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青铜器器物造型的制约与局限,人物画像纹饰在圆柱体器物上为上下层叠环带状布局与构图;在圆面形器物上为内外层叠环带状布局与构图;在方柱体器物上则分为独立的画面进行上下分层布局与构图。
为了克服器物造型对纹饰画幅的制约与局限,青铜器人物画像纹饰往往在狭小的画幅空间中表达多个绘画主题,或在一个绘画主题中,表达多个相关情节场景,以增加装饰纹样内容的丰富性。
根据统计,商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中,人的形象出现得不多。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中,人形更多地是与动物共组,而且往往是处在被动物吞噬的状态,如虎食人卣。
商与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与造型中人的形象多数显得无生气,特别是被野兽吞食的人及作为奴隶守门的刖(yuè)人,表现的更是一种被压抑的人、被践踏的人。
商与西周青铜器上所见到的与野兽共组的人形所欲表现的并非是为了显示人的力量而是为了表现超出于现实的人以外的力量。
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春秋末期的青铜器纹饰上才见到了表现人们丰富多彩社会生活情景的图案。这总算是使人的形象摆脱了被动与束缚,使人的活力得以展现。
这种变化正是与春秋末期传统生活方式与观念所发生的巨大变动相应的,而且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社会思想的人文主义的新潮流。
这种表现人们生活情景的图样,就是所谓人物画像纹饰始于春秋晚期,但盛行于战国早、中期,至战国晚期仍存在。饰有此类纹样的青铜器由于图案精美而格外受到人们的珍视,被视为文物中的瑰宝。
中国古代青铜器虽然在器型和纹饰上以动植物纹样和几何形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人形”纹饰与造型。主要有人面具、人面纹饰、人像造型和构件、人物画像等。
这些“人形”造型与纹饰,从造型的内容和题材上看,主要有抽象的神话图腾和具象的写实人物;从造型表现手法上,主要有“人形”雕塑和人物画像类纹饰;从造型艺术风格上看,有的比较原始狰狞,有的比较生动传神,有的非常富有审美情趣,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青铜器表面的人物画像类纹饰,开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早中期,到战国晚期仍然存在。
这类纹饰的取材不限于动物纹,而是扩展到一些俊朗清新的抽象图案,描绘现实生活,如狩猎、宴乐、攻战等。
图案制作上通过写实手法表现人物的各种姿态和活动,并且根据场景的需要配以相应的野兽、飞禽、鱼、植物等装饰纹样,用以充实画面、间隔图形、烘托环境。比较典型的是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人物画像刻画得生动形象、细致入微,并且其中的造型风格和表现手法直接影响了汉代的石刻创作,并在汉代石刻艺术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扩展阅读:
1、刖(yuè)人
刖(yuè)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刖(yuè)人就是受了刖(yuè)刑的人。
2、商虎食人卣(yǒu)
商虎食人卣(yǒu)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是商代的盛酒器。卣作为一件礼器,它是贵族阶层的标志,商代以虎作为该器物的表面纹饰,是试图显示贵族权势的威严。
3、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高31.6厘米,口径10.9厘米,腹颈21.5厘米,重3.54千克。
壶以双铺首环耳为中心,前后中线为界,分为两部分,形成完全对称的相同画面。自口下至圈足,被五条斜角云纹带划分为四区。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纹饰内涵丰富,形象逼真,再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些场景。
国宝之殇:盘点流失日本的中国文物(上)
国宝之殇:盘点流失日本的中国文物(下)
神秘的符号:青铜器上的鸟纹
由甲骨文引发的殷墟遗址
神秘的符号:青铜器上的龙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