直干到正月,并将斩获的寒冰存放到冰窖里去。

  《风俗通》中载:“积冰曰凌”,“阴通窨,地窖也”。

  冰窖在不同时期叫法不同,先秦时期称为“凌阴”、“凌室”,汉、魏、唐、宋时期称为“冰井”,明、清称之为“冰窖”。

  国家的冰务是统一规划和管理的,贵族用冰需通过“颁冰”的形式才能获得,即对冰的分配与赏赐。《夏小正·三月》有“三月,颁冰”的记载。

  我们根据宋魏了翁的《春秋左传要义》卷十中载:“颁冰之法,云食肉之禄冰皆与”及《大戴礼记》所载的“颁冰者,颁冰以授大夫也”可知,大夫以上皆可享受颁冰。

  典籍中也多有关诸侯、公卿大夫对于用冰的记载。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申叔豫夏天穿皮衣躺在冰室的冰床之上。

  《吴越春秋》则记载越王勾践出游时,休息食宿于冰厨。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建有冰井台,与铜雀台、金虎台并称三台。《邺中记》中载:“冰井台,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青铜器中的斗,带钩,都有天上北斗的涵义:

  这些青铜器造型都有北斗崇拜的文化涵义

  青铜觥的造型,很可能也是跟北斗有关:

  青铜器中一种极为重要的纹饰饕餮纹(又叫兽面纹、神面纹),其原型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湖南高庙文化白陶图案,其后六千多年前石家河文化玉神人,夏代二里头的镶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到了商周期间,在青铜器装饰上占据主流,图案千变万化,有共同特征又绝无雷同,青铜时代过去了,但这纹饰还一直延用,至今很多人家里的大门还有这个纹饰的铺首。

  沿用了七千多年的纹饰图案,世上有几个?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部分龙纹,有圆雕有浮雕,变化多端,充满灵动:左上角第一个是陶寺文化早期龙纹陶盘:

  古代青铜器的纹饰种类很多,每一种类之中又饱含众多分支变种,每一个分支又有无穷的变化,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好像都不足以形容,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精美而有灵气。

  下面看看夏商周青铜器都有哪些纹饰的大类:

  连珠纹,网格纹,弦纹,乳钉纹,蕉叶纹,饕餮纹,龙纹,凤纹,鸮纹,蝉纹,涡纹,虎纹,象纹,牛纹,鹿纹,龟纹,鱼纹,蛇纹,波曲纹,窃曲纹,勾连云纹,勾连雷纹,绳纹,十字纹,几何纹,羽纹,人面纹,神面纹,采桑宴乐戈射水陆攻战纹,狩猎纹,····等等。

  地中海沿岸有这么丰富的纹饰种类吗?事实上,地中海沿岸的青铜器基本是素面的,没有什么纹饰,最多是加上一些常见的符号性的图案或者文字。

  连珠纹也是源自天文,或者是太阳运行,或者是各大行星的运行,五星连珠是著名的吉兆,说的就是水、金、火、木、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常发生,所以古人曾认为它是祥瑞之兆。汉代织锦就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文字。

  说连珠纹来自萨珊波斯的可以省省了,看看上面的图,所谓的萨珊波斯织锦,连珠纹五个一组,这世上哪里才有五星连珠的理念?

  古代的纹饰实在是太多太精美了:

  再看看这个来自天上星象的纹饰:

  从商代的铜铙到战国的玉剑玉剑珌再到唐代的镜子,它们上面的纹饰勾连云雷文,其发源确确实实是来自天上。商代铜铙战国玉剑珌唐代铜镜商代虎纹钺

  专家认为,勾连云(雷)纹总体上呈T字形,表达了北斗与二十八宿的勾连关系。史记天官书中称为“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

  这里都是T字形纹样。全是北斗加二十八宿的象征

  三星堆铜面具插在额头上的这个最形象了,小的T形是北斗,大的云纹是青龙和白虎,凸目代表观天象,表达的天文含义就是冬至夜半日月合璧,日躔角宿,參宿上中天。凸目代表日月合璧,鼻子上的云纹代表角宿,勾连云纹中间的T形纹代表北斗,最上部的云纹代表參宿。表达的天文含义就是冬至夜半日月合璧,日躔角宿,參宿上中天,(也可能是冬至黄昏天象,距今6500年)。

  这商代铜钺鼻子、耳朵、第一图亚丑铜钺两侧造型图案也是三星堆铜面具鼻子上的勾连云纹的简化版

  最晚在石卯遗址就有这个纹饰,包括何尊在内的很多商周青铜器侧棱也是这个纹饰:西周何尊商代祖乙尊西周鄂尊西周鄂方彝西周鄂卣商代虎卣西周青铜卣商代铜鎛西周铜鎛西周铜鎛

  巴黎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先秦已知唯一的一件鸮面封口盉, 商中期至殷墟早期三星堆的铜鸟西周早期 召卣 台北故宫藏

  这些来自天上星象的纹饰,地中海沿岸可有?

  最高级别的纹饰是五字纹。

  专家认为,五就是地中符号,X形为五字,中央都用五代表,一把手就是五个手指,洛书的五是地中符号,洛同落,天上掉下来落在地上。河图的五是天地之中符号,河是银河,天河,也是黄河,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

  二里头的绿松石龙,网格纹鼎,都是菱格纹(五字纹):

  商代的龙大多数也是菱格纹

  新干大洋洲商代铜刀

  商代铜簋

  越王剑夫差矛也是菱格纹勾践剑夫差矛

  战国铜器上的菱格纹(五字纹)

  秦始皇陵铜马车的菱格纹

  这些商周青铜尊和汉代玉胜的造型也与五字纹有关,或者说来自五字纹:

  地中海沿岸包括古埃及两河流域赫梯,都没有什么典型的纹饰(文字倒是很多),古希腊罗马也只有简单的回纹(很大机会是仿抄中国的),所以欧洲人放眼一看,只有东方才有真正意义的纹饰,于是,现在的很多奢侈品牌都仿抄挪用中国古纹饰做自己的图案:

  很多文艺作品也是:

  夏商周部分青铜钺造型欣赏

  我们看看商周时期的青铜卣。一般说来,壶是有把手(耳)的,卣是有提梁的。青铜卣纹饰精美那是不用说了,而古人的艺术能量爆棚,青铜器上几乎每处地方都是展示的舞台,都不荒废,提梁本身很细小,古代工匠除了在上面装饰满了花纹之外,提梁的两个接头一般做成兽首,或者与提梁本身成一整体做成两条龙,为青铜卣增色不少。

  我们看看商周时期的部分青铜卣,前四排是商代的,后三排是周代的。世界上据说有过青铜时代的地方不少,它们有哪些用器有这么丰富的造型?地中海沿岸少量的青铜容器一般是装把手的,装提梁的极少,不知这是什么原因。

  高新技术一般最先应用于军事,重点应用于军事,青铜器也不例外,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始了军用的历程,今天最早的青铜器是马家窑铜刀,新干大洋洲出土了众多精美的青铜兵器,汉墓出土了很多青铜弩机,很多青铜器都有加链子的类型,方便行军打仗,比如扁壶,甚至有青铜灶,还有青铜帷帐架,行军帐篷,青铜马车···

  地中海沿岸的“青铜历史”那么长,为何他们的青铜军事用品那么少?

  5.8

  中国的青铜兵器种类繁多,有刀,矛,斧钺,剑,铍,弓、箭、弩,钩,殳,戟,等等,当然,还有青铜兵器的主角---戈。

  戈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词看出来,“干戈”,这已经成为战争的代名词。出土的跟戈有关的文物也是极多,既有完整的商代铜戈,也有仪仗性质的镶嵌绿松石玉戈,有木柲(柄)已经炭化的西周青铜戈,还有套住木柲底部的戈鐏,众多精美的错金银戈鐏既证明着当年戈的主人的尊贵,也证明着戈的地位。这就是戈,有着众多高档配件出土的青铜兵器。

  其他地方有这么丰富的青铜兵器类型吗?有那种兵器可以跟中国的戈相比?

  汉字的“我”也有个“戈”偏旁,原来,古时候戈很重要,甚至跟戈的主人难分难解了,某种意义上,见戈如见人,当然,这戈一定是很有特色的:

  这件商代青铜戈形权杖,应该是仿照实战兵器尺寸制作的,就是商代铭文和战国铜器上的步兵的“单手戈”,看来这种戈从商代一直使用到战国都没怎么变:

  商连珠纹带铜柲青铜戈

  1986年出土在锦州松山。出土后被专家鉴定为商代青铜戈权杖。

  青铜戈的戈头与柄连体铸成,通长80.3厘米,戈长19.5厘米,戈宽4厘米,戈顶有云形饰,云饰长4.1厘米,宽5.5厘米,戈柄部铸菱格纹,柄长73.5厘米,柄宽2.6厘米,菱形纹内铸连珠纹。

  那么,这件连柄青铜戈是哪个时代的器物呢?专家的鉴定结果是,这件连柄青铜戈距今3500年左右铸成,同时出土的两件陶器则是比较典型的夏家店文化器物,那个年代,相当于中原的夏朝末期或商早期,这是中国首次面世的青铜戈权杖,是当年国内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商代铭文中的人持戈形象

  战国采桑狩猎攻战纹铜壶,攻城水战都用戈夏代的玉戈商周玉戈一些仪仗戈,基本是君主的戈

  这样的错金铭文戈都是诸侯君主的戈,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后世的尚方宝剑,有如朕亲临见戈如见人(君)的效力:

  左边这两件中国的商代铜戈,是不是被人改名换姓了?

  一组商代铜戈玉戈:

  5.9

  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国家最重要的手工业项目,一些出土的文物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下面这一组文物,有十二年义鼎,大良造(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鞅镦,吕不韦戈,蔺相如戈,等等。这些文物上有一些列赫赫有名的古人,比如商鞅,吕不韦,张仪,蔺相如,其他一些如安阳君等虽然不怎么知名,但是他们的身份却都是一样的:相邦。相邦就是丞相,西汉时避汉高祖刘邦讳改称为相国、丞相。

  这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名字出现在这些器物上,是作为责任人的意思的,就是说如果这些器具质量有问题,他们也脱不了关系。

  比如“三年相邦吕不韦戈”铭文:“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丞:义,工:沱”。这戈使用时没事还好,假如质量出问题了,逐级追责,工、丞、寺工是免不了的,相邦也是有责任的,至于追不追到他身上,那就看秦王的心情了。

  这些文物绝大多数是兵器,物勒工名,一是反映了当时先进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二是宰相亲自负责兵器铸造,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军事的重视,而青铜器铸造,就是军事方面的高精尖项目。当年的手工业很多,陶器,漆器,纺织,等等,但好像没有看见过有那件陶器漆器刻有宰相的名字。

  三古四古那么多年,几乎每一代君主都世系分明,“赫赫雄主”不少,请问它们有哪些丞相级别的人名出现在青铜器上?

  还有一些世家大族的青铜器,比如商代的戈族,宁族,西周的史氏,毛氏,等等,都出土了很多有铭铜器,证明了当年的家族兴旺。山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窖藏就是西周单氏家族的青铜宝器。这样的家族系列的文物地中海沿岸是很难看到的:

  青铜铸造业除了宰相监造,还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下面这两枚战国燕国印章就反映了这样的事实:

  战国“洀幽山金贞鍴”鉨

  洀幽山,地名,待考。“贞”、“鼎”通用,“金贞”即金鼎,意为治金铸鼎。鍴是燕国官玺的称谓之一,读“瑞”,《周礼·春官·典瑞》:“瑞,节信也。”西周穆王以后,形成列鼎制,用鼎有严格制度,鼎为重器,铸造由国家严格管理。此玺应是掌管治金铸鼎的机构用印。

  战国“外司炉鍴”鉨

  外司炉,掌管铸造的职官。印文“炉”字与燕国货币明刀铭文“外炉”之炉字相同,或认为此玺是掌管铸造钱币的职官印。

  5.10

  《史记·大宛列传》说:“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

  中国在商代已经可以铸造八百多公斤的后母戊鼎,秦朝的时候铸造了精美无论的青铜马车,可是直到西汉的时候,西域还不会铸造金属器具,凭什么说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是西来的?难道青铜技术是专门加密传送到中国而来的?

  南宋黄善夫本《史记》,记作“不知铸钱器”,南朝徐广注说:“多作钱字,又或作铁字”

  《汉书·西域传》记作“不知铸铁器”:

  张骞出使西域图,看看大宛以西

  美国人写的《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世纪思潮与文艺复兴》说中世纪欧洲缺铁,农民只能用脚踩土来耕作,可见欧洲是多么缺铁。这个资料也侧面证明司马迁说西汉时西亚不会铸造器具是靠谱的。

  商周时期的大鼎

  看看中国古代铸造的的马车零件,可知中国古代的铸造技术有多精湛

  5.11

  每个时期的武器都凝结着那个时代的尖端科技。青铜器刚一出现,人们就用来铸造武器了,最早的青铜器就是马家窑文化铜刀,石峁遗址有了造型更流畅的环首铜刀还有铸道石范,朱开沟铜刀铜剑距今3500年前,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址的铜箭簇拥有非常流畅的流线型,表明当时的人们具有很高的空气动力学知识并用到了铜箭簇的铸造上,还有最精美的青铜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当时最先进的错金银技术铸造了精美的青铜剑青铜戈,战国燕国的铜弩机望山上有了可以测距的刻度,楚国则有可以连发的像手枪一样的铜弩,秦代,则在青铜武器上实现了标准化生产,青铜弩机零件可以互换,秦铜马车则是代表了青铜时代的最高成就。

  铁器也是刚一出现就用到了武器上,商代已经有铁刃铜钺,春秋有精美的金柄铁剑。

  地中海沿岸有哪些体现时代科技的武器?

  顺便说说早期的铁器。中国最早的铁器是商代的。看看藁城台西遗址商代遗址,有铁器,有铁矿石,有铁矿渣,有炼铁用的水井(台西冶炼遗址有两口水井,如果不是冶炼需水较多,是不必挖两口井的),却最终未能确认是人工炼铁:

  “上世纪70年代,藁城台西遗址出土了一件商代铁刃铜钺,初被认为系人工冶铁制品,轰动一时。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夏鼐先生却颇有疑虑,于是邀请柯俊先生再做分析。柯先生使用当时最先进的电子探针技术亲自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李众”(理论组群众)为笔名发表了《关于藁城铜钺铁刃的分析》,确认其为陨铁制品。”

  部分商周时期的铁器制品

  杨家山春秋钢剑:又叫“铜镡钢剑”,春秋晚期,1976年长沙杨家山65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通体长38.4厘米,含碳量却达到了0.5%,属于中碳钢的水平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钢制品。

  看看地中海沿岸的早期铁制品。 资料说,最早的铜铁复合器物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的土耳其中部,与古埃及人大战三百回合的赫梯人的作品。赫梯是最早制造出铁器的,可是,后来周边的古希腊罗马却没见什么铁器技术传承,没有什么影响,怎么会这样呢?

  金柄铁匕首出土于土耳其Alaça Höyük遗址.是人工冶铁.

  叙利亚北部Ugarit出土的错金铁斧,年代在公元前1500年。3500年前就有错金金属器,可是它们的错金其为什么那么少、技术水平那么一般般呢

  我国最早的铜铁复合器物是河北藁城台西出土的商代铁刃铜钺,大约前1400年

  据说这是发明炼铁的赫梯制作的铁器:

  中国商代出现铁器,我们可以看到同时期的商代青铜器制作已经非常发达,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还烧制了原始瓷,这些赫梯可曾有?夏商周时期部分铜鼎商代原始瓷尊

  炸珠

  伊朗地区出土公元前9-前8世纪的铁刃铜斧

  伊朗那个“公元前9-前8世纪的铁刃铜斧”造型风格跟滇国青铜兵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的装饰是一致的,太巧了:

  中国古代的部分错金银铜器,地中海沿岸好像没有看见有错银器

  中国古代,先有石器,跟着玉器,跟着青铜器,跟着铁器,玉器铜器之间,有一个铜石(玉)并用时代,铜器铁器之间,也有一个铜铁并用时代,而青铜器铁器在刚开始的时候作为顶级材料地位尊贵受人推崇,所有这些都在文物上有所体现。

  这些,赫悌人有吗?地中海沿岸有吗?

  高科技产品,刻度弩机

  刻度弩机,最早出现在战国燕国,以乳钉作为标尺,馆藏一件,私藏三件;

  刻度弩机,汉代最多

  西汉中山王刘胜墓一件

  安徽寿县出土错金银刻度弩机一件

  波士顿博物馆错金银刻度弩机一件

  安徽舒城出土西汉错金银弩机一件

  浙江富阳东汉错金刻度弩机一件

  西汉刻度弩机与现代刻度枪械

  5.12

  青铜器名为青铜,但其实它是七彩的,各种颜色都有,这是与青铜器本身的合金成分组合以及埋藏地点的土壤成分有关的,但无论是何种颜色,都有一种古远的沧桑之美。

  三古四古的青铜器有这么丰富的颜色吗?

  地中海沿岸号称金属冶炼的“故乡”,为何它们古代没有大件青铜器,而后人的铸造技术也那么的不怎么样呢?

  5.13

  从铜钟的历史可知中国古代铸造大型金属器的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所达到的高度。

  古代的铸钟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遗址铜铃,二里头遗址也出土了好几个铜铃;到了商代,开始有编铙,铜镈,湖南的象纹铙重达221公斤;两周期间,主要是铜镈铜钟,还有錞于铜钲,而青铜编钟是最能体现古人的铸钟水平的,纹饰精美,钟声音阶准确,悦耳动听。从现在的资料看,唐代的时候人们开始铸造大钟,唐代唐景云二年(711年)铸造的景云钟重达6吨,金代大铁钟共有十多件,其中金代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铸造的开元铁钟重达三万多斤,北京大觉寺永乐大钟重四十六点五吨,北京钟楼永乐大钟重达六十三吨,可以说是古代世界金属铸造的巅峰。这些大钟都是一次铸成,能敲得响(声音动听,不哑),需要多高的铸造技术?

  青铜乐器的历史,其实也是青铜铸造历史的缩影:

  像永乐年间的加起来达一百一十吨的两口大钟,铸造的时候需要多少座炼炉同时开火,需要多少人严丝合缝的配合才得以顺利完成?联系到西方近代铸造大钟时有失败,更是反衬出古代中国铸造技术的高超。

  为什么地中海沿岸号称金属冶炼的发源之地,古代没有什么大型青铜重器,这是为什么呢?

  世界三大名钟,只有中国的永乐大钟真正铸成,并使用至今,其它两大“名钟”---沙皇钟自由钟,根本就是铸造失败:

  商周时期几个大鼎

  夏商周时期部分青铜鼎,可见中国铸造技术的成长过程及其繁荣延续,永乐大钟可不是一步到位铸造出来的,那是两千多年铸造历史的延续与发展:

  印度的德里铁柱,重达5865公斤(约六吨),大约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约隋朝时期)。

  位于印度中央邦的达尔城,也有一根锻铁的支柱,它的总长度达到13.21米,总重量比德里的铁柱重了整整1吨,据称这根铁柱是公元11世纪(约北宋时期)帕拉马拉国王Bhoja建立的胜利之柱(这样的纪念碑有意义吗)。现在这根柱子被分割成三截横放在地上。

  就想问问,印度在十一世纪之前都铸造了哪些青铜重器、大件铁器,德里铁柱之后,又铸造了哪些金属重器?

  看看金代大铁钟的资料,据悉全国范围内共保存有以下十二处:

  1.陕西省淳化县金代大铁钟,铸于金代大定29年。铁钟通高2.25米,口径1.71米,重2.73吨。

  2.山东省蒙阴县钟山寺金代大铁钟,铸于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重达1吨有余。

  3.山西平阳鼓楼金代钟楼,有金明昌七年(1196)铸造的1口大铁钟。2500余公斤

  4.甘肃省平凉崆峒山大铁钟,铸于大定二年(公元1161年),重达一万一千斤的大铁钟。

  5.河南省汝州市风穴寺宋代大铁钟,铸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重9999斤。被称为“风穴钟声”。

  6.济源市邵原镇金代延福院大铁钟,钟高2.6米,底围周长4.75米。钟身通体铸造铭文,铭文记载了金代承安四年和泰和元年驻守此地的军事官员的名字、官职以及都会首、工匠及施舍寺院、捐助人员名单等,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军事管制制度。

  7.陕西荐福寺金代大铁钟,铸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2万多斤重。

  8.陕西澄城金代大铁钟,铸于多明昌三年,该钟上锐下侈,上面是蒲牢纽,下面是八角弧形口,通高235厘米,口径153厘米,口沿壁厚12厘米,周长459厘米,重约4吨。钟身系灌铸而成,可分为七段四十五模:钮下最上一段,合铸一模,与钮连接,中留一孔;第二段,有四模,铸有四孔;第三段,又八模,每模阳铸四字铭文。即“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王子岁,明昌三年。三月甲辰,体日工毕。”前面四句十六个字是吉祥语,后面十六个字,是该钟铸造的年月日,“明昌”是金章宗执政的第一个年号,模铸有“问东北路石州铸钟匠人杨及其子第等七个人的姓名。第六段,共八模,每模铸钸莲花一组。第七段,共八模,模线与第六段相连接。似为同模,相互间隔的园形钟点与牡丹花分布于每个弧形角内。其下为加厚的八角弧形钟口。在该钟的铭文里,共发现60多个不重复的简化汉字,其中有11个与现在的简化汉字完全一样。即:党、贵、荣、张、顺、坚、蔺、宝、仙、济、弥,还有“汉鼎繁标宋年”(年,)“汉鼎繁标宋学 ”(学),“汉鼎繁标宋烁”(秋,)“ 汉鼎繁标宋开”(开)等异体字。这些简化汉字证明了我国的简化汉字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从而推翻了以前汉字简化300年。

  9. 河南少林寺金代大铁钟,铸于金泰和四年(1214年)。钟高2米、直径1.25米、重重11000斤。

  10.山东史口镇金代大铁钟,此钟,高1.88米,钟口直径1.19米,钟壁平均厚度0.07米,重约1500公斤。

  11.兰州兰园泰和铁钟,铸于金章宗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高约3米,口径约2米,重达万斤,大钟呈八角形,铸造精致。

  12.邢台开元寺金代甲辰岁大铁钟。与上述的十一处金代大铁钟相比较,邢台开元寺大铁钟是最大,最重的一个,是钟中之宝,堪称铁钟之“王”。

  司母戊鼎,商后期,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

  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

  司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永乐大钟,铸造时间为1424年以前。

  铜钟悬挂在大钟楼中央巨架上,通体褚黄,高6.75米,直径3.7米,口外径3.3米,重46.5吨。钟唇厚18.5厘米,最薄处约9厘米,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内外铸有经文230184字,无一字遗漏,铸造工艺精美,一次性铸造完成。为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

  从大钟顶部一个微小的砂眼中取出一个微小的金属颗粒;从大钟底部不显眼的边缘刮掉一点金属粉末。化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钟上下部位的成份是均匀而一致的:铜80.54%;锡16.41%;铅1.12%;锌0.22%,永乐大钟除含有铜、锡、铅、铁、镁外,还含有金和银,而且含量很高,其中含金18.6公斤、含银38公斤(这个西方金的镇物也是货真价实的1万8千克金子,3万8千克银子)。青铜的机械性能曲线显示,当含锡量在15%至17%时,抗拉强度达最高值,声学性能也达到最佳状态。还有铅、锌、铁、硅、镁等元素。这种成分配比,与《考工记》中的“六齐”项下的“钟鼎之齐”的记载极其近似。

  有人会问,这么大的永乐大钟究竟怎么铸造出来的呢,这个活放到现在也是高精尖项目,可能只有徐工制造可以试一试。

  明永乐大钟是采用泥范法(中国的三大传统铸造工艺-泥范法、铁范法和失蜡法之一)铸造。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内壁,上面涂上细泥,把写好经的宣纸反贴在细泥上,刻好阴字,加热烧成陶范,然后再一圈圈做好外范。铸时,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炉火纯青,火焰冲天,金花飞溅,铜汁涌流,金属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范,一次铸成。

  经过反复研究和考证,科学工作者已经能清晰描述当年铸造大钟的方法和过程。这是初创于两千多年前商周时代的陶范法。到了明代能工巧匠手中早已成为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的工艺。他们营造了一个壮观而宏大的场面:在地上挖出十米见方的深坑巨穴,先按设计好的大钟模型,分七节制出供铸造使用的外范,低温阴干,焙烧成陶。再根据钟体不同断面的半径和厚度设计车刮板模,做出大钟的内范。当七个陶制外圈依次对接如七级浮屠之状时,浑然一体的大钟外范便拼装成功了。

  这是天衣无缝的操作,纤毫之隙,分厘之差便会引起"跑火",招致全盘失败。为了承受浇铸的压力并确保足够的强度,外范四周无疑是用泥土填满并层层夯实的。钟钮旁边四处不易觉察的疤痕,泄露了四个浇铸口的准确位置。我们看到了最典型的雨淋式浇铸法:几十座熔炉沿四条槽道排开,炉内大火流金、铜汁鼎沸;地坑里内外模范同时高温预热。当蓄满炉膛的万斛金汤相率奔泻而出后,这口万钧大钟便一气呵成了。回望此情此景,五百年前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分明已经透出了近代大工业的规模和气概。

  永乐大钟作为一个发声装置,它最根本的功能和终极的输出无疑是钟声。归根结底,应该以钟声的品质来鉴别技术成就的高低。在这方面,五百年间已有无数诗文对永乐大钟天下独美的音响作过精采描述。而科学工作者用的却是另一种语言。快速傅立叶变换法,旋转薄壳体有限元分析法,一记钟声如同一束白光通过牛顿的棱镜,频谱上出现了众多的分音。钟体在几何形状大致固定的情况下,单靠厚度的变化就能带来极为丰富的泛音。厚厚的钟唇是高音E3的主要震源,钟腰的厚度变化则送出了C3、A3分音。这是不同乐音奏出的和弦,是众多溪流汇成的洪波。永乐大钟铸成后,由于通体都是经文,根本不可能通过机械刮削来调音,但却一次性达到如此音响效果,这的确是俗手不办的事。由于差频现象和各分音在大气中衰减程度不一,便出现了钟声的抑扬起伏和各处听到的音调略有不同。重击一次,钟声持续时间可达三分钟之久。最后绕梁不绝的余音是最低的基音。

  永乐大钟,钟壁薄而经得起重击,音质音色驰名天下。轻撞,声音清脆优扬,回荡不绝达一分钟。重撞,声音雄浑响亮,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方圆50公里皆闻其音。据冶金部门分析,该钟配方科学,钟体强度达最佳值,故受撞五百多年,仍完好如初,二十三万多字的佛经铸在钟上,击钟一下,字字皆声,等于诵读一遍经文,自然是功德无量。

  永乐大钟其声音振动频率与音乐上的标准频率相同或相似,轻击时,圆润深沉;重击时,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优雅。声音最远可传90里,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令人称奇叫绝。

  从钟体造型和声音设计来看,无疑吸收了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所总结的铸钟经验:"薄厚之所振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钟厚则石,已薄则播","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比较恰到好处地处理了钟的形状、厚薄与音质的关系。同时也考虑到了钟体合金比例对音质的影响,含锡占16%左右,加以少量铅的铜钟,其合金强度、硬度比较适中,既有利于振动发声,又易于熔化浇注。

  经中科院声学所有关专家测量,永乐大钟钟声中一些重要的分音相当准确地与标准音高相符合,频律相近的分音产生的拍频声是钟声的一个重要特点。古书中所说钟声'时远时近'就是听到这种拍频声的感受。在古时,在有利的声传播条件下,完全可能如古人所说的声闻数十里。

  这是从夏代铜铃商代铜鎛曾侯乙编钟一路走来的,是中华铸造技术音乐艺术的延续与发展:

  永乐大钟有"五绝"。第一绝是形大量重、历史悠久。第二绝,永乐大钟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一口大钟。大钟奇妙优美的音响是第三绝,有位声学界的权威人士给永乐大钟的钟声下了八个字的评语:"幽雅感人、益寿廷年"。科学的力学结构是永乐大钟的第四绝。永乐大钟的悬挂纽是靠一根与钟体相比显得很小的铜穿钉连接的。别看穿钉很小,却恰恰在它所能承受四十多吨的剪应力范围之内。永乐大钟第五绝是高超的铸造工艺。

  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曾对大钟的合金成分进行了测试,金铸在铜器中,可防止锈蚀,银则可提高浇铸液的流动性,这正是永乐大钟五百多年保持完好、钟声依然洪亮悠扬动听的原因。永乐大钟的铸造成功,是世界铸造史上的奇迹,就是科学发达的今天也难以实现。

  乌尔班大炮:铸造时间为1452年。

  该炮长达17英尺(约合5.18m),重17吨,炮筒厚达8英寸(约20cm,以便承受开炮时的巨大冲击力),口径则高达30英寸(约合762mm),足以容纳一位成人,所用花岗岩炮弹重达1500磅(约680公斤)。是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火器。

  “君士坦丁堡的终结者,土耳其人的乌尔班大炮。匈牙利籍火炮设计师乌尔班设计,1453年4月12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七代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大军,总攻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使用这种巨炮。”

  很好奇匈牙利有什么金属铸造传统培养出乌尔班这样的设计师:

  “君士坦丁堡的终结者,土耳其人的乌尔班大炮。匈牙利籍火炮设计师乌尔班设计,1453年4月12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七代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大军,总攻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使用这种巨炮。”

  百科:

  匈牙利国家的形成起源于东方游牧民族──马扎儿人游牧部落,公元9世纪时他们从乌拉山西麓和伏尔加河湾一带向西迁徙,公元896年在多瑙河盆地定居下来。[1]

  公元1000年,匈牙利大公伊什特万一世在匈牙利推行天主教,并获天主教教皇加冕成为匈牙利第一位国王。传统上认为马扎儿人国家是由阿尔帕德大公建立的,他于9世纪末带领马扎尔人来到潘诺尼亚平原。匈牙利王国是国王伊什特万一世于公元1000年建立。匈牙利早期的历史同波兰和波希米亚密切相关,也同时受到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影响。

  1241年到1242年蒙古金帐汗国的攻击下,匈牙利曾经遭到沉重打击。

  1458年到1490年胡尼奥蒂·马加什统治匈牙利。他进一步加强了匈牙利国力和政府的权威。在他的统治下,匈牙利(特别是北部,归属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地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一个艺术文化中心。

  1526年土耳其入侵,封建国家解体,分裂成三个部分。匈牙利文化也影响了周边国家,例如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兰、波希米亚和匈牙利曾经组成过维谢格拉德集团(1991年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四国结成的同盟也沿用这名字)。

  关于乌尔班大炮

  “虽然西方在14世纪已经开始运用火炮,但真正大规模运用重型火炮的,最早还是在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围攻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聘用匈牙利籍火炮设计师乌尔班制作了乌尔班大炮(有时也被称作“土耳其巨炮”或“达达尼尔大炮”)。该炮长达17英尺(约合5.18m),重17吨,炮筒厚达8英寸(约20cm,以便承受开炮时的巨大冲击力),口径则高达30英寸(约合762mm),所用花岗岩炮弹重达1500磅(约680公斤),是那个年代威力最大的攻城炮。苏丹穆罕穆德二世沿君士坦丁堡城墙的薄弱地点布置了14到15个炮兵阵地。乌尔班巨炮布置在苏丹帐篷前的显要位置。炮兵阵地通常布置一门主炮,同时环绕大量小口径火炮作为辅助,奥斯曼士兵称之为“巨熊周围的幼兽”。它们可发射从200至1500磅的炮弹。这是西方第一次成规模的“炮群”战术。苏丹部署了至少69门大炮,在当年首屈一指。苏丹的炮群给伟大的狄奥多西城墙(中世纪时代西方最坚固的城墙)造成了极大破坏。最终于1453年5月29日击败顽强的守军,攻占君士坦丁堡。土耳其拥有这座传奇都市,直到今天。虽然乌尔班大炮本身未能保存至今,但它的姊妹款达达尼尔大炮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这不就是巨舰大炮时代“口径即正义”的穿越版吗?欧罗巴人有时候跟东洋人一样,真是一根筋。

  百科说“乌尔班被自己发明的大炮给炸死”,这样的故事,问你信不信:

  9.8钎焊

  钎焊,是指低于焊件熔点的钎料和焊件同时加热到钎料熔化温度后,利用液态钎料填充固态工件的缝隙使金属连接的焊接方法称。

  关于古代钎焊有下列资料:

  1.“已知最早的钎焊现象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苏美尔文明的乌贝德时期(公元前3000年)的一件铜制嵌板上,其上饰有两只雄鹿,它们的牙齿和主干由钎焊连成一个整体。”

  2.“古希腊(埃及?)底比斯(公元前1475)的一处墓室壁画就描绘了一个采用炭炉钎焊的场景。”

  3.1956年一1957年,河南上村岭魏国墓出土181件青铜器,经观察,其中的壶耳和区霎(原文如此),都是使用焊接方式与器体连在一起的,断代为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晚期。该遗址计出土青铜匝(匜?)13枚,有7枚匝霎是焊接的,在器体的相应部位上都留有桦头,以为固接。这是今日所知我国最早的焊接器物。

  4.春秋战国时期,钎焊流行起来。

  中国的钎焊是在西周晚期,假定是前800年,这时距离最早青铜器马家窑青铜刀(距今4800-5000年)出现已经将近2000年,从夏代开始算起1200年,商代的青铜器已经繁荣了500年,西周又接着发展了200多年,其间有多少青铜精品啊,比如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就是商代的。

  经历了这么多,有了这么多成果,中国才迈进了钎焊时代。钎焊流行期间,出现了曾侯乙墓这样的青铜精品世界。

  苏美尔“钎焊铜板”比中国早2200年,“古埃及”钎焊壁画比中国造600多年,两地在这之前有何青铜器精品?钎焊出现之后又有什么青铜精品?

  “已知最早的钎焊现象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苏美尔文明的乌贝德时期(公元前3000年)的一件铜制嵌板上,其上饰有两只雄鹿,它们的牙齿和主干由钎焊连成一个整体。”

  看看中国的部分钎焊青铜器,

  虢国墓青铜匜

  底比斯壁画

  湖北九连墩战国楚墓部分钎焊青铜器的分析数据(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哪些部位使用了钎焊,一个墓葬钎焊铜器如此之多,可见钎焊流行),中国青铜器繁荣发达,用到焊接的地方很多很早,为什么钎焊就是学自西亚的呢?

  关键是直到司马迁的时候,西域还是不懂铸钱器的地方:

  《史记•大宛列传》说:“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

  还有焊珠。

  资料说,“缀珠又叫焊珠。是把极微小的小金珠焊接串联而成为图案的工艺。金珠极小,最细直径只有0.01厘米左右,极小如尘,肉眼亦难以察觉。现存最早的焊珠器物,应该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乌尔地区(今伊拉克)蒲亚比皇后墓出土的两件金饰.在古埃及出土最早的焊珠金饰可见于十二皇朝勒密达楚公主墓中。此种工艺在公元前六世纪传入了希腊,立刻风行欧洲。

  中国的焊珠可见追溯到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战国时代匈奴墓出土的一个黄金冠顶,顶上有鸟首及金镶松石耳坠,采用了此工艺。中国的这种工艺可能是从西方引进,通过塞族、匈奴等等。”

  乌尔地区(今伊拉克)蒲亚比皇后墓出土的两件金饰

  “缀珠,原理其实是利用黄金碎屑小粒,置于木炭上加热至融化,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会凝为小球状。

  近代西方依旧沿用此古老的技法。比如印度,至今使用此法,他们在陶瓷小罐上放置碳粉一层,其上用粗锉具锉磨黄金,使黄金粉末散落于碳粉上,但必须避免金粉互相接触,然后再盖上另一层碳粉,重复工序至瓷罐载满为止,再用炭火烘烧瓷罐,金粉自然融化而成球状,水洗后用筛子分出大小不同的金栗,即可使用。”

  焊珠微细如尘,最小的直径仅为0.01cm,至汉代焊珠工艺已相当娴熟与精巧。东汉时期流行一种焊珠金冠饰,圆片型,中有漩涡,常见四叶或六叶,间中镶有松石或金珠。

  其实,战国的焊珠炸珠已经成熟。看看这件战国镶嵌宝石凤鸟形铜带钩:

  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战国时代匈奴墓出土的镶松石金耳坠

  “焊珠技法对于温度的掌控十分重要,必须很好的掌握焊药的烧成温度,不至于让金珠熔化变形,所以一般焊珠金饰都是焊于很薄的金片上,过厚的金片需要较大的火力才能把焊药熔解,但在焊药达到这个温度之前,其他受热部分很可能开始熔化变形。焊珠技术,原则上只是一种烘烧融合的技法,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并且制作精巧,可与西方产品媲美。”

  “这种工艺很美,自古至今都为人所爱,但是实际做过这种工艺的小伙伴们就知道,他是一种既费时又费金还费碳的烧钱工艺!”

  “炸珠微细如尘,最小的直径仅为0.01cm,至汉代焊珠工艺已相当娴熟与精巧。东汉时期流行一种焊珠金冠饰,圆片型,中有漩涡,常见四叶或六叶,间中镶有松石或金珠。”

  四叶涡纹焊珠圆形金冠饰,直径1.1~2.7cm 表面布满炸珠,原有底拖板遗失,其中四件镶有松石,河南洛阳烧沟1040号东汉墓出土。

  六叶涡纹焊珠圆形金冠饰,直径3cm,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馆藏。

  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炸珠金饰

  汉代金带头,其中一些都运用了炸(焊)珠技术

  最近三星堆还出土了三千多年前的金珠,这些小金珠的尺寸实际上非常地小,小的只有零点几毫米,大的也无非一两毫米左右。可见我国焊珠炸珠技术有多悠久:

  还有金器的锤碟技术

  中国古代用火历史时间长久,180万年前就开始用火了,火的功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哪个地方的用火技术有这么丰富这么精深?看看中国用火的历史,用火的技术,炸珠焊珠技术炸珠很明显也是用火技术发达的衍生品,汉代就有了,有人想说炸珠焊珠是外来的,可是,哪里找得一件比得上中国的炸珠艺术品?汉代以前,地中海沿岸有什么高超用火技术了?

  锤揲,明明商代就有的技术,却要说是汉代传入,甚至是唐代传入,甚至说我国古代的跟西方的技术有别,不是真正的“锤揲”,要人家西方的传过来之后,我们才有真正的锤揲:

  “锤揲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词汇,根据《辞海》的解释,锤是用锤敲打,揲意为“椎之使薄”,锤揲就是通过锤炼敲打,将金属锻造成想要的形状。在古代,锤揲技艺也被称作“冶钑”,也就是民间所谓的“敲皮法”或者“收抛活”。这项技艺传入日本后,日本人称之为“锤起”,纯手工打制的锤起铜器,至今在日本仍很受欢迎。

  我国人民使用锤揲技艺的历史相当久远,早在殷商时期便已经开始,安阳殷墟出土的金箔、金片,便使用了较为简单的锤揲技艺。最迟至西周晚期,锤揲技艺在我国已日臻成熟,根据出土文物来看,这一时期的金饰已经有了较为形象的动物造型。”

  每一项技术,我国古代都有顶级质量做工的海量成品,域外往往只是一件两件粗糙的成品,然后,我们的技术就是外来元素了:

  春秋时期

  唐代

  元代

  如意纹金盏金盘

  明朝的

  这就是所谓的金银锤揲(yè)工艺源自西亚的证据之一:

  日本美秀美术馆藏两河流域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刻纹农耕宴会纹银杯

  中国的银制品,锤揲(yè)工艺在商代已有雏形,约在汉代初步成熟

  看看唐代阿拉伯沉船黑石号上的唐作金器,做工精美,如果西亚金器做得那么好,阿拉伯又何须迢迢万里的从唐代进口?

  关于失蜡法

  失蜡法是青铜铸造的一个里程碑。之前主流意见都说中国的失蜡法是印度传进来的,直到河南淅川春秋云纹铜禁的出土,才打破了这个说法。

  失蜡法是这样的,首先用泥质材料制成器物内范,在内范上贴上蜡片,对其雕刻得到蜡模。将泥浆反复涂抹在蜡模外,形成整体陶范。加热烘焙陶范,使蜡料熔化流出,再进行浇注,铜液就会占据蜡模原先的位置,冷却后得到与蜡模完全相同的青铜器。显然,此法极好地利用了蜡料易雕刻、受热易熔化的两个特点,一次铸造就能得到立体的空间效果,并且能获得立体透雕的效果,成就了青铜铸造新的辉煌。而且所铸器物没有范线或是扉棱,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青铜器器型的限制。

  据说这是印度的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最早四千年前,比中国的还早几百年。

  中国的失蜡法在春秋时期成熟,铸造器都是纹饰造型极为精细的青铜器。象云纹铜禁,曾侯乙尊盘,纹饰极为繁复精美,想复制殊为不易,这才配得起失蜡法。

  中国古代的失蜡法不是一步到位的,在失蜡法之前,商代的绳纹提梁卣用的是烧失法,用绳子做模,草绳翻范后点着烧尽,原理和效果都是一致的。这说明中国的失蜡法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

  商代绳纹提梁卣

  失蜡法之前,商代已经有很多浑铸法分铸法铸造的青铜器

  失蜡法之前或者同时铸造的青铜重器

  看看用失蜡法铸造了曾侯乙尊盘的曾侯用其他方法铸造的青铜器

  这些,印度的在哪里?

  2002年河南叶县春秋许灵公墓出土一件精美的镂空蟠龙纹建鼓座,采用了极其复杂的范铸,不亚于失蜡法作品的复杂程度。

  曾侯乙建鼓座,也有说是失蜡法铸造的,但也有人认为不是。无论是什么方法,都是顶级的技术

  在看看印度的那几件,说是用失蜡法铸造,失蜡法会不会觉得掉价了点?

  中国包括青铜器铸造技术在内的众多技术,主流观点大多认为是从北方大草原由西往东传入的。但失蜡法最先在中国南方楚国出现,这就难搞了,总不能跳过北方飞到南方吧?于是,就有东南亚传入说了,印度于是也有四千年前的失蜡法青铜器了,甚至有人说,先前时期的中国青铜器“没有失蜡法”了:

  中国的失蜡法技术更高质量更好,体现了混合材料的特征,而“西方的失蜡法”是纯粹的单一材料失蜡法:

  ---+---

  中西失蜡法之同异

  失蜡法是早期金属文明的一大创造,在东西方冶金史上都据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铸造技术的演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传统蜡料由蜂蜡(或虫白蜡、石蜡)、松香和植物油(或牛油、羊油),根据气候状况按不同配比组成。制备时,在加热的容器中依次放入蜡、松香和油料,边融化边搅和成糊状;稍冷后取出,经反复拉拔成为合用之蜡料。这一工艺措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盖由固态分散相和液态分散介质组成的多相系统,在成分一定时,其可塑性取决定于固态相与液态相的弥散度和分布的均匀性。通过机械的反复拉拔,固态的蜡与液态的松香、油料充分混合,色泽由深黄变为浅黄,成为塑性极好的蜡料,可以随意拧扭、弯曲、在压力下擀成片状、捏成梗状、搓成条状。塑性如此良好的蜡料,给予铸师以很大的操作自由度、可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或手捏成形(“捏蜡”一词即由此而来),或用“拨子”拨塑成形(习称“拨蜡”),或用木质模板将蜡压制成形(“剥蜡”)。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失蜡法的蜡模制作是使用经特殊手法加工的蜡料在固态下制作成形的。中国古代曾否以液态、半液态蜡料藉浇注、搪制、刷制等技法制作蜡模,迄未见实证,有可能是在近代从西方传入的。

  西方的失蜡法系用蜡和松香配制蜡料,为改善塑性须加入少量动植物油。蜡模是用液态或半液态的蜡料以浇注、搪制或刷制的技法成形,也有将蜡压成片状贴附于模具内面的,细部修饰则多借助雕刻加工。多年来,笔者查检有关文献并向多位专家求教,尚未发现西方古代有类似中国的传统蜡料与捏、拨、剥等蜡模制作技法。

  古代的青铜器,铸造方法也可以断代:

  @古小黑帽

  古代青铜器铸造有一个原则,整个器物器壁相差不能过于悬殊,否则会产生铸造缺陷。因此在商代中期以前的铜鼎、斝、鬲、甗等较大的三组器足都是空心足,在大型器物上如果耳朵也很大的话也一定是空心的。这是铸造规律所致。商代中期开始,上述器物足部开始封闭,但是这一铸造规律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工匠采用的办法就是在足部留有一泥芯,浇铸后泥芯留在了足内,你观察到的所谓实心足足内其实是泥土,只不过被铜包裹了,耳朵也同理,大型实心器耳里面也是泥土。这就是所谓的“盲芯”技术。如果你观察司母戊大方鼎,它的鼎足上有几个洞,就是以前人不了解这个背景清理过度把鼎足盲芯掏出来后的结果。当然,这一时期仍旧有一些大型器物没有将足部完全封闭,还留有一点凹窝,这个原因现在还不知道。所以古人也知道空心足存在问题,但也属无奈之举。为了解决空心足,古人还曾经发明了T形足解决这一问题,最终盲芯技术成为了终极解决方案。也正是由于盲芯的出现,为了固定盲芯,设置了底范,足逐渐演变成了柱形足。所以空心足可是判定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准,完全空心足那一定是商代中期或以前的,实心足(包括有小凹窝的实心足)一定是商代中期以后的。

  没有土芯的斝

  二里头时期连珠纹斝,看得出是没有土芯的

  商代早期的没有土芯的斝

  商晚期青铜斝,有的可以直接看到土芯

  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9900808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2)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9952055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3)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111152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4)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283253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5)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379286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6)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505787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7)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782419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8)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862245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9)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896063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0)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1046895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1)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1539692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2)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1794818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3)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035249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4)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209270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5)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715394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6)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827250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7)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3294360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8)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4048847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9)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8133929

  简单说,“铜的发源地”并不只有西亚。“全球人民都知道”太夸张了

  一图流是这样:显示旧大陆铜冶金起源和扩散的等时线图(Hauptmann,2021)

  这种图容易给人以单中心向外扩散的印象。实际上,公元前6千纪之前的铜制品基本上是“冷”石头技术的产物,原料是天然铜或铜矿石,加工方式是锤锻,只是在利用金属延展性上和其他打制、磨制的石头不同。公元前8千纪以来出现退火等热处理工艺,但这还是新石器技术包的一部分(热处理以改善石头的物理性能是旧石器时代以来就很流行的技术,并非只有特定人群才掌握),一般不被视为提取冶金(extractive metallurgy)或高温火法冶金。所以有些地方的铜制品早一些、有些地方的晚一些,无关紧要。

  最初的红铜制品分布很广,原因是,从地质学角度看,安纳托利亚、伊朗、巴尔干等地的天然红铜的赋存是相当普遍的。如下图所示,旧大陆最西是巴尔干,东边已经分布到该图之外的巴基斯坦Mehrgarh(6000BC),两端都超出“西亚”范围。如果考虑到北美天然红铜的使用也可以早到6000BC,可以肯定使用和锻造红铜是多地独立起源的。欧亚西部早于 5200 BC的红铜制品分布(Pernicka,2020)北美的红铜文化区域,6000-1000BC(Bebber,2021)Copper and silverore deposits in the Middle East, geologically embedded in the Tethyan Eurasian metallogenic belt(Hauptmann,2021)Distribution of known sites or districts where prehistoric copper mines havebeen identified and, in most cases, radiocarbon dated(O'Brien, 2015)

  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技术进步是把矿石冶炼成金属(如把氧化铜矿石还原成铜),或者在高温下处理金属(如把红铜加热到液态、铸造器物)。这发生在公元前5千纪或稍早,地点如下图所示,同样不限于“西亚”,而且很难说东南欧、安纳托利亚、伊朗高原哪个地方更早或者谁传播给谁。旧大陆冶金术多元起源的最佳证据就是这一阶段的考古发现。公元前第5千纪晚期有红铜熔炼证据的地点 1- Belovode, 2 - Akladi Cheiri, 3 - Orman Fıdanlığı, 4 - Norşuntepe, 5 -Mersin, 6 - Yarim Tepe I, 7 - Tappeh Ghabristan, 8 - Cheshmeh Ali, 9 - Tappeh Zagheh, 10 - Tappeh Sialk, 11 - Tal-i-Iblis.(Pernicka,2020)

  其中,已知最早的铸造红铜制品是安纳托利亚Mersin遗址第16层的红铜凿和针,年代约在公元前5千纪早期。最早的熔炼红铜的证据是塞尔维亚多瑙河盆地中部的Belovode遗址Vinča 文化层的矿渣,年代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还有在上图之外的的伊比利亚半岛,红铜熔炼的证据出现在BC4910-4460年的Cerro Virtud。

  这里重点说一下巴尔干,上图并未标出所有遗址,而且在诸多早期冶金术核心区中,巴尔干可能是目前研究最充分、同时也是国内知名度最低的一个。

  塞尔维亚东部的Rudna Glava 和保加利亚南部的Aibunar 发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红铜矿开采证据。(O'Brien, 2015)(O'Brien, 2015)

  这里最早一批用熔炼红铜(smelted copper)制作的工具见于塞尔维亚南部的Pločnik 、保加利亚西部的Slatino、色雷斯北部的Devebargan-Maritsa、黑海海岸的Durankulak,其中Pločnik年代为BC5040-4840,发现38件红铜器,总重约16公斤。就目前证据来看,公元前第5千纪东南欧红铜生产规模要比同时期的西亚大。有学者公元前5千纪巴尔干地区流通的红铜总量约为4.7吨。

  Copper mineral and metallurgical evidence from mid 6th–mid 5th millennium BC. a typical malachite bead on the left and a black-and-green mineral on the right (Belovode); b copper slag from Belovode; c ceramic sherd with copper slag overflowing its top, most likely used to line a

  除了红铜,巴尔干半岛同时也是其他几种冶金术最早出现的地区,包括:

  铅:可能可以追溯到约BC5200的Belovode遗址出土的铅矿渣,但在BC5千纪中期巴尔干中部出现得更频繁。(铅的熔点只有327°C,比红铜更容易熔化)

  黄金:可追溯到约BC 4650年保加利亚东部,最著名的就是保加利亚Varna墓地,出土3100件金器、总重6.5公斤。这里还有最早的金铜合金和最早的失蜡法生产金器的证据。东南欧的黄金冶金和黄金使用证据也比同时期西亚丰富得多。

  锡青铜:可追溯到约BC 4650年塞尔维亚南部和整个保加利亚,其中年代最确定的是Pločnik遗址发现的锡青铜片,其他的锡青铜器物也见于保加利亚的Ruse、Karanovo、Gradeshnitsa、Smjadovo、Zaminec、Bereketska Mogila等遗址,也属于公元前5千纪中后期,总共有14件。这种锡青铜不是由两种元素合金化形成的,而是由铜锡共生矿冶炼而成;而且在Vinča 和Varna文化崩溃后这种技术也没有延续下来,当地重新出现锡青铜要等到约两千年之后。

  银:希腊可能于BC5千纪末/4千纪初用灰吹法生产银,银器最丰富的发现是希腊Alepotrypa洞穴。但这方面的证据要弱于公元前4千纪的安纳托利亚和伊朗的遗址。Map of the Late Neolithic/Early Chalcolithic sites (c. 5500–4600 BC) mentioned here.(Radivojević,2021)

  上图中的遗址:17: Pločnik;20: Belovode;22: Rudna Glava; 25: Slatino;31: Maritsa;34: Karanovo; 38: Varna;44: Ruse; 46: Durankulak;50: Karbuna最早的锡青铜制品(Radivojević,2021)

  其他相对少见的铜合金类型,也和特殊的矿有关:

  公元前5千纪-公元前2千纪黄铜制品分布(凡小盼等,2016)

  姜寨的黄铜是上图中年代最早的。但是按现有的考古证据完全不确定这种铜锌合金的原料来自哪里、是如何生产的。公元前3千纪高加索地区锑铜的传播(Dillis,2022)

  桑栎2015总结的近东地区出土早期(公元前9000-前2000年)铜器简表:

  巴尔干冶金区(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 6200 BC - 3700 BC 开采铜矿和使用铜器的考古学文化年表:(Radivojević,2021)

  总结一下,最早的冷锻和热锻红铜来自西亚,东南欧和南亚也很早,但这些在冶金史上的意义有限,高温火法冶金是后来的事;最早的熔炼红铜来自西亚和东南欧;最早的锡青铜来自东南欧(天然自合金)。有意识合金化(砷青铜或锡青铜)的起源是另一个问题,它比冶金术的起源晚一个阶段,这里就不提了。旧大陆冶金起源是单中心还是多中心仍有争论,但最近十几年巴尔干的新发现以及对近东红铜冶炼证据的新研究(如著名的 Çatal Höyük 遗址约BC6500的冶炼“渣”)都不利于近东单一起源模型。

  其实巴尔干在铜石并用时代大规模生产红铜是很早以前考古发现就揭示的事实,而且冶金发展的独立性早在碳十四革命之后就有学者提出来了(Renfrew, C., 1969. The autonomy of the south-east European copper age. Proc. Prehist.Soc. 35, 12–47.)。之所以国内关注不够,可能有几个原因:1.中国冶金起源即使和域外有关,最西顶多也就追溯到近东或欧亚草原西部,再往西就默认和中国没什么关系。2.受柴尔德或夏鼐观点的影响,认为冶金术是文明要素之一,于是那些不怎么“文明”的地区的考古材料就没什么吸引力。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两河流域文明最早所以也是冶金术起源地,或者某某考古材料没有冶金证据所以就不是文明,这种不加区别把冶金与文明绑定的想法是极其有害的。

  参考:

  William O'Brien-Prehistoric Copper Mining in Europe:5500-500 B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Andreas Hauptmann - Archaeometallurgy:Materials Science Aspects-Springer (2021)

  Pernicka, E. (2020). Development of metallurgy in Eurasi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560–561, 38–44.

  Radivojević, M., Roberts, B.W. Early Balkan Metallurgy: Origins, Evolution and Society, 6200–3700 BC. J World Prehist 34, 195–278 (2021).

  Radivojević, M., Rehren, Th., Pernicka, E., et al (2010). On the origins of extractive metallurgy: New evidence from Europ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37, 2775–2787.

  Radivojević, M., Rehren, Th., Kuzmanović-Cvetković, J.,et al. (2013). Tainted ores and the rise of tin bronze metallurgy, c. 6500 years ago. Antiquity,87, 1030–1045.

  桑栎:《近东地区冶金术的发展历程》,《边疆考古研究》(第 17 辑), 科学出版社,2015 年,第 175-196 页。

  凡小盼, 赵雄伟. 史前黄铜器及其冶炼工艺[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6(8):9.

  Bebber, M.R. The Role of Functional Efficiency in the Decline of North America’s Copper Culture (8000–3000 BP): an Experimental,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Approach. J Archaeol Method Theory 28, 1224–1260 (2021).

  Dillis S, Degryse P. 2022. The dawn and rise of antimony use in the southern Caucasu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5(11): 2037–2056

  人类最早利用的铜是靠天吃饭形成的自然铜(红铜),即手工“冷”打制常见于发育完整的铜矿氧化带中的,天然形成的自然铜或红铜制作铜器。打制含锡或含砷铜矿石制作出的公元前7000年或更早期“青铜器”与利用自然铜没有本质区别。因为自然界存在纯度很高的天然铜,所以人类使用红铜很早(公元前9000年),但正如人类早期利用陨铁不能代表冶铁水平一样,使用天然纯铜或高纯度铜矿不能体现金属冶炼技术能力。体现技术能力与文明水平的是冶炼金属。最早的冶炼铜是纯铜,砷铜合金或锡铜合金(即所谓“青铜”)。人类文明划分中的是青铜时代,而不是“铜器时代”。所以我们读文献时不要被各种"B.C.9千纪,B.C.8千纪,B.C.7千纪"唬倒,只看冶炼铜的起源时间即可。世界最大的天然铜铜块,重26吨,出自美国密歇根州霍顿昆西矿,铜含量高达99.95%

  人类冶金史是炉温提升的历史,例如人类最早冶炼的金属可能是炉温最低的铅,熔点327.502°C。理论上原始社会晚期陶窑炉温可以达到熔炼纯铜的1083°C。但最早的人工冶炼铜是砷青铜,然后是锡青铜(熔点800°C),黄铜(熔点950°C)。

  一般认为最早的青铜冶炼有三大技术中心:安纳托利亚技术中心,喀尔巴阡-巴尔干冶金技术中心,伊朗技术中心。其中安纳托利亚同样伊朗靠的很近,不排除存在技术交流可能。最早的铜冶炼起源于伊朗与安纳托利亚地区(公元前5000年)。然后是欧洲多瑙河流域,公元前4700年。即喀尔巴阡-巴尔干冶金技术中心,此文明公元前3700年由于不明原因崩溃,原有技术成就被遗弃。

  相对西亚与欧洲,四大文明古国出现冶炼铜都较晚,四大文明古国青铜技术可能都是外来的:

  古印度:印度冶炼青铜出现的时间公元前2200年的摩亨佐达罗遗址,有蹭巴基斯坦的意味。古印度位列四大文明古国中出现冶炼青铜的排倒数第一名,如果继续蹭巴基斯坦的考古发现,由于巴基斯坦北部靠近冶铜发源地伊朗技术中心,“古印度”可以把出现红铜(自然铜)制品的时间推到公元前6000年,一举“超过”其余3大文明古国“光荣”位居使用铜器第一名。

  古埃及:公元前4000年出现铜斧,含砷很低,推测不是刻意渗砷,而是打制含微量砷元素与镍元素的自然铜矿石获得的红铜器。公元前3500-3000年开始量产青铜。古埃及青铜冶炼可能是安纳托利亚技术中心传入。

  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出现最早铜件,但是文献未说明是红铜还是青铜。公元前3000年出现成熟的青铜锻造与铸造。美索不达米亚的青铜冶炼技术几乎肯定来源于毗邻的伊朗技术中心。

  古中国:公元前4700年发现人类最早的铜锌合金——黄铜,但中国发挥似乎不“稳定”,下一次发现黄铜是公元前2300。不排除是偶然冶炼恰好同时含有铜锌的矿石获得,而非有意识的冶金活动。公元前3100年在甘肃马家窑文化发现青铜刀,同时发现碎铜渣(证明铜刀很可能是自产的“国货”,而非从古玉石之路贸易而得)。公元前2300年在陶寺遗址发现砷铜制作的齿轮青铜器,但无法确认是国产还是贸易得到。古中国出现量产的青铜器是公元前2300(甘肃发现铸造的青铜箭头),前1900河南发现铸造青铜容器,而后就是毫无疑问的中国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

  所以四大文明古国都不是炼铜技术的原创地,文明古国的力量体现在大规模量产,以及制造高品质的青铜器。如埃及与两河流域出土的巨大铜像,中国的青铜鼎等容器。古中国的青铜器数量极其巨大,单体重量也很高。即使最早的青铜技术是外来的(一般认为西来走的是欧亚草原路线,即通过乌拉尔与西西伯利亚的颜那亚文化人群及其后继者传入,他们的技术来源于安纳托利亚技术中心,据说正是颜那亚文化人群摧毁了欧洲的喀尔巴阡-巴尔干冶金技术中心),也体现了我国的某种"天赋"——把国外高大上技术做到低成本,高性价比的规模化量产。正如在青铜时代之后的铁器时代中国再次后来居上发明了铸铁技术,在中古时代把铁器大量出口到技术发源地西亚。

  以下引自世界技术编年史——采矿冶金,能源动力篇

  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开采冶炼铜矿石

  鲁德纳格拉瓦(Rudna Glava)古铜矿位于多瑙河中游平原的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以东140千米,靠近罗马尼亚边界,其主要铜矿物为黄铜矿,含孔雀石、蓝铜矿等主要矿物。1968年开始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有敞口铸造和竖井开采矿石的遗存,而在保加利亚南部的艾布纳尔(Ai Bunar)遗址,也发现有竖井开采矿石的遗迹。这是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地区存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采与冶炼铜矿石的可靠证据。根据发掘的遗物可以推断,鲁德纳格拉瓦古铜矿主要使用石锤,还有鹿制的镐头工具进行采矿,采用的是“火爆法”对矿脉进行炸裂后再用手工采出矿石。此外,古铜矿遗址中还发现了多条“竖井”式的开采遗迹,说明该古铜矿遗址主要开采的是地下矿石。目前,鲁德纳格拉瓦的早期采矿遗物已被确定属于早期红铜时代,而艾布纳尔遗址有2000~3000吨铜矿石在红铜时代被开采出来,可能生产出了500~1000吨的金属铜。这种大规模的开采可能导致了巴尔干地区红铜时代晚期氧化铜和碳酸铜矿石的短缺,进而导致金属生产出现大衰落。

  评注:这是喀尔巴阡-巴尔干冶金技术中心的最早铜矿记录,属于靠天吃饭的自然铜。

  伊拉克的库尔德斯坦地区存在最早的铜制品

  1957一1961年期间,美国考古学家拉尔夫·索烈基(Ralph Solecki1917一?)在伊拉克库尔德斯坦(Iraqi Kurdistan)附近的沙尼达尔洞穴(Shanidar Cave)里发现有B.C.9000年左右的椭圆形铜坠子。因为矿化完全,有人认为该铜坠实际为孔雀石雕刻而成,而非金属铜制品。

  评注:这则发现可能是打制铜矿石(孔雀石),连红铜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不能认真对待。

  土耳其的恰约尼存在早期使用的铜制品

  1947年,在土耳其考古学家海力特(Halet Cambel1916一2008)和美国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罗伯特·布雷德伍德(Robert John Braidwood1907一2003)领导下,土耳其-美国联合考古队在土耳其西南部幼发拉底河上游一条小支流旁安那托利亚山地边缘的无陶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恰约尼(Cayonu Tepesi)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金属铜制品的遗存,出土了大约50多件金属铜制品以及大量雕刻而成的孔雀石珠,这些金属铜制品包括用铜矿石直接打制成的铜针、别针、铜锥及铜珠等。恰约尼遗址的年代被确定为B.C.7250一B.C.6750年。

  评注:这是安纳托利亚冶金技术中心的最早出土确切铜器记录,属于靠天吃饭的自然铜。

  伊朗出现自然铜片卷成的铜珠

  在伊朗的阿里-喀什地区发现了B.C.7干纪的一颗小铜珠,该铜珠已完全锈蚀。经过实验检验,该铜珠是用约0.4毫米厚的铜片卷起制成的,铜片呈现多边形的式样。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该铜珠是用自然铜制造而成的。自然铜常见于发育完整的铜矿氧化带中,原生自然铜常含少量或微量Fe、Ag、Au、Hg、Bi、Sb、V、Ge等元素;Fe含量在2.5%以下,Ag多呈自然银包裹物,Au固溶体可达2%~3%。次生自然铜较为纯净。自然铜具有硬度低、延展性好、纯度高、导电性和导热性好等特点,可以直接将其锻打成铜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铜制品在特尔马格扎利耶(Tell Maghzaliyeh)发现有B.C.7千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铜制品之一,该铜制品为一把铜锥。经分析,该铜制品的矿料来源于伊朗的安纳拉克-塔尔梅西(Anarak-Talmessi)。

  评注:这是伊朗冶金技术中心的最早出土确切铜器记录,属于靠天吃饭的自然铜。

  美索不达米亚和安纳托利亚直接利用矿石炼铅

  在安纳托利亚半岛中南部科尼亚平原(Konya)的查塔尔萤克(Catal Huyuk)遗址出土了l3件铅珠。美索不达米亚北部辛加尔河谷(Sinjar.,辛加尔即伊拉克尼尼微省西北部的一个小镇,靠近叙利亚边界的辛加尔山)的耶里姆山丘(Yarim Tepe)发现了一个铅手镯。经确定,这两批器物为B.C.6千纪早期的器物,这也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最早直接利用矿石冶炼金属的证据,说明了人类最早冶炼的金属可能是铅。

  巴基斯坦地区出现铜制品

  1974年,由法国考古学家贾立基夫妇(Jean-Francois Jarrige和Catherine Jarrige)领导的考古小组在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卡赤平原(Kachi Plain)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墓葬遗址一美赫尕尔(Mehrgafh,B.C.7000一B.C.2500),经考古发掘出土了约B.C.6000年的铜珠等青铜制品,这说明俾路支地区(Baluchistan,包括今天的伊朗东南部和巴基斯坦西南部)最早使用铜的时间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差不多是一致的。从该墓葬中出土的器物看,美赫尕尔最早的铜制品与绿松石、天青石同时出现,这说明了其与阿富汗和伊朗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评注:我很怀疑这里的铜珠是打制含锡的铜矿石得到,本质上还是属于靠天吃饭的自然铜。

  爱琴海地区出现最早的铜冶炼

  人们从希腊北部的迪基里-塔什(DkTash)遗址和西塔格若(Sitagroi)遗址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地层里发现了小型的铜制品,其中包括了西塔格若遗址出土的铜珠和迪基里-塔什遗址出土的铜针。而西塔格若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地层中(B.C.4700一B.C.4300)不仅发现有铜针、铜锥,还发现了炉渣和坩埚,这是欧洲最早的熔炼和铸造铜的遗物,甚至还可能是冶炼铜矿石的遗物。根据光谱分析数据表明,这些晚期的铜针可能含有0.03%的铁、0.03%的锌、0.01%的金和0.05%的银,考古学家Kitsos Cave认为制作这些铜针的原料可能来自南斯拉夫。约B.C.5900-B.C.5300年东南欧出现最早的金属铜器人们从罗马尼亚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Balomir遗址出土了大铜锥,这是在东南欧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金属器物。该大铜锥长度为14.3厘米,据分析是由自然铜制成的金属制品。

  评注:这是喀尔巴阡-巴尔干冶金技术中心的最早冶炼铜记录,时间公元前4700-4300年。此“爱琴海地区,希腊”与后来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无关。

  西亚地区出现最早的炼铜遗物

  人们在安纳托利亚半岛中南部科尼亚平原(Konya)的查塔尔萤克(Catal Huyuk)遗址发现了一块B.C.5千纪的炼铜渣,这可能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炼铜渣。此外,在伊朗西北部的泰佩加布里斯坦(Tepe Ghabristan)遗址和伊朗南部的塔里-伊比利斯(Tall-i-Iblis)遗址均发现有治铜作坊。这些治炼遗址以及炼铜渣的发现使安纳托利亚和伊朗地区成为世界公认的冶铜技术起源地。

  评注:这是伊朗冶金技术中心的最早出土确切冶炼铜器记录。

  伊朗利用自然铜加工制成铜针

  在伊朗的泰佩锡亚尔克北山发现了约B.C,4500年的一枚铜针,此铜针保存得较为完好。其金相显微组织表明,该铜针是经过大量人工加工锻打的自然铜,其中含有氧化亚铜,其化学成分与伊朗的人工冶铜十分近似,其硬度为109HV。B.C.5千纪晚期伊朗已利用矿石冶炼金属铜苏萨(Susa)是伊朗的一个古老城市,曾居住埃兰人、波斯人和帕提亚人,它位于距离底格里斯河东部约250千米远的较低的扎格罗斯山脉上,卡尔黑(Karkheh)和德斯(Dez)河流之间。苏萨附近的墓葬中出土了55件铜斧。出土铜斧的数量之多,表明伊朗地区在B.C.5千纪晚期已经出现了较成熟的利用氧化铜矿石或者硫化铜矿石来治炼金属铜的工业。

  评注:这是伊朗冶金技术中心的出土的冶炼铜器记录。

  伊朗开始使用砷铜制品

  1851年,由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洛夫特斯(Wi1 liam Loftus1820一1858)定名的苏萨遗址出土了B.C.5千纪晚期一B.C.3千纪早期的青铜器物。其中在苏萨A期出土的19件青铜器物中有6件含有至少1%的砷;在苏萨B期和苏萨C期,砷铜制品的数量和砷在制品中的含量也增长了,其中18件经过分析的砷铜制品的含砷量平均约为5%。该地区砷铜的发展说明了当时伊朗地区处于青铜时代的早期,到B.C.4千纪,西亚和欧洲的冶炼、铸造和合金技术也同时有了充足的发展。

  评注:这是伊朗冶金技术中心的出土的冶炼铜器记录。

  多瑙河中游平原地区掌握炼铜技术

  考古学家在南斯拉夫地区的塞莱瓦茨(Selevac)和上图茨拉(Cornja Tuzla)、匈牙利西南的森格瓦卡翁(Zengowarkony)以及诺万卡库普加(Novacka Cuprija)等考古遗址都发现了疑似炼渣的遗物。通过对这些遗物进行科学分析,确认其为炼铜遗物,年代约在B.C.5千纪一B.C.4千纪。在塞莱瓦茨遗址发现的渣状物中检测确定为真正的炼铜炉渣的只有1块,根据炉渣中铜颗粒与一同出土的孔雀石以及蓝铜矿在成分上的对应关系,可以确定其为冶炼遗物;在茨拉遗址出土的炉渣呈斑块状出现,其与出土铜器的成分极为一致,证明其为冶炼纯铜的遗物;在森格瓦卡翁遗址的一个女性墓葬中也发现了一块约为0.5厘米×0.2厘米的炉渣,其年代约为B.C.4200年,经对含铜颗粒的检测确定其为青铜;在诺万卡库普加遗址发现的炉渣年代确定为B.C.4千纪中叶,分析显示其中的砷含量较多,还含有铅、锌等,表明其冶炼产品应是砷铜。从这些已知的炼铜炉渣推测,在B.C.5千纪一B.C.4千纪间,多瑙河中游平原地区已经掌握了炼铜的技术。巴尔干-喀尔巴阡金属冶炼技术中心(公元前5000-4000年)

  评注:这是喀尔巴阡-巴尔干冶金技术中心的冶炼青铜器考古记录。

  中国陕西出现铸造成型的黄铜制品

  1973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B.C.4700一B.C.4000)的残缺半圆形薄片,俦态组织,检验得知,其平均成分为66.5%的铜、25.6%的锌、5.9%的铅、0.87%的锡、1.1%的铁。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黄铜制品,经由铸造成型,铸态组织并不均匀,成分偏析较大,并含有铁、铅、锡、硫等杂质,具有早期铜器的特征。

  评注:这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最早黄铜青铜器考古记录,时间之早让人印象深刻。可惜出土文物样件是小件,且数量很少。后续出土文物记录存在长达2000多年空缺,也就是这是一个孤例,后面中国没有找到4700-2300年的黄铜器文物。不能排除是古人偶然烧制恰好同时含有铜锌的矿石获得,而非有意识的给铜渗锌的冶金活动。

  ................以下略去N多记录,几乎都是伊朗技术中心的冶金技术突破刷屏

  中国甘肃东乡出现青铜刀和炼铜渣

  中国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林家的一处马家窑文化房基中出土了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一锡青铜刀,年代在B.C.3100一B.C.2650年之间。根据对该青铜刀柄端和刃部进行的金相观察,该青铜刀具有α固溶体树枝状结晶和少量(α+8)共析组织,而且含锡量6%~10%。在刀刃口边缘1~2毫米宽处可以见到树枝状晶体取向排列,说明该刀刃口已经经过轻微的冷锻或打磨。同时,在出土该青铜刀的同处遗址中还发现了少量“碎铜渣”。经过岩相鉴定,小块的“铜碎渣”由孔雀石组成,大块的主要物相组成是:30%的孔雀石、40%的褐铁矿、5%的赤铁矿、10%的石英,还有5%的金属铜和少量铁橄榄石。研究表明该铜渣是炼铜的产物,推测其应是用铜铁氧化共生矿进行冶炼但并未成功的一件遗留物。

  评注:间隔1600年,终于再次出现中国的青铜器考古记录。早期青铜时代与中国有关的青铜记录就这2条。之间都是伊朗,两河流域,古埃及的考古记录,我就不录入了。

    联系我们
  • 0510-85307043
  • 0510-85307043
  • 172663584@qq.com
  • 无锡市硕放镇薛典路经发六路
  • 214101
  • www.miogolf.com.cn
  • 微信扫一扫
Copyright©1993~2020 无锡市明诺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