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错金银,中国古代史上顶级工艺
读一本书,走一段路,认识一群人
悦的读书,您的户外书房
悦·读
前言:
错金银工艺是中国古代金属装饰的精工技法之一,是源自中国青铜时代的一项精细工艺。
本篇文章约2914字
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错金银,中国古代史上顶级工艺
错金银工艺是中国古代金属装饰的精工技法之一,是源自中国青铜时代的一项精细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主要用在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青铜器物件上作为装饰图案。它是源自于绘画的灵感,以青铜作为基本背景,以金银体代替画料,从而实现在青铜器物上“绘”出精美华丽的图案效果。
历史渊源
错金银是青铜器重要装饰工艺之一。金不仅是贵重金属,还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可以制成极薄的箔或拔成极细的丝,银虽次之,但性能也属上乘。人们便利用它们优异的延展性,用来装饰器物。
中国青铜器上的错金银装饰,出现于春秋中期或稍晚,较为稀见。代表器如栾书缶、子乍弄鸟尊、吉日壬午剑等。
错银螭首带钩 战国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春秋中期晋国的栾书缶,器表有错金铭文40字,为所见最早的一件错金铭文铜器。
战国时期,错金银青铜器甚为流行,几乎各国制造的寿铜礼器、生活器、兵器等都使用了这种新工艺。
北方地区的三晋、秦国、魏国以及中山国出现了大量绚丽多彩的错金银青铜器,南方地区的楚国、吴越等的错金银工艺也别有特色,尤其是兵器上的错金工艺多于错银工艺。
错金镶松石带钩 战国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战国早期的错金银器以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土的豆和盘为代表,其通体错以变形龙纹、斜角云纹和垂叶纹;战国中期的以河北平山中山王墓为代表,如虎噬鹿屏风座、双翼神兽器座、铜牛等,通身金银交错,把原本就极为优美的造型装饰得富丽堂皇。
此外,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的铭文和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错金文字均堪称惊世之作。
两汉时期的错金银工艺在春秋、战国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有不少金属艺术品,表面既错金又错银,有的还镶嵌以绿松石,构成绚丽多彩的图案。
错金银技术达到流畅自如和出神入化的纯熟地步。尤其在一些王室和诸侯王等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金属细工铜器,可称得上是奇珍异宝。
例如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一件博山炉,通体以错金饰流云纹、卷云纹、鸟兽人物、山石树木等,线条流畅自如,体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又如江苏邗江广陵王刘荆墓出土的牛灯,通体饰错银的流云状龙凤纹,做工也十分精细。
文化特征
错的概念
错金银工艺是战国、西汉时期最常用的一种金属细工工艺,汉代许慎编的《说文解字》的大字典对“错”字,只有一种解释:“错,金涂也,从金昔声”。
错金银最流行的汉代,对“错”字的全部解释,就只有上述八个字,说明那时所说的错金银,就是把金银涂画于青铜器上的意思。
清代杰出的文字学家段玉裁注释说:“错,俗作涂,又作措,谓以金措其上也”。所以,广义说,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可以叫错金银。
《辞海》,对“错”字的第一解便是:“错,用金涂饰”。饰,就是纹饰。《康熙字典》对“错”字的解释,是引《集韵》“金涂谓之错”。
错金铜尊 汉代 国家博物馆藏
用途
错金银工艺大多同时用于纹饰装饰上,使青铜器更加绚丽多彩,构图虚实相间,富有动感。
错金银工艺也可单独使用在青铜器上,其中,错金工艺早于错银工艺。
发现中国较早的错银实物是洛阳中州路出土的战国早期错银铜器,错银工艺到战国中期达到繁盛状态,主要用于车马器、装饰品、日用品和部分礼器。
装饰手法
中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做金银图案纹饰的方法,已发现的,主要有二种。
镶嵌法:已发现的中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有的是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又叫镂金装饰法。
错金铜蟠龙 三国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制作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
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
第三步是镶嵌。
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涂画法
涂画法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这从汉人对“错”字的解释:“错,金涂也”,就可以看出来。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金涂”法主要工序如下:
制造“金汞剂”:“金汞剂”的制造即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
金涂: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
金烤: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
这种方法,有人称为“鎏金”,但古代叫“金错”。因为古代图画纹饰也叫“错”。古人曾说道:“翦发纹身,错臂左衽”。原注:“谓以丹青错画其臂也”。古代画彩也叫“错彩”,例如:“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
错彩和镂金是两码事,如前面所说第一种镶嵌法,也就是"镂金"法;而这里所说的第二种方法,即“金涂”法,就是“错彩”。
《鄂君启金节》 战国 安徽省博物馆藏
如果把全器都涂上金,而没有“错彩”,没有任何花纹图案,是素面,就不能叫“金错”。
在汉代青铜器工艺的流程中,有一道专门的金银错工序,负责这道工序的工人,叫“金银涂章文工”,“章文”是文章、纹饰的意思,所谓“金银涂章文”,就是在青铜器上,用金银涂饰花纹图案。
由于汉代有“物勒工名”的制度,所以,在一些汉代金银错青铜器铭文中,常常见到有“金银涂章文工”,“黄涂工”,或简称“涂工”的工种名字。
在现存的战国秦汉金银错铜器中,多数是用这种“金银涂”方法制成的。
装饰题材内容
铭文: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在商代出现的,最先是铸造的,战国秦汉多是刻的或錾的。无论是铸的,还是錾刻的,铭文与铜器的本色没有区别。
从春秋时期错金银工艺兴起后,人们在铜器上用黄金错成铭文,铭文就熠熠生辉,人们一见到青铜器,金光闪动的铭文,就抢先进入你的眼睛,尤其是,青铜器经过地下千年埋藏,其表面已变成深颜色的“绿漆古”或“黑漆古”,而金错铭文,则数千年光辉丝毫不减。
自公元前六世纪金错铭文开了个头,从此之后,竞相仿效,风行了近一千年,其高峰期是春秋后期至汉代。
错金几何云纹带钩 战国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金银错本身是一种装饰工艺,为了追求装饰美,铭文从此发生了变化,铭文的位置,从器内移于器表,并刻意进行显示。金错铭文一般使用各种美术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吴越鸟虫书。
鸟虫书又名虫书、鸟篆、鸟籀,是篆书中的花体,往往用虫鸟组成笔画,似书似画,饶有情趣。
金错鸟虫书铭文,在春秋至战国早期,多用于兵器上,秦汉则见于壶等容器上,如上海博物藏金银错鸟篆纹铜壶和河北省满城西汉墓出土的金错鸟篆纹铜壶。
有些青铜器金错铭文,虽然不是鸟虫书,但也有图案化、艺术化的倾向。
如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的战国金错鄂君启节,上有金错铭文312字,字体似草叶篆,线条劲细飘逸,横竖笔划交叉处,常常以圆点装饰,好似点点明星,散落于字里行间,非常美观。
错金云纹敦 战国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几何纹图案:金银错青铜器多用几何纹装饰,其中尤其以几何云纹最多见。
金银错几何云纹,与以往青铜器的几何云纹不同,其主要特点是,它既有几何图案所固有的严谨规则构成的骨法,而又在规则中求变化。
如多使用细而匀称的云纹涡线,而旋转的细涡线之间,是用较宽的面来联结,这种纹饰富有节奏感和律动美,显得格外清新和活泼。
几何图案的创新,是战国秦汉金银错工艺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
此外,几何图案,还有菱纹、三角纹、雷纹、勾连纹等,但都不是主要纹饰。
制作工序
错金银工艺的做法是:先在铜胎上预先铸出浅凹的图案或铭文字体,在凹槽的底部凿出糙面,以利结合。
然后将预制的金银片或金银线加热,以易于变形。
错金铁书刀 东汉 国家博物馆藏
用刀具或玛瑙、玉石制成的压子将丝或片嵌压入槽内,用细错石或磨炭逐次加水错磨,再用皮革、织物细致抛光。
传承保护
错金银工艺以美玉为基体,采用金银丝(片)制成纹式及图案,通过多种工艺手法,使金丝(片)与基体融合在一起,达到严丝合缝、浑然天成,从而实现以金体作为绘画效果的镶嵌技艺。
错金银鸟纹虎子 战国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清末社会动荡,错金银工艺从皇宫流出,一度消声匿迹,失传了近半个世纪。
2014年11月11日,错金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21。
亲爱的小伙伴: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悦的读书”设为★星标★账号哦!
还可以读
中国历史1500年“空白期”,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究竟发生了什么?
明末清初文坛才子李渔与金陵芥子园
贺云翱: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版权声明
本篇文章图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文图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为传播而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会第一时间删除。
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9292659@qq.com
如果今天的分享让你有所收获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号
并推荐给身边爱读书的朋友
让我们一起用阅读
汇聚碎片时间
点亮品质生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