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组合式钢球铸造模具。
背景技术:
钢球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模具,现有模具多采用圆形合模和柱销定位方式的模具,该模具为组合模具形式,由上、下模体组成,模具合模时,需要工人找准柱销,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且容易使模具出现错位,从而造成生产出来的钢球失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钢球铸造模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组合式钢球铸造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的底侧面中心处设有一浇注通孔,位于所述浇注通孔周侧的上模底侧面上设有若干第一半球形模腔;所述上模的底侧面还设有一第一溢流槽;任意一所述第一溢流槽通过一第一溢流槽道与第一半球形模腔相连通,所述第一半球形模腔通过一第一浇槽与浇注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一溢流槽靠近上模前端位置设有一第一汇聚槽,所述第一汇聚槽一侧连通有一第一排气槽,所述第一排气槽贯穿上模的边沿位置;所述下模的上表面中心处设有与浇注通孔相配合的浇铸凹槽,位于所述浇铸凹槽周侧的下模上表面设有与第一半球形模腔一一配合的第二半球形模腔,所述下模的上表面设有一与第一溢流槽相配合的第二溢流槽;所述下模的上表面设有与第一汇聚槽相配合的第二汇聚槽,所述第二汇聚槽连通有一与第一排气槽相配合的第二排气槽;任意一所述第二溢流槽通过一第二溢流槽道与第一第二半球形模腔相连通,所述第二半球形模腔通过一第二浇槽与浇铸凹槽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溢流槽和第二溢流槽为一环形槽,所述第一溢流槽位于若干所述第一半球形模腔的外周侧,所述第二溢流槽位于若干所述第二半球形模腔的外周侧;所述第一溢流槽和第二溢流槽配合形成溢流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浇槽和第二浇槽沿上模底侧面或下模上表面呈对称分布,所述第一浇槽和第二浇槽配合形成浇注流道;所述第一浇槽包括与浇注通孔相连通的第一凹槽a、与第一半球形模腔相连通的第三凹槽a、以及连接所述第三凹槽a和第一凹槽a的第二凹槽a;所述第二浇槽包括与浇注通孔相连通的第一凹槽b、与第二半球形模腔相连通的第三凹槽b、以及连接所述第三凹槽b和第一凹槽b的第二凹槽b。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凹槽a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三凹槽a截面面积和第一凹槽a截面面积;所述第二凹槽b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三凹槽b截面面积和第一凹槽b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溢流槽和第一溢流槽和配合形成环状溢流通道,所述第二溢流槽道和第一溢流槽道配合形成溢流流道;所述第一汇聚槽和第二汇聚槽配合形成汇聚腔,所述第一排气槽和第二排气槽配合形成排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下模的前端位于第二排气槽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撬模槽,所述上模底侧面上设有与第一撬模槽相配合的第二撬模槽,所述第一撬模槽和第二撬模槽配合形成撬模孔。
进一步地,所述下模的后端设有第一挡板,所述下模的两侧边缘处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顶部设有第一导向部a,所述第二挡板的顶部设有第二导向部a,所述第二挡板的前端设有第三导向部a,所述上模的底侧面后端边缘处设有与第一导向部a相配合的第一导向部b,所述上模的底侧面两侧边缘处设有与第二导向部a相配合的第二导向部b。
进一步地,所述下模上设有至少两第一定位盲孔,所述上模上设有与第一定位盲孔相配合的第二定位通孔;所述第二定位通孔处活动配合有定位杆。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作用实现上模和下模配合的迅速定位,同时通过第一定位盲孔、第二定位通孔和定位杆进行固定,防止上模和下模错位,避免而造成生产出来的钢球失圆。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具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剖面图;
图3为图2中b处局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模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模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组合式钢球铸造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上模1的底侧面中心处设有一浇注通孔11,位于浇注通孔11周侧的上模1底侧面上设有若干第一半球形模腔13;上模1的底侧面还设有一第一溢流槽14;任意一第一溢流槽14通过一第一溢流槽道131与第一半球形模腔13相连通,第一半球形模腔13通过一第一浇槽与浇注通孔11相连通,第一溢流槽14靠近上模1前端位置设有一第一汇聚槽15,第一汇聚槽15一侧连通有一第一排气槽151,第一排气槽151贯穿上模1的边沿位置;下模2的上表面中心处设有与浇注通孔11相配合的浇铸凹槽21,位于浇铸凹槽21周侧的下模2上表面设有与第一半球形模腔13一一配合的第二半球形模腔23,下模2的上表面设有一与第一溢流槽14相配合的第二溢流槽24;下模2的上表面设有与第一汇聚槽15相配合的第二汇聚槽25,第二汇聚槽25连通有一与第一排气槽151相配合的第二排气槽251;其中,任意一第二溢流槽24通过一第二溢流槽道231与第一第二半球形模腔23相连通,第二半球形模腔23通过一第二浇槽与浇铸凹槽21相连通。
优选地,第一半球形模腔13和第二半球形模腔23配合形成球形模腔。
优选地,第一溢流槽14和第二溢流槽24为一环形槽,第一溢流槽14位于若干第一半球形模腔13的外周侧,第二溢流槽24位于若干第二半球形模腔23的外周侧;第一溢流槽14和第二溢流槽24配合形成溢流腔。
优选地,第一浇槽和第二浇槽沿上模1底侧面或下模2上表面呈对称分布,第一浇槽和第二浇槽配合形成浇注流道;第一浇槽包括与浇注通孔11相连通的第一凹槽a111、与第一半球形模腔13相连通的第三凹槽a113、以及连接第三凹槽a113和第一凹槽a111的第二凹槽a112;第二浇槽包括与浇注通孔11相连通的第一凹槽b211、与第二半球形模腔23相连通的第三凹槽b213、以及连接第三凹槽b213和第一凹槽b211的第二凹槽b212。
优选地,第二凹槽a112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三凹槽a113截面面积和第一凹槽a111截面面积;第二凹槽b212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三凹槽b213截面面积和第一凹槽b211截面面积;通过形成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浇注流道,避免浇注过程中钢水流通不畅。
优选地,第一溢流槽14和第一溢流槽14和配合形成环状溢流通道,第二溢流槽道231和第一溢流槽道131配合形成溢流流道;第一汇聚槽15和第二汇聚槽25配合形成汇聚腔,第一排气槽151和第二排气槽251配合形成排气孔,便于通过排气孔排气孔排出上模和下模之间的空气。
优选地,下模2的前端位于第二排气槽251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撬模槽28,上模1底侧面上设有与第一撬模槽28相配合的第二撬模槽18,第一撬模槽28和第二撬模槽18配合形成撬模孔,便于通过撬杆置入撬模孔内进行起模。
优选地,下模2的后端设有第一挡板26,下模2的两侧边缘处设有第二挡板27;第一挡板26的顶部设有第一导向部a261,第二挡板27的顶部设有第二导向部a271,第二挡板27的前端设有第三导向部a272;上模1的底侧面后端边缘处设有与第一导向部a261相配合的第一导向部b16,上模1的底侧面两侧边缘处设有与第二导向部a271相配合的第二导向部b17。
优选地,下模2上设有至少两第一定位盲孔12,上模1上设有与第一定位盲孔12相配合的第二定位通孔22;第二定位通孔22处活动配合有定位杆。
使用时,浇注钢水从浇注通孔11处注入并流入浇铸凹槽21,沿浇注流道分别均匀匀速的进入各球形模腔内,进入球形模腔内的多余钢水则通过溢流流道流入环状溢流通道内,同时浇注系统内的空气也沿着环状溢流通道、汇聚腔和排气孔排出。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