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壶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在日本茶道所使用的茶釜上面加上提手,应该就是铁壶的初体,是最受大家认同的,在江户时代天朝期(1780年代、乾隆45年)的古文书中有记载“瓶此一名称,由此可确切推知,铁壶在民间开始普及是在此时期且早在这之前应该就已存在,而明治时期(西元1868年~1912年、同治7年~民国元年)在民间,随茶道的推行,铁壶的使用更加普遍,众多精美且雕工精细的铁壶也是在此时期产生,所出现的堂号,著名工艺大师及工作室也如雨后春笋般孕育而生。
所谓铁壶,简单地说,是以生铁为原料,通过铸造方式制成的煮水壶。
一般所说的生铁,指铁质内含碳量约2%-5%、带有一些杂质的铁。更具体地说,生铁是将铁矿砂经初步处理,高温溶解后所得的产物。若再进一步纯化与添加钨等金属,就是一般我们所熟知的钢。然而生铁有着质地坚硬而脆的特性,所以适合用来铸造铁器,因此又称为铸铁。
一般铁壶的制作过程
1、画图和制模:首先,描画出铁壶的样稿。然后,根据图纸推算出壶的断面图,根据横截面来打造铸型所需的木模。模具由铁板制成。因为过去使用木头制模,因而“木模”这词沿用至今。
2、外模的制造:手拿木模来回旋转,每转一圈的同时加入调制好的粘土,如此重复数十次,直至匠师觉得满意为止。壶的模具雏形大致打造完成。外模雏形为壶底朝上,壶口朝下。
3、押纹路:趁模具未干透之际,进行押纹路。用专门的笔在模具内部勾画出壶壁的纹路。出了有名的小方格型外,还有几何状、花卉和风景等图案。
4、中子铸模:把细砂、良土和粘土溶合,用布压成实心的中子形状。再把中子放入先前打好的模具中。盖上外模盖子。
5、烧制:把滚烫的铁水(约800—1000度)从外模盖子上的小孔中注入,等待2小时左右。把铁水倒出,剥开外模,取出壶。此时的壶已经有了完整的壶体。再把壶放入高3米的古碳炉,里面的燃料有石炭、生铁、碎铁和石灰石。炉里的温度高达1300度。
6、完工:成型后的铁壶用800—1000度的炭火烧烤,让壶形成一层磁化酸化的表膜。这样处理可以防止壶体生锈。此技法从南部铁器开始沿用至今。壶的外侧由于火的直接接触会产生斑点,还需用金属刷磨去。
7、打磨与着色:完成后的铁壶放在炭火上用200度的温度加热,在壶表面刷上混有醋酸的漆和茶汁。必须要一边加热一边用毛刷涂抹,利用高温使得漆牢牢附着在壶的表面。
8、壶把的制作: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壶把由专门的匠人制作。把铁板打制成圆的铁棒形状,这种技法是非常难的,会的匠人聊聊无几。成型后上漆,和壶衔接。一个完整的铁壶就能正式出品了。
(附:一把铁壶的制作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