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镶嵌镜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镶嵌工艺最早出现在二里头夏文化之中,夏、商时期青铜器等上常见的镶嵌质料为绿松石。西周时期少见,至战国时,这一技术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并运用到了青铜镜的装饰工艺中,镶嵌的材料也变得丰富,除绿松石外,还有玉石、琉璃珠、金银丝等。
此件战国嵌玉石琉璃镜是上世纪30年代洛阳东郊汉魏故城出土,现藏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图一),铜镜直径12.2厘米,面光平,背中央以镶嵌白、蓝色同心圆琉璃珠作纽,圆形钮座为玉环镶嵌而成(图二)。玉环外周镶嵌大琉璃环,上由六组各五个白、蓝同心圆组成,外缘镶嵌索状纹的玉环(图三)。这枚镜是先铸造铜镜体然后将琉璃环及玉环按照这一时期铜镜镜背纹样的内外区间划分镶嵌。镜中的蓝白同心圆纹饰也被称作“蜻蜓眼”,与中原文明同期的装饰风格迥异,具有鲜明的西域文化特征。
图一 战国 嵌玉石琉璃镜
图二 战国 嵌玉石琉璃镜镜钮
图三 外缘镶嵌索状纹玉环
2、金银错镜
金银错镜是镶嵌镜中最为华丽的镜,战国时期,金银镶嵌工艺有了较大发展,铜镜背面的相类工艺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的。
金银错镜的嵌错工艺也是很巧妙的。金、银具有很好的延展性能,可拉成细长的金银丝,再将其嵌入预先刻出的凹槽中,并加以挤压,使之与槽体结合紧密。因此镶嵌细如毫发的金银丝所需的凹槽与镶嵌绿松石的凹槽不同,后者是在铸造时预留,而前者只有在铸成后,再用钢刀刻出有倒斜度的凹槽,嵌入的金银丝才不至于脱落。
其中精品如现藏于日本永青文库的金银错狩猎纹铜镜(图四),这面铜镜也是复合镜,直径17.5厘米,圆形夹层,以镜背外缘包嵌镜面而成。镜上的武士、猛虎、兽鸟等图案都是用错金银细丝组成的,金银丝细如毛发,三组主纹间又有三组相同的双龙涡纹作配纹,左右相对,相互缠绕,躯体金错,周围又配有银错漩涡,工艺极为精细(图五)。
图四 金银错狩猎纹镜
图五 战国 金银错狩猎纹铜镜局部图
3、金银平脱镜
金银平脱工艺盛行于唐代,它结合髹漆技法与金属平片雕镂工艺,是我国古代漆器装饰的代表性工艺之一。依据考古发现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表明,金银平脱在汉代就初见其雏形,汉代金银箔贴花技术正是金银平脱工艺的前身。
制作工艺比起一般的金银镶嵌更为复杂,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步骤:先将金银打造成合适的薄片,再雕刻或者裁剪成纹饰图案;接着利用大漆的粘性,将雕刻好的纹饰粘贴于器表上;施加多层髹漆,直至漆面完全高于金属饰片;等漆稍干后,再经打磨、揩清推光,直到漆地上金银花纹显露出来为止;最后使用雕刀在金属饰片内部雕刻极细线条,使纹饰的结构内容得到完整表达,因金银纹饰与漆地平齐,故而得名金银平脱。
此类铜镜具有鲜明的色泽,且以花鸟纹饰居多,内容丰富,独具匠心。如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图六),铜镜1956年出土于西安韩森寨,直径22.7厘米,黑色漆地,圆形镜钮外用银片贴饰一周由荷叶、荷花、花苞组成的图案(图七),外围以金丝同心结环绕,主题纹饰是四只口衔绥带逆时针飞翔的鸾鸟(图八),用金片刻镂粘贴而成,其间以团花形银片间饰,边缘又环绕一周金丝同心结,金光银辉在黑色漆地的映衬下显得华丽夺目。
图六 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
图七 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镜钮局部图
图八 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主题纹饰局部图
从图案上看,深色的漆地上,黄金白银交相辉映,灿烂辉煌。也正是由于平脱镜耗金费银,在费用匮乏时期便很少能看到了。唐代后期国力式微,曾几次下令严禁金银平脱漆器的制造,此后金银平脱工艺日渐衰落,宋代已基本绝迹。如今我们只能透过博物馆的玻璃墙去欣赏它旧时的余辉。
参考文献:
1、《金银平脱漆艺及其现当代发展演变研究》.谢模媛.湖北工业大学.2018(05).
2、《试论洛阳出土的战国镶嵌玻璃铜镜》.高西省.中国文物报.2007-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