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作为红铜和锡的合金,由于早期技术有限,很难掌握烧制温度锻造出坚实的金属,早期便以贵族的专享品存在。先秦之前,只有贵族才可以进行读书识字进行一些风雅之事,同时为了与平民百姓进行区分,所以在其所使用的器材上面无不体现当时的贵族们的风雅与情趣。加之当时文字典籍流传不是很丰富,青铜器便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对当代历史、考古、文学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及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
青铜器在分类上格外的精细,在形式上追求完美,追求形式的多变,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物品类型。通过研究了解其不同的功用,毕竟我们已经距离当时跨越了几千年的时间,很难还原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使用工具的理解,只能通过现有的资料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断。我们在研究的时候也不能坚信以往的研究便是准确的,所以在研究的时候也要适当的存在一些怀疑。
就比如前几年,大家通过影视剧根深蒂固的认为爵是一个饮酒的工具,流作为饮酒的口,鎜的位置也和流垂直,便更加坚信这一观点。但是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掘,我们发现了爵的下面存在烧灼的痕迹,而鎜也便的越来越小,根本没有办法作为一个把来握住,上面两个柱头的位置也是尴尬,便开始怀疑爵这个造型真的是一个饮酒器嘛?相比之下爵反而更像是一个温酒器,上面两个柱头用于悬挂滤网过滤酒渣,毕竟先秦之前的酒还是那种水果酿造的果酒,滤渣很难过滤完全。
青铜器也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制作工艺,从脱模法到石蜡法再逐步创新出金银错工艺,无不体现技艺之精湛。
青铜器最开始只是作为一种实用工具,但是由于在祭祀时常用青铜鼎用来烹煮献给神明的肉食,逐渐青铜鼎上升为国之重器。青铜器的地位也就不再局限于贵族的日常使用,同时也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相传禹铸九鼎,用九鼎代表九州,意为对九州拥有最高的统治权、祭祀权。在皇帝贵族的墓葬中常出现青铜随葬品,不同等级的人随葬制度也是不同的,如周代的“列鼎制度”所说: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钟等再使用时也是有数量的要求的。
周代作为礼要求的鼎盛时期,鼎簋数量要求严格,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鼎簋的数量不再遵循周代的数量要求,甚至出现了十一鼎的情况。通过对青铜器的研究也可以看出一个时期的“礼”的情况,有利的证明了春秋时期的礼坏乐崩。
利簋其上所刻的便是武王伐纣的具体事情,有利的证明了我国商朝的存在,填补了这一段的空白。其上文字也是中国文字产生的基础,书写方式、行文方式对未来书法同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直至铁器时代到来,由于铁器的制作简单和价格低廉,青铜器才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插句题外话,虽然青铜器不再那么常用了,但是其在文物人的眼中依旧十分的宝贵,清代用青铜做成果盒、化妆盒、放冰的冷冻箱,还弄得花花绿绿的实在是丑的一批!!青铜不就应该是那种端庄肃穆的存在嘛?这一身花花绿绿大材小用,实在是给人一种让一个络腮胡的彪形大汉穿着花裙子去扭秧歌的感觉,实在是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