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锭真的有价值吗?你真了解它?
银锭即熔铸成锭的白银,是古代基础货币,始自汉代。银锭在宋朝以前称银铤,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到了清代作为主要货币流通,1934年正式退出货币领域。银锭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常见有十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和一两等规格。真正的古代银锭并没有中间的凸起物,反而是凹陷下去的,主要是为了在存储银锭时可以更好叠放。
银锭器形复杂,大体可分为元宝形、圆型、长方形、正方形、砝码形、牌坊形等几大类,有官铸和商铸(私铸)之分。官铸银锭一般把重量铭文铸在侧面,且每锭都有银局名,如“渝盐厘局”、“夔关”等,清代中后期各省铸造的官锭还要镌上省名。商铸的银锭铭文基本是私银钱号名称,如“康记”、“荣昌祥”等。官银流传下来的相对更少。官银成色足,制作更精美,附带的史料价值高。因此,拍出天价的银锭大多为官银。
有的人认为银锭值不了什么钱,但是事实上却是一年比一年价值高,其价值从二十年前的几千块到现在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数不胜数。2009年11月,一件“明万历二十七年武冈州一百两”银锭,在北京中拍以392万元成交,创下中国银锭拍卖世界纪录。去年的北京嘉德拍卖,元代“兴国路”五十两银锭,以310.5万元落槌,刷新了五十两银锭拍卖的最高成交价。
市场上流通的银锭有许多赝品,这些赝品的造假主要有几种:一是用铅锡假银;二是浇铸时将铜块凝固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三是在真银锭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取出银后灌入铅,再封焊洞口;四是用新白银铸老银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