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工艺参数包括:
1.铸件尺寸公差
2.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
3.线收缩率
4.起模斜度
5.最小铸出孔、槽尺寸
6.芯头和芯座
1.什么是铸件尺寸公差?
铸件尺寸公差是铸件尺寸允许的变动量。
铸件尺寸公差用“CT+数字”表示,后面的数字表示公差等级,公差等级从1级到16级,CT后面数字的数值越大,公差等级越低、铸件的精度越低,铸件尺寸公差范围越大。
单件、小批生产的铸造公差等级低于成批大量生产;
砂型铸造的公差等级低于特种铸造的公差等级;
铸钢、铸铁件的公差等级低于非铁金属件;
同一尺寸公差等级,铸件的基本尺寸越大,公差值也越大。
粘土砂手工造型,铸铁、铸钢件的尺寸公差等级。
单件、小批生产时为CT13~CT15级, 大批量生产时为CT11~CT14级。
2.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RMA)
在毛坯铸件上为了随后可用机械加工方法去除铸造对金属表面的影响,并使之达到所要求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而留出的金属余量。
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RMA)共分10级:A、B、C、D、E、F、G、H、J和K级,从A级到K级加工余量值依次增大。 同一铸件所有需机械加工的表面只规定一个要求的机械加工余量值,根据零件最大轮廓尺寸选定。
机械加工余量比较: 砂型铸造的机械加工余量大于特种铸造; 手工造型的机械加工余量大于机器造型,铸钢的机械加工余量大于铸铁、铜合金及非铁金属;
机械加工余量一般选取: 砂型铸造时:铸钢件选G~K级 、铸铁件选F~H级;机器造型时:铸钢件选F~H级、铸铁件选E~G级;同一机械加工余量等级下,零件的轮廓尺寸越大,余量值也越大。
3.铸件线收缩率
铸件的线收缩率用表示。
ε=(L0-L1)/L0×100%
L0和L1分别是同一尺寸在模样和铸件上的长度。
铸件的线收缩率取决于:合金种类、铸型种类、铸件结构和尺寸、生产批量等因素。
灰铸铁件的线收缩为: 0.7%~1.0%。
球墨铸铁件的线收缩为: 0.5%~1.0%。
铸钢件的线收缩为:1.3%~2.0%。
收缩受阻时取较小值。
绘制铸造工艺图时,工艺人员会使用专门的收缩尺,以减少尺寸计算的工作量。
4.起模斜度
起模斜度是为了便于模样从铸型中取出或型芯自芯盒中脱出,平行于起模方向在模样或芯盒壁上的斜度。
这是加减壁厚法,主要用于非配合的机加工面。
这是增加壁厚法,要用于与其它零件配合的机加工面。
这是减少壁厚法,主要用于与其它零件配合的非加工面。
起模斜度一般这样取值,壁的高度越大,斜度的角度值应越小;内壁的斜度值应大于外壁;机器造型的斜度值应小于手工造型;
粘土砂造型时铸件的起模斜度值一般取0.5°~3°。
5.最小铸出孔、槽尺寸
直接铸出过小的孔、槽时,易产生粘砂、偏心等缺陷或增大造型难度,不如机械加工方便、经济。
批量越大,铸出孔、槽尺寸可越小;铸钢件的最小铸出孔、槽尺寸应大于灰铸铁件。
灰铸铁件单件小批生产时,最小铸出孔尺寸为30~50mm,大量生产时最小铸出孔尺寸为12~15mm。
零件上不要求机械加工的孔、槽,一般都应该尽可能地铸出。
6.芯头和芯座
芯头是型芯的外伸部分,用以定位和支承型芯。 芯座是铸型中专门为放置型芯头的空腔。
根据型芯安放位置,芯头分为垂直芯头和水平芯头。
实际生产中,芯头的尺寸、斜度和间隙可根据经验结合铸造工艺手册确定。
在选定浇注位置、分型面和各项工艺参数之后,再进行设计浇注系统、冒口等等,即可按规定的工艺符号或文字将工艺方案、工艺参数等标注在零件图上,也可另外绘制铸造工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