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锭的鉴定方法
对于银锭的鉴定方法你了解多少,带你一起进入银锭的故事会!
1.看颜色。宋元时期,为了检验银锭成色,铭文上都记载着行人、库子、秤验银库、监铸官之类的职务;到了金代,更增加了对成色、重量的复验的程序,所以古代银锭的成色一般在95%以上,甚至达到99%。与之相比,伪品银锭因含银量很低,色泽较暗,更谈不上“珠光宝气”。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银锭赝品,大都是在铅芯、鎏银,表面色泽发乌,底部还会留有封焊痕迹。
2.观察纹理、气孔。清以前,纯度低的银水在冷凝时无法形成真品银锭表面的螺旋形丝纹,这是鉴别成色的办法之一。但晚清时期,制作这种细纹可以人为控制,藏家需要注意银锭表面的蜂窝状气孔。一般来说,气孔较深、孔内圆润光亮有神,说明银锭成色高。铸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气孔,一般都是口小洞大,深浅不一。银锭的气孔,口大洞小,深浅均匀。
3.审造型。就形制而言,银锭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时代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形制特征。比如同样是五十两的银锭,唐代的船形银锭就要比后来的银锭长;宋元时期的银锭两端呈弧形,周边起棱但不上翘,锭面微凹,有由外及里的丝纹,一般锭面要比底面略大;明代银锭比起宋元时期来,显得短粗。束腰处的弧度缩小,两端双翅上翘,弧线增长。明代的圆形银锭发现很少,形制与清代民国的银锭极为相似。
鉴定方法:
1、包浆、锈色及光泽不同:
传世金银锭必有一层较厚的氧化物所包裹,俗称“包浆”。出土品则会通体满锈。通过仔细观察,掌握其细微之处的破绽。
2、手感不同:
同等体积的金属物,金比银重,是铜的两倍,掂在手里有沉重感,太轻的金锭必定是伪品;
3、声音不同:
金掉在木板上的声音力道十足,即使小个,也不会弹起。银的声音悦耳而细长,光泽夺目。铜则刺耳。
4、密度不同:
如果是体积较大的物件,可以通过测算其密度来分辨其材质。金银铜三者密度,即每立方厘米的重量分别是19.26g/13.6g/8.9g;
5、硬度不同:
成色越高的黄金质地就越柔软,若用普通金属物在金锭上轻轻划试,一般留下凹痕的是真金,留下划痕的是伪品;
6、化学反应不同:
黄金在酸性液体中(如硝酸、稀盐酸等),其颜色不变,而假金只要是一触及硝酸,便会失去光泽。如是镀金金锭,镀金层很容易脱落,不仅脱落部分易生锈,即使镀金表面也易被铜覆盖。通过金银铜对硝酸或盐酸的不同反应,来识别其材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