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复杂但易懂的铁壶制作工艺
铁壶的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分为:蜡模铸造法、砂铸法和硬模压力铸造法。蜡铸法所作铁壶外观都非常精美,且大部分都采用满工(也就是外表面没有空地);“砂铸法”铁壶除了霰纹壶,一般不采用满工,而且羽线(合模线)以下一般都是素地;硬模压力铸造铁壶的形制一般都很夸张,多数为高浮雕图案。
蜡铸法又名脱蜡法或者失蜡法,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古代工匠就在青铜器的制造中广泛采用了失蜡铸造工艺。当时的工匠根据蜂蜡的可塑性和热挥发性的特点,首先将蜂蜡雕刻成需要形状的蜡模,再在蜡模外包裹黏土并预留一个小洞,晾干后焙烧,使蜡模气化挥发,同时黏土则成为陶瓷壳体,壳体内壁留下了蜡模的阴模。这时再将熔化的金属沿小孔注入壳体,冷却后打破壳体,即获得所需的金属铸坯。应用到铁壶制作工艺上,就是将蜡制的样品埋入铸造的沙型中,夯实,然后加热,使沙型变得结实,将蜡融化倒出后,再将熔化的铁水倒入,可以铸造出造型复杂,外观精美的铁壶。现代失蜡铸造技术的基本原理并无二致,只不过更加复杂精密。这主要体现在对蜡模的型位精确的要求更加严格。现代工艺中蜡模的获得不只是对蜡的直接雕刻,还可以通过对金属原模(版)的硅胶模压得到阴模,再由硅胶阴模注蜡后得到蜡模。浇铸材料也不再是黏土,而代以铸造石膏。这样的产品比古代的铸件精细得多。
在铁壶的铸造技术中除蜡铸法外,还有砂铸法和硬压力铸造法,砂铸法是一种很原始也很常见的铸造技术,相当于我们现在翻砂铸造电动机的壳子那样,砂铸法铁壶一般在壶身内部最大直径处做为上下开模结合部,所以壶体在此处会留有一道水平方向的腰线。采用此法制作铁壶,外模、中子、图案等全部需要纯手工制作,耗时非常长,工艺也更复杂,因而产量极低。
烧型砂铸工艺的“烧”指在浇筑铁水之前,先将手工制作好的外模、中子合模,在高温下煅烧定型,以达到固化和保护壶身纹路,浇铸铁液更易贯穿的目的。铁水浇筑好,固化冷却后,在取壶是需要毁坏模具,因而,一个花费了极大工时和精力的模具只能浇筑一个铁壶就寿终正寝了,具有全球的唯一性。此外,采用烧型铸造工艺制作的铁壶,熔点更高,可达到1500度;壶壁更薄 ,仅有2毫米左右,更加轻巧美观。其造型的不可复制性和更加卓越的品质,使得烧型工艺铁壶更具有艺术收藏的价值。
硬模压力铸造法是一种用精密金属模具加压注入铁水铸造器物的技法,此种方法所造之壶,因为是左右各半垂直对模,所以在壶的左右中线对模结合部会有一条脱模线的痕迹。尽管有些釜师将此浇铸痕迹打磨处理,或用水垢掩盖,但仔细辩认仍能看得出来。这种铁壶的形制一般都很夸张,多数为高浮雕图案,多数藏家不会追求。喜欢铁壶的朋友请加个人微信2456344610交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