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无锡市明诺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主营项目:铝合金铸造 重力铸造 低压铸造 0510-85307043

新闻动态

分享最新公司动态

鎏金佛像的历史发展及鉴定要点,看这篇就够了!

发布时间:2024-04-28 浏览量:38

  原标题:鎏金佛像的历史发展及鉴定要点,看这篇就够了!

  鎏金铜佛像,是佛像中的一种工艺,多用于铜造像,在表面鎏金。

  鎏金是古代金属器物的镶金方法,就其加工方法和工艺原理而言也称火锻金。在我国其始于战国,其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巧,是我国古代技术的光辉成就之一。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上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华贵璀璨经久不褪。

  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

  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有明确记年的鎏金佛像实物就出自后赵建武四年(338年),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

  南北朝时期,我国佛教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佛像艺术在新的时代风气影响下也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这时鎏金佛像也流行起来;

  隋唐时期,佛像艺术随着国家的统一,政治、经济的强大和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佛教造像不再亦步亦趋于外来模式和手法,而是向着个性化、理想化的新型模式发展,呈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

  五代两宋时期,佛教艺术开始走向世俗化,佛像艺术中应有的神圣性和理想主义精神大大减弱,而世俗的现实性成分大大增加,佛像艺术带着浓重的世俗审美特征;

  元代佛像艺术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新的艺术形式,即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和影响;

  明代时,佛教艺术重新回归到汉地传统艺术风格独立发展之路。到了清代,在康熙、乾隆的扶持下藏传佛教再度大兴,藏传佛像艺术又重新占领内地艺术舞台。

  佛教文化在中国民间有长足且深厚的历史,有着众多的信徒。明清佛像不仅是信徒眼里虔诚的信仰追求,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在中外收藏界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清佛像不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也渐渐成为整个中国佛像市场的偏向主体,增值空间更加宽泛。

  近年来,明清佛像在香港和中国内地的拍卖屡创新纪录。藏家们对于精致工艺,品相完好的佛像有更高的收藏欲望,近年某场的春拍开始,佛像价格的走势就是直线上升。这件明永乐时期,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就被拍出1.16亿的高价,到现在为止还是记录的保持者,这轰动了整个收藏界。也是因为如此,之后的明清佛像市场一路飙升,许多藏家手上的佛像也因此拍出不错的数字。

  汉传和藏传是鎏金佛像两大支柱。现如今在市场上常能见到的是明清期间的著作,以藏传佛像居多。

  汉传主要承受的是印度显教流行期的犍陀罗、马土腊等几种造像风格和办法,外型相对简略,形象宽厚温文,大多是一头二臂,以寂静像居多。

  藏传主要承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几个艺术流派的影响,外型以愤恨像居多,多为多面多臂或异类身,有坐、立、舞等各种姿态。

  趋于市场的热度,鎏金佛像的仿品层出不穷,故藏友们收藏佛像之前也要深入研究一番!

  鉴定要点要看面相和体形、手印与坐姿、标识与坐骑、及细部与装饰以及材料与质地等,有铭文看铭文。

  首先,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力、整体的风格等等,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差异很大。清代三代、嘉、道时期的造像,体态面相就不同。

  再者,通过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仔细观察和对照,来正确地为一件佛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其后,是细部刻画和佛座的装饰风格,比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

  再有材料与质地,这是鉴定中最为直观的。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不同的时期铜质不同。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手感沉,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年代久的佛像,手感也较轻。这和古钱币收藏有共同点。藏传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在脸部鎏金或贴金。

  最后要注意铭文和题记。铭文与题记是佛像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最精确一种文字鉴定方法。

  (2) 辨伪

  铜佛像不再是纯粹的崇拜偶像,它是一种带有强烈宗教文化色彩的艺术品,因此作伪的佛像也如洪水般泛滥于市场之上。

  首先,是最易识别的那些粗制滥造的新佛像,一看就知道是作伪的。不去细说。

  其二,是按真品仿造的。这些佛像的制作要考究些,较为难辨。

  其分为:

  (1)真品做模翻新作伪法。从看整体很像,但真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沉的感觉,铜质也很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镀鎏金,光泽极不自然。古代是用水银法鎏金,色泽很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经过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包浆丰富,这是仿品不可比拟的。细部翻模的伪品往往在细部交代不清。古代工匠在制作时,至少对佛经所言的教义要有所理解,在制作工艺上更是尽心尽职。现在的工匠们在制作时对佛教教义一无所知,以营利为目的,粗制滥造,急功近利。

  (2)以真品的平面图范本重新制作作伪法。因为是参考平面复制立体,缺乏立体感和对细部的处理把握不当,特别是像的背面、底部、局部纹饰,更会有貌合神离的感觉。所以,看器物更要仔细观察器物的细处及全貌才能不被作伪者迷惑。

  (3)范本综合创造作伪法。在制作前,作为工匠参考一批真品和名品,但制作时又不以某个本为蓝本,而是综合创作的。这类佛像多为清末、民国时期古玩行所仿造,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审视。知道是“民国仿北魏”、“民国仿唐代”的藏品,只要是精品也能收藏,必定它也是被历史沉淀过的艺术品。

  (4)按传统技艺制造新佛像的作“伪”法。这主要是有传承的工匠们,忠实地遵循着传承古法在制作各类信徒崇拜的偶像。所以他们的作品合乎佛教教理,加工之传统技法世代相延,有一整套标准的制作程序,历经数代不变。这些佛像并非作伪之品,但现代古玩商将这些佛像加工作旧。此现象在藏传佛像中居多。

  其三, 胡编乱造。

  1、数件拼合,将失落的残件重新拼装起来,明代的狮子放上清代的像。

  2、真品加伪款。清代晚期的佛像刻上“大清乾隆年制”。

  3、新旧拼凑。缺个座子、缺个背光等,配上新座子、或配上新背光,来充完整的旧品,

  最后,是款识的辨伪。可分为真品伪款、伪品真款和伪品伪款三种。作伪者希望在作伪后能抬高物品的身价。在明代早期佛像刻“大明永乐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款。伪品伪款自然是无一可取,但还有一种伪品真款要注意观察,在真品有款的座子或背光上,加上新佛像,像是伪的,可款是真的。

  看佛像要全面、不可拘泥于一点、一处、见小不见大。不止是在辨别佛像上如此。在其它器物的收藏也如此。

  这些铜鎏金佛像不仅造型优美、形态各异,更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

    联系我们
  • 0510-85307043
  • 0510-85307043
  • 172663584@qq.com
  • 无锡市硕放镇薛典路经发六路
  • 214101
  • www.miogolf.com.cn
  • 微信扫一扫
Copyright©1993~2020 无锡市明诺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