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装修网给各位分享铸造设备与工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铸造设备与工艺发表的快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铸造工艺的成型性最好,铸件质量最优是树脂砂造型的消失模铸造。
消失模铸造特点
1.设计灵活
为铸件结构设计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可以通过泡沫塑料模片组合铸造出高度复杂的铸件。
2.降低投资和生产成本
减轻铸件毛坯的重量,机械加工余量小。(1)铸件的批量(2)铸件材质(3)铸件大小(4)铸件结构
3.无传统铸造中的砂芯
因此不会出现传统砂型铸造中因砂芯尺寸不准或下芯位置不准确造成铸件壁厚不均。
4.铸件精度高
消失模铸造是一种近无余量、精确成型的新工艺,该工艺无需取模、无分型面、无砂芯,因而铸件没有飞边、毛刺和拔模斜度,并减少了由于型芯组合而造成的尺寸误差。铸件表面粗糙度可达Ra3.2至12.5μm;铸件尺寸精度可达CT7至9;加工余量最多为1.5至2mm,可大大减少机械加工的费用,和传统砂型铸造方法相比,可以减少40%至50%的机械加工间。
5.清洁生产
型砂中无化学粘结剂,低温下泡沫塑料对环境无害,旧砂回收率95%以上。
消失模铸造设备工艺与其他铸造工艺一样,有它的缺点和局限性,并非所有的铸件都适合采用消失模工艺来生产,要进行具体分析。
主要根据以下一些因素来考虑是否采用这种工艺。
1.铸件材质其适用性好与差的顺序大致是:灰铸铁--非铁合金--普通碳素钢--球墨铸铁--低碳钢和合金钢;通过必要的准备以不致使工艺实验、调试周期过长。
2.铸件的批量批量越大,经济效益越可观。
3.铸件结构铸件结构越复杂就越能体现消失模铸造工艺的优越性和经济效益,对于结构上有狭窄的内腔通道和夹层的情况,采用消失模工艺前需要预先进行实验,才能投入生产。
4.铸件大小主要考虑相应设备的使用范围(如振实台,砂箱)。
最早的铸造方法出现在商周青铜器时期。据实物分析和试铸结果证明,当时所用的铸造方法可以分为浑铸法和分铸法两种。
(1)浑铸法。
浑铸法,指整个铸件在一次浇注中全部完成,适用于比较简单的零件铸造。浑铸法铸造成型的一般工艺步骤如图2-4所示。从出土实物可知,中国古代铸造青铜器时大量使用陶模。陶模由泥制成,其外形与要铸的零件外形完全相同,上面可以制出美观复杂的花纹。制成后一般需经过焙烧才可用来翻制铸范。铸造用的模也可用石头刻制或直接用要复制的实物作模。
图2-4 浑铸法成型工艺步骤中国古代制造铸范的材料主要为粘土和砂。图2-6为用图2-5的圆鼎模翻制的圆鼎范。因为圆鼎形状复杂,范由六块组成,鼎容器中间是空的,为此要制出泥芯放在圆鼎范的空腔中,范在焙烧后即可使用。在浇注青铜熔液前要预热铸范,将青铜熔液由浇口注入铸范的空腔即得铸件。
图2-5 铸造用圆鼎模
图2-6 铸造用圆鼎范(2)分铸法。
对于复杂铸件,可以分为两步或多步铸造完成,即把第一部分铸好以后,再铸与之相连的其他部分,将已铸好的部分放入铸范中,浇注第二部分时连成一整体。又按附件与本体浇铸的先后次序,分为先铸法和后铸法。
先铸法是先铸附件,再将附件放入陶范浇铸本体完成铸造。图2-7为仿铸方罍时兽头与本体的铸接方法,兽头2为先铸好的附件(共有四个),中间有泥芯,在铸造罍本体1时,将四个兽头安放在其预定位置,注入金属液体时形成榫卯式铸接。如果兽头接合做成束颈状部分,或经过铸后磨锉使其接合表面粗糙,则兽头与本体的接合更加牢固。后铸法是先铸本体,再在其上安置陶范,铸成铸件。
下面以司母戊鼎为例,介绍铸造技术中的几个特点。
①采用空心足使壁厚比较均匀。迄今发现的商周方鼎,鼎身和鼎足都是合成一件整体铸造的。但司母戊鼎底部厚度约3cm,而鼎足直径达16cm,如果用实心足,则在凝固时鼎足必比鼎身后凝固,因而在两者连接处产生缩孔和内应力甚至裂纹,因而采用空心鼎足,以保证冷却速度一致。
②采用陶土制模,翻范时做成六块如图2-8所示。这一点可由实物上四角上下扉棱的走向及两侧凹下的槽来证明。
图2-7 先铸法1—罍本体;2—兽头
图2-8 后铸法③采用后铸法在鼎身上铸出鼎耳如图2-9所示。
图2-10所示的小型熔铜器,上大下小,由红色粗砂烧制,壁厚上薄下厚,逐渐变化。底部直径小是为了能方便地插入燃料中加热,并使炼渣与铜液分离。以木炭为燃料,温度可超过1000℃,使铜合金熔化。
图2-9 司母戊鼎的铸模、铸范及其装配
图2-10 小型融铜器夏、商、西周时使用木制器械是很自然的,而且木工工艺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图2-11为出土的铜制木工工具斧、斤、凿、锯。斧为砍伐工具,平刃斧可用于手工业及农业,圆刃斧专用于手工业。斤也是砍伐工具。凿是用于凿孔或挖槽的工具。出土的商代锯数量不多,尺寸也不大,多为比较原始的刀形锯,齿形接近于等腰三角形,齿多细密,只能用于小型零件的细加工。多数锯的背比刃厚,只能用于锯断小尺寸零件或在零件表面锯出浅槽。
图2-11 商代铜制斧、斤、凿、锯
太原科技大学代码是10109
学校简介
太原科技大学(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高校。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山西省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953年,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太原机器制造学校;1960年,更名为太原重型机械学院;2004年,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
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四个校区,分别为主校区、南校区、晋城校区、南社校区,总占地面积77.3万平方米;有17个二级学院,开设66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有专任教师1369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7000余人。
历史沿革:
1952年,山西省工业厅创办山西省机械制造工业学校,首任校长支秉渊。
1953年,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太原机器制造学校。
1955年,汉口机器制造学校(后并入武汉理工大学)锻冲专业师生全部并入、长春汽车工业学校(后并入吉林大学)锻压专业教师全部并入。
1960年,更名为太原重型机械学院。
1965年,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沈阳机电学院(现沈阳工业大学)起重运输机械专业师生全部并入。
1998年,学校改为教育部与山西省共建共管,以山西省管理为主。
2004年,学校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山西省化学工业学校并入学校。
2005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13年,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6年,入选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试点院校。
2017年,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即山西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程)。
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院系专业
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17个二级学院,开设66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法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八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5个,省级“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级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2个。
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冶金工程、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力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法学、社会工作
省级“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机械工程
省级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重型与轨道交通装备学科群、清洁能源与现代交通装备关键材料及基础件学科群
师资力量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126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33人,博士生导师50人,硕士生导师425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多名教师入选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高校中青年拔尖人才、省级青年学术带头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333人才、省级青年三晋学者等项目。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项目多个;有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优势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4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力学
省级特色专业
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工业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
科研平台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7个,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
科研成果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十一五”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及省部级科技奖励数十项,多次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科技攻关任务。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图书馆共有纸质图书约101.4万册,电子图书约486.5万种,电子期刊约4.3万种、61.1万册,其中包括中文电子期刊1.6万种、42.5万册。
学术期刊: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0年10月,是太原科技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其前身是《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CEPS)全文收录。
《铸造设备与工艺》(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太原科技大学(原太原重型机械学院)主办。主要刊登铸造设备、工艺、合金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及专题论述等。主要栏目:专题与综述、设计与计算、试验研究、应用技术、教学研究、信息与动态、科技成果、铸造市场。
据学校官网2019年6月信息显示,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独立学院1所(华科学院)及58本科专业。
学术交流
合作交流: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与美国奥本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北佛罗里达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日本京都女子大学和日本丰桥创造大学等数十所中国以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大学生“2+2”、“3+1”等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及教师互访交流。
获得荣誉
2021年1月21日晚,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原汤森路透)公布了ESI从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10月31日的统计数据。太原科技大学全国的第301位,全球的第4534位。
校徽:
校徽为双圆套环,徽志内环正中由英语大写字母“U”和“螺旋式上升电子箭头”组成,其中,“U”代表“UNIVERSITY”,表示大学之意,“螺旋式上升电子箭头”表示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内环下方是“1952”字样,表示学校于1952年建立。外环上方是毛体“太原科技大学”,下方是英文“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主体色为深蓝色(标准色C100M80Y0K30)。
徽章:
学校徽章为长方形,印有毛体“太原科技大学”。
1.砂型铸造,在砂型中生产铸件的铸造方法。钢、铁和大多数有色合金铸件都可用砂型铸造方法获得。由于砂型铸造所用的造型材料价廉易...
2.金属型铸造又称硬模铸造,它是将液体金属浇入金属铸型,以获得铸件的一种铸造方法。铸型是用金属制成,可以反复使用多次。
3.压铸是一种金属铸造工艺,其特点是利用模具腔对融化的金属施加高压。模具通常是用强度更高的合金加工而成的,这个过程有些类似注塑...
精密铸造设备是获得精准尺寸铸件工艺的总称。相对于传统砂型铸造工艺,精密铸造获的铸件尺寸更加精准,表面光洁度更好。它包括:熔模铸造、陶瓷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消失模铸造。
精密铸造又叫失蜡铸造,它的产品精密、复杂、接近于零件最后形状,可不加工或很少加工就直接使用,是一种近净形成形的先进工艺。
精密铸造需要的设备
1、熔模制造需要射蜡机,以前也用手动压蜡机。
2、制壳,由于采用的工艺路线的不同,设备也不同。硅溶胶工艺需要淋砂机、沸腾式浮砂桶、恒温恒湿空调,脱蜡釜,除水筒和静置筒。
3、炼,需要焙烧炉110kW,中频炉。
4、清理,振壳机,室式抛丸机,砂轮片切割机,砂带打磨机。
5、实验室,布洛维硬度计,光谱仪,三坐标测量仪。
属于精密铸造的产品
精密铸造又叫失蜡铸造,也叫硅溶胶精密铸造。它的产品精密、复杂、接近于零件最后形状,可不加工或很少加工就直接使用,故熔模铸造是一种近净形成形的先进工艺。
精密铸造的产品应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特别是电子、石油、化工、能源、交通运输、轻工、纺织、制药、医疗器械、泵和阀等部门。精密铸造的产品:铝铸件铜板、铜套、精密铜铸件钢铸件、大型铸钢件、小型铸钢件。
一般分2种,硅溶胶精密铸造和水玻璃精密铸造,在广东一般是硅溶胶的,在宁波是水玻璃的居多,设备主要有制腊机,粘浆设备,脱腊设备,中频炉,烧结炉,抛丸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