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件结构工艺性(图)
定义:是指所设计零件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铸造成形可行性和经济性,即铸造成形难易程度。
良好铸件结构应适应金属铸造性能和铸造工艺性。
1、适应铸造性能结构设计标准
----铸件壁设计要求
1)合理壁厚
在满足铸件最小许可壁厚前提下,尽可能可能薄一点,即能确保熔融金属含有良好流动性,又能避免产生因收缩量过大而引发铸造缺点(如缩孔)。
?
2)均匀壁厚
----是指各部分壁厚冷却速度均匀。
内壁隔墙薄、四面壁应厚。
目标:减小应力、变形和开裂;预防热节产生缩孔。
3)过渡连接
●结构圆角
避免热节形成;改善应力分布;避免砂型损坏和产生砂眼。
●均匀交接
铸件上不一样方向壁或肋交接时,应避免造成金属聚集(热节),而产生缩孔。
●采取圆角、斜面、圆锥逐步过渡
目标:预防应力集中而开裂。
?
4)大平面倾斜
目标:利用填充和排气排查。
5)减小变形
(同热处理)对称结构、增设加强肋。
6)自由收缩
目标:有利减小因收缩应力而引发应力开裂和变形。
2、适应铸造工艺结构设计标准
----铸件形状设计要求
1)简化结构
----轮廓平直、分形面简单和最少。
●直线代曲面、模样成本低、便于分起模;
●结构紧凑、降低造型材料消耗、砂箱尺寸和生产面积。
2)降低型芯
芯多成本高、不便排气和清理。
●开式结构替换闭式结构;
●凹抗扩展为凹槽;(节省外芯)
●凸缘外伸代内伸;(砂垛代芯)
3)便于芯固定
目标:省芯撑、排气通畅、清砂方便。
4)避免使用活块
5)肋不影响起模
若肋条部署和起模方向不平行也不垂直,会影响起模、填砂和紧砂。
6)结构斜度
铸件上通常平行起模方向非加工表面,全部应设计结构斜度;立壁愈低,结构斜度愈大。可查表得:凸台为30-40度。
目标:起模方便、便于砂垛代芯、美观。
7)便于搬运:增设吊装孔或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