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
长沙博物馆重磅大展上新,
这次展览的主角是晋国。
一提到晋国,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山西,
想到的是晋文公重耳。
晋国从最初的分封
到最后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持续了六个半世纪左右,
在这段风起云涌的春秋岁月中,
涌现了无数忠孝节烈、神勇威武的英雄,
诞生了无数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故事。
△ 西周时期晋国形势示意图
长沙博物馆联合山西博物院,12月1日起,带来中华文明系列重磅特展“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文物精华展”。此次特展,精选山西博物院149件/组珍贵文物,全方位再现了晋国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600余年历史。
开展之前,
让我们先来看看
本次展览中的那些“显眼包”们。
△ 鸟尊(复制件)
西周(前1046—前771)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是晋国开国的重要物证。
它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之墓,
整体呈伫立回首的凤鸟造型,
它昂首挺胸,
高冠耸立,眼神投向远方,
回旋的两翅间是饱满的前胸、壮硕的双腿。
它双足着地,
身上装饰着精美的羽纹、云纹和雷纹。
它背部立有小鸟,
是器盖的捉手。
大鸟回眸,小鸟依偎,相互呼应着,
形成一幅和谐灵动的生命画卷。
△ 鸟尊线图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大量古墓葬、古文化遗址、
古建筑遭盗掘破坏,
由于盗掘者使用炸药爆破,
鸟尊出土时,
被炸得四分五裂、首尾异处。
文物修复工作者们从一堆碎片开始,
努力多年、历经周折,
它才得以恢复原状,重现昔日挺拔的身姿。
△ 鸟尊在上海博物馆修复 山西博物院供图
鸟尊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
“晋侯作(作)向大(太)室宝尊彝”,
“晋侯”指制作鸟尊的主人,
也就是燮父。
“大室”或者说“太室”就是太庙,
指晋国的宗庙。
“宝”意为珍贵、宝贝,
“尊彝”是用来盛放酒浆的青铜盛酒器。
酒是商周时期古人祭祀先祖的重要礼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说明,鸟尊是摆放在晋国宫室宗庙里
最重要的礼器。
△ 鸟尊器盖内铭文及铭文拓片
燮父的父亲是山西家喻户晓的唐叔虞,
也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
成王继位后,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
霍叔联合殷商旧民叛乱,
原商王朝的诸侯唐国也参与其中,
“周公诛灭唐”后,
周成王就把叔虞分封到了唐地。
在周王室的爵序中,唐为伯,
燮父继位为唐伯,改国号为晋,
晋国爵序也提升为侯,燮父称晋侯。
鸟尊铭文中的“晋”字,是迄今为止
考古出土最早的金文“晋”字,
见证了燮父改唐为晋的历史。
△ 晋公盘
春秋(前770—前476)
公安追缴
山西博物院藏
晋公盘,
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
为长女孟姬赴楚远嫁所准备的嫁妆。
盘内壁铸有七处铭文,共183字。
△ 晋公盘铭文拓片
铭文中晋文公追溯了晋国始祖唐叔虞、
父亲晋献公的丰功伟绩,
称颂了自己开创霸业的雄图大略,
最后还写下了对女儿的美好祝愿和嘱托,
希望她嫁到楚国后,
能管理好家室,佐助晋国。
△ 视频来源于山西博物院
盘在现代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用于盛放物品。
可是两千多年前,
青铜盘是贵族净手洁面、
以示修身的用具和身份地位的象征。
它多与盉(hé)或匜(yí)配合使用,
是祭祀或宴饮时,
行“沃盥(guàn)之礼”的重要器具。
一位侍者用盉或匜往手上浇水,
另一位侍者端着盘放在手下接水,
是不是充满了仪式感?
△ 回首龙纹四足铜盉
西周(前1046—前771)
山西省绛县横水墓地1005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 虎头铜匜
春秋(前770—前476)
山西省闻喜上郭村33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 晋公盘
春秋(前770—前476)
公安追缴
山西博物院藏
除了仪式感,
晋公盘里的“黑科技”,
将它的存在感也直接拉满。
晋公盘内共装饰了鸟、龟、鱼、蛙、龙等
19个圆雕动物和17个浮雕动物。
神奇的是,
所有的圆雕动物可以360度旋转,
鸟嘴可以开合,乌龟的颈部可以伸缩,
当注入水后,小动物们彷佛
瞬间被赋予“生命”一般,
水鸟歌唱、群蛙嬉戏、游鱼追逐……
△ 晋公盘局部 图|吴蕾
专家利用X光-CT断层扫描技术,
揭开了这些小动物的铸造奥秘。
圆雕动物的体内都有一根立柱,
铸造时需要先做立柱,
然后将立柱包在动物泥芯中,
配合外范浇铸铜液,
于是便可以实现
动物绕柱转动但不分离。
这样高超的铸造工艺,
在当时无疑是顶尖的。
△ 动物构件CT扫描的纵截面图
山西博物院供图
侯马盟书,
是我国最早的用毛笔书写的书法真迹,
使我们见到了青铜铭文之外,
真正在社会上流行的文字和书法。
成为继甲骨文、铜器铭文、竹简以来,
中国早期文字的又一重大发现。
△ 侯马盟书出土情景
1965年冬,
在山西省侯马市晋都新田遗址中
发现5000余件写有红色
或黑色文字的石片、石圭、玉片等,
其中可辨认的有600余件。
被发现的时候,
工作人员还不知道这是盟书,
直到郭沫若先生认出了
盟书上的“盟”字,
这才给侯马盟书定了名。
△ 侯马盟誓遗址竖坑/牲坑
盟书是古代结盟立誓,
举行歃血盟礼时所载录的文辞。
盟誓是春秋时期的一项主要社会行为,
有其庄重、繁琐的仪式和程序。
结盟的内容都写在盟书里,
盟书一式两份,
一份由主盟人专藏于
国家专门存放盟书的地方“盟府”,
用于必要时查看,
另一份和“牺牲”一起
埋入地下或沉到水中,
以供天地神明监督。
埋的仪式为“坎牲”,
“坎”是挖长方形竖坑掩埋,
“牲”指牛、马、羊、犬等所谓的“牺牲”。
《左传》中记载的诸侯国之间的盟誓
就有近二百次,
其中与晋国有关的盟誓
多达五十余次之多,
史书上没有记载的私家盟誓更不知其数。
△ 侯马盟书(委质类)
东周(前770—前256)
山西省侯马市晋国盟誓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那么侯马盟书究竟盟什么呢?
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只有一篇,
写盟主的祷誓内容;
第二种是同宗赵氏的盟誓文书,
写这些参加盟誓的人各自所起誓的内容;
第三种是自誓类,
要求比较严厉,发的誓也较重;
第四种是反对纳室,
也就是反对强占人家的家室和财产;
第五种是诅咒敌人的;
另外还有卜筮和其它一些内容的文字材料。
有学者推测盟书主盟人为
晋国晚期的执政赵简子鞅,
反映的是赵氏消灭范氏、中行氏的斗争。
△ 侯马盟书(宗盟类)
东周(前770—前256)
山西省侯马市晋国盟誓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侯马盟书,
生动的还原了那一段
风起云涌的历史细节,
是晋国最后阶段的文物见证,
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和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也是我国首次见到出土的
可以与文献对照的盟誓资料,
对于研究春秋战国之交的历史
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当然,除了这些“显眼包”们,还有侯马铸铜遗址的陶范、吴王僚继位前所用的王子于戈、楚国某任国君所用的“楚公逆”铜短剑等等。
△ 夔凤纹钟舞陶模
春秋(前 770—前 476)
山西省侯马铸铜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 虎形器耳整套陶范
春秋(前 770—前 476)
山西省侯马铸铜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 王子于戈
春秋(前 770—前 476)
山西万荣县庙前村后土庙附近贾家崖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 “楚公逆”铜短剑
西周(前 1046—前 771)
山西省绛县横水墓地 2055 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这场国宝云集、至高规格的
重磅大展,
2023年12月1日,
敬请期待。
△ 展厅效果图(最终以展厅实际为准)
展讯
展览标题
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文物精华展
展览时间
2023年12月1日-2024年3月17日
展览地点
长沙博物馆特展一厅
(展览免费开放)
原标题:《【文博动态】长博重磅新展,争霸春秋走“晋”看!》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