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致知:透史明理,透物见人。
青铜时代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
青铜器在人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青铜时代到底是什么
如何界定呢
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
因埋在土里后颜色因氧化而青灰
故名青铜
熔点在700-900℃之间
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
含锡10%的青铜
硬度为红铜的 4.7倍
性能良好
“青铜时代”这个词
最初是由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提出的
他在1816年被任命为
国家博物馆的首席馆长后
为了陈列藏品
将馆藏武器与工具
按制作材料进行了分类
并依照其材料划分出
石器、青铜器和铁器
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
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
1819年
博物馆亦按照这种方案布置了藏品陈列
1836年
汤姆森的《北欧古物导论》
在哥本哈根出版
这是国家博物馆的参观指南
指南中对此三时代之划分
作了详细讲述
说明“青铜时代”是
以红铜制成武器和切割器具的时代
汤姆森的学说
后来在丹麦以外的欧洲其他国家
如瑞典、德国、英国
亦被一部分考古学家采用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
由于史前考古工作发展
这一划分三个时代的学说
被进一步得到证实
同时
欧洲考古学家也开始
依照各国考古资料
对三个时代的学说进行修订和补充
先是将石器时代划分为
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接着
由意大利考古学家提出
应在青铜时代之前增加一个
“铜石并用时代”
至十九世纪末叶
这个建议
已得到欧洲部分考古学者的赞同
显然
铜石并用时代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时期
从青铜时代中划分出去
可以使“青铜时代”的特征
与它的名称本身更相符合
司母戊大方鼎
近几十年来
我国考古学所采用的青铜时代的概念
也是强调青铜器在社会物质文化中
所起的重要作用
如1958年出版的
荣庚、张维持合著的
《殷周青铜器通论》
就引用苏联学者柯斯文所下的定义
青铜成为广泛传布的
制造工具、武器、器皿和装饰品的
主要原料
历史上相当长久的一个时代
青铜时代开始了
青铜时代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之后
早于铁器时代之前
在世界范围内的编年范围
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
世界各地进入这一时代的年代
有早有晚
伊朗南部、美索不达米亚一带
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已使用青铜器
欧洲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
印度和埃及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
也有了青铜器
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使用青铜较晚
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
美洲直到将近公元11世纪
才出现冶铜中心
中国则在公元前3000年前
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在青铜器时代
青铜铸造业形成几个重要的地区
这些地区成了古代文明形成的中心
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
甚或以石器为主
进入中后期
比重逐步增加
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
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
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
青铜出现后
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兽面纹铜钺
春秋时期的冶铜技术
是在商周冶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从出土的商代与西周铜器数量之多
用铜量之大
或许说明
当时的冶铜业还是比较发达的
因此有理由认为
商代与西周的冶炼水平也是不低的
据统计
已出土的商代和西周时期的
铸有铭文的青铜器
有上万件之多
没有铭文的铜器更数倍于此数
商代与西周时期
若无发达的采矿与冶炼业
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铜金属原料
青铜双龙簋
中国的青铜时代为
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
在青铜时代
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
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并且汉字也已经发展成熟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
是在红铜冶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青铜艺术品
显示了
绵延一千五百多年的中国青铜器
它的萌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