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大卫那样的作品,是先有模特然后模特一直站着那,等着作者去雕吗?这样要多久?目前相关专业还有这种课程么?现在如果要是给某人立塑像,都是怎么制作的?
像广州美院等各地美院都有雕塑专业。
我入公司才一年,回答制作雕塑的这一部分:
一般根据客户的需求及安装现场的环境因素,雕塑家会进行初步的平面创作。
平面创作得到客户的认可后,
为展示出雕塑的三维结构,便于对方案有更直观的认识以及后期制作时能够精确,
我们会等比例按所要求的规格尺寸缩小制作相对合适的小稿造型。
小稿造型完成后,就要开始做1:1的泥塑了,这里就有一些具体的工序:
◆备泥加工。把直接自地下的泥去掉杂质,用木槌,木棒敲砸进行人工捣炼,有条件的可用捣泥机加工。太湿的泥,要先放在室内通风处,让泥土吹干达到合适的湿度;太干的泥则要泥土砸碎,放在容器内,浇上适量的水浸泡,然后再进行捣炼。最后要使泥土达到软硬适度又不粘手为佳。加工好的泥块要放在缸内或其他盛具内,用湿布或塑料布盖好以保持一定的湿度,备用。
◆搭内骨架。搭制骨架常用木,木版,铁丝,钢筋,铁钉等。泥塑的骨架像人的骨骼一样,起着支撑和连接的作用,它是泥塑的基础条件,不可忽视。搭骨架要注意: ·骨架要牢固,以保证泥塑的稳定,上泥后不倾斜,不倒塌。 ·堆泥后要使其既不掉泥,又不露架。 · 要体现雕塑的大体形状。 ·所搭骨架要简单,便于变动和制模时拆架。
◆上大泥堆大形。泥与骨架备好以后,就可以动手上泥了。先在骨架上喷一次水,以便泥块与骨架能牢固地结合,不易掉落。上泥时,将泥块一块一块地堆贴在骨架上,用手按紧,拍实,然后层层加泥,用木槌或拍泥板将泥砸实帖牢。上大泥时,要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入手,切忌缩手缩脚,陷入到局部细节的塑造中。雕塑是三维的实体,每添一块泥都要照顾到各个视角之间的关系,要经常转动雕塑台,不断进行观察比较。泥不要一次堆足,只要堆出大形即可。
◆深入塑造。在大的形体与比例为准确的基础上,便可进入深入塑造的阶段。 随着局部和细部的深入,使泥塑的体量逐渐到位。做局部要经常与整体比较,使局部服从于整体。在深入塑造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局部与细部的关系,也要反复推敲,始终掌握"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只要整体把握得准确,局部才能做的正确,而局部做准确了,也更充实完善了整体。往往在深入刻画局部时精力十分集中,常在一个面上塑造时间太久而忘了转动雕塑台,这样越是做得细致,体积也越容易拉平。所以要注意始终保持整体的观察和塑造。另外,要注意对称关系,可在泥塑上画中心线来检查,比较和修正。
◆调整统一。在深入阶段,难免会出现某些局部的细节表现得过分突出,形体的大转折被削弱,形体间缺乏连贯或处理僵硬等,在调整统一阶段就要把它调整到整体的大的关系上来。泥塑圆雕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对泥塑作品喷水,特别在夏季水分容易挥发,更要定时喷水,使泥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干湿程度,以便塑造形体。在冬季气温低,泥塑如不注意保暖,经冻结,整个泥塑会松裂,所以要在暖和的室内工作室工作,这样泥塑才不至于松裂。每次工作结束以后,要用塑料布把泥塑包好,使泥塑不易干裂,其水分不易挥发,以便继续塑造。在深入阶段,难免会出现某些局部的细节表现得过分突出,形体的大转折被削弱,形体间缺乏连贯或处理僵硬等,在调整统一阶段就要把它调整到整体的大的关系上来。泥塑圆雕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对泥塑作品喷水,特别在夏季水分容易挥发,更要定时喷水,使泥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干湿程度,以便塑造形体。在冬季气温低,泥塑如不注意保暖,经冻结,整个泥塑会松裂,所以要在暖和的室内工作室工作,这样泥塑才不至于松裂。每次工作结束以后,要用塑料布把泥塑包好,使泥塑不易干裂,其水分不易挥发,以便继续塑造。
泥塑完成认可后,就是翻模,再根据不同要求用翻制的模具再做成铸铜、石雕、不锈钢等材质的雕塑。
传统写实:构思,泥稿,泥塑,抛光,翻模,脱模,打磨修补,上色。做铸铜,木雕,石雕。
焊接类:构思,选料切割,焊接,洗焊,抛光,电镀、原色或者腐蚀,安装。
现场类:构思,选址,选材,前期分段制作,现场搭建安装或者直接现场做。
直接回答你的问题,
模特的问题?是要有模特站在那的,及时最伟大的雕塑家也离不开模特。
要多久?模特累了就休息,创作的时间都不一样,有的小一天就可以塑造出来,有的可能得十几天,甚至作品要2 3个月。
有没有相关专业?必须有,不仅仅全国各大美院有,有些本科学校也会有,专业名称就叫雕塑专业,一般是5年制,雕塑专业设计大量专业知识,需要强大的艺术修养,准确的眼里,空间的洞察力,大胆又细腻的手法。所以雕塑专业时间一般是5年。
做某人塑像?如果这个人是伟人,那就上网找照片,各个角度的,如果是真人,就让人坐在那就好了,具体步骤就类似我下面描述的。
为了证明我所说的不是瞎掰,上一张联系的作品。
本人雕塑专业的,研究过学院派。
首先,要有一个构思,你想要做什么样的东西,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粗旷还是细腻的,然后在选择模特,任何一个雕塑创作都是需要模特的,没有模特的雕塑我觉得就是扯犊子。现在模特有了,你想表现的手法也有了。
第二部,国内及国外绝大多数的雕塑,尤其是人的雕塑都是用雕塑泥做出来的,雕塑泥其实就是很细腻的一种土,干吧了,就是一个土块,拿水泡开了,可以反复用。既然用泥来雕塑,就需要有架子来承重,否则泥这种东西,很软,根本站不住。架子的话根据雕塑的大小,大的焊接钢筋,小的用粗一点的钢丝就可以,用钢丝做成跟你想象中一样的形体就可以了,然后再往钢丝上绑木头,帮木头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省泥,一个是泥可以很好的附着在木头上,不绑木架直接上泥,是固定不住的,可能后期就塌了。
第三步,让模特站在一个转盘上,保持一个动作,只需要转动模特的转盘就可以了。
第四部,做大形,意思就是快速上泥,但是上大泥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雕塑的专业东西,不学雕塑是意识不到的,简单说就是形体。
第五步,深入塑造,不断深入,细化,仍然像我前面说的,雕塑的理论始终贯穿其中,直到完成。
第六步,石膏翻制。
第六步,翻制玻璃钢或者铸铜。
第七步,修补,打磨
第八步,上色。
每一步太多了,不一一列举。
大概每个雕塑家创作过程都不太一样,在这里我只能举例说一下。
某雕塑家,一般先画线稿,用来记录创意,简单数笔很潦草那种。
随后某天拿起一堆线稿,找出其中一个想做的,开始做小泥稿,大约十几公分的,很快速做好,可能是很多个变体,到满意为止。
之后,开始做大稿:扎架子,挂十字花,上泥,塑造,修改等等。
最终泥稿创作完成,要进行翻制,将泥稿翻制成玻璃钢或石膏稿。
最后一步,如果雕塑预期玻璃钢材质,后期就是修整打磨和做表面效果了;如果需要做石头材质的,雕塑家将会对照稿子,雕刻石头直至雕刻完成;如果是铸铜材质的,将会再次翻模做成蜡型,进行铸铜环节。
由于雕塑创作的多样性,还有其他很多种情况,有机会再详细解说吧。
这件作品是我的父亲花了6个来月的时间创作的作品
视频比较清楚的讲了雕塑创作的过程,可以看一哈~
开始是题材的选择,我们选用了《武曌制马》的典故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武则天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对马和人物进行设计,先设计小稿,大概的造型会先做出来。人物的姿态,马的动态都会先做出来。
然后是作品的正式创作部分了!
也就是视频当中看到的这部分,焊接铁架子,用雕塑土打型,然后修整,最后微调收尾。
这一个部分是泥塑创作的部分,也是作品的核心部分。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设计和研究。最花费时间的是马的肌肉造型还有人物面部的刻画。我们尽可能多的找了马的解剖图,但是对于这个造型的刻画还是非常的有难度。腿部要有力量的同时整体也不失美感。就肌肉的走势和线条一遍一遍的调整。
而人物的面部,也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希望和“手办”区别开来,所以否决了一开始的偏向写实的刻画方式。在研究了大量唐代陶俑的图片之后找到了日本大阪东洋陶瓷博物馆的一件唐代陶俑,在这个基础上制作了二次的创作,才有了这件作品的面部。
雕塑是一个需要强大的体力和脑力的艺术表现形式。(说人话就是:体力活)其实真的非常的辛苦,这也是为什么美院每年这么多的雕塑系学生,最后都不做雕塑的原因。