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陶和瓷的总称。
真要问区别也是陶和瓷的区别,区别是气孔率陶高于瓷,或者说致密度陶低于瓷。
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检测最方便的方式是比较吸水率,0.5%以上的为陶,以下为瓷,不是特别准确,给非专业人士一个直观点的感受。
从原材料到制作到成品,有以下区别:一,原材料不同。陶器的材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材料则是瓷土及高岭土。二,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三,施釉不同。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四,成品质地不同。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透明度低,硬度低,敲击时声音较闷。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透明度高,硬度高,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
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
收到这个问题时,我大概是酱紫的状态……
以下我在文章中写过,可以通过传送门直达浙陶博物馆:非正经脑洞——陶瓷与陶和瓷的区别?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而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
1.陶器比瓷器出现的年代不同。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时间,瓷器在陶器的面前也就是弟中弟的角色,毕竟陶器在距今一万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时代的时期就出现了陶器了。
2.烧制的温度不同。从一团泥巴变成陶器,一般需要被架在火上烧,温度控制在1200℃以下,而要成瓷器。则需要陶器这个小弟在递个火,使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
3.烧制的原料不同。陶器是真的随便找点泥巴,就地取材,控制好温度就能烧好,而瓷器一般用的泥巴叫高岭土,高岭土就不是随处都可以见的。换句话来说就是“出生的家庭”不同,一个出生于贵族家族,一个出生于平民窟。
4.质地不同。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颜色暗淡,还带有杂色。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
5.釉料不同。陶瓷可以不用釉,即使用釉也没啥讲究,而瓷器用釉的技法已经衍生成各种派系。
6.透明度不同。陶器颜色比较暗淡,无论薄厚都是不透明的。瓷器的颜色相对比较鲜亮,质地细腻,一般都是呈半透明状态的。
以上皮这一下很开心,emmm~
想了解更多陶瓷相关的姿势可以关注一波。
end……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二者缺一不可。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但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在显微镜下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石结晶体,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瓷化,敲击之声较沉闷。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显微观察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敲击之声清脆。
文章来源《当幸福来前门》
第一:陶和瓷的原料不同:陶:陶土,即一般的粘土。瓷:瓷土,大宋定窑的瓷土取材定窑遗址附近,并用保密配方配置。
第二:陶和瓷的烧成温度不同:陶:800-900℃左右,一般不超过1100℃。瓷:1200-1300℃,大宋定窑烧制温度最高达1340℃。
第三:陶和瓷的气孔率不同:陶:气孔率约为12%-38%,透气性好,质地疏松。瓷:气孔率约为2%-8%,透气性差,质地致密。
第四:陶和瓷的吸水性不同:陶:吸水性强,容易吸水。瓷:吸水性弱,基本上不会吸水。
第五:陶和瓷的风格不同:陶:造型一般比较简单,看起来粗犷、古朴。瓷:造型精致,看起来细腻光洁、优雅。
第六:陶和瓷的用途不同:陶:有施釉或不施釉,表面略粗,透气性好。瓷:细瓷一般都施釉,表面光滑易清洁。
第一招:掂重量瓷的密度高,陶的密度低,同样大小、厚度的陶瓷,放在手里掂量,明显感到瓷器比较重实,而陶器比较轻飘。
第二招:听声音用手指或笔轻轻敲击陶瓷,如果声音沉闷是陶器,声音清脆则是瓷器,且烧成温度越高,声音越清脆。
第三招:看透光陶器很难做到很薄,而我们常常用“薄如纸”来形容一些高级的瓷器。由于瓷器具有半透明的特性,用电筒照射可以透光,而陶器即使做到再薄也不透光。
第四招:测硬度陶的硬度比瓷要低许多,用金属可以比较容易在陶制品表面划出划痕,而瓷制品比较坚硬,比较难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