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家博物馆参观,发现有这些种类的器皿,手写记录、笔画输入的(大都不认识),请问它们都有啥区别,都是干什么用的呢?“鼎、斝、簋、卣、觚、尊、鬲、爵、彝、盉、瓿、盂、觥、甗、罍、轭、铙、盏、壶、鉴、(钅和)、缶、釜、权、匜”。(第二个字无法显示)
前一段时间码过一篇:“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中的酒具故事 - 博物馆的叹息之墙 - 知乎专栏
简单介绍了一些酒器,可以先看着。
学术性的推荐朱凤翰的《中国青铜器综论》,现在网上应该还能下到pdf。
文博爱好者深夜看到这个问题决定不请自来答一下。
你提到的这些青铜器可以被分成以下几类:食器:鼎、簋、鬲、甗、盏、盂。
其中鼎、鬲、甗(音“眼”)都可以用来烹饪,主要特点是都有三足,可以在足内加热,鼎和鬲的区别主要鼎的足和腹部不连通,鬲则是连通的,且足部为空心。最特别的是甗,它由下半部分的鬲和上半部分的甑(音“赠”)构成,中间可以通蒸汽,类似现在的蒸锅;
大克鼎,上海博物馆藏;
伯矩鬲,首都博物馆藏,注意鬲的足和腹部是连通的;
圉甗,首都博物馆藏,古代的蒸锅;
簋(音“轨”)是另外一种比较重要的食器/礼器,常与鼎成套出现,往往代表了主人的身份等级,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
簋里面一般装的是黍稷稻粱等粮食,类似的还有簠(音“斧”),其中簋为圆口,簠为方口。
另外,你图中那个打不出来的字跟簋是同音异体字,指的是同一种器物,这个字我目前只看到过国博使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希望了解的同学可以告知一下。
利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盏和盂是比较普通的食器,有时候也被认为是盛水器,当然这个本来也不太好区分;
匽侯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酒器:斝、卣、觚、尊、爵、方彝、瓿、觥、罍、壶、缶。
其中斝(音“甲”)、爵是温酒器,特点是有足,区别是斝无导流部分,爵有导流部分;
妇好铜方斝,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注意相比爵而言斝是没有导流部分的;
然后卣(音“有”)、尊、方彝、瓿(音“不”)、罍(音“雷”)、觥(音“宫”)、壶、缶是盛酒器,区别主要在于造型;觚(音“孤”)是饮酒器。
这些在@螺旋真理
关于青铜酒器的 专栏
里都有提到,这里不再赘述了,只放一些代表器物吧。
神面卣,保利博物馆藏;
何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折觥,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错金银鸟篆文壶,河北博物馆藏;
栾书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水器:鉴、盉、匜。
这三个里面鉴是大型盛水器,比较像现在的水缸,有人认为可以当浴缸用,鉴装完水以后实际上还可以作为镜子,这也是名称的由来,然后夏天会用来储存冰当作空调;
吴王夫差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盉和匜一般是和盘配套行“沃盥之礼”的,也就是用盉、匜来倒水洗手,然后拿盘接水。
早期多见盉盘的组合,后期多见匜盘的组合,当然,也有一些盉、匜不是和盘配套的。盉和匜相比较的话,盉扁而高,大多有个盖子,前面是管状部分导流;匜宽而矮,很多都没盖子,有的话也是一个平盖,导流部分不是半包围的管型。
顺便提一句,酒器中的觥以及水器中的盉是我认为青铜器中造型最别致的,很多觥和盉都非常有特点,去各大博物馆记得注意一下。
逨盉,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盉扁而高,前面为管状部分导流;
西周叔上匜,故宫博物院藏,匜比较宽和矮;度量衡:釜、钅和(音“和”)、权。
釜、钅和这两个我是查了才知道的,都是齐国的量器。
但是钅和同时还是一种酒器或者水器,你在国博看到的应该是作为酒器或者水器的钅和;
权就是砝码,衡器,没什么好说的。乐器:铙。跟钟、铎很像,不过钟是悬挂着的,铙是插在柱子上的,铎是拿在手里的,然后就是铙和铎没有钟上面那个凸起的枚。车马器:轭。控制车马的器具之一,车马器非常零碎繁琐,除了当卢以外大多都不好看,种类也很难记,不过轭算是比较常见的一个。
青铜器的种类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比较常见和重要的青铜器还有豆、敦(音“对”)、盨(音“许”)、角、盆等以及各种兵器、乐器、车马器、生活器具,具体可以参考《中国青铜器全集》以及 @螺旋真理
提到的《中国青铜器综论》。我之前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拍过各个种类青铜器的图表,不过都存在家里的电脑上了,有机会找到了可以一并放上来。
161015加了一点代表器物的图片,为了整齐图片我都处理成了相同的宽度,看不清可以自己搜一下。
颂簋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无疑是重中之重。
流传有序
周幽王三年五月,幽王任命一位叫颂的官员在成周(洛阳)掌管仓库,颂就任后制作了一些列的青铜器祭祀自己的父母,感谢周王的恩德。
颂簋 西周 山东博物馆
颂死后,这些器物跟他一起埋入地下,2000多年后,在清朝前期在陕西某地被盗出土,到了嘉庆十九年,时年仅21岁的刘喜海在北京的古玩店发现了颂簋,重金买下并带回山东老家收藏。
刘喜海是刘墉的侄孙,别号三巴子,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
宋代出现金石学以后的几百年间,对于青铜器主要重视的都是纹饰,许多没有纹饰的青铜器因此被忽视,部分有铭文残破铜器被更是惨遭丢弃。
颂簋 山东博物馆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刘喜海出任陕西延榆绥道。在陕甘时,他倡导青铜器以带铭文者为贵。有铭文加价买,无铭文的一概不要。从此青铜器“晓以文字多者为贵,虽残缺亦无伤”。
因为刘喜海,对青铜器的研究从纹饰转向了铭文。不夸张的说,刘喜海以一人之力,改变了一个门类的收藏和研究方向。这在收藏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刘喜海 图片来自网络
凡事都有两面。有铭铜器一火,两个行业闻风而动。
首当其冲就是造假。当时的造假和今天有所区别,今天造假是里外全假,顶多是扰乱市场的行为。但是在当时,造假是用真东西后刻铭文造假。刻字后刻痕是新的,又要再次做旧。这不可避免会对文物带来二次甚至三次伤害。
尤其战国以前的青铜器铭文以铸造为主,这和后来的刻铭有本质区别,我们曾经介绍过的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晋侯稣钟,正是因为铭文是刻铭被怀疑造假才免遭流落境外的厄运。清末著名古钱币学家鲍康曾说:“从此古器几无完肤,虽寸许铜造像,亦必于背上补镌年月。“
另一个因此繁荣的行业,就是盗墓。既然是在老物件上造假,那也得有那么多老物件才行。当时北京有苏兆年,苏亿年两兄弟是著名的古董商,他们趁这风气四处重金求购,这无疑加重了盗墓的风气,苏氏兄弟最重要的收购行为就是晚清著名的海内三宝之一毛公鼎。
毛公鼎 西周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喜海去世后,颂簋又先后被山东布政使李山农和著名收藏家丁树贞收藏。
丁树桢(1862-1915),黄县丁氏家族,字幹圃,号仲立。这个家族生意遍及山东、东北、京津等十一省,被世人称为“丁百万”。丁氏家族重视文物收藏,家族内部人才辈出。除了“泰来”当铺的丁树桢、“文来”的丁葆筠,还有“西悦来”的丁鲁臣及“光裕堂”的丁佛言都是当时出名的收藏家和鉴赏家。据说丁树桢家光夏商周青铜器就装满五间大瓦房。
抗日战争爆发后,时局混乱,丁氏家道中落,丁氏后人分家时,器身和器盖分别由兄弟二人分藏。
颂簋器盖 西周 山东博物馆
1943年10月,地处解放区的烟台地区成立胶东图书馆,以收集胶东根据地内的古籍和金石古物为己任。馆长王景宋在任上保护了大量的文物。1947年丁氏家族的藏品被征集并得到保护并被转移,免于遭遇其后攻占黄县的国民党还乡团的毁坏。1951年,包括颂簋器身在内的黄县丁家藏品移交给山东省文管会。1954年,颂簋入藏山东省博物馆。
1959年,山东青岛的丁秀琳女士在山东省博物馆见到颂簋的器身,她想起家里也有一件青铜器盖和这个很像。回家问过丈夫以后发现丈夫正是当时分家的丁氏后人,随即也将乞丐捐献给山东省博物馆。
至此,盖身才终于合二为一。让我们今天仍能有机会一睹颂簋的芳容。
颂簋器身内铭文
纹饰
颂簋宽30.1,高24.2,重13.2公斤。属于典型的转变期青铜器,簋身上半部分装饰着一圈窃曲纹,中间折腹弦纹,足圈装饰一圈垂鳞纹。窃曲纹是把龙纹或者是凤鸟纹压缩成一个独立的单元,然后复制一圈,这种重复叫做二方连续。
通过下图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窃曲纹应该是凤鸟,中间凸起的眼睛作为中心点,向两边分别延伸出正反两只鸟的身体,从图中的标记我们可以看出尖尖的嘴,身体形成外轮廓,尾巴内卷。
把左侧打上马赛克看看,能看出来是一只正在栖息的鸟吗?
簋的两侧有环形耳用于持握,龙首连着一个抽象的身体,尾巴内卷上翘。
簋足是三只有身体的小龙,身体作为支撑,同样尾巴内卷上翘。
颂簋3D模型,来自山东博物馆官网
颂簋盖,这个角度只有3D模型才能看到,盖钮中间有盘龙纹饰,这种纹饰在同类型的簋上非常少见。河南博物院藏的6个虢季列簋中,只有最中心一个有这个纹饰,所以我们可以猜测这个颂簋可能也是颂的列簋中最中心的一个。
颂簋3D模型,来自山东博物馆官网
铭文
颂簋的铭文15行150字。我建议你花点时间把下面的解释看一遍。
铭文大意是:周王三年五月甲戌这一天,周王在周的京城康昭宫。清晨,周王来到太室就位,宰弘陪同颂进门站立在中廷,史官之长尹氏授王的命书。周王呼史官虢生册命颂。周王亲自任命颂在成周洛阳担任职务。还赐给他带花边的黑色丝质礼服、赤红色的围腰、拴着红丝带的玉璜,以及旗帜和马具等。颂向天子行跪拜大礼,并献上玉璋表示感谢,事后铸造了颂簋、颂鼎和颂壶,用来祭祀亡父龚叔和亡母龚姒。
是不是感觉很有画面感,这就是西周铭文的叙事性。
颂簋的铭文和商代晚期到西周前期那种字的大小不等的情况不同、字体大小相近,笔道细劲均匀,总体显得庄重肃穆,是最成熟的金文形态,被称为“玉箸体”。相当于西周时的宋体字。
颂簋铭文
作为对比,我们再看看西周初期的利簋铭文,感受如何?
利簋铭文
确切年代?
颂簋所记周王到底是哪一个周王,2003年年初发现的陕西眉县杨家村铜器窖藏出土了27件铜器,无论从铭文的内容和文风和颂簋都很接近,其中“四十三年逨鼎”的铭文中,也出现了“皇考龚叔”这一人名。
如果颂簋和逨鼎所说的龚叔是同一个人,那么颂和逨应该是兄弟,四十三年逨鼎是周宣王四十三年已经没有争议,如果颂簋的周王三年是周幽王三年的话,那么和逨鼎之间只间隔6年,符合兄弟的关系。但是如果是宣王三年的话,那两者之间就差了40年,不太合适当兄弟了。所以应该是周幽王三年五月甲戌,也就是公元前779年5月8日。到今天的话,2799年。
是不是觉得文物没那么冰冷了?
四十三年逨鼎 西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至今传世的颂簋一共有六件,其中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和耶鲁大学美术馆分别有一件器盖双全的,故宫有一件器身,上海博物馆有一件器盖,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有一件器盖,另外还有两件器身和器盖只有拓片没有实物。山东博物馆的这件颂簋,是国内唯一一套盖身完整的颂簋。除去这6件颂簋,现在有著录的还有颂鼎三件、颂壶两件、颂盘一件。
簋的种类
簋是什么?今天如果你对青铜器如果稍微有点概念,都会认识这个字。其实宋代以来将近1000年的时间里,簋一直都被称为敦(duì),一直到民国时期才改成簋。
簋,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期,主要是装黍(大黄米)稷(小米)稻粱等素食的容器。商代晚期开始变得重要,随着西周列鼎列簋制的出现及完善,簋变成了礼制的一部分,成为了青铜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类目。西周以后,簋的数量锐减,陆续出现了簠,盨,豆,盆,敦等粢(zī)盛器。
簋的种类多达几十种,从口沿的样式来说,常见的有三种,侈口,弇口和直口三大类。
侈(chǐ)口簋
撇口沿,掐脖子。
最早的簋没有耳朵。也没有腿。被称为圈足簋。
陶簋 商代中期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无耳深腹圈足式
兽面纹簋 西周早期 上海博物馆 高圈足折腹无耳式
然后出现了双耳簋
尧公簋 西周早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 侈口兽首耳高圈足式
香港藏家捐赠,记载了“唐伯侯于晋”,可能是山西晋国由来的文字证明。
兽面纹簋 商 山西青铜博物馆 侈口束颈兽首耳式
冬簋 西周 扶风县博物馆 鸟耳式
六年琱生簋 西周 中国国家博物馆 浅腹双耳高圈足式
记载了中国最早的贿赂事件。
方座簋
利簋 西周早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 侈口双耳式
记载了周武王伐商的准确时间——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又名“武王征商簋”。
㝬(hú)簋 西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低体宽腹大兽耳式
高59公分,是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称“簋王”,也是目前已知唯一周厉王用的簋。
兽面纹方座簋 西周 山西青铜博物馆 侈口圆腹双耳方座式
四耳圈足簋
乳钉纹四耳簋 西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侈口深腹式
天亡簋 西周早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 深腹四耳式
天亡簋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祭天的故事,和利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的两件铸有铭文的青铜器。
亚醜方簋 商代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侈口鼓腹兽首耳方体式
很少见的方簋,我们上一期介绍过的亚醜钺,此簋应该也是早年从青州地区出土。
铜簋 西周 湖南省博物馆
三足簋
攸簋 西周早期 首都博物馆
四足簋
妊簋 西周早期 上海博物馆 侈口束颈兽首耳高足式
伯簋 西周早期 首都博物馆 鸟耳式
弇(yǎn)口簋
口沿向上方有一定坡度的收拢
秦公簋 春秋 上海博物馆 弇口宽体大耳虎足式
木羊簋 西周 保利艺术博物馆 弇口扁鼓腹矮圈足式
直口簋
顾名思义,就是直上直下
邵王簋 春秋晚期 上海博物馆 直口圆腹双耳方座式
羽翅纹簋 战国 天津博物馆 浅腹高圈足方座式
谢谢各位,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所有图片,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本人拍摄。
吃肉——鼎
是我们的祖先用来煮肉、盛肉的炊具和容器。比如西周时期的“温鼎”,主要出现在祭祀之后,为的是满足贵族向往热食的欲望。它的身材较小直径多在10-15厘米左右可以说是最早的“一人食小火锅”了。
还比如汉代的“分格鼎”。西汉江都王刘非作为一名资深火锅达人为防止各种肉类混煮串味就发明了这样一种器具。
调料盘——豆
虽说我们祖先生活条件没现在好,
而“豆”,正是专门盛放咸菜酸菜、盐渍肉酱等小料的器皿。(祭祀时作为礼器使用出现)
到了明清时期常见的就是“瓷豆”了。
喝酒——爵
喝酒用“爵”,让我们端起古老的东方“高脚杯”。
当时的酒含大量酒渣,且古人喜欢在酒中添加各种植物香料来增加酒的香气。为了能使酒清冽可口,祖先们便在“酒杯”上巧妙设置了两朵“小蘑菇”,用来挂滤网,以过滤酒渣和香料,可谓是一举多得啦!
吃饭——鬲(lì)
“鬲”作为煮饭炊具,三条腿,有的则是空心大口袋,能与上半部分相通,以便装下更多饭食,腿之间空间可烧柴,用来加热。
蒸锅——甗(yǎn)
“甗”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从字形我们也能看出它是一种组合型器具。
上半部分是甑(zèng),就是笼屉下面有网眼,能放装置食物,蒸汽从下半部分通往上面的“锅”里,就是一个完美的组合式蒸锅啦!
装水——盂(yú)
“盂”
青铜器资料:
古籍文献:
盉、簋、甗、罍、鬲、匜、彝、卮、盨、觚、觯、斝…...在给大家介绍这些器型之前,大家知道这几个字怎么读吗?
除了礼器之外,先秦之前的青铜器更多是生活用器,根据用途来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是不是看得一脸懵圈,怎么青铜器还分得那么细?古人有那么考究吗?嗯嗯,还真有~
今天小编先给大家介绍几种最被大家所俗知的青铜器,这些文物都被收藏在我国各大博物馆中,下次见到它们的时候,希望你能认得他们呀。
【 dǐng 】
鼎与簋作为礼器组合,在商代已经出现,西周时期,奇数的鼎与偶数的簋配套成为礼仪活动的主祭礼器,并在西周中期以后逐渐形成制度。
▲子匿鼎 商 山西博物院藏
▲兽面纹鼎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不栺 [yì]方鼎(甲) 西周早中期 扶风县博物馆藏
▲周代鼎簋制度 山西青铜博物馆展厅示意图
【 guǐ 】
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秦公簋 西周 上海博物馆
▲晋侯簋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兽面纹
▲利簋 西周早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dòu 】
礼器的一种。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作为礼器与鼎、簋、豆、簠、笾、鼎、铏、盨、罍、爵等配套使用。
▲史父局豆 西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hú 】
盛酒器,壶的形状各有不同有圆形、方形还是椭圆形,有的和其他器形相似,让人傻傻分不清,商代中期出现,沿用至秦汉。
▲晋叔家父方壶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晋叔家父方壶(局部)
▲晋侯(臣斤)[pǐ]壶 山西博物院藏
盛酒器,出土于晋献侯墓中。共两件,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盖内铸铭4行26字,“唯九月初吉庚午,晋侯 (pí)作尊壶,用享于文祖皇考,万亿永宝用”。晋献侯“ ”是墓地中唯一能与《史记•晋世家》记载姓名相吻合的一位晋侯。
▲晋侯僰[bó] 马壶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云纹壶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 yǒu 】
盛酒器,有圆形、椭圆形、鸟兽形等,大部分有盖和提梁,商代晚期出现,流行到西周中期。
▲唐邑司卣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目云纹提梁卣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 zūn 】
盛酒器,圆形,可分为有肩尊、载肩尊和鸟兽尊。商代中期出现,商末和西汉时期盛行。
最有名的当属“何尊”。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何尊 西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义尊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伯尊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丰尊 西周中期 宝鸡周原博物院藏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西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jué 】
酒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温酒器、分酒器、饮酒器等不同解释。夏代已出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流行。
▲鱼爵 商代晚期 凤翔县博物馆藏
【 zhì 】
饮酒器,有椭圆形和圆形两种样式,商代晚期出现,西周早期盛行。
▲伯觯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弦纹觯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 gū 】
饮酒器,喇叭口,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样式,商代早期出现,商末西周早期盛行。
▲敄父方觚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 gōng 】
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天鼋[yuán]犬觥 商 山西博物院藏
▲天鼋[yuán]犬觥
▲作册折觥 西周早期 宝鸡周原博物院藏【 jiǎ 】
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
▲天鼋献斝 商 山西博物院藏
【 hé 】
盛酒器,调和酒、水的器具。青铜盉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夏文化),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
▲兽面纹盉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晋仲韦父盉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晋仲韦父盉(局部)
【 yí 】
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叔五你匜 西周晚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 pán 】
▲晋公盘 春秋 山西博物院藏
▲晋公盘(局部)
晋公盘是晋文公给他大女儿的嫁妆之一,装饰的浮雕龙、立体水鸟等圆雕动物,都能在装置原处作360度转动。“晋公盘”除了器物雄浑多姿,呈现了我国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最高工艺水平。
▲逑[qiú]盘 西周晚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 bù 】
用以盛酒或水。盛行于商周时期。
▲云雷地乳钉纹瓿 商 山西博物院藏
【 fǔ 】
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出现于西周早期,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邾季簠 春秋 山西博物院藏
【 lì 】
鬲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陶鬲,商周时期陶鬲与青铜鬲并存。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倗姬鬲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léi 】
罍是一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最有名的当属湖南省博物馆的皿方罍。皿方罍盖身重逢的故事,成为国宝“回家”的一段佳话。
▲皿方罍 商 湖南省博物馆藏
▲对罍 西周中期 凤翔县博物馆藏
【 yǎn】
烹饪用的厨具,后作为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有一穿孔的箅,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六六一甗 西周 岐山县周原博物馆藏
【 xǔ 】
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
▲(懿王)盨(乙)西周 宝鸡周原博物院藏
【 guī 】
鬶是的一种炊煮器。常见的有陶器,也有青铜器(此处没有青铜器形的图,只好有陶鬶代替)。
▲龙山文化 红陶鬶 故宫博物院藏 图/故宫博物院官网
鬶形制与鬲相似。所不同的是口部有槽型的“流”,也称作“喙”,有三足。《说文·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主要用于炖煮羹汤镬温酒,做好后作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这种器具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
【 zhī 】
古代盛酒的器皿,卮本是周秦汉晋之际广泛使用的一种饮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圆筒形器身,直壁,深腹,有环形鋬耳或半环耳,有些有盖,有些无盖
▲战国 狩猎纹卮 山西青铜博物馆藏
▲ 战国 狩猎纹卮(局部)
铜卮、漆卮在汉代较为常见,以玉为卮则属罕见。《汉书•高帝纪下》:“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表明玉卮为饮酒器,但不同于普通酒器,一般用于隆重的场合或酒宴。
【 bó 】
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汉族乐器。盛行于东周时代。
▲兽面纹镈 春秋 山西博物院藏
镈和钟不太一样,下面这个是钟。
【 yuè 】
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后做礼器,代表权威,最有名的就是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
▲妇好铜钺 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镶嵌十字纹方钺 上海博物馆藏
【 nǔ 】
弩是古代的一种冷兵器,是古代兵车战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克制骑兵的一种武器。弩也被称作“窝弓”、“十字弓”。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
▲元兴元年弩机 东汉 宝鸡青铜博物院藏
【 wèi 】
古代车上的零件,青铜制,形如圆筒,套在车轴的两端。軎上有孔,用以纳辖。亦作“轊”。
▲车軎 战图 山西博物院藏
【 guǎn 】
包在车毂头上的金属套。亦称“軑”[dài]。
▲輨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 luán líng】
古代车马上系的铃铛。
▲銮铃 春秋 山西博物院藏
最后,再来给大家一个小测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