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说瓷 | 瓷器的装烧工艺
前言
瓷器烧造是制瓷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环,而烧造过程又是在各种瓷窑中完成的。因此,中国古代瓷窑的设计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总体水平。
所谓瓷器的装烧工艺,简单地讲就是瓷胚在炉窑里摆放的方法。
您可能会有疑惑:这能有多大的讲究呢?堆在一起烧不就行了吗?
可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需要普及一个基础知识——瓷器上的釉是会“粘”的。在烧制过程中完全熔融,而且还有流动性,冷却后会粘住任何接触到的物体。如果直接烧一摞有釉的碗,那么得到的就是一撂粘住的碗。
而瓷胎不会粘。
所以,至少必须这么堆:
这是现代气窑的堆放方式,这种方法在古代烧窑时并不适用。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现代气窑使用天然气,没有烟尘,瓷器直接摆窑板上就行了。古代烧瓷主要使用木柴,会产生大量烟尘,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容易出现釉面不匀、沾染烟灰窑渣的情况。所以古时烧瓷会用到匣钵,把瓷胚装在里面,隔绝明焰。
二是过去烧窑成本很高。以清代景德镇的蛋型柴窑为例,烧一窑要四天时间,耗柴二十二吨。这二十二吨可不是随便什么枯枝朽木,必须是两尺长,碗口粗的松木,而且要一半干,一半湿。高成本必然要求高利用率。瓶、罐等不能堆叠的器物也就罢了,盘、碗等圆器如果也像现代气窑那样一层一件的话,普通民窑多是不能承受的。
因此,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和创造了很多装烧的方法以提高产量和质量。这些工艺手法又有时代性,会在器物上留下时代烙印,也因此有助于判断年代。
先说匣钵
是否使用匣钵,影响的是烧瓷的质量,而不必然影响烧瓷的数量。匣钵是隋唐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中唐以后,匣钵的成熟和广泛使用,使烧瓷不再受火焰阴阳面、烟灰窑渣的影响,保障了釉色的纯净。但也不是就此一概装进匣钵烧瓷,明焰直烧还是并行延续了很长时间。(还是因为成本,匣钵也是要花钱的)
匣钵装烧有两种——单烧和套烧。单烧就是一匣一器。匣钵堆摞起来,每个匣钵里只装一件,这件瓷器就能够做到底部(圈足)无釉,其它部分满釉。
套烧也就是一匣多器。单个匣钵里想办法放进多件器物,多个匣钵再堆叠起来。这种方式必然导致的结果是:器外和器内同时有无釉的部位(放在最上面的一件除外)。具体堆叠的方法我们放在下节讲。
下面集中讲堆叠的工艺。
不管用不用匣钵,一件器物单独摆放,都可以做到只有底部全部或部分有无釉,其他部分满釉。这样做的缺点就是空间利用率低,适用于官窑等精细瓷器的烧造。
要提高空间利用率,就必须把能够堆叠的器物堆叠起来。(主要是碗盘等圆器)
堆叠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直接叠装。
比如壶、瓶口部不需要上釉,就在其口沿上直接放一只底部无釉的碗。还有一种叫“上下叠烧法”的,把两只碗口对口扣在一起。以上两种方法其实效率并不高,所以使用得也不广泛。直接叠装法中还有一个情况倒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金元时期北方窑口常见的“涩圈叠烧法”。将器物底心釉层刮掉一圈来放置上面一件器物的圈足,依次重叠10件左右。烧成后的特征是器物底部圈足无釉,器内底心也存在一个无釉涩圈,圈内有釉。
第二类是利用各种道具使器物叠套在一起。有以下一些方法。
“支钉叠烧法”。这是最为古老和传统的堆叠方式,从东汉沿用到近代。使用支钉器具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器物高出窑底,使底部亦能充分烧结,二是为了使器物堆叠起来,三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器物无釉部分的面积。支烧器具的种类很多,其发展演变也具有时代性,总的趋势仍是使留在器物上的支钉痕迹越来越小。
“垫饼叠烧法”、“垫圈叠烧法”、“托泥叠烧法”和“砂堆叠烧法”。这四种方法都是在器物底部垫一块隔离物,隔离物的形状如名称所示有所不同。如需堆叠,则最底层器物内心再放置此隔离物,上面再放置一件器物。其中“托泥”是扁圆形的泥珠,“砂堆”即是以堆撒石英砂的方式替代泥珠的作用。这四种叠烧法的优点是器物口沿有釉,缺点是都会造成器物内心出现较大面积的涩胎,因此主要在烧制日用粗瓷时使用。
“支圈仰烧法” (又叫“挂烧法”)与“支圈覆烧法”。这两种装烧方法都是是北宋定窑首先使用的。如下图所示:
每一只碗都是用口沿着力。“仰烧法”依靠口沿挂在各层支圈上;“覆烧法”则以口沿扣在支圈上。“仰烧法”因为全器的重量落在口沿部位,烧制过程中,器坯收缩,碗口容易翘起变形,因此“仰烧法”自北宋初期出现后不久便停用,被“覆烧法”取代。
由这两种堆叠方式我们可以想见其各自的特征:“仰烧法”的器物,必然外壁口沿部位一周无釉,为了能挂在支圈上,口沿必然外撇,为了尽量减少变形,器物胎体必然轻薄;“覆烧法”的器物,口沿上则必然无釉,胎体也必须轻薄才行。
小结
1、 匣钵的使用,保障了瓷器釉面的纯净,是瓷器烧造工艺的一大进步。隋唐以来,虽也还存在“裸烧”的情况,但入匣装烧成为主流。
2、 瓶、罐、壶等立件和各种花件无法堆叠,一般都是单烧;盘、碗等圆器因为方便堆叠,所以古人发明了上述多种堆叠方法以提高产量。但精细器物必定主要采用一匣一器的单烧法。
3、 不同的装烧方法不仅会在器物上留下相应的烧造痕迹,还会因为此方法的工艺特点对器物的造型产生影响。如前述“支圈仰烧法”、“支圈覆烧法”对器物造型的影响。又比如唐代初期大量采用三岔形支钉垫烧(将支钉具放在碗心,其上再放一只碗,如此依次堆叠,再放进匣钵里),这会在碗心满釉上留下三个支钉烧痕,同时由于要承受相当的层数和重量,碗坯往往制成浅腹、厚胎、平底。到了唐中后期,发明了一匣一器的装烧方法,碗坯要配合单烧的匣钵,所以制成外壁45度斜出,因为不必承受上层重量,平底逐渐减少,玉璧形底和宽圈足逐渐增多。
了解这些由装烧工艺决定的造型和痕迹特征,亦将有助于瓷器的鉴别。
说瓷 | 瓷器款识综汇(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