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本文很多图文转载自:远古空间的博客《青铜古镜--海外集锦(五)》等系列博文;此外,还自行搜集了许多其他来源的古镜文物图,一并整理成此文,以飨读者】
---------------------------------------------------------------------------------------------
【本文的姊妹篇(上一篇文章),链接如下:】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镜鉴乾坤——青铜古镜,集锦欣赏(1)战国至汉朝篇
导语: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 无复姮娥影,空留明月辉。” 此诗是“破镜重圆”典故中流传下的一首五言绝句,可见唐《本事诗》一卷,古文故事读之甚有趣味,可为当今社会人情事故所借鉴。
本集青铜镜重品绝品集结,突显铜镜的历史渊源和艺术价值,如:螺钿镜尚被誉为最美之镜,然仅盛于唐玄宗及其稍后短暂时期。其以螺蚌贝壳雕制成图案,然后粘贴于素镜背面,然后经髹漆、研磨、雕花而成。镜面黑白分明,光彩莹润,精致细巧,华美夺人。由于螺钿镜制作工艺异常繁难,且随岁月侵蚀钿片脱落,据学者称目前所见之螺钿镜,仅数枚而已。
五集《青铜古镜--海外集锦》,大部分来源于海外典藏与拍卖,但所知者也仅是沧海一粟。它贯穿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堪称时代发展的见证物,而且艺术价值颇高,现已成民间收藏追捧的热点之一,几年之间其价值呈魔术般的增长,真品珍品一镜难求,但愿通过我编纂的图籍,使爱好者得到交流。
(以上文字转载自:博主“远古空间”)
【先来看两件古镜:】
唐 奏乐图螺钿镜
下图赏析:重1307g,此品为代表有唐一代铜镜制作最高水平的螺钿镜。其使用夜光螺钿镶嵌的唐代特种工艺,创造了一幅弦鸣树荫下、人兽皆共鸣的和谐画面。在镜面中,奏者手拨阮咸,右边高士持盅,在一鼎一壶之前,相对弹、饮。背后侍女捧盒而立,亦在洗耳恭听。上方花树干粗枝壮,花繁叶茂,树梢间一轮明月高悬,亮似银盘。随着奏乐者指尖游走于琴弦之处,轻重缓急的音符从指问倾泻而出,不仅让右边的知音及其侍女听得如醉如痴,还引得白鹤随乐起舞,鹦鹉学唱,小鸟聆听.一只小猫也驻足听得如醉如痴。
唐奏乐图螺钿镜 直径23.5cm
『列子.汤问篇』曰:厂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镜面无声胜有声.通过此唐代孙位厂高逸图』般的立意,伯牙之技,钟子期之痴,在此镜中均被瑞兽倾听、鸾凤和鸣的衬托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技法论,此螺钿镜构图满而不塞,雕技娴熟,纹样细部刻画入微。无论是奏者还是右边高士,均五官比例恰当,须发历历可见,坐姿优雅,衣饰层次分明,上衣织物图案亦纤毫毕现。右边高士凝神聆听的神情,更被描写得惟妙惟肖。此镜螺钿保存良好,历千年依然光彩夺目。
其使用夜光螺钿镶嵌的唐代特种工艺,创造了一幅弦鸣树荫下、人兽皆共鸣的和谐画面。在镜面中,奏者手拨阮咸,右边高士持盅,在一鼎一壶之前,相对弹、饮。背后侍女捧盒而立,亦在洗耳恭听。
上方花树干粗枝壮,花繁叶茂,树梢间一轮明月高悬,亮似银盘。
随着奏乐者指尖游走于琴弦之处,轻重缓急的音符从指间倾泻而出,不仅让右边的知音及其侍女听得如醉如痴,还引得白鹤随乐起舞,鹦鹉学唱,小鸟聆听.一只小猫也驻足听得如醉如痴。
唐-螺钿花鸟人物纹青铜镜(局部),1955年河南洛阳出土
【提醒:上图为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真子飞霜铭文镜,唐代,直径205mm 简述:圆形,龟形钮,钮上方饰祥云托月纹,下方饰池水山石,自池中生出一枝莲叶,即为钮座。钮的左侧是一片竹林,林外有一人席地而坐,长袍宽袖,膝上横一琴,双手抚琴,面前有长方形几,几上有笔、砚等物,抚琴吟唱,右有凤鸟展翅起舞,凝视前方。上部仙山间祥云萦绕,有“真子飞霜”四字铭文,外圈铭文四十字:“凤凰双镜南金装,阴阳各为配,日月恒相会,白玉芙蓉匣,翠羽琼瑶带,同心人,心相亲,照心照胆保千春”,锈色美丽,纹饰用浮雕的形式作散点构图,图案并无关联,其中尤以凤鸟刻画极为细腻流畅。镜钮置于莲叶纹中,莲叶茎直连于下方的山石水池中。首句“凤凰双镜”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这种铜镜在当时应该是两两成对的。
上海博物馆藏真子飞霜镜拓本(《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
主题纹饰
真子飞霜镜的主题纹饰为竹林前一人端坐操琴独奏,其前方置案几,案上有笔砚等物;下方为池水湖面,水中央向上伸出一硕大荷叶,叶中卧一巨龟,与荷叶肜成钮与钮座。上方为月出云山,山与钮间置一飞升仙鹤。钮右侧一鸾乌振翅起舞,单腿独立,长尾上翘。也有不饰飞鹤或无“真子飞霜”铭文,而镜缘饰铭文圈带者。
唐,真子飞霜镜,故宫博物院藏(出自:何林主编《故宫藏镜》)
【此镜更多详情,下一篇文章还会为大家介绍】
故事来历
关于真子飞霜镜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我们认为用道家学说解释其意较为妥当。道教认为人欲求长生不死,必须安神固形,既追求精神的超越,又讲究肉体的康健;道家在炼服丹药的同时,主要通过内丹养生术,养气守静,以进入一种超凡脱俗、不为物累的逍遥仙境。真子飞霜镜流行于盛唐道教求仙风滋盛之际,其主题纹饰中营造的仙山祥云、明月幽竹、凤鸟和鸣、真子月下林间琴诗自乐的环境气氛,体现了道家远离尘世、修道养生、万物合一的思想。镜中操琴的“真子”即修道成仙的神人,其名含修真之意。
----------------------------------------------------------------------------------------------
唐代青铜镜:
铜镜制作工艺在东汉时期进入高峰,随后略有下降,到了唐代则进入另一鼎盛时期,平脱镜、螺钮镜、金背镜、银背镜屡有发现,纹饰题材丰富多彩,制作水平极高,一些保存较好的唐镜仍能光洁如初。
唐镜的发达或许与唐太宗开始,皇帝经常把铜镜赏赐给政绩卓著、作风清廉的官员,以示奖励和鞭策有关。据《唐书礼乐志》记载,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生日,这天也被定为「千秋节」,或称为「千秋金鉴节」,群臣会献上美酒和铜镜祝寿,或作为互赠的礼物,唐玄宗也会赠群臣以铜镜,后来此一习俗更流传到民间。赠镜举动无形中推动了铜镜的发展与制作水平,使铜镜成为日益精美的日常用品。
唐代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
玉匣镜 年代:隋-初,尺寸:直径15.2公分
著录于乾隆编纂的《西清续鉴都·乙编》卷二十页十九“唐玉匣鉴”,装盛于<西清续鉴·乙编·第二十九册>镜匣,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局部:
隋唐铜镜,在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镜,新出现的有方镜、亚形镜、八瓣菱花镜、八瓣葵花镜和宝相花镜。除了铸造精美,纹饰上常带有域外文化色彩,瑞兽葡萄纹正是重要代表。除此之外,反映人民生活与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均出现运用在纹饰上。
20,唐 月兔镜 横12.4cm;纵12.3cm
重360g 圆形,镜背纹饰如一幅图画,居中是一株枝叶茂盛的桂花树,树干部份凸起为钮。画面由桂树一分为二,树右的玉兔持杵捣药,作人立状,双耳竖直,树左有一跳跃的蟾蜍,组成一幅玉兔捣药画面。中国古代,“玉兔捣药”是月宫故事不可或缺的画面之一,和嫦娥、桂树、蟾蜍等成为神话传说中月宫图的固定搭配,这个故事场景在铜镜刻画的淋漓尽致。
唐代,菱花形月宫纹镜,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28, 唐 一仙一禽镜 直径12.7cm
14,贴银镀金狩猎纹八棱镜 局部:
17,唐 贴金瑞花纹镜
唐代铸镜中心在扬州,流行方形镜、菱花形镜和葵花形镜,镜型厚实;镜钮有龟形、兽形、花形等。纹饰题材多见瑞兽、飞鸟以及葡萄、花草,瑞兽葡萄镜装饰了姿态各异的瑞兽,或蹲踞、或奔跑、或跳跃,并配以葡萄,纹饰精巧豪华,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杰作。装饰工艺新出现贴金、贴银、镶嵌螺钿、金银平脱等,纹饰更显华丽。
12】三个非常漂亮的铜镜,唐朝
此三幅图转载自:罗勒叶子的博客《镜映乾坤---上海博物馆馆庆古代铜镜展(下)》
13】它们的背部都镶嵌着螺钿---也就是贝壳
14】镶嵌螺钿镜 唐
唐代,金银平脱镜
唐代,葵花形金银平脱雀鸟花卉祥云纹镜,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当时,尤为珍奇的金银平脱镜为耗工费时奢侈品,高贵华丽,多为宫廷所专用。因过于奢侈浪费,唐肃宗时曾先后两次下令禁造平脱器,此后制作金银平脱镜就陆续减少,至五代已基本绝迹。金银平脱镜纹饰繁缛富丽,线条流畅,花鸟纹饰栩栩如生,故为唐镜纹饰中的精粹,并是当时最为珍贵的品种之一。
5,唐金错花鸟纹六花镜
重475g 此为唐代错金花鸟纹镜。六瓣葵花形,窄缘。钮座之外,饰金花六瓣。主区再间隔分置巨型硕花三朵,祥鸟三羽,纹饰华丽而自然。制作工艺以「平脱法」施之,即将金银纹饰片用胶漆平贴于素胎,空白处填漆,再打磨出花纹,粘上的花纹与漆面平齐。
29, 唐 银错人物花鸟纹八花镜 直径19.49cm
【提醒:上图为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重1094g,来源:林原美术馆旧藏。此镜为唐代错银抚琴引凤纹葵花铜镜。镜缘八瓣葵花形,半圆钮。整镜朱红质地,藤花缠绕。钮座左侧,一高士头戴峨冠,端坐垫上,华丽长袍宽衣广袖,衣上飘带垂落身前,悠闲自得,轻抚琴弦而歌。身后侍女持杖而立,静听琴声。一凤舞动双翼,翩然起舞。纹饰用错银法浮雕技法,作散点构图,刻画极为细腻流畅。
唐代崇尚修道养生,多隐于深山,寄情丘林,琴诗自娱。抚琴引凤纹葵花铜镜流行于盛唐道教求仙风盛之际,其主题纹饰中多营造出仙山祥云、明月幽竹、凤鸟和鸣、琴诗自乐的环境气氛,体现道家远离尘世、修道养生、万物合一的思想,这于此镜亦可见一斑也。
16,唐 贴银飞禽山岳纹镜,直径33.4cm(来源:林原美术馆旧藏)
该镜圆形,素缘,半圆钮。直径33.4cm,重量达2368g,为有唐一代稀见超大型镜。钮座区内。纹带延绵起伏,喻天圆地方之「地」。由此往外,由环齿状带分为三环状区,喻天圆地方之「天」。只见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层峦耸立,云蒸雾绕。草木竞发,枝繁叶茂,泻出一派春景;禽鸟翔空,低鸣浅唱,唅来十里喧嚣。鸾鸟、花枝皆贴银而成,富丽典雅,熠熠生辉。此铜镜所施贴银工艺兴盛于唐,然捶贴的银片易于脱落,故此类贴银镜传世或出土极少,实可珍之。
17,唐 贴银瑞禽、瑞兽镜
均为有唐一代以贴银特种工艺制作,饰以瑞禽或瑞兽,栩栩如生,平添一派瑞祥之气。贴银镜又称银背镜,即把薄银片压贴于镜背,再在其上压印出立体图案,或刻划出细部花纹,纹饰银光闪耀,华丽至极。由于银片易脱落,故现存此类镜数量绝少。
18,唐玉制八弧镜
25】金背凤鸟纹菱花镜 唐 细节,精美:转载自:周景瑞zhoujingrui的博客《在华盛顿参观中国文物(二)》
缠枝凤鸟纹镜 • 唐,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弗利尔美术馆/赛克勒美术馆)。
除了镜形繁多,唐镜的装鉓内容亦十分丰富,其中一个理由便是希腊文化经西域传入,所以出现浮雕,出现狮子、葡萄等新物种、新做法、新设计。受外来文化影响,尤其是西域一代游牧民族之装饰风格影响,唐镜中出现好些动物,其中最常见的是彩凤、龙、狮子、猎犬、马等,动物之外,又有花枝、云纹及飞鸟衔绶带。动物常在奔跑或飞翔的动态之中,以顺时钟方向进行,或做左右对称的安排。
16,贴银镀金凤虎唐草纹镜 局部:
16, 唐 贴银鎏金禽兽文八花镜 直径18.7cm
重1215g 八瓣葵花形,圆形刻花云头纹钮,圆钮座一周饰连珠纹。主题纹饰为双鸾双兽相间,追逐嬉戏,生动活泼,其间饰枝叶纹,四只喜鹊位于四角。外缘以八瓣葵花线条纹为界,外缘饰云纹。满地珍珠纹,纹饰刻画生动,此镜工艺精湛,为贴银鎏金,为不可多的的佳品。
1,唐 海兽葡萄镜
到唐代,禽鸟纹更成为主题纹饰,海兽葡萄镜的外区多为禽鸟环绕,双鸾、凤鸟、鹦鹉等已经成为常见的铜镜纹饰,禽鸟的造型也愈来愈写实,一般都用高浮雕工艺手法表现,刻划细腻而造型生动。
镜子除了作为鉴容之用,因其反映自身的特质,往往也带有自省之寓意。最著名的一段史话,莫过于唐太宗吊唁大臣魏征:「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此为有名的「三镜说」,太宗以常保此三镜防己过。以此观之,唐代帝王随身所携之铜镜或许并非纯粹为了正衣冠,而更有「配韦以自缓,配弦以自急」的自我提醒与暗喻。
唐,鉴若止水镜
1】三乐纹方镜 唐
此图转载自:罗勒叶子的博客《镜映乾坤---上海博物馆馆庆古代铜镜展(下)》
钮的左右各饰一人,左侧人手持龙首杖,左手手指前方,右侧人左手持琴,侧身回首;
中间的铭文是: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
这个图案和铭文取材于“列夫天瑞”。当时孔子游泰山时见到荣启奇,于是有了一段对话,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何乐也?对曰:我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
唐,三乐镜
此图转载自:网友“就是爱玩(合肥) ”的游记《十三朝古都西安》
唐代铜镜, 西安博物馆收藏此图转载自:网友“就是爱玩(合肥) ”的游记《十三朝古都西安》
唐代铜镜, 西安博物馆收藏此图转载自:网友“就是爱玩(合肥) ”的游记《十三朝古都西安》
唐代铜镜, 西安博物馆收藏
隋唐时期佛教盛行,纹饰图案也受到影响,铜镜上的团花就是例证,这种图案属于佛教图案中的“宝相花”或其衍生。铜镜中花卉图案的出现,别开生面,使铜镜纹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与汉镜中的神话题材相比,显得清新幽雅。从此,神人神兽一类的纹饰,完全被花卉和其它现实生动的纹饰所代替。
25,唐 花卉文八花镜 直径18.6cm
重858g 八瓣葵花型,半圆钮,圆纹饰分为内圈和外圈,以连珠纹分隔。外圈纹饰为八束花枝,内圈饰八朵花瓣纹饰。 “宝相花”是佛教艺术中特有的花卉形象,取材于自然界中的各种花卉形象,寄托圣洁的理念,这种图案构思精妙简洁,和茂盛的各类葡萄纹镜相比,具有清新优雅之感。
9.唐代菱花形宝相花纹铜镜,直径12.2厘米,边厚0.75厘米,重402克
【八出葵花形,半圆形钮,钮外饰宝相花五朵。宝相是佛门弟子对佛像的尊称,宝相花则是圣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形,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佛教盛行的流行图案,它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的特征,经过艺术处理而组合的图案】
14,隋 团花文镜 直径17.9cm
重579g 圆形,圆钮,连珠纹圆钮座。弦纹高圈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六朵盛开的宝相花环绕镜钮。宝相花内置六朵菱花,花间填以花蕊,线条规整,排列整齐,每朵宝相花造型都与铜镜整体造型相似。外区环饰铭文:“灵山孕宝,神使观炉,形圆晓月,光清夜珠,玉台希世,红妆应图。千骄集影,百福来抚”。铜镜图案布局规整,纹饰饱满大气。
26,团花纹镜
18,唐 莲华八挂铭字镜 直径17.6cm重1019g
是镜为四言回文诗镜。镜自外至中分三区。外区缀以八卦纹,有吉祥祝愿语四言诗8句,共32字;中区饰莲瓣,分3层刻四言诗各2句,共24字;内区亦有莲瓣,设四言诗各2句,共8字。所有诗句藻丽反复,文字萦回,似均可作回文诗诵之,顺读回读,文理俱通,正反皆得佳意。其构思精巧,寓词箴规,似有唐宋之风。
《宣和博古图》记载,汉唐古镜上仙人、四灵、五岳、八卦、十二辰及蟠龙舞凤等形象是天地万象的缩影。铭文内容则提供了文学与人格修养的范例,因此,研究古镜可达到教化的目的。
15,唐 仙岳文吉祥八花绿镜 直径21.2cm
重1458g 是镜为出瑞图镜。镜为圆形八瓣,钮与钮座呈山岳状,立于海中。山顶有祥云四朵,将内区一分为四,龙与龟交互配置。其外,缀一圈凸起连珠纹。中区为祥瑞及名称,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凤凰、嘉禾、合欢莲、比翼、连理竹、金胜、同心鸟、嘉禾、嘉瓜、比目鱼、连理树、合璧。外区纹饰按逆时针旋转,分别为十二生肖,中间配以「禽、兽、鱼、竹、草、树、合璧、金胜、并、出、瑞、图」之文字,生肖的方向和文字的方向相反。
此应属于流行于隋到唐初的十二生肖镜,但多见由双线分为十二格形式者,而此镜中间以文字隔开,堪属珍稀。此镜图案取材于瑞果、瑞禽等,均为吉庆、祥瑞之图。而古人认为「天人合一」,各种祥瑞的出现与王者的德行有关。
唐 五岳纹方镜,上海博物馆藏
五岳纹题材铜镜最早出现在唐代,镜子背面中央的峰形钮和周围四处山峰构成一个五山形的图案,从其形状推断象征五岳,所以一般称之为“五岳镜”。
本镜曲缘方形,云纹钮,山形钮座,四座山岳向四角耸立,山岳层峦迭嶂,青翠高耸,山峰间簇举树木,点缀花草,云气缭绕,山石树木间禽鸟或栖或翔,整体纹饰由中心至镜缘,布局合理,生动活泼,是唐镜中的佳品。
五岳镜出现在唐中期,镜形有方形、八角形、圆形等。五岳一般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是道教的名山,是寻仙问道之山。李白有诗“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铜镜反映万象,昭示一切的属性,因铜镜能“观照妖魅原型”,故铜镜为道教的法器 之一。“抱朴子”记载,“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以佩之,则山中魑魅虎虫,一切妖毒皆不能近。”“五岳图”亦称“五岳真形图”道教的御符,据传为三天太上道君所撰。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江苏 尹钊 缪碧玉
天地含象五岳纹镜,唐,上海博物馆展出
这是一面唐代日月星辰五岳生肖八卦镜(见上图),圆形,山字方形钮,直径21厘米。钮边四侧有相同的山字方形,尺寸略大,与钮一起寓意五岳,四隅各铸铭文四字,左上角首字为天,16字连读,语意不通。应跳读为:“天地含象,日月贞明,写规万物,洞鉴百灵。”语意是此道家法镜可容天地万物。铭文外围为方框形水波纹和八卦纹。八卦方框与一周弦纹的空间处,上下为日月,左右为星辰,日月星辰之两侧皆有彩云衬托。凸弦外侧一周十二生肖图像。
此类镜由道士司马承祯专为唐玄宗精心设计。道家的主要观念:天圆地方、日月星辰、五岳四渎、生肖八卦等内容,皆已容纳在小小的铜镜之中。此镜在同类镜中尺寸较大,八卦位置无误(按文王八卦:乾在西北,坤在西南),生肖位置不差(子在下系正北,午在上乃正南),应是此类镜的标准品。
我们就从道教的发展来剖析这面铜镜的道教内涵。
此镜外圆内方,象征天圆地方,连山纹钮,钮四周饰四连山纹,象征五岳,五岳乃汉代以来四方天神的象征,五岳之间镌刻篆书十六字:天地含象,日月贞明,写规万物,洞鉴百灵。这些构成了铜镜的中心,其外镶饰波纹以摹四渎。四方山水和天地众神皆置于方形八卦之内,八卦以文王八卦排列,乾位于西北,坤位西南,南离北坎,震东兑西,艮、巽分置东北、东南。八卦外分置日月星辰,最外圈饰十二生肖纹。
唐玄宗深信道教,唐代道教一代大师——司马承祯将道教对天地万物的生化集中于铜镜之中,于千秋节献给唐玄宗八卦纹镜一枚,此镜正是这枚铜镜的模式;司马承祯将铜镜献于唐玄宗的同时附献《上清含象剑鉴图》一文。该镜深得玄宗喜爱,御笔朱批诗文一首《答司马承祯上剑镜》:“宝照含天地,神剑合阴阳。日月丽光景,星斗裁文章。写鉴表容质,佩服为身防。从兹一赏玩,永德保龄长。”此后,八卦文兴盛于钱币和铜镜。虽然由于道教的盛衰,宋代以后很少有八卦文的铜镜,但在民间, 由八卦和太极组成的八卦太极图,为道教和占卜所利用,其寓意逐渐神秘化,从而神通广大,能镇妖驱邪,所以八卦纹在各时代仍较多。
这是一面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铜镜,新加坡博物馆藏品。镜面带有四神八卦纹饰和详实的铭文,造于758年,从铭记来看,应该是专供唐朝皇室的“扬子江心百炼镜”。
江心镜,因每年五月五日端午节时铸于江心而得名,是唐代扬州向皇帝进贡的铜镜。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唐代铜镜,带有四神八卦纹饰和刻有“于扬州扬子江心”的铭文。约造于759年(唐朝 618年-907年),是专贡皇室的“江心镜”。
有网友解读此镜的历史背景:
由于“安史之乱”未平,国家的政治、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细观此镜,即便是往日声名显赫的“百炼镜”也已经名不副实,其风光不再。但事实上,由于“安史之乱”未平,国家的政治、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细观此镜,即便是往日声名显赫的“百炼镜”也已经名不副实,其风光不再。读罢历史,心中五味杂陈,感慨良多。特发上来和各位镜友供享。
此镜约造于759年,正值“乾元”年间:
这是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第二个年号,(758年二月—760年闰四月)共计三年。唐肃宗李亨,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756年-762年在位。
唐肃宗初名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初封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安史之乱起,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西逃四川,他在马嵬坡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自立登基后,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史称肃宗。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京城长安、东都洛阳。762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岁。肃宗死后一年,安史之乱才彻底平定。
“黑石号”沉船简介:上世纪90年代末,一位渔夫在印度尼西亚的勿里洞外海潜水捕捞海参时发现了一堆陶器。随后,一家德国打捞公司证实这是一艘沉没古船并命名为“黑石号”。
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加拿大多伦多阿迦汗博物馆(Aga Khan Museum)与新加坡合作推出《失去的独桅帆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现》文物展,通过数百件来自约1200年前沉没的一艘阿拉伯商船上的中国唐朝“货”,为人们讲述了“隐没”已久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故事。
“黑石号”上67000多件文物基本上都是中国制造,其中98%是瓷器,另外一些是数十件精美的金银器和铜镜等器物。
(这里展示几件“黑石号”上的文物:)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卍”字符金碟。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八棱胡人伎乐金杯——杯面上的舞伎长发飞扬,有胡人之貌。这是在中国境外发现的最重要的唐代金器之一。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白釉绿彩鱼底吸杯。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白釉绿彩龙纹盘。
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一面唐代真子飞霜纹铜镜,纹饰内容为俞伯牙弹奏一曲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本文开头处,有对“真子飞霜纹铜镜”的赏析)
----------------------------------------------------------------------------------------------
(“黑石号”沉船上的文物,就展示以上这么多了,下面回到本文正文——唐代铜镜部分:)
19,唐 兽钮四神十二支八挂星座文镜 直径27.2cm
上图赏析:重1830g,圆形,伏兽钮,连珠花瓣钮座,此镜主纹饰共分五层,近钮座为以前四神纹饰,左右为青龙白虎,上下为朱雀玄武,四神兽间饰花枝纹。与第二层用连珠纹隔开,第二层装饰一圈十二生肖纹饰并配葡萄连枝纹饰,再外一层为八卦纹每卦间用花卉纹装饰间隔,第四层为二十四星宿图像,最外圈为诗句铭文。古籍记载说明,八卦,十二地支,二十四星宿等纹饰的组合配置在道教中具有驱邪的神奇功用,而此过对研究宗教纹饰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其次说说“十二生肖”纹。十二生肖亦称十二时、十二辰、十二属相或十二支像,其俗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论其起源,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五代蜀马鉴《续事纪》以为起于黄帝,“黄帝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以名兽配十二辰属之。”清赵翼《咳余丛考》则认为起于东汉。在隋唐时,十二生肖步入繁盛期。隋唐时代的十二生肖,或见于铜镜图案,或见于墓志边饰,或见于石椁线刻,更有数量众多、形象丰富的俑类。而俑本身又有陶俑、瓷俑、石俑、铁俑、木俑之分,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十二生肖铜镜主要流行于隋代和唐初。但是由于道教的流传,在民间十二生肖作为辟邪之物,一直展现在各种图案中,流传到各个时代。
24】练形十二生肖纹镜,隋-唐
上图与下图,转载自:罗勒叶子的博客《镜映乾坤---上海博物馆馆庆古代铜镜展(下)》
隋代十二生肖纹镜赏析 (文字来源: 藏瓷网)
隋唐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同时亦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的鼎盛时期。造型上玲珑别致,形状不一,打破了圆、方的模式。纹饰图案丰富多彩,自由活泼,无不富有吉祥富贵和向往仙山琼阁的审美观念。 隋镜面大,壁厚,最大直径达33厘米。从根本上改变了南北朝以来,铜镜粗简、薄小的风格。铜镜造型均为圆型。半圆形钮较唐镜要丰满,皆有钮座,多为连珠纹钮座和柿蒂纹钮座。镜缘高平向外略有斜坡,缘内侧且多饰锯齿纹一周。隋镜纹饰繁缛工整,疏密有致,浑然天成。图案多四方配置,讲求对称,并常设置有界格。隋镜纹饰的类别少,根据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大致可分三类:
24】隋.四神十二生肖铭文镜
1.十二生肖纹 实心连珠纹钮座,钮座外有的围以铭文圈,内区为曲折盘绕的变形忍冬纹,外区有斜立双线截成的十二格,格内分置十二生肖图像,按序左旋排列:鼠、牛、虎、兔、龙、蛇、鸟、羊、猴、鸡、狗、猪。外围以锯齿纹一周。该镜陕西西安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和河南陕县刘家渠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刘伟夫妻合葬墓均有出土。
2.四神十二生肖纹 钮座外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四方配置。外区十二环绕的界格内,各置生肖一。外围以锯齿纹一周。据《太平广记·王度》记载,隋汾阴候临终前赠王度古镜一枚,“曰:‘持此则百邪远人。’”此镜纹饰除有八卦外,正是上述四神十二生肖纹。
此图转载自:网友“就是爱玩(合肥) ”的游记《十三朝古都西安》
隋朝四神十二生肖铜镜,西安博物馆收藏
3.四兽纹 以陕西西字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墓出土的铜镜为代表。四瓣花纹钮座外,有双线方格,形态各异的四兽“规矩配置”于四方,主纹外以双线高圈与铭文带相隔。
隋镜铭文基本上继承了汉六朝镜铭的祯祥风格。镜铭用韵语,书体俊逸清秀,已近唐楷。常见的铭文有: 1.“窥庄益态,韵舞鸳鸯,万龄永保,千年长存,能明能鉴,宜子宜孙。” 2.“灵山孕宝,神使观炉,形圆晓月,光清夜珠,玉台希世,红妆应图,千娇集影,百福来扶。” 3.“绝照览心,圆辉属面,藏宝匣而光掩,挂玉台而影见,鉴罗绮于后庭,写衣簪于前殿。” 4.“团团宝镜,皎皎升台,鸾窥自舞,照日花开,临池满月,靓貌娇来。” 5.“玉匣昭开盖,轻灰拭夜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 6.“昭仁赐德,益寿延年,至理贞壹,鉴保长全,窥庄益态,辩皂增妍,开花散影,净月澄圆。” 7.“光正隋人,长命宜新。”
20】瑞兽生肖纹镜,唐
上图与下图,转载自:罗勒叶子的博客《镜映乾坤---上海博物馆馆庆古代铜镜展(下)》
21】细节,十二生肖都好生动,也很写实:
隋/唐早期 十二生肖纹铜镜,图源: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2010年秋季拍卖会
22】仙山并灵十二生肖纹镜 隋唐
上图与下图,转载自:罗勒叶子的博客《镜映乾坤---上海博物馆馆庆古代铜镜展(下)》
23】十二生肖的细节:
至于镜钮和四周表现的五岳,道家谓五座仙山,即东岳广乘山,南岳长离山,西岳丽农山,北岳广野山,中岳昆仑山(见明杨慎《丹铅总录·地理》引《道经》)。这些仙境既是神仙的居所,又是修仙成道的宝地。
从前边讨论的内容可知,这面铜镜中的内容充满着古人对天文、地理、人文之间的淳朴的道教思想,而现在对铜镜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现今收集、研究这些铸造精良、文图优美、内涵丰富的铜镜,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所以有着重要的价值。
14,隋-初唐 贴金四神十二支镜
14,隋-唐 贴金四神十二支镜
23,唐 方格四兽十二支镜 直径21.3cm
重1272g 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下压一瑞兽纹。弦纹高圈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钮座外置一双弦纹界格,界格四边对应四瑞兽纹。四兽或环顾四周,或口衔宝匣,或张嘴怒视,或悠然自得,形态各不相同,空隙处饰云气纹。界格四角对应的四组双线框内各有一兽头。外区饰两周纹饰带。内圈饰一周铭文:“绝照览心,圆辉属面。藏宝匣而光掩,挂玉台而影见,鉴罗绮挂后庭,写衣簪乎前殿”。铭文外十二生肖纹环绕排列,其间饰以兽面纹及两叶花卉纹。镜缘处饰一周云气纹。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魏传来,原标题:菱花镜和菱花诗
铜镜文化在我国古代文明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世界文明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唐代铜镜则是中国铜镜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那纷繁的造型、华丽的纹饰、写实的铭文,无不折射着时代的辉煌。
图1。唐代雀绕花枝菱花镜
唐代以前的铜镜,外形多为圆形,少数为方形。唐代开始,各种异形镜流行,如葵花形、菱花形、亚字形等。到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出现了“菱花镜”这种花式镜形,因其造型端重厚实,精致玲珑,纹饰活泼自然,大方美观,从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由于人们在窥镜正衣冠的同时,往往会将自己的身边之事、心中之情寄托于这一日常妆奁用物之中,如此一来,铜镜除在日常生活中照映容颜必用之外,又成为了文人们在文学诗词中寄托心迹的客体。于是,铜镜自身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个荷载丰富的文学意象,并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广泛接纳,从而留下了许多通过铜镜抒发情怀或直接歌咏铜镜的诗赋佳词,“菱花镜”诗便是其中传世最多的一种。
如唐李白《代美人愁镜》诗:“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筯并堕菱花前。”宋李清照《丑奴儿》词:“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明唐寅《二郎神》曲:“整云鬟,对菱花,教人怕见愁颜。”清孔尚任《桃花扇·却奁》:“两个在那里交扣丁香,并照菱花。”等。
在这些文学作品里,“菱花”成了铜镜的代名词。
图2。隋代菱花铭文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诗文中的“菱花”“菱花镜”,就是指唐代这种极为富丽堂皇而外形像菱花的“八出菱花镜”(图1)。另外,笔者还收藏有一面隋代的铜镜。上面有一圈铭文带,是一首“菱花”五言诗:“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升,官看巾帽整,妾映点妆成。”(图2)。
在这首五言诗里,“照日菱花出”一句显然也是借指铜镜。但这面铜镜却是出现在这种菱花形铜镜出现之前的隋代。
看来,这诗中的“菱花”不应该是指唐中期后才开始出现并广为流行的这种外形如“菱花”的铜镜了。
经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首诗的资料来源是南北朝时期的大文学家庾信(513—581)的《镜赋》:“临水则池中月出,照日则壁上菱生。”
宋陆佃在《埤雅·释草》中对此作出解释:“旧说,镜谓之菱华(花),以其面平,光影所成如此。”
曾甘霖在《铜镜史典》中说得更详细:“‘照日则壁上菱生’说的是神秘的‘透光镜’,意为铜镜正面对着阳光,在墙壁上的影子就会出现镜背上的菱形花纹。”
图3。西汉透光镜(日光镜型)背面
原来,在汉代铜镜中,有一种奇特的铜镜——“透光镜”。此镜发明于西汉时期,形制就是普通的汉代流行的“昭明镜”“日光镜”(图3)。它的正面微凸,光洁而明亮,平时用以妆奁照容,但在阳光照射时,镜面相对的墙上却可以映现镜背面的纹饰与铭文,效果恰似光线从铜镜透过一般,因为较原图案有些模糊、变形,很像开放的菱花。
这就是被称为“东方魔镜”的汉代铜镜中的“透光镜”。
隋唐之际,一个叫王度的人基于古镜透光的奇异现象,写了一篇《古镜记》:“隋汾阴侯生,天下奇士也。度常以师礼事之。临终,赠度以古镜曰:‘持此则百邪远人’。度受而宝之……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嗟乎,此则非凡镜之所同也。”
此说在民间以及文人中影响深远。其后,宋代周密《云烟过眼录》、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清代郑复光《镜镜詅痴》等都对此事有记载和研究。
这样看来,这面隋代铜镜上的五言诗“菱花”铭文以及文人诗中的“菱花”“菱花镜”就不是指铜镜的形制了,而是他们对古代“透光镜”“菱花镜影”典故的引用。借指的是铜镜“青莹耀日”的精美程度,是对铜镜的夸奖赞美之词。久而久之,“菱花”一词便成为文人们诗文用典的华丽词汇而被广泛运用了。
唐代,菱花形金壳瑞兽雀鸟花枝镜,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古代铜镜上有的纹饰的寓意与配置,至今仍有许多解不开的谜,如战国山字纹镜,汉代的规矩纹镜,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海兽葡萄镜还被中外的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史上的第三个高峰。而此时出现的海兽葡萄镜体现了这一高峰时期,铜镜铸造技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海兽葡萄镜的出现,是高浮雕艺术在以铜镜为载体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的具体实践。
24, 唐 海兽葡萄镜 直径21.3cm
重2312g,此镜为唐代制作精良的海兽葡萄镜。镜身以高精度的高锡和青铜精铸而成,历千年依然光彩照人。背面中央高浮雕的大伏兽突兀而立,一周凸棱相隔出内外两个轮区。在内区枝条交错的葡萄纹之间,六头海兽翻滚嬉戏,姿态悦人。外区则见禽鸟、瑞兽若隐若现,穿绕葡萄藤蔓花枝间,若细观其态,则见飞禽与走兽无一不神情各异,难觅雷同者。整个画面线条流畅,圆润飞动,充满了生命之活力。
按海兽葡萄镜主要流行在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其兽“似马非马”,故称之为“海兽”。一般多见尺寸在17厘米左右之物,然此镜则直径达21.3cm,重量亦达2312克,可称镜中重宝焉。
唐代,海兽葡萄纹镜,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21,唐海兽葡萄方镜
28,唐 贴金铜海兽葡萄纹方镜 纵8.86;横8.93cm;钮厚1.2cm;缘厚0.98cm
重363g 方型,伏兽钮,镜面内一周双线方框将主纹饰分隔为内外两区,内框四角饰四只瑞兽,中间以葡萄纹,枝叶纹点缀间隔,外区纹饰为葡萄枝叶纹,中间配雀鸟和蜻蜓纹饰。整体风格生机盎然,雀鸟蜻蜓灵动感十足,贴金工艺独特少见,贴金保存完好。
29,唐 贴银海兽葡萄纹変型六花镜 纵18.67;横18.38cm;钮厚1.5cm;缘厚0.48cm
重1117g 六棱边形,伏兽钮,镜面主纹饰分为三层,最内层为八只瑞兽嬉戏与葡萄枝蔓间,姿态各异,其间点缀葡萄纹,空隙处以枝蔓填充。同样的六棱变形线条为界限,第二层区域内十二只喜鹊,飞翔栖息与葡萄枝蔓之间,其间点缀葡萄、枝叶和藤蔓。再同样的六棱变形连珠纹为界限,最外缘为一周花卉纹。此镜使用了贴银工艺,地章为珍珠地,工艺特殊。
23,八弧形海兽葡萄镜
历史上交易最贵的青铜镜:3500万人民币从日本购得的唐朝海兽葡萄纹铜镜
细节:
狻猊葡萄镜 年代:盛唐 尺寸:径15.6公分
装盛于乾隆编纂的《宁寿续鉴‧第二十册》镜匣,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镜面:
镜面背面,局部:
唐,瑞兽葡萄镜
唐,双鸾双兽葵花镜
27,双鸾双兽镜
27.1 双鸾双兽镜
27.2
唐代 铜镜(似乎是一种龙凤合体的瑞兽)
26, 唐 双禽纹八花镜 直径21.5cm
21,唐 四禽文八棱镜 直径11.6cm
重350g 菱花形,圆钮,环绕钮座为四只飞鸟展翅翱翔,形态富有动感,其间饰花卉纹,镜缘处饰以花卉。版面清晰,雕刻精致。
22,唐 飞仙四禽镜 直径11.3cm
26,唐 双兽文八棱镜 直径19cm
重1165g 八瓣菱花形,半圆钮。主纹饰为双瑞兽对钮而立,瑞兽刚猛有力,身形矫健。镜钮上下装饰相同的花枝纹饰。八瓣镜缘内花枝纹环绕。铜镜铸造精美,纹饰生动华丽,构图饱满,白光耀眼,为镜中佳品。
24,唐 双鸾文八花镜 直径22.3cm
重1246g 八出葵花形,圆钮,莲花纹钮座,钮座外饰一圈连珠纹,主纹饰为双鸾对钮而立,尾羽上翘,口衔绶带,神态优美典雅。镜钮上下方各饰一束花枝纹。纹饰线条流畅,造型别致生动。
40,唐五禽八花镜 直径16.7cm
27,唐 龙纹亚字形镜(四花镜) 直径15.3cm;钮厚0.9cm;缘厚0.38cm
重388g 亚字形,圆钮,主纹饰为一条头尾相接,盘绕镜钮回旋的巨龙。巨龙回首瞠目张口,欲将宝珠吞咽口中之势,极富霸气,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27.3
龙纹镜 • 唐,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弗利尔美术馆/赛克勒美术馆)
铜镜,唐代,直径17.2cm,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28,云龙纹镜
此图转载自:网友“就是爱玩(合肥) ”的游记《十三朝古都西安》
双龙镜,西安博物馆收藏
34,双龙纹云纹六凤六棱镜
29,凤鸾镜
4】双鹊衔绶龙纹镜 唐
此三幅图转载自:罗勒叶子的博客《镜映乾坤---上海博物馆馆庆古代铜镜展(下)》
5】细节一,长尾巴喜鹊衔着一个绶带飞舞着:
6】细节二,龙纹神气活现:
2】四灵纹镜 唐
这个好理解,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纹饰行云流水般的流畅。
此图转载自:罗勒叶子的博客《镜映乾坤---上海博物馆馆庆古代铜镜展(下)》
31,唐~宋 日月星辰八挂文変形六花镜 直径17.5-17.9cm
重811g 六棱边形,圆纽,圆钮座,此镜主纹饰共分五层,近钮座为以前四神纹饰,左右为青龙白虎,上下为朱雀玄武,四神兽间饰云纹。与第二层用四边线条隔开,第二层装饰一圈八卦纹,每卦间用云纹装饰间隔,第三层装饰一圈十二生肖纹饰,第四层为二十四星宿图像,最外层上下为日月相对并配云纹,左右天神星宿配云纹。
古籍记载说明,八卦,十二地支,二十四星宿等纹饰的组合配置在道教中具有驱邪的神奇功用,而此过对研究宗教纹饰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此镜突破了同时期常规的圆形和八葵或八莲的外形结构。
(未完待续,请见下篇)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镜善镜美——青铜古镜,集锦(2)隋唐篇【从唐朝铜镜里看当时的月亮】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千型百态——青铜古镜,集锦(3)宋朝篇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万象一览——青铜古镜,集锦(4)金辽元明清篇【附:故宫龙椅上方的轩辕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