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锭有没有价值?
银锭是熔铸成锭的白银。目前出土银锭中年代最早的,是汉景帝中元二年 (公元前148年) 所铸。汉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作白金 (即白银) 三品。王莽铸有银货二品。其后历代皆有铸造,惟流通不广。隋唐以前称银锭为“银饼”、“银铤”,称扁平形银币为“钣”、“笏”、“版”,棒形的称“铤”、“挺”,宋以后改称“银锭”。元代于银锭之外总称“元宝”,形式变为马蹄形,故亦称“马蹄银”。明清两代均沿用“元宝”一词。
白银作为货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东汉以来黄金逐步退出流通,白银地位日益提升,银锭成为古代基础货币之一。银锭在宋朝以前称银铤,银铤大约出现在三国和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已日益完善,唐代白银货币的形制以银饼和银铤为主,一般是长方形条状,同时有饼状和船形;宋代,尤其是南宋,白银货币的使用范围更广泛,宋代和金朝银锭在各地出土较多。宋代白银货币形制以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形态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两个圆弧呈束腰形,辽、西夏、金的银锭形制与宋差异不大;元代铸造的银锭形制则沿袭了金朝的银铤形制,弧首束腰,正面略凹,周围有多道丝纹。
自明代初期起,银锭铸造有了显著的发展。明代银锭形制长度较元代变短,而厚度却增加,束腰已较小,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特别是两端更为突出,形成一个双翅。明代奠定了以后历代的白银流通局面,今天我们所见的银锭,以明清两代及民国初期留存下来的居多。这主要是因为这段时期的银锭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加之民间收藏盛行,流传下来的就相对要多一些,而前朝大量的银锭因被熔铸而能完好保存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偶尔所见的也多为出土不久之物。因此人们所收藏的银锭主要就是以明清两代发行的银锭为主,毕竟明清银锭在铸造工艺、重量、铭文及形制上都更为规范,其收藏价值不容小觑。
银锭具有较高的保值功能,近几年价格暴涨。市场上明代50两银锭价格已达三四万元,清代最小的银锭也达百元左右。银锭行情走俏,尤其是为数不多的官铸银锭精品更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一件“明万历二十七年武冈州一百两”银锭,以39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创下了中国银锭拍卖的世界纪录。
从明清银锭拍卖行情看,该板块已加快了启动步伐,尤其是为数不多的官铸银锭精品更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以2007年中国嘉德公司秋季拍卖会“古钱、金银锭专场”为例,这次上拍成交的金银锭共299件,成交额665.6万元。其中银锭上拍共成交243件,成交额为489.6万元。成交价最高的是该专场的压轴拍品——— 一件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锭,铭文详细,制作规范,保存完好,品相极佳。该银锭是专为国库铸造的银两,极为珍贵,最终以156.8万元成交;明代“内承运库花银二十五两”银锭通长142毫米,重935克,也以56万元成交价位居第二;一件清代山东“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青城县匠王”五十两银锭,重1873克,以29.12万元成交;一件金代“明昌三年盐税”五十两银锭,通长143毫米,重1999克,因这种早期关税银锭存世极少,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从而以28万元的高价成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11月北京中拍国际钱币专场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二十七年武冈州一百两”银锭,在众多买家的热烈追捧下,最终竟以39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并一举创下了中国银锭拍卖的世界纪录,一度轰动收藏界。该银锭系明代官银的典型形制,刻有“征完万历二十七年都水司正银直百两正万历二十七年月日武冈州应祯史何渠记”铭文,武冈州即今湖南武冈县。该锭为明代税银的重要实物,对明代税制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参考价值。在2011年5月中国嘉德春季邮品钱币铜镜拍卖会“金银锭”专场上,一件品相很好的元代“兴国路”五十两银锭又以310.5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由此可见,明清银锭板块的市场热潮已逐步显现,但明清银锭的投资价值尚未被完全挖掘,其未来的升值潜力依然十分可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