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锭介绍及其收藏价值
今天,小编来和大家聊聊银锭,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其历史背景及其收藏价值。
银锭是熔铸成锭的白银。目前出土银锭中年代最早的,是西汉汉景帝中元二年 (公元前148年) 所铸。西汉末年,王莽推翻西汉,建新朝,也铸有银货。从此之后的历代朝代都有铸造银锭,但都流通不广。尤其是明代初期,当时民间流行用金银来交易,洪武八年,朝廷发行宝钞,宝钞就相当于人民币的纸币,可以用作兑换银两的纸币,发行宝钞之后,朱元璋下令严禁民间用金银交易,违者治罪。到明英宗即位后,才开始逐渐解禁,允许民间用金银当货币交易。这一举动造就了明朝当时社会整体购买能力要高于宋、元两朝。到了清代银锭更加流通,并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制度,规定制钱一千文准银一两。银两是法定通货,不仅民间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纳地丁捐税也使用。由此形成银两制度。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以致宝银的种类和名称虽然全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并不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银两,相互兑换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历朝历代中,银锭的种类都是不统一的,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银锭到民国时期都还可继续使用,直至新中国成立,银锭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作为货币交易。因此导致其存世量非常之稀缺,在拍卖会上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可遇不可求的存在。而下图是小编有幸见到的一组银锭。
此组银锭呈成元宝型,图中左侧银锭中间镌有开县,标明其地区,左镌有同裕银炉,标明其铸造局,右镌有康熙二年,标明其铸造时间。右边两个小银锭,右边上一个小的银锭,中间镌有二两足银,下边中等银锭中间镌有福字,背面皆镌有大清库银。此三个信息表明了其铸造时间、价值及其用途,背面信息则表明了银锭为官银。此组银锭品相完整,包浆深厚,手感沉重、藏品虽然经历了无穷岁月的洗礼,但如今保存极为完好。此款银锭所以名气大是由于它的历史性和珍稀性决定的。这款银锭版面设计优雅,而且存世量稀少,是收藏界精品,具有无法估量的学术与历史价值。
银锭铭文是指铸造银锭时錾刻或铸造在银锭上的文字,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大体包括银锭铸造的时间、地点、用途、成色、官员或工匠姓名等。錾刻铭文是当时为了保证银锭的质量,用签字画押的方法,表示对经手的银锭负责。各个历史时代银锭上的铭文都与当时的货币经济紧密相联,与当时政府用银为货币的历史相一致,如汉代银锭铭文字少;唐代的银锭字开始多起来了;宋金银锭铭文较以前有了显著变化,用途也较广泛,很多银锭开始注明用途、地点、成色、匠人等铭文;元代用途进一步扩大,有了税课银徭役折银税等铭文。明代的铭文多涉及税银内容一般包括地点、时间、用途、重量、工匠、监铸押运官员等;清代和民国时期银锭铭文变化最大。
朝代的更迭,时代的转变,时局的动荡,历史的改革,导致银锭目前在的存世量非常之稀缺,以至于其价值非常之高,据小编了解,在2009年11月份的时候,我国北京的一个拍卖会上,一件“明代的一百两银锭”经过多次的竞争,最终以392万元的高价成交了,这在当时不仅是轰动一时,更是创造了一次新的世界纪录。后来2011年的时候,我国的又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元代的50两银锭,也是以310.5万元的高价成交了。
以上便是小编对银锭的有限了解,如有此类藏品的小伙伴,且妥善保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