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工艺培训要点;一、集团公司铸造能力(重量、尺寸、常用材料)
1. 冶炼设备:铸锻公司目前有15T电炉一台、25TVOD真空精炼炉一台、30T电炉一台、40TLF钢包精炼炉、40T精炼保温工位各一台。
2. 出钢量:15吨电炉三炉:25*3=75T ; 30吨电炉三炉: 45*3=135T
共210吨,经过特殊组织(从长锋最多过四包40吨),太重最多一次出钢水量250吨。
3. 截至目前,我厂生产的重量最大的铸件为110MN铝材挤压机的前梁。毛重187吨,液重282;其浇注方案为首浇250吨。过3~4小时补浇冒口的实现的。但这种方案得根据铸件的结构来确定,前梁热节集中采用一个大冒口补缩可以实现。但后梁热节分散,需用小冒口分散补缩,因此不能用补浇冒口的方式实现,必须一次浇满。因此可以生产的铸件重量不能一概而论。
4. 我厂生产的轮廓尺寸最大的铸件为二重的船型板长度为12.5m,高度3.5m,宽度6m
5. 铸件常用材料:在满足强度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含碳量低的焊接性能好的钢种,如碳钢选用ZG270-500、ZG230-450、ZG20Mn、GS20Mn5,在材料的选用上还要考虑生产组织能配炉,合金钢选用ZG35CrMo,含碳量在≥0.4%以上及含镍高及含V的合金钢裂纹倾向严重,典型的如ZG35Mn(ZG35SiMn),100MN压机前梁、后梁由于含Si量高,导致铸造性能特差,裂纹倾向严重,可焊性差建议。;二、铸造的工艺过程
技术准备工艺编制——制模——混砂——造型、制芯——下芯——合箱——压箱——浇注——保温——落砂——划线——缺陷修复—热处理(退火、正火+回火)——超探、磁探——交检——机加工
三、铸造工艺所采用的标准
1、铸件通用技术条件:JB/T5000.6—1998、JB/T5000.6—2007、
GB11352—89、DIN1690—1、DIN1559-1、EN1559-2、SN200;
2、铸件毛坯尺寸公差标准:GB6414-1999《铸件尺寸公差及机械加工余量标准》其选用原则根据铸件最大尺寸优先选用黑框如CT13级;EN ISO8062尺寸公差标准
3、材料标准前面提到的通用技术条件中包含有材料化学成分、机械性能。实际生产中我们还要用到一些专用的材料标准,如 TZL901.1-901.30-2002太重自制金属材料标准
GB/T11352-1989一般工程用碳素结构钢标准
GB/T14408-1993一般工程与结构钢用低合金钢铸钢标准
JB/T6402-1992???型铸件用低合金铸钢标准
DIN1681-1985 一般工程用非合金铸钢
DIN17182-1992标准焊接结构用低合金铸钢;四、铸件的超声波探伤标准及要求
超声波、磁粉探伤标准:JB/T5000.14—2007、GB/T7233—87、DIN1690-2、SEP1922、SN320、GB9444-88为磁粉探伤标准。
铸件的超声波探伤标准中规定了起始探伤灵敏度(铸件φ3、φ6)要求、探伤等级的判定由缺陷当量、面积及底波降低量决定。
五、铸件的性能取样
一般大型铸钢件的性能都在铸件本体上取样,常规的本体试料规格为220×70×35/45,附铸位置在铸件的侧面具有代表性的区域。
特殊情况下,可以做一些特殊规格的试验料,如100*100*250、实体厚大件上可以做150*150*300;有的标准上有明确规定的按标准执行。
六、铸钢件的结构工艺性及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铸件的工艺结构,对铸件的质量和铸造生产的过程有很大的影响。钢水有流动性差、熔化时吸气多、浇注温度高、在铸型中凝固冷却时的线收缩和体收缩大等特点,浇铸钢件时就容易产生浇不足、缩孔、裂纹、变形、粘砂和气孔等缺陷。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不但增加铸造的困难,提高铸件成本,甚至会导致铸件报废。;所谓工艺性好的铸件结构,主要应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铸件结构应尽可能简化,方便铸件造型和清理的工艺过程,另一方面在钢水充填铸型及其随后的凝固冷却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在铸件上出现各种缺陷的可能性。因此:
(1)为使造型(芯)容易,铸件的外形和内腔要尽可能由平直面构成,减少突出部分,相邻的凸台要合并,避免在铸件上出现尺寸窄小的内腔和尖角区。简单的铸件外形,还要考虑使铸件在凝固冷却收缩时少受阻碍,以减少产生裂纹变形的可能性。
(2)壁上和筋上要适当开孔。对于具有封闭形状的铸件来说,为便于清理和防止裂纹发生,开孔的数量和大小要足够。箱型封闭结构的断面要尽量改成开放性,如“I”形和“”形。
(3)为使钢水能很好的充填铸型,铸型壁应有一定的厚度,以免出现浇不足、冷隔等缺陷。
(4)为使铸件避免缩孔、缩松的缺陷,铸件结构要具有同时凝固或顺序凝固的条件,尽量减少热节的尺寸和数目。铸件上需要放置冒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