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瓷工艺简而言之有选料、揉泥、拉坯、素烧、绘画、上釉、烧窑等几十道程序,道道有讲究、显技艺,其中以烧窑最为需要技巧,因此陶瓷的艺术就是火的艺术,这一点都不过分。在火的操控之下,陶瓷既能成为美妙的器皿,也可能变成一堆无用的废墟,所以陶瓷生产有三句话:原料是基础,成型是保证,烧成是关键。
在古时,烧窑前还是颇有讲究的,需要选择黄道吉日作为烧窑日,焚香敬拜窑神祈福后由德高望重的老窑工点燃窑头的第一把火,才可以正式烧窑。举行仪式时,万万不能燃放鞭炮,以忌“炸”、“破”之意。
与现代能够通过仪器测试,并规定了升温的烧成曲线不同,古代是没有仪器的,所以古人在烧窑时全凭肉眼来观察火候,进而判断是否需要升温。把桩师是专门把握火候的师傅,在烟筒下有个窗叫做”分析眼“,通过烧红的那个”眼“把握火候及投柴的间隔的密度。那么这样的工匠就被称为把桩师傅,一个富有丰富经验的把桩师傅就是烧窑成功的关键。
烧窑时有小火、中火和大火之分。刚点火时温度在0℃到300℃左右,主要是为了排除坯体内残余的水分,最开始火焰就如同煤油灯一样,忽闪着呈红色,窑工时而给碳,时而给风,火舌逐渐窜高,并开始呈浅红色,这一过程称为小火。
小火是整个烧窑过程中的基础,如果基础火没有烧好,后面的烧制就不会顺利,比如出现前大后小,局部不旺等问题,从而导致烧不出上乘的器皿。
中火的温度在300℃到950℃,这是窑内器物氧化和分解的阶段。从小火到中火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一般认为是火苗的颜色从橘黄色到黄色这个阶段。
大火是整个烧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温度在950℃到最高的烧成温度,此时窑内器物开始出现收缩,釉色开始熔化并产生流动,窑工必须遵循“勤添碳、勤摆布、勤观察“的三勤原则,否则就会因为疏忽而让之前的付出毁之一旦。
勤添碳是指不能一次填入太多的碳,为了确保窑炉内的大火旺盛,添碳后几分钟内必须恢复添碳前的温度,并稍稍的提高。勤摆布是指第一时间添的碳产生焰火后,很快下沉到灰层由添加的碳取代,这样火层才会始终旺盛。勤观察是指密切关注火的颜色,正确把握好保温和停火的时间。
大火阶段火焰的颜色已经从黄色变为淡黄色,呈现出白中透黄,等到火焰完全呈现白色时,此时就该停火了。
停火以后,打开窑门之前,窑工要先撒酒敬天地、上香拜窑神,等窑温自然冷却二十四小时后,再将窑门打开,把匣钵取出来,这样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就这样出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