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和器型是我们对陶瓷的第一感官,与之匹配的形容词是好看或高颜值,颜值决定了人们对陶瓷的印象。
作为陶瓷器的美丽外衣,传统釉料配方多数是秘而不宣的。实际上,在烧成过程中,釉色也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今天,百陶君继续带你探索釉料之谜!百陶会:陶瓷知多少︱釉料进化史 ①
全文2800字,阅读完成约需7分钟
无化学不陶瓷!的确,尤其是在釉料配制和实验中,你可以给一件艺术品上一百遍或一百种釉料,但你很难复制出第二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因为原料配比、胎体泥料、高温烧成都能左右釉料最后的呈现效果。
当然,你可以借助先进的科学手段,将材料配比精确到微克,烧成曲线设置得毫厘不差,但烧成过程中依然会存在温差、外界干扰等不确定因素。种种无法预知让陶瓷作者欲罢不能,爱并迷惑着。釉料试片
上一期讲了,陶瓷釉料是矿物质配制成的硅酸盐复合物,工艺上有点像玄学,简而言之:釉料就是涂料,和油漆、绘画颜料一回事!由调和剂、发色剂、添加剂组分。
釉和坯体同样是由岩石或瓷土组成的。但釉的成分更复杂,有长石、高岭土、碳酸钡、氧化锌、石灰、骨灰等等,通过筛选特定矿物、添加助熔剂等方法使釉的熔点低于坯体,这样可以帮助釉料熔融后附着在胎体表面。
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坯体烧结,釉料熔融为液态,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均匀包覆坯体表面,冷却凝固形成玻璃层,这就是陶瓷釉面。
釉面不仅提高了陶瓷的强度和硬度,也使其具有完全抵抗气体、液体以及酸碱腐蚀的能力。还可以通过颜色、光泽和纹理给予观者美丽的享受。中国 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
在釉中加上氧化铁、氧化锰、碳酸铜、氧化钴等金属化合物为着色剂,高温氧化或还原气氛下显现相应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我们熟知的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等。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出现过颜色釉的杰出代表作,如宋代青釉和钧红,明代霁红,清代郎红、乌金、茶叶末等。1250℃以上的高温下呈现出晶莹靓丽、多般变化。
延伸阅读:百陶会:中国古代陶瓷釉色大全glazy.org网站上,用户分享的陶瓷作品
前文讲了釉的分类,比较繁琐,换一种方法了然了,仅呈现一种均匀颜色的叫单色釉,呈现两种以上明显可以辨别颜色的叫复色釉、颜色釉,又称花釉。
而根据釉的染色剂化学成分及成色外貌,则分为长石釉、灰釉、铁釉、天目釉、铜釉、结晶釉等。在古代,为了检测和观察釉料的发色和稳定性,窑工们将泥巴做成试片,上釉后放入窑炉烧制,俗称罩子,待发色稳定后,再批量烧制成品。日本陶艺匠人的磁器试片
地球上不是每个地方像中国一样都有瓷土,受土壤环境和运输条件的限制,为了达到类瓷效果或增加白度,应了一白遮百丑,1600多年前的中国北朝时期,工匠们学会了化妆土装饰工艺,在陶器表面涂抹一层白色泥浆。
工匠们将长石、石英碾成粉末掺进粘土,调成浆糊状,涂在坯体上,干燥后刻上吉祥的花纹,烧成后,器物表面变得光滑、平整,深色不一的釉层更显美观、光亮,这是制瓷工艺史上的重要成就。日本粉引——化妆土烧成后的粉引炽器
釉的主要成分是可以合成玻璃的物质和助溶物质。常见釉料配方又会加少量的泥巴来提供铝和帮助釉料悬浮,让釉水不易沉淀。成分有硅、铝、磷、硼等。硼和磷会降低硅和铝熔点,但它们不是助熔剂。
助熔物质含碱元素和碱土元素。前者常用锂、钾、钠,后者常用钡、钙、镁、锶。碱金属助熔物质和碱土金属助溶物质的比例通常在0.3:0.7,在此范围之外,釉的结构没那么稳定了。釉料原料之一的矿石粉碎矿石用的球磨机部分制作单色釉的着色剂(发色剂)景德镇传统制瓷工序——荡釉
而粘土中也会含有合成玻璃物质和助熔物质,帮助坯体在温度和时间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完全玻化,微小的空隙被填充,让坯体更坚硬、牢固,且不吸水。1300℃时,坯体内部的莫来石才会完全硬化,大部分高温釉也是烧制到1300℃以上。
莫来石成分可视为坯体的骨架,让胎不至像釉水一样流动。烧成达到足够温度时,坯也会融化。坯和釉中含有的合成玻璃物质和助熔物质比例不一样。因为,最终会呈现出有趣的效果。面釉烧成后的结晶状态,50倍显微镜
相比古人依靠经验和天意的偶然性,现代制釉工艺更加科学,落到种种详细的化学表述上,因为科技手段的介入,无论是泥料成分、釉料配方还是年代断代,亦或是烧成温度,无一例外的可以数据化!现代釉料试片现代釉料试片现代釉料试片
自古至今,配釉都是最难掌控的制瓷工艺,甚至在传统七十二道工序中难觅踪影。清代督陶官唐英说过,陶制各器唯釉是需。发色只是制釉的末端,还要充分考虑坯体缩水率、膨胀系数、流动性等多方面因素。相同的原料,配比不同,烧成的流动性也不同不同成分的釉药对温度要求也不相同,流动性也不同
再解释下:助熔剂并不会产生颜色,主要用来降低釉药温度、增加流动、结晶、改变光泽等,与其它发色原料结合产生釉色变化。而发色原料(着色剂、金属氧化物)添加在釉料中会产生不同的显色效果,单一使用,也两种或多种混合使用,再透过温度、氧化或还原的烧成气氛,产生不同的釉色。R1O和碳化硅(SiC)比例增加,透明釉颜色越深釉料配比有N种组合
通常,鲜艳的釉色在低温时比较容易保持,但也容易释放出金属物质,当温度达到1200℃以上时,不会释放金属物质,釉面毛孔变少,也不易沾染污垢。釉的显现与烧成气氛存在必然联系。1000℃时,气窑内的火焰与坯体状态在古代缩釉、开裂在制瓷是不被允许的,而今却引以为美
陶瓷发展到今天,拉坯机、电/气窑、练泥机、泥板机等系列机械陶艺设备的出现让陶瓷制作更简便快捷,专业的釉料、泥料制备工具也开始普及,陶艺创作者在艺术表达上承继传统工艺的同时有了大幅的提升。
电动拉坯机提升了创作效率,电窑、气窑改变了柴窑烧成方式,让温差大、烧制慢变成了过去式。繁琐的制瓷工序被浓缩为十几道,曾经掌握在少数匠人手中的技艺成为书画一样的大众艺术。日本武藏野大学陶艺专业工房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窑房,百陶会提供窑炉设备百陶会(中国)防爆燃实验气窑百陶会 (中国)智能高温电窑
现如今,很多陶瓷工作者对氧化物的认知、理解和应用更加熟练,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烧出多元的、个性化的釉色。釉料就像化学里的数学公式,稍加改变组合,加之烧成的可控性,就能配置出完全不一样的颜色来。Ryuji Iwasaki(日本)作品Saara Kaatra(意大利)作品
正因为种种不确定因素,陶瓷创作才有了无数可能。泥料、釉料、制作、烧成甚至个人创意之间密不可分。要知道艺术没有捷径可走,看书是学不来陶艺的,只有实践和试错,才是通往艺术之路的唯一通道。
陶瓷制作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兼具主观、创意和生活美学的艺术形式。而釉料则是严谨的材料科学,虽然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中一定有着很多未解之谜,随着科技和艺术的结合,这些谜团一定会一一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