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2095- 3046(2012)04- 0026- 10西藏铜佛像传统制作工艺调查袁
文章编号:2095- 3046(2012)04- 0026- 10
西藏铜佛像传统制作工艺调查
袁凯铮 1,
李晓岑 1,
叶星生 2,
华觉明 3
(1.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 100083;2.中国藏学中心,北京 100101;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010)
摘 要:为研究西藏传统铜佛像的制作工艺,作者赴西藏拉萨、昌都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本文以
传统铜佛像制作的沙范法铸造工艺、锻打工艺和錾刻工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藏族传统铜佛像制 作的工艺面貌进行较为详细的考察和分析,指出详细的工艺步骤和流程,通过西藏铜佛像传统制 作工艺特征的观察,阐述其在技术史研究中的意义,并初步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索的相关课题。 关键词:西藏;铜佛像;传统制作工艺
中图分类号:K874
文献标志码:A
铜佛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藏传佛教宗
教文化中居于显要的地位,是西藏艺术和传统技艺 最高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外学者研究西藏艺术的主 要领域。藏传佛教铜佛像艺术的成就,与铜佛像制 作工匠对铜合金性能和锻铸工艺的熟练掌握,以及 对佛教图像和度量比例的严格遵守是分不开的。
目前,国内学者对藏传佛教铜佛像制作工艺的 专门研究仍属空白,艺术史家虽有所涉及但多不深 入;国外学者在铜佛像艺术和制作工艺的研究方面 完成了许多细致的工作,但进入西藏进行铜佛像制 作工艺考察的工作尚不多见,更多是从相邻的印 度、尼泊尔地区的技术状况进行推断。面对当代保 护西藏地区文化遗产的迫切任务,中国学者有责任 对藏传佛教铜佛像传统制作工艺展开系统深入的 研究工作。
为配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的 前期筹备工作,并对藏族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系统研 究。2005 年 9 月至 10 月期间,由北京科技大学、中 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 “西藏传统铜佛像制作研究组”,对西藏自治区拉 萨、日喀则和昌都三地的传统铜佛像作坊进行实地 考察。对当今藏族传统铜佛像制作工艺的真实面貌 和技术细节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对铜像作坊的观 察和对工匠进行访谈,收集藏族铜佛像制作工匠的
技艺传承、经济生活、作坊组织、历史记忆等方面的
信息;搜寻与铜佛像制作有关的实物资料和工艺文
献资料。
以下主要介绍和描述考察所见铜佛像制作的 沙范法铸造工艺、铜佛像锻打制作工艺和錾刻工 艺,并提出西藏地区传统铜佛像制作技艺中需进一 步的研究问题。有关考察所发现铜佛像制作“昌都 工匠群体”的技艺传承、作坊组织和经济活动等方 面的信息,参见《西藏铜佛像制作“昌都工匠群”的 考察》一文[1]。
一、沙范法铸造工艺
(一)关于西藏铜佛像铸造工艺
目前所知,在西藏地区存在的传统铜佛像铸造 方法有两种:失蜡铸造法和沙范铸造法。在喜玛拉 雅山以南的尼泊尔和印度广大地区,过去 30 多年 内,西方和印度学者曾经对这一地区采用传统失蜡 法工艺生产铜像的作坊和工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 考察工作。对于这项工艺的技术细节,从不同角度 进行了分析和总结[2]。喜玛拉雅山以北的西藏地区, 有关失蜡铸造法的论述最早出现在华觉明《失蜡法 的起源和发展》一文中,其所论及的藏族铸造工艺 来自 1966 年西藏文管会的函调材料[3]。
收稿日期:2012- 03- 19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资助(编号:NCET- 09- 0217)
作者简介:袁凯铮(1976- ),男,博士,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方面的研究,E- mail:kaizhengy@hotmail .
通讯 李晓岑(1964- ),男,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方面的研究,E- mail:lixiaocenp@163 .
第 33 卷 第 4 期
第 33 卷 第 4 期 袁 凯 铮 等 :西 藏 铜 佛 像 传 统 制 作 工 艺 调 查 27
李晓岑于 2001 年考察了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德钦县的一家金属制品作坊,对用失蜡铸造法制作
铜佛像的工艺流程进行了记录[4],并于 2006 年再次 考察这家作坊时,发现该作坊仍然保留有以羊油作 为主要熔模材料的藏族传统失蜡法铸造工艺[5]。并 在此基础上,对以羊油为熔模材料传统失蜡铸造法 的工艺特点和藏族传统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存在进 行了初步探讨[6]。这是所有西藏考察中唯一发现藏 族传统失蜡法的情况,其它西藏考察活动发现的铸 造工艺均为沙范铸造法。
沙范法铸造工艺在西藏地区的应用更加普遍。 在扎雅活佛著名的《西藏宗教艺术》一书中,指出藏 区工艺师广泛使用的铸造方法是模具法(沙范法), 并对这一铸造工艺流程进行详细的介绍[7]。藏族艺 人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