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可不是到明清才开始走下坡路的。自从五代以来,翻砂法铸镜取代了范铸法,铜镜的质量就开始下滑地厉害。金代铜镜回光返照地挣扎了一下,到明清以来逐渐被西方传入的玻璃镜所取代。
先看看宋以前的镜子
战国镜
西汉镜
新莽镜
东汉镜
唐镜
以上都还很正常。到了宋代画风突然就变了
虽然不能说是垃圾吧,但明显和汉唐镜掉了好几个档次。
金代的人物故事镜和双鱼镜,也算是铜镜史上最后一个小高峰。高浮雕镜
明代的多宝镜。也是够难看
清镜。不忍卒视
所以在我看来,自晚唐五代以来翻砂法逐渐取代了范铸法,铜镜的艺术性就算是死了,但铸镜成本也大大降低,真正深入到了民间。题主所谓“明清开始走下坡路”,估计是与金代铜镜相比吧。工艺的改进与审美的世俗化,加之有西方传来的玻璃镜对铜镜的打击,使明清铜镜逐渐走向了末路。
上面某位仁兄“唐代的铜镜发达也是受了西方铸造技术的影响,比之前汉代的活泼多了”这个说法我真是醉。你媚外也要按照基本法好么。唐代铜镜的铸造工艺完全继承了战国两汉以来的范铸法,我猜他大概是想说“唐镜上出现了从西方传来的葡萄、海兽等纹饰”。出现一些西域传过来的葡萄就活泼了?只能说唐代社会的审美偏好奢华与胡风。然而我对这种世俗的审美并不感冒,反而偏爱西汉与新莽镜上那些神兽羽人规矩纹的神秘高冷。不是说唐镜贵,纹饰就一定超过便宜的汉镜好吧!
应美女的要求上了个镜面。新莽规矩镜
铜镜镜面以水银覆盖,打磨抛光后,透光情况与玻璃镜无异,照人清晰,基本没有色差。
但水银会挥发,一段时间后就会露出铜面,需要再次打磨,所以有个工种叫磨镜匠,走街串巷打磨镜面,是个危险工种。
看到郭清华馆长的大名,请允许我哈哈哈哈~三国研究郭夫子_新浪博客
上面是郭馆长的博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去观摩。
他平生发明的历史真是不要太多,若说他给地方利益背书,也应该是做得出来的吧。
文物是文物,但若说是蜀汉文物,bug目前看有两处,一处年号问题,一处武字书写问题,所以这文物存疑。
我嘲笑郭馆长,是因为他不学无术,乐于背书。2006年,成都大学学报《章武夔龙镜考略》作者:张四龙
搜索来的信息:现存天水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我个人感觉是,这“一级文物”盛名难副,更多的是地方利益。
我再补充一个疑点,是论文中写的。
张四龙说此铜镜历经1700余年,镜面前后没有锈迹,还有一个镶嵌技术,暗示已经“超越”了同时期的冶铸技术。所以,如果有这方面的专家从铸造技术的角度来分析,也是一种辩伪的途径。
1.现在仿制铜镜比较好的,有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他们甚至还开了淘宝店,将仿制的铜镜作为文创来销售。我个人的看法,古代铜镜在功能性上和玻璃镜子差不多,但一个是重量大、再有就是需要更严格的养护,所以成本比现在的玻璃镜子要高。
2.题目中给出的铜镜还是有锈蚀,达不到“光可鉴人”的地步。青铜器的锈蚀程度和保存环境有关系,温度湿度适宜,和氧气接触得少,比如一些窖藏环境或者是不同器物相叠压的接触面,都有可能维持原色。
3.剧就是剧,别当真。
这个问题乍看上去有点恐怖,因为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可能怕照出什么可怕的东西。当然这是个玩笑,下面我正经地说说,为啥古铜镜在博物馆都是只展出背面。
我们想想铜镜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是如何知道自己长什么样的?答案是靠水啊。电视剧剧情里,都是拿个铜盆,然后盛水,然后照照自己看看长啥样。
后来铜镜出现了,在最早期的铜镜,并不是用来照人的,而是宗教仪器。从春秋战国到秦朝,铜镜都是王冠贵族才能用的。后来逐渐普及后,铜镜也就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
我们逛博物馆的时候会发现,基本上古铜镜都是背面示人,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铜镜的正面基本上看不得,因为锈迹斑斑。
古代铜镜的主要材质是铜,而在古墓中,很多铜镜由于深埋地下,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氧化铜的黑色物质。
因此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铜镜多半都是背面示人,再加上铜镜背面的艺术价值更高,所以自然很少展示背面啦!
之前我写过一篇很长的关于铜镜纹饰的文章,其实说的就是这其中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搜。
其实铜镜后面的很多纹饰,都在体现当时工匠的高端技术,以及人们对历史人物及美好生活的愿景。
如果你去博物馆,不妨多多关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铜镜,每一个古铜镜背后的纹饰都是经过古代工匠们的智慧,然后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给几千年后的我们。
中国文化的传递,都是透过这些文物,然后生动形象的传递给现代的我们。
虽然很多已经被损坏,但是那一段段历史,那些工匠们的智慧,还有那时人们的美好愿景,都在这一件件文物中体现了出来。
你见过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古铜镜么?欢迎给大家安利博物馆和铜镜文物!
因为另一个面没啥看的
三国纪年镜数量应以百计,吴国最多,魏国次之,蜀国存世罕见。
终于在一个视频中找到这面章武元年的真面目。截图如下。
大家评判。
铜镜想要照清楚人影,那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必须要把一面磨的非常光滑才可以,怎么磨呢?“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意思是用毛毡蘸取玄锡粉末,然后在镜面上面反复的摩擦,铜镜就可以光洁得照清人的席位面貌。
那么这“玄锡”是什么?元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中提到:“制作古铜器之法以水银杂锡末,即今之磨镜药也。”水银很好理解,但是锡末怎么来的?想要将锡研成粉末,这在现代来说也是需要大型设备来完成的。
这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锡有一种特性叫做“锡疫”,就是锡在低于13.2℃的温度时,会慢慢的由白色的金属状转变成灰色的粉末状,温度越低转换越快,利用这样的粉末作为磨料,通过不断的研磨,使得铜镜表面平整光滑。
铜镜表面会随着使用慢慢生锈或者有所损伤,上面所需的材料又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职业,磨镜工,其实就和磨刀、磨剪子一样的工种。
1988年11月,陕西西安修建咸阳机场时挖出一座唐朝古墓。一个农民工思来想去将捡来的价值1亿的金手镯交给了考古队队长,没成想,他却悄悄地带回了家……
曾是13朝古都,在西安的地下埋藏着数不清的古墓。修地铁,挖出古墓1356座;建学校,又是600座古墓出世,即使在农田里劳作,农民挖出珍稀文物都习以为常了。
80年代末,西安修建咸阳机场的时候,挖出一座唐代女性贵族墓。施工方也没采取保护措施,便上报了文物部门。
经过仔细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令人眼花缭乱:冠帽、发簪,金钗,手镯……千件古物,每件都价值连城。
根据这些出土的文物,考古专家们最终确定墓的主人竟然是独孤信的儿媳妇。
独孤信原名独孤如愿,鲜卑族人,是北周“八柱国”之一。其嫁女儿的本事,那是无人能及,被誉为史上“最牛岳父”。
长女嫁给了北周皇帝宇文毓;四女是唐开国皇帝李渊之母(追封皇后);小女儿独孤伽罗最是出名,便是隋开国皇帝杨坚的皇后。
考古挖掘告一段落,机场还要继续修建,挖掘的古墓自然要填平。当时,参与填土的民工罗月娃老实憨厚。他意外捡到一对华美的金手镯,本可以装进兜里改变命运,他却不假思索地交给了考古队长贠安志。
原本神不知鬼不觉的肮脏事,却让一件荒唐的“偷窃”案给暴露了出来。
1994年,西安警方接到贠安志气急败坏的报警电话:“我的财物被盗了,很有可能就是巴艳芳所为,你们赶紧来抓她!”
警方迅速赶到事发地点,把报案人和嫌疑人控制了起来。经过一番审问,没想到竟然还引出了一段狗血的感情纠纷。
原来巴艳芳是贠安志的情人,两人如胶似漆时,贠安志曾大方地送她一对金手镯。现在,感情出现裂痕,贠安志便索要以前的礼物,却遭到巴艳芳的拒绝。
贠安志气急攻心,这才打电话报警。
一场情感纠纷,警察劝解无果,就建议二人走法律途径。巴艳芳见贠安志不依不饶,立即揭了贠安志的老底。
“你不让我好过,你也别想好过!警察同志,这手镯是他贪下来的东西,他家里还有不少古董。”
听到“古董”,办案民警起了疑心,难道这个男子是个盗墓贼?这可是个大案啊!
于是,民警对贠安志展开了全面调查。从他家中查获金饰、青铜器、玉佩等珍贵文物数十件。
其中价值最高的就是这对金手镯,两个半圆盘扭在一起的4条金龙,龙口衔有金花,因而得名:“四龙戏珠纯金双鞘镯”。
这些文物,经专家估值总计超过3个亿。
一开始,贠安志的考古专家身份让公安机关觉得很是棘手。可这些文物,他又无法交代清楚来源,只能暂时羁押他收集证据。
1996年12月,贠安志侵吞国家文物一案公开审理。在庭审期间,贠安志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了辩护:我在登记表上对包含“四龙戏珠纯金双鞘镯”等文物进行了补录(这件事除了他,谁也不知道),所以他坚决否认自己的罪行。
最终,初审法院以证据不足宣布贠安志无罪。然而审判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知名人士和考古学家联名向最高法院提出质询。
2000年6月,咸阳中院重审此案,依法判处贠安志侵吞文物罪成立,他罪有应得在牢狱中呆满了11年。
这起案件在中国考古界影响深远,给了某些以权谋私之人以警示。想想那位憨厚的农民工,再看看这位道貌岸然的专家,品行高低,一目了然!
这是一面东汉时期的云雷带连弧纹铜镜。
顺便再教给大家如何规范地描述一面中国古代铜镜吧。
描述一面铜镜非常简单,比描述那些器形复杂的文物要容易得多,就是从外形、纹饰、铭文、保存状况、年代信息这五个方面入手。
具体到这件铜镜:
外形:圆形,圆钮,(有规格信息的话加上直径、厚度、重量)
纹饰:柿蒂纹钮座,座外一周凸棱,凸棱外装饰八瓣内向连弧纹,近缘处一周细密规整的云雷纹带,素平缘。纹饰带之间以排布规整的短细线相分隔。
铭文:镜上有铭文十二字,分为内外两层,悬针篆体。钮座柿蒂纹之间顺时针分布四字“长宜子孙”,八瓣连弧纹之间逆时针分布八字“寿如金石佳且好兮”。
保存状况:此镜铸造精良,保存状况上佳,表面光滑无锈,微泛绿漆古色,(有镜面状况要描述镜面),外缘处有轻微锈蚀。
年代信息:此类云雷带连弧纹镜始见于东汉早期,东汉中期较为流行,至东汉晚期逐渐被新兴的直行夔凤纹镜、变形四叶纹镜所取代,多出土于北方地区。
另外,如果知道考古发掘、收藏单位、流传情况的信息,需要加上。
一面完整的铜镜描述就是这样了,完全达到了博物馆或拍卖行展品描述的要求。如果还想多写点,就往文化和艺术这两方面深入,比如这类镜在汉代铜镜发展史上的地位、这种简洁几何纹作为装饰的艺术感染力等等。这些就属于锦上添花,有则更佳,无之亦可。
这是一面典型的东汉中晚期龙虎纹镜。
铭文:杜氏作镜善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名工所造成文章,辟邪天禄居中央,十男五女乐富昌,居无忧兮如侯王。
杜氏,指的是造镜工匠的姓氏。东汉时期的铜镜铭文很流行这种格式,镜匠姓氏+自夸质量+祝福买者。东汉镜铭常见的姓氏还有袁氏、张氏、龙氏、至氏、吴向里柏氏等多种,都是当时有名的铸镜家族。
丹阳,即东汉的丹阳郡,郡治宛陵(在今安徽宣城),范围包括今安徽皖南、江苏南京与浙西部分地区。丹阳是汉代著名的铜矿产地,“铜陵”即因铜矿藏丰富而得名。
和以银锡,指铸造铜镜时加入了像银子一样白的锡料。根据现代科技检测分析,汉代铜镜原料大约是铜锡以2:1的比例混合,符合《考工记》“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剂)”的记载。
另外,铭文中只提到锡,未提到铜,是因为杜氏沿用了旧铭又有所修改的缘故。首二句铭文原创于新莽时期,铭曰“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杜氏修改了首句但沿用了第二句,所以逻辑不太完整。
名工所造,自夸。
成文章,并不是什么“有很多人写文章夸赞”。“文章”的原意是指华美的纹饰,引申意才是今天所谓的用文字写成的文章。这句是镜匠自夸纹饰造的好,承接下句。
辟邪天禄,指铜镜中间的纹饰,也就是我们习称的“龙虎纹”。
杜氏把镜中间的左右两神兽解释为“辟邪天禄”,大部分镜子的铭文还是称它们为“苍龙白虎”。总之这是东汉中晚期一种固定的图像形式,具体解释为什么动物那就各说各话了。
十男五女,就是祝买镜者子孙繁盛的意思。这个也是偷新莽的镜铭,原铭文是“八子九孙”、“八子十二孙”,改成“十男五女”,说明丹阳地区重男轻女现象相对不严重,买得起铜镜的富人们很想多生女儿。
镜铭其他部分都写得很浅显,不一一解释了。
翻译成现在的白话就是:
我杜家做的铜镜啊,在(铜矿充足、名工云集的)丹阳郡也算是一绝。铸造时加入了银子一样雪白的锡矿,照出人的面容来清楚又明亮。(我杜家)铸镜大师雕刻的镜模纹饰(漂亮极了),中间装饰有神兽辟邪、天禄(保佑您大吉大利)。(您买了我家的镜子以后)夫人们至少生十个儿子、五个女儿,生活就像王侯一样,快乐富贵又昌盛,无忧无虑到永远啊!
东汉时此类铜镜铭文,真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业广告了。
对汉代铜镜铭文感兴趣的知友,可以参考我这个回答:有哪些失传多年后又被发现的文章或诗词?
小巧的菱花镜
古朴而明净
骁勇的骑手们驭马挥杆
诉说古人对马球运动的钟情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范存刚
首都体育学院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茹秀英
带您赏析《唐菱花打马球铜镜》的幻彩灵动
《唐菱花打马球铜镜》
呈八出菱花形
青铜质地、镜面微凸
在镜背纹饰中
四名骑士手执鞠杖
跃马奔驰作击球状
彰显马球健儿的矫健身姿
《唐菱花打马球铜镜》
纹饰以圆钮为中心
骑手和远山形成呼应
营造出空间的远近感
画面疏密有度
空间虚实交替
虽然元素众多
却又整齐有序
唐朝时期
马球分为双球门制和单球门制
有泥地和草地两种场地
宋朝时期
每年三月在汴京(今开封)大明殿前举行打马球礼
辽金时期
马球成为科举项目
明朝时期
节庆之时会举办马球比赛
中国古代的马球运动
注重体现传统体育文化精神
遵守规则
尊重对手
践行这种精神
对于现代大众体育非常重要
“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
熠熠生辉的古铜镜
展示出打马球的昂扬风貌
闪耀着千年幻彩灵动的匠心
《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第一百六十七期
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
7月1日 20:00首播
央视频、央视体育客户端同步上线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体育
谈到中国古代的皇家用镜,可确认的实例并不很多。
汉代的“尚方”镜,铭文虽称“尚方作镜”,实则多为民间仿铸;唐代的“千秋”铭镜,亦难以区分群臣献镜与天子赐镜。
相对而言,明代洪武年间的皇家用镜,目前可以确认的实物尚存数面,均出土于考古发现的几座明代早期藩王、王妃与公主墓中。
2005年至2006年,湖北省文物局对位于钟祥市的明代郢靖王墓进行了考古发掘。郢靖王名朱栋,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生于洪武二十一年,三岁时封为郢王,永乐六年就藩安陆(今湖北钟祥市),永乐十二年卒,谥曰“靖”,年仅二十七岁。王妃郭氏,在郢靖王死后一个月悲痛自尽,次年与王合葬于城东。
在地宫后室东壁龛中的一个大漆箱中,发现有一面精美的龙纹铜镜,镜旁放有金簪、银簪各一。东壁龛三个漆箱中放置的都是郢靖王日用之物(包括砚台、金蟾砚滴与水晶山子等文房用具),此镜也当是郢靖王生前照容所用。明洪武六年·海水云龙纹镜 湖北钟祥明代郢靖王墓出土 钟祥市博物馆藏装有此镜的漆箱照片 资料来源: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郢靖王墓》,文物出版社,2016年1月,附录彩版一三五此镜刚出土时未经清理的样子 资料来源: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郢靖王墓》,文物出版社,2016年1月,附录彩版一四一
此镜直径12.3cm,厚0.72cm,圆形,奇形四通钮,镜缘素面凸起。镜背主体纹饰为一只浮雕五爪飞龙,昂首曲身,龙尾缠绕后爪。飞龙四周祥云环绕,其下装饰海水波浪作为地纹。飞龙左侧有长条形方框,框中有篆书铭文八字:洪武六年五月日造。龙首细节特写龙身细节特写龙尾细节特写铭文细节特写上部细节特写下部细节特写
此镜的镜钮比较特别,其造型与所谓的“飞来剪”(一种铁质镇物,在南京与岳阳都有发现)十分相似。镜钮四面开孔,都可穿系丝索,下部钮孔中还可见有金属丝残留。镜钮细节特写镜钮细节特写镜钮细节特写
无独有偶,1970年至1971年山东邹城发掘的朱元璋第十子、鲁荒王朱檀墓中,也出土了一面类似的龙纹镜。明洪武六年·海水云龙纹镜 山东邹城明代鲁荒王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资料来源:布明虎,《山东地区馆藏金元明纪年铜镜》,《收藏家》2020年12期,第79页
这面镜子的纹饰布局与郢靖王墓中所出完全一致,铭文也相同,但纹饰细节有所不同,镜钮更是有着明显的区别,并非同模所铸。
此镜出土于地宫后室一纱布妆具袋中,应为鲁荒王生前照容用具。
鲁荒王生于明洪武三年,洪武二十二年因服食丹药早死,这时郢靖王年方一岁。二镜铸模不同,很可能并非铸造于同时,只是没有变更铭文。古人以五月五日为一年中火气最旺之时,最宜铸造金铜器具,在纪年铭文中未必是实指。
以上两例足以证明,这种“洪武六年五月日造”的海水云龙纹镜,是明初诸皇子标配的铜镜,洪武朝官匠所造。
此外,在传世的明代铜镜中,有一种版别与上述两镜类似,但铭文为“洪武二十二年正月日造”者。明洪武二十二年·海水云龙纹镜 南京博物院藏
对比这两类镜子不难发现,“洪武二十二年”镜的工艺,远不如“洪武六年”镜细致。不仅尺寸偏小,纹饰铸成后也未作修刻。
这种镜子存世量较大,仅笔者个人所见就不下数十面,甚至还见有数面龙作四爪、铸有民间镜匠用来标识身份的姓氏戳者。
此类镜定非皇室专用,甚至未必为官匠作镜,很可能是民间镜匠仿造洪武六年官镜所造。一如汉代的民间镜匠,也很喜爱仿造尚方官作之镜。
关于此镜,还有一趣事。
自洪武往后数三百多年,喜爱收藏的乾隆皇帝与他手下的鉴定智囊团,已经不认识这种洪武纪年镜了。
在乾隆朝编著的宫廷收藏图录《西清古鉴》中,就收录了这么一面“洪武二十二年”海水云龙纹镜,编者名之曰“汉云龙鉴”。清乾隆·御制西清古鉴书影 乾隆内府刊本 资料来源: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特藏清乾隆·御制西清古鉴书影 乾隆内府刊本 资料来源: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特藏
睿智的皇帝与大臣们,将这面镜子的时代定为汉代,铭文亦只识别出五字,且释读有错误。“洪武二”三字,未识出;“十二”与“年”字上一横误读为“吉”;“年”字下半部分自然识别不出了;后面的“正月日造”,释读是正确的。
实话说,我觉得洪武二字还挺易识的,且这种明代铜镜的工艺与材质均与汉镜不类,与清代的铜镜却很相似。缘何被判断为汉镜,令人费解。
以上即为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
关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公主及王妃用镜,将于下期文章中为大家介绍,敬请关注。
上周的文章介绍了明太祖朱元璋为诸皇子所造之镜。
朱元璋除了26个儿子以外,还生有16个女儿。皇子们都有老朱给造的镜子,自不必说喜爱梳妆的公主们了。
2018年,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修建公路时,意外发现了一座明代砖室墓。根据墓志铭可知,此墓为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朱镜静之墓。
朱镜静生于元至正二十年,是朱元璋与贵妃孙氏所生长女,洪武九年下嫁韩国公李善长之子李祺,永乐十九年病死。
临安公主墓的发掘简报至今未出,故墓葬及随葬品的详细内容尚不可知。2021年,笔者在参观南京市博物馆举办的特展时,有幸见到了临安公主墓中出土的一面凤纹铜镜。明洪武七年·祥云双凤纹镜 江苏南京明代临安公主墓出土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此镜刚出土时未经清理的样子 资料来源: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发现明初怀庆公主墓临安公主墓》,“文博中国”公众号,2019-06-21。原文刊登于2019年6月21日《中国文物报》第8版。
此镜圆形,元宝形钮,镜缘较窄,素面凸起。镜背主体纹饰为两只浮雕对向鸾凤,长颈大尾,双翅舒张,羽毛刻画精细,身周环绕祥云。镜钮上下各有一长条形方框,上部框中有篆书铭文八字:洪武七年八月日造;下部框中有铭文四字:春字一号。镜身及铭文特写
此镜纪年铭文的制式与字体,均与郢靖王墓所出龙纹镜一致,同为洪武朝官匠所造。其制造年代为洪武七年八月,较龙纹镜要迟上一年零三月。
铭中“八月”,也未必实指铸镜之时。古人云,“八月阴大盛”,与龙纹镜的“五月”相反,一阴一阳,正合女、男之用。
与龙纹镜不同的是,此镜除纪年铭文外,还带有编号:春字一号。临安公主朱镜静乃朱元璋长女,其所用之镜当为所有凤纹镜中的第一面。
古代计数,常用《千字文》加序号为之,如今天还在用的词语“天字一号”,代指“第一名”、“最好的”、“最优秀的”,即是《千字文》首字“天”加数字中的首数“一”而成。
凤纹镜中,则以“春字一号”为首。由于目前所见材料太少,难以确知此镜排序的首字,出于何种以“春”字开头的典故。
此镜的主人,临安公主朱镜静,一生经历也十分坎坷。
朱镜静的生母孙氏,出身于官宦人家,父母均死于元末兵乱,流落扬州,十八岁就被朱元璋纳为妃子。洪武三年,孙氏被封为贵妃,史书中记载其“位冠诸妃上,佐高后相六宫事”,地位很高。由此可以推想,朱镜静的幼年生活是相当优渥、安适的。
洪武七年九月(此镜铸成的一个月后),孙妃病死,终年三十二岁。朱元璋十分哀痛,因孙妃无子,命吴王朱橚为孙妃服孝三年,太子与其他皇子均服孝一年。
洪武九年,朱镜静下嫁韩国公李善长之子李祺。这是明朝开国以来首次为公主举办婚礼,规模盛大。李善长为明朝开国元勋,太祖以萧何比之;洪武三年以功臣封公爵者六人,李善长为首。将长女下嫁其子,足见朱元璋对其倚重。
然而,公主下嫁一个月后,驸马李祺就被人参奏,说朱元璋生病,十日不能上朝,李善长与李祺并不来探望;宣李祺到殿前问罪,他也不认罪。李善长因为此事,被削年禄一千八百石(李祺自己的俸禄只有六百石)。
此后,李祺也并不被朱元璋委以什么重任,常常以“驸马都尉”之职,被派去外地赈理水旱灾害。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受胡惟庸案牵连,朱元璋命其自尽,并将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唯有李祺与他的两个儿子李芳、李茂,因为临安公主的关系得以幸免,但全家也被发配到江浦,终洪武一朝都被软禁在家中。
建文元年,刚刚登基的朱允炆赦免了自己这位姑父,还在靖难之役中命其领兵守御江浦。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李祺投水殉国,结束了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至于临安公主,其事迹在嫁给李祺后就未见记载了。据出土墓志与传世史籍可知,临安公主于永乐十九年七月初二薨逝,终年六十二岁。明成祖朱棣十分悲痛(兄妹二人同年所生),为之辍朝四日,赐葬于“安德门外,南山之原”,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一带。
公主名为“朱镜静”,其墓葬中留存的唯一一件珍贵文物即是这件双凤纹铜镜(早年被盗,仅存小件文物十余种),也算是十分令人唏嘘了。
与此镜形制类似的铜镜,1976年在山东邹城曾出土一面,其主人是鲁荒王朱檀的继妃戈氏。明洪武七年·祥云双凤纹镜 山东邹城明代鲁荒王妃戈氏墓出土 邹城博物馆藏 资料来源:布明虎,《山东地区馆藏金元明纪年铜镜》,《收藏家》2020年12期,第80页
戈氏本为良家民女,替鲁王诞下唯一子嗣,因此在鲁王死后次年被扶为鲁王正妃。戈氏生于洪武元年,薨于正统五年,高寿七十二岁。
墓中所出这面双凤镜,其纹饰与临安公主墓所出虽然相似,但细节上有很大不同。公主墓所出之镜尺寸较小,约与龙纹镜类似,在12厘米左右,而戈妃墓所出则有27.7厘米之巨;公主之镜,镜钮为元明时期常见的元宝形钮,而戈妃之镜,镜钮为带有莲花形钮座的小圆钮;双凤与祥云的细节、主纹饰与镜缘之间的装饰,戈妃镜都要胜过公主镜许多。
此镜的纪年铭虽与公主镜相同,但编号为“美字二十六号”,其位次远在公主镜的“春字一号”之下了。
临安公主为朱元璋长女,而戈氏仅为一不受朱元璋喜爱的藩王之妃(鲁王朱檀行事荒唐,二十岁就因乱服丹药而死,太祖亲赐恶谥曰“荒”),受赐更精美、更华丽的铜镜是没有道理的。
笔者猜想,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戈妃所用的“美”字系列镜,虽然纪年仍写作“洪武七年”,但实际铸造时间要远远晚于临安公主墓所出之镜,或许是国力极盛的永宣时期所作;其尺寸之大、纹饰之精美,方能与时代风格相匹配。
而公主墓所出之镜,其尺寸与样式都与郢靖王墓、鲁荒王墓所出之龙纹镜类似,当为洪武朝初创之制;气魄虽然雄浑,尚不如永宣盛世之奢丽。
终明一朝,龙纹镜有“洪武二十二年”镜为之赓续,而凤纹镜则不传于后世,极少为铜镜研究者所知。希望读者在阅过本文与上期文章后,能够对洪武朝的这两类皇家用镜有所了解。
以上即为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
拓展阅读:
上期文章:朱元璋给儿子们造的铜镜,长什么样?
湖北荆门十里铺镇,镇子北部有一座小山,名曰“门板山”。
山上有一家砖厂,常年从门板山上取土烧砖。
1988年4月,砖厂的推土机照常在东山腰作业,突然推出一个大墓坑来。墓坑长度接近三米,从被推出的坑口往下看,清晰可见由六块厚木拼成的椁盖。
考古工作者对墓葬进行清理后,发现这是一座“一椁二棺”的楚式墓。
所谓“一椁二棺”,就是指墓主人身外套了三层葬具,一层内棺、一层外棺,棺外还套有一层大木椁。
套了这么多层还是有些作用的,墓主人的骨骼保存尚属完好;经过鉴定,是一位年龄在45—50岁之间的男性。
墓中的随葬品不算特别丰富,共有三十余件,其中仿铜陶礼器16件(鼎5件,敦、簠(fu三声)、壶、钫各2件,盉(he二声)、罍(lei二声)、盘各1件),铜器4件(铜剑1把、铜铁复合剑1把、镜1面、匕1支),漆木器可辨器形的11件(木俑6个、几、斗、耳杯、梳、蓖(bi四声)各1件)。
通过葬制和出土器物判断,墓主人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国贵族,死亡时间最迟在秦将白起拔郢以前。
虽然他的墓里出了5件仿铜陶鼎(其中4件子母盖鼎,1件小口鼎),这是大夫之制;但综合其他因素来看,他的身份不过是一位下级贵族“上士”(或称“元士”),使用五鼎是战国中期以后很普遍的逾制现象。
这位上士的随葬品中,有两把长剑,一支典型的楚式竹节把青铜剑,一支配有铜剑格、铜剑首的铁剑;还有一只骨韘(she四声),这是拉弓放箭时用来保护拇指的防具。
身佩双剑,能开强弓,墓主人大概是一位勇猛善战的武士,可能是楚军的中级军官,或是某位大人物的贴身护卫。
而在墓主人的头箱(头部上方放置随葬品的空间),放置有一只装着铜镜、梳子、蓖子的竹笥(si四声)。
看来这位楚国的武士,同齐国的邹忌一样,是一位“形貌昳丽”之人,常常“窥镜而自视”,发量也很可观(脱发之人是绝用不上篦子的);他的家人便把他生前使用的梳妆用具放在了墓中,以便他在幽深的地下世界,依旧可以整理自己的容颜。
我们来看看这位上士照容所用的铜镜:战国 羽翅纹地四山纹镜 1988年荆门十里砖厂1号楚墓出土 荆门市博物馆藏
镜作圆形,凸四弦纹钮,方形带状钮座,镜缘上卷,素面凸起。主纹饰区满布羽翅纹作为地纹,地纹之上等分排列四个“山”字形纹饰。整镜版工优良,通体绿漆古色,保存状况非常完好。反射光角度特写
“山”字形纹饰、方带状钮座与镜缘都经过细打磨,非常平滑。从反射光角度观察,打磨部位呈现出镜面光的效果。局部纹饰特写
此镜的地纹(地纹即铺在主纹饰之下、用作背景的纹饰),采用了“单元纹饰范拼兑技术”,由一个个羽翅纹的小单元拼兑而成,很有几何美感。复杂的地纹与简洁的“山”字主纹相搭配,体现了楚国工师很高的设计水平。
这面铜镜直径仅11.2cm,尺寸并不大,便于外出时携带,大约与长剑一样,是武士随身不离之物。
另外要提一句的是,在战国及以后以后,绝大多数铜镜并不用来标识身份等级,只是一种“奢侈品”,富有赀财就可以购买使用。因此,并不能得出“这种规格的四山纹镜为上士(元士)这一等级专用”的结论。
以上即为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
往期文章:
朱元璋给儿子们造的铜镜,长什么样?
朱元璋给女儿、媳妇们造的铜镜,又长什么样?
由于前段时间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最近唐诗的话题很火。
在明星闪耀的唐代诗人中,有一不甚起眼的作诗流派,名曰“苦吟派”。
顾名思义,所谓“苦吟派”,作诗非常辛苦,殚精竭虑,抓耳挠腮(我猜的),常常为了一字的用废反复推敲(“推敲”这个词就是来源于苦吟典故),至于废寝忘食,形容消瘦。
历史上的苦吟诗人,以贾岛、孟郊最为知名,被苏轼讥为“郊寒岛瘦”,嘲笑他们的诗透着一股小家子气,一脸吃不起饭的穷酸相。
确实,有“七步成诗曹子建”、“倚马千言袁彦伯”、“斗酒百篇李太白”珠玉在前,为了一个字烦恼好久的“苦吟派”,在与前三者同级的“超逸豪放苏东坡”眼中,看起来不大聪明的样子。
笔者本人也好写诗,很惭愧,常常半天憋不出来一句,只能附在“苦吟派”的骥尾,望着前贤们瑟瑟发抖。
今天介绍的这位诗人就更夸张,以十年的时间吟成一首诗,却只有一句流传下来。
潘纬,湘南(今湖南衡阳、衡山等地)人,活动于唐代中晚期,咸通年间进士。写诗反复推敲,造语新奇,诗风与贾岛类似,是一位标准的“苦吟诗人”。
潘纬的诗,流传到今日的很少,保存完整的在《全唐诗》中仅收录两首(好些诗词网站在潘纬名下收录二三十首诗,那是与明代同名诗人的诗作混淆了),试录于下:中秋月古今逢此夜,共冀泬㵳明。岂是月华别,祗应秋气清。影当中土正,轮对八荒平。寻客徒留望,璿玑自有程。琴客来鸣素琴,惆怅对遗音。一曲起于古,几人听到今。尽含风霭远,自泛月烟深。风续水山操,坐生方外心。
用词比较精巧,结构也很工整,但格调略显平淡,这也算是苦吟诗人们的共性。
在这两首之后,《全唐诗》在“潘纬”的作品下,还附有一个单句:句篆经千古涩,影泻一堂寒。
此句出自潘纬所作《古镜诗》,据称全诗耗费潘纬十年时间,最终苦吟而成。可惜此诗已经散佚,仅存这句“篆经千古涩,影泻一堂寒”,尚得为后人所知。当时与潘纬齐名的,还有一位诗人何涓,是潘的同乡。何涓的才思非常敏捷,一夜间就作成了一首长篇《潇湘赋》。时人将此事传为佳话,甚至专门为之写了一首诗,可惜也只留下一个单句,连作者的名字都失传了:潘纬十年吟古镜,何涓一夜赋潇湘。
然而,何涓的《潇湘赋》也未流传下来;甚至诗人的全部诗作,在《全唐诗》中也仅收录了一个单句,比潘纬还要惨得多。
苦吟诗人、捷才诗人、记录二人事迹的诗人,与此有关的三家诗都仅有一个单句传世;唐代诗作想要流传到今天,真是十分之难啊。
到了南宋时期,潘纬此人几乎已经无人记得了;仅有他的“篆经千古涩,影泻一堂寒”,还作为佳句被诗人们研究着。南宋时期著名诗话《诗人玉屑》,将这句收入了卷四的“风骚句法”条目,以“箭落双鸿必中”褒扬之。
除了研习诗艺的诗人,设计铜镜的工艺师们,也打起了这句十年吟成古镜诗的主意。
今年上半年,笔者从日本拍卖会上竞得一面传世南宋桃心形铜镜。南宋 桃心形双剑宝鼎诗文镜 信古斋收藏
镜作桃心形,无钮,细凸镜缘。主纹饰中央置一三足宝鼎,顶上喷出三味真火;宝鼎两侧各安置一把宝剑,剑上有所谓的“踏泥纹”装饰;宝剑外侧则各有一句五言,以传抄古文字铸成,文曰:篆经千古涩,月影一堂寒。
所谓传抄古文字,是现代学者对一种古代字体的称呼。自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后,先秦古文渐渐失传;从汉代开始,就有学者从事先秦古文的释读、整理。经过历代的传抄、转写,后来学者所掌握的古文,与先秦古文已经非常不同了。
宋代是中国金石学兴盛的第一个热潮,上至皇帝,下至一般文人,都热衷于研究彝器、考释古文。受好古风气的影响,宋代的铜镜、铜器铭文,多以传抄古文字体(即当时人认知中的先秦古文)为之。此镜铭文中的“一”字写为“弌”,就是典型的传抄古文字写法。
此镜的铭文,显然取材自潘纬《古镜诗》的名句:篆经千古涩,影泻一堂寒,然而下句的起首二字“影泻”被改为了“月影”。
那么,南宋的镜匠,为何要擅自改变诗人十年斟酌而成的佳句呢?
我们先看看原诗的意思:
(镜上铸成的)篆书铭文经过千年时光的洗礼,显出一种生涩老辣的韵致;(镜中映出的)光影倾泻而出,将整个厅堂映照得清冷澄寒。
原诗的“篆”字,指的是古镜的铭文;而“影”字,指的是古镜反射出的光影。换言之,这句诗完全是形容古镜本身的。
经过南宋镜匠的修改,这两句话的意思变成了:
古文篆书经过千年时光的洗礼,显出一种生涩老辣的韵致;天上的明月洒下光辉,将整个厅堂映照得清冷澄寒。(这里的“影”与“经”相对,当作动词,读四声(同“映”),映照之意)
修改之后,形容的对象不再是句中未出现的“古镜”,“篆”与“月”各自成为了诗句的主宰。
上句的“篆经千古涩”,并不是形容镜铭本身经历的年代(在南宋时这镜子还是刚铸出来的),而是指铭文的字体——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谓的“传抄古文字”,是经过千年时光流传,古韵含香,生涩老辣,值得购买镜子的文人墨客细细品味。
下句的“月影一堂寒”,则描绘了一幅夜月明辉洒入厅堂,满室生寒,清冷澄澈的图景。明月这个意象,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与铜镜挂钩了;隋唐铜镜上的铭文,常常以“光流素月”、“形圆晓月”、“净月澄华”来比喻铜镜。镜铭一方面是描绘月景,亦是在夸耀铜镜的质量。
此外,“泻”本身并非什么好字,有腹泻、呕吐之意;“泻土”、“泻卤”更是指一毛不生的盐碱地。镜匠将铭文中的“泻”字删去,可能也存在揣摩顾客心理的考量。
总而言之,镜匠改换文字,无非就是为了使镜铭更加契合买者的消费直觉,提升顾客的购买欲望,是一种很朴素的“营销手段”。
只可惜潘纬耗费十年苦心吟成的《古镜诗》,就这么两句流传下来,还被无情修改了;假使诗人泉下有知,不知是会感到愤怒,抑或是感慨呢?
以上即为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
往期文章:
一位楚国爱美武士的宝镜
朱元璋给儿子们造的铜镜,长什么样?
朱元璋给女儿、媳妇们造的铜镜,又长什么样?
本期介绍文物 东汉·龙虎纹镜 南京博物院藏
写这篇文章的缘起,在于今年年初的一段对话。
年初,在朋友圈分享了一面南朝小铜镜,上面装饰有两只“畏兽”的图案。南朝铜镜上的“畏兽” 笔者收藏
所谓“畏兽”,是目前学界对这类双足站立神兽形象的通称,其状“人‘行’而兽‘貌’”;也就是说,“畏兽”虽然长成野兽的体貌,但像人类一样直立行走。
朋友圈发出以后,有一位藏友对此提出了质疑,并且分享了一张青铜带饰的图片给我。(由于未征得藏友的同意,此处不发图片,带饰年代从风格可判断为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件带饰为青铜材质,表面鎏金,主体纹饰为一只双足站立、头生一角的神兽(也就是所谓的“畏兽”)。在神兽的头顶,清楚地用篆书铸造了阳文铭文二字:天禄。
毫无疑问,设计、制造这件带饰的工匠,认为这种形象就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天禄。
然而,在汉晋陵墓前镇守的石刻天禄像,其形象与带饰上的天禄并不相同;东魏时期翟门生石床屏风上的“畏兽”像旁,铭刻有“此名辟非守(兽)”的题识;北魏正光三年冯邕妻元氏墓志上,甚至给十八只“畏兽”取了十八个不同的名称。
毫无疑问,设计、铭刻这些图案和题识的工匠,他们生活的年代虽然相近,但对某一形象或某一名称的理解,并不是相同的。
无独有偶,最近整理东汉铜镜的材料时,笔者发现,在东汉时期的“龙虎纹镜”上,也存在“同一图案在铭文中可以对应不同名称”这一问题。
东汉时期的龙虎纹镜,根据纹饰细节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绝大多数为“青龙白虎镜”,一小部分为“天禄辟邪镜”。(以下四面铜镜的图片与信息,均引用自王纲怀、陈灿堂《东汉龙虎铜镜》)东汉·交龙白虎纹镜 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Lot1127 资料来源:王纲怀、陈灿堂《东汉龙虎铜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4月,第69页
镜铭:尚方作竟(镜)自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浮云连四方,交(蛟)龙白虎居中央,子孙烦(蕃)息富贵寿。
此镜是东汉龙虎纹镜中最为典型的品种。
镜上的主要纹饰为一龙一虎,虎在左,龙在右。
龙在镜铭中称为“交龙”,也就是蛟龙,同类铭文中也常称之为“仓(苍)龙”、“青龙”;虎在镜铭中则称为“白虎”。东汉·辟邪天禄镜 江苏实成2012年春拍Lot699 资料来源:王纲怀、陈灿堂《东汉龙虎铜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4月,第59页
镜铭:佳镜兮,乐未央,辟邪天禄居中央。杜氏所作成文章,服之吉利富贵昌,子孙备具金甫堂,传之后世以为常,男封列侯皆九。
此镜是东汉龙虎纹镜的衍生品种,即所谓的“辟邪天禄镜”。镜上的图案与“青龙白虎镜”大致相同,但在天禄头上多生了一个角,以示与白虎的不同。左侧的“辟邪”,则与“交龙”的形象完全一致。东汉·白虎辟邪镜 收录于《西安文物精华·铜镜》 资料来源:王纲怀、陈灿堂《东汉龙虎铜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4月,第70页
镜铭:尚方作竟(镜)大毋伤,浮云连出伟(围)四方,白虎辟邪居中英(央),子孙烦(蕃)息,富贵昌乐。吉羊(祥)。
此镜的纹饰与一般“青龙白虎镜”完全一致,但铭文中称镜上的神兽为“白虎、辟邪”(由于后有“居中央”铭文,此处“辟邪”当为神兽之名,而非对白虎的形容)。这就更加说明,此类铜镜上的“辟邪”与“青龙”的形象完全一致,均为双角龙形,仅凭图像难以作出区分。东汉·天禄纹镜 中国嘉德2011年秋拍Lot134 资料来源:王纲怀、陈灿堂《东汉龙虎铜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4月,第159页
铭文:徐氏作竟(镜)大毋伤,上有天禄居中央,四方具受各顺行,令人富贵如侯王。
此镜的图案是龙虎纹镜的变体,兽身细长作龙形,头尾俱现,脸部以正面示人,头上顶一只独角。铭文中称此兽为天禄,其形象又与一般“辟邪天禄镜”中“独角白虎”之天禄不同。
从以上四镜可以看出,单单一个“龙虎纹镜”,就被工匠演绎出了数种神兽之名;尤其以“白虎加独角”解释为天禄,更是体现出了图案内涵的灵活性。
而看到“白虎加独角”,就一定可以断定铜镜上的神兽是天禄吗?东汉·仓龙白虎镜 南京博物院藏
铭文:尚方作竟(镜)世少少,仓(苍)龙在左,白虎在右,作吏高升,辟去不羊(祥)兮。“仓龙在左、白虎在右”铭文特写龙虎头部纹饰特写
此镜铭文中称左侧纹饰为“仓(苍)龙”,右侧纹饰为“白虎”,表明此镜为传统的“青龙白虎镜”。
然而,此镜上的白虎纹饰,头顶上伸出一支独角,与“辟邪天禄镜”上的天禄形象完全一致。
可以看出,古代工匠在设计、制造器物纹饰时,相当“随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谨。
具体到东汉龙虎纹镜,这种纹饰刚出现时,指代的就是“青龙、白虎”这一对汉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神兽;
到了东汉中后期,辟邪、天禄信仰在社会上流行起来,镜匠懒于重新设计一套单独的“辟邪天禄”纹饰,将白虎头上添个独角,就充作“辟邪天禄镜”,售给追求时髦的顾客(点名批评“杜氏”,传世多数“辟邪天禄镜”都是他家做的);
古代没有知识产权的说法,“带角白虎”的图案形式一旦出现,就很容易受到模仿;南博这面铜镜,很可能工匠本身没有要制造“辟邪天禄镜”的想法,但他制作“青龙白虎镜”的蓝本是一面“辟邪天禄镜”,也就把“带角白虎”的形象照猫画虎抄了过来。
所以说,依靠铭文题识给某一类纹饰定名,尤其在孤例的情况下,其结论未必十分准确,需要结合同类纹饰与同名形象多作分析。
以上即为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
往期文章:
秦相吕不韦的最后时刻
皎皎宝镜出江陵
双鹊衔绶,月宫桂影
嬴为心公主的陪嫁小饭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