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镰仓大佛是用北宋的铜钱铸造的?
一览扶桑
从日常开始,带你重新发现一个深度日本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款名为“山崳”的威士忌,其“长相”与日本山崎威士忌几乎一模一样,不仔细辨别,还真容易一眼看混淆。回想起近些年来,此类模仿日本的山寨事件频出,不由心中感叹。 因为如果时光倒流到中世纪,会发现彼时的“中国制造”,在日本绝对是“高大上”的代名词,只有日本模仿中国,没有中国模仿日本一说。
记得有一回我在京都的大学听一个考古学讲座时,曾看到一份以奈良·京都为中心的15~16世纪日本的物价对比图。其中有一个栏目,是15世纪初期陶瓷器在日本的市场价格。当时一只日本制造的备前茶壶,卖价从110~450文钱不等,而中国制造的茶碗,卖价则为1400文。3个一套的建盏,则要价7000~8000文以上。由此可见,在中世纪,中国匠人的工艺,代表着师范级别的高水准。
古代日本,不仅学习中国文化、引进中国技术,甚至连流通的货币也是中国的。 当时的日本人,不是在使用中国的货币,就是在使用模仿中国货币制造出来的“模铸钱”。“模铸钱”是日文说法,中文意思就是“仿制钱”。
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和同开珎”
日本最早的货币可追溯到7世纪后半的无文银钱和富本钱。在无文银钱和富本钱被挖掘发现之前,公元708年发行的“和同开珎”铜钱,一直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因为“和同开珎”位居日本货币史上“皇朝十二钱”之首。
所谓“皇朝十二钱”,指的是从公元708年到公元958年这250年当中,由当时的日本政府官铸发行的12种货币。“和同开珎”是其中最早的一种,模仿唐代货币“开元通宝”铸造而成。最晚的一种,也即第12种货币,则是公元958年发行的“乾元大宝”。
当时的日本政府在发行了“乾元大宝”之后,就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官铸货币的质量一次比一次差,钱越做越小,分量也越做越轻,而政府每更新一次货币,都要求用十枚旧币兑换一枚新币。老百姓不是傻子,谁也不情愿干这种倒贴的事。于是后来出现了“破钱运动”——脑子活络的人,干脆将手中的旧币溶解,变成铜材原料出售,因为旧币的含铜量比新币高,跟兑换新币相比,将旧币变成铜材原料更值钱。
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再加上政府失信于民,造成的结果是:接下来日本有近150年时间“货币不在位”。货币被抛弃,人们继续使用米、绢、麻等物品代替货币进行物物交换。 直到12世纪中期左右,中国的货币开始流入日本市场,日本人才重新开始使用货币,并进入到日本史上的“渡来钱时代”。
“渡来”就是越海而来、舶来的意思。“渡来钱”就是从海外流入日本的“舶来钱”。从12世纪中期开始,一直到江户时代初期的1636年江户幕府开始发行官铸货币“宽永通宝”为止,中世纪日本有500多年时间都在使用以古代中国货币为主的“渡来钱”。如唐代的开元通宝、北宋的皇宋通宝、元丰通宝等……其中尤以北宋货币居多。
开元通宝
因此,很长时间以来,日本的历史学者们都认为:中世纪日本没有自己铸造的货币,当时在日本流通的货币都是由中国或朝鲜半岛等地传到日本的。中世纪日本本国货币不在位,完全属于“渡来钱时代”。但是,上世纪80~90年代,在京都、镰仓、博多、以及大阪堺市的中世纪遗址内,相继出土的各种货币铸造模具,却彻底颠覆了日本学者们的这一认识。
首先,是京都车站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地下街挖掘工程,让现代日本人发现了大量被埋藏在地下的、从平安时代到室町时代的遗址以及物品。其中包括刻有元祐通宝、天圣元宝、元符通宝、开元通宝、皇宋通宝、元丰通宝等中国货币文字的货币铸造模具共计9个。除京都外,在镰仓和堺市的中世纪遗址内,也相继出土了刻有中国货币文字的货币铸造模具。其中出土数量最多的要数大阪堺市:从开元通宝到洪武通宝,共计出土了货币铸造模具21种202个。
这实在是震撼日本的大发现。因为随着这些货币铸造模具的出土,日本的货币历史必须重新改写。中世纪日本属于“渡来钱时代”这一认识是错误的, 曾经在日本各地挖掘出土的许多中国古代货币,很可能根本不是从中国飘洋过海而来,而是中世纪的日本人自己仿造出来的“模铸钱”,也即“山寨币”。
山口县下关出土的“和同开珎”铸型
为了与“模铸钱”也即“山寨币”有所区分,现在日本的货币考古界将源自中国的古货币称为“本钱”(意为“本来的钱”)。不过,哪些是“本钱”哪些是“模铸钱”呢?这真是一笔糊涂账。估计就是穿越回到中世纪,去问当时的日本人,恐怕也没有人能说得清。因为当时的人们若能区分货币的真假,那些“山寨币”恐怕也就不可能流通了。
不过,如果日本的考古学者们够勤奋够努力,还是有不少调查线索的。例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朝鲜半岛新安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长30米,宽9米,重200吨。沉船内发现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金属制品,以及重达28吨、多达800万件以上的中国铜钱。如果好好调查分析这些尚未到达日本便沉入海底的中国铜钱,或许能从中找到区分“本钱”与“模铸钱”的线索。
镰仓大佛
为什么可以认定一艘在朝鲜半岛发现的沉船是开往日本的呢?因为根据沉船上发现的“至治三年”的木简,以及“网司”、“宫崎宫”“东福寺”等文字。考古学者们判定:这是一艘从中国庆元(现在的宁波)开往日本的贸易商船。因为“至治三年”是元朝的年号,大约为公元1323年,而“网司”是当时中国贸易商人的官职名,“宫崎宫”即位于日本福冈的筥崎宫,日本三大八幡宮之一,“东福寺”即位于京都的临济宗大本山东福寺。筥崎宫与东福寺分别于1310年和1319年毁于大火,因此日本学者推测沉船上重达28吨的中国铜钱,很可能是用于筥崎宫与东福寺的再兴重建。因为在日本考古界还有一个著名的发现:建于1252年的镰仓大佛,其佛身的金属成分,与中国北宋的钱币成分极其相近——其中含铜量68.76%、含锡量9.26%、含铅量19.57%、含铁量0.04%。因此,在日本有一个流传的说法是:镰仓大佛是用北宋的铜钱铸造的。
所以,如果有时间来日本,记得去看看镰仓大佛。因为镰仓大佛很可能是北宋的铜钱铸造出来的呢。
(本文为作者原创稿,文中图片均来自维基百科,转载请留言获得授权。)
唐辛子专栏
唐辛子
旅日华人作家
著有《日本女人的爱情武士道》等
· 笹川日中友好基金 ·
官方公众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