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成型工艺
2.:将液态金属浇注到与零件形状相适应的铸型型腔中,待其冷却凝固,以获得毛坯或零件的生产方法
3.:纯金属和共晶成分的合金在凝固中不存在固液两相并存的凝固区,所以固液分界面清晰可见,一直向铸件中心移动 (铸铁)
4.糊状凝固:铸件在结晶过程中,当结晶温度范围很宽且铸件界面上的温度梯度较小,则不存在固相层,固液两相共存的凝固区贯穿整个区域 (铸钢)
5.后的差异及明显的方向性
6.后是靠近冒口的部位凝固,最后才是冒口本身凝固。
7.均衡凝固原则:利用铸铁件石墨的共晶膨胀消除缩松的工艺方式
8.砂型铸造:以型砂(SiO2)为铸型、在重力下充型的液态成形工艺方法
9.金属型铸造:以金属为铸型、在重力下的液态成形方法。
10.熔模铸:以蜡为模型,以若干层耐火材料为铸型材料,成形铸型后,熔去蜡模形成型腔,最终在重力下成形的液态成形方法
11.压力铸:把液态或半液态的金属在高压作用下,快速充填铸型,并在高压下凝固而获得铸型的方法
12.低压铸造:是液态金属在较小的压力(20—80Kpa)作用下,使金属液由下而上对铸型进项充型,并在此压力下凝固成型的铸造工艺
13.反重力铸造:液态金属在与重力相反方向力的作用下完成充型,凝固和补缩的铸造成型
14.离心铸造:将液态金属浇注到高速旋转的铸型中,使金属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充填型腔并凝固成型的方法
15.消失模铸造:用泡沫塑料制成带有浇冒系统的模型,覆上涂料,用干砂造型,无需取模,直接浇注的铸件方法
16.浇注系统:液态金属流入型腔的通道的总称,通常由浇口杯,直浇道,直浇道窝,横浇道和内浇道组成
17.阻流界面:在浇注系统各组元中,截面积最小的部分称为阻流截面
18.集渣包:横浇道上被局部加大加高的部分
19.浇口比: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截面积之比
20.热节:在壁的相互连接处由于壁厚增加,凝固速度最慢,最容易形成收缩类缺陷 分型面:两半铸型相互接触的表面。分为平直和曲面。作用:便于造型、下芯和起模具。
21.砂芯:为了起模方便并形成铸件的内腔、孔和铸件外形不能出砂的部位,所采用的砂块
22.芯头:伸出铸件以外不与金属液接触的砂芯部分 芯头种类:垂直芯头、水平芯头、特殊结构的芯头
23.冒口:铸型内用于储存金属液的空腔,在铸件凝固过程中补给金属,起到防止缩孔,缩松,排气和集渣的作用 冒口=冒口区+轴线缩松区+末端区
24.冒口的补缩距离:冒口补缩后形成的致密冒口区和致密末端区之和
25.补贴:为实现顺序凝固和增强补缩效果,在靠近冒口的壁厚上补加倾斜的金属块
26.均衡凝固:利用铸铁件石墨的共晶膨胀消除缩松的工艺方法
27.缩孔与缩松:液态合金在冷凝过程中,若其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所缩减的容积得不到补充,则在铸件最后凝固的部位形成一些孔洞。大而集中的称为锁孔,细小而分散的称为缩松
28.收缩时间分数:铸铁件表观收缩时间与铸件凝固时间的比值
29.补缩量:铸件从浇注系统,冒口抽吸的补缩液量 收缩模数:均衡凝固时均衡点的模数
30.复合材料:由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和金属等几类不同材料人工复合而成的新型材料。它既保留原组分的主要特征,又获得了原组分不具备的优越性能
31.机械加工余量:在铸件加工表面上流出的、准备切削去的金属厚度。
32.冒口补缩通道:末端多了一个散热面,散热快—构成一个朝向冒口而递增的温度梯度;存在平行于轴线的散热表面,形成一个朝向冒口的楔形的补缩通道
33.工艺出品率:铸件质量占铸件及浇注系统(含冒口)质量的比例
34.反重力铸造:指液态金属在与重力方向相反方向力的作用下完成充型,补缩和凝固过程的铸造成型方法 35.离心铸造:指将液态金属浇入高速旋转的铸型中,使金属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充填型腔并凝固成型的方法
1.芯盒设计的原则:满足砂芯的基本要求;根据制芯方式的工艺方法;方便使用。
2.砂型浇注系统的充满条件:P>Pa
3.封闭式浇注系统的特点:消耗金属少、喷射、冲砂、金属易氧化形成二次渣。适用于不易氧化的金属,如铸铁
4.开放式浇注系统的特点:充型平稳、金属氧化小、冲刷作用小、阻渣差、金属消耗大—内浇道大。适用于易氧化的金属。
5.通用冒口分为:普通冒口、特种冒口;实用冒口分为:直接实用冒口、控制压力冒口、无冒口补缩
6.实用冒口的核心:部分或全部利用石墨化膨胀消除二次收缩缺陷,设计依据:铸件的壁厚(模数)及铸型的强度
7.设计冒口的关键是:冒口先于铸件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